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6221发布日期:2020-05-26 17:3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夹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箱可通过焊接工艺来组装完成。在焊接过程中,电池箱的底板需要被固定,以保证最终得到的电池箱满足焊接质量和强度要求。

也就是说,常规的电池箱底板组装,大体上可以包括电池箱底板固定和焊接两个工序。虽然焊接工序引用了机器人焊接技术,但是固定则需要由人力进行手工完成。这就极大的掣肘了电池箱整体组装效果的提高。

当然,上述仅是一个示意性的举例说明。实际上,许多工件在被执行相关的工艺操作(例如:焊接、维修、机加工、热处理等)之前,均需要被夹紧和固定。因此,采用现有技术人力手工来实现工件的夹紧和固定,效率低下。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其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件的夹紧和固定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压紧装置,包括:

第一框架;

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用以向工件施加压紧力的多个第一压块;所述工件具有待操作区域,多个所述第一压块能压紧所述待操作区域的周围,并使所述待操作区域裸露。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压块分多列排布,相邻两列所述第一压块间隔相对设置且跨列在同一个所述待操作区域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块具有能随工件的表面走势而发生浮动的自由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上设置有不与所述待操作区域发生位置干涉的压梁,所述压梁上设置有压紧盘,所述第一压块设置在所述压紧盘上。

优选地,所述压紧盘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压紧爪,所述第一压块设置在所述压紧爪上。

优选地,所述压紧爪和所述第一压块之间偏压设置有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多组,多组所述弹性件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压块边缘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压梁上设置具有活塞杆的动力伸缩组件,所述压紧盘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端部,所述活塞杆能带动所述压紧盘朝向或背离工件移动。

优选地,所述压梁上固定有扶正筒,所述压紧盘连接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插设在所述扶正筒中。

优选地,所述压紧盘背对所述第一压块侧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二压块。

一种与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压紧装置相配合的顶撑装置,包括:

第二框架;

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且与多个所述第一压块相对应的凸块,所述凸块在工件被施加压紧力时向其施加反作用力,以使工件被夹紧在所述凸块和所述第一压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支撑梁,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承载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用于供工件放置的滑台,所述滑台能承载工件在所述第二框架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切换。

优选地,所述轨道可移动的设置在固定轨上,所述固定轨被支撑在所述第二框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止挡块,所述第一止挡块在所述轨道向所述第二框架的内侧移动到工作位置时顶固所述轨道。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止挡块,所述第二止挡块在所述滑台向所述第二框架的内侧移动到工作位置时顶固所述滑台。

优选地,工件外壁向外延伸形成有台肩,所述轨道上设置有止退钩,所述止退钩在所述滑台向所述第二框架的外侧移动到预定位置时挂接所述台肩。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支撑所述轨道在工作位置上升或下降。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定位销,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当所述滑台移动到工作位置时,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轨道及承载在所述滑台上的工件下降,所述定位销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一种夹紧设备,包括:

第一框架;

与所述第一框架转动连接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能相对所述第二框架打开或盖合,工件能在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处于盖合状态时被夹紧在两者之间;所述第二框架能被转动机构执行翻转操作。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为两个具有转动轴的马达,所述第二框架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动轴相连接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通过枢转轴与所述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具有活塞杆的开合驱动组件,所述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一框架围绕所述枢转轴转动。

优选地,所述开合驱动组件为具有缸筒的液压缸或气压缸,所述缸筒通过管线与泵体连接,所述管线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在所述泵体停止工作时关闭,以限制液压或气压从所述缸筒回流至所述泵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上设置有锁合件,所述第二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锁合件相对应的配合件;所述锁合件和所述配合件连接时,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保持盖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可以方便快速的实现工件的夹紧和固定,并且不干涉对工件中所有待操作区域将要执行的操作,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工件的夹紧和固定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处于盖合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装置中动力伸缩组件与压紧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一压块与压紧盘的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承接上文描述,仍以电池箱的底板在实施焊接前的固定为例进行说明。

现有的电池箱底板固定,多是采用螺栓配合压紧板来实现的。具体的,如图3所示意的电池箱底板的结构,底板上具有多个孔,该多个孔位于底板的中部。

底板需要被执行焊接工序包括边角焊和点焊。其中,边角焊为焊接底板的边缘,而点焊为通过上述多个孔来实现。在执行边角焊之前,底板被放置在一操作平台上,工作人员通过旋合操作平台边缘的螺栓来使得压紧板紧贴在底板的上表面,随后执行焊接。

但是,上述粗糙的固定方式,仅能使得底板的边角被固定,这样使得边角焊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点焊区域是通过孔来操作,位于底板中部,远离边角区域。这样,点焊区域的固定不充分,易出现隆起现象。从而影响点焊效果,并导致最终得到的电池箱产品质量不佳。

此外,上述固定方式,需要人工来完成。这样,每焊接一个底板均需要重新定位,导致固定效率较低。并且,每焊接一次,焊接机器人均需要重新示教,机器人利用率极低。并且,底板固定后表面的平整度过于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从而无法长期稳定保证优良的焊接质量。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其可以有效的提高包括电池箱底板的夹紧和固定效率,从而提高底板的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不仅适用于电池箱底板的夹紧和固定,还可以用于其它任意相似的需要被夹持以待进一步工艺操作的工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工件3可以被夹持在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之间。

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呈相适配的方形,其中第一框架1位于上方,作为下压构件。第二框架2作为下方,作为支撑或顶撑构件。

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通过枢转轴4转动连接。这样,第一框架1能相对第二框架2打开或盖合。如图1所示,当第一框架1相对第二框架2处于打开状态时,工件3能够被送入或移出两者之间。如图2所示,而当第一框架1相对第二框架2处于盖合状态时,工件3被夹紧在两者之间,实现固定。

由于第一框架1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加之其上设置有其他结构(下文提及的多个第一压块9、第二压块10、压紧盘12以及动力伸缩组件14等),导致第一框架1整体重量较大。为了避免人力掀动作用力较弱而导致第一框架1打开失败,夹紧设备配置有用于举升第一框架1以使其打开或盖合的开合驱动组件5,以使第一框架1在打开或盖合状态之间较为容易的切换。

具体的,开合驱动组件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压缸、气压缸、电动缸、电动伸缩杆、电动推杆等,其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开合驱动组件5分别设置在第二框架2的两侧。这样,可以均衡地对第一框架1施加顶撑作用力,以实现第一框架1平稳地打开或盖合。

如图1所示,开合驱动组件5包括缸筒以及可以自缸筒伸缩移动的活塞杆。其中,缸体固定设置在第二框架2上,活塞杆与第一框架1连接(优选转动连接)。这样,自缸筒伸缩移动的活塞杆可以推动第一框架1围绕枢转轴4转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开合驱动组件5为液压缸或气压缸,液压缸或气压缸可以通过泵体连通液源或液源。泵体通过向液压缸或气压缸的缸筒中泵送液压或气压,从而驱动活塞杆伸出,从而举升第一框架1,使其打开。

为了防止泵体在突然断电后,缸筒中的液压或气压在第一框架1的重力作用下回流,从而导致第一框架1下落而可能砸伤人员或损伤设备。连接在缸筒与泵体之间的管线上设置有单向阀,该单向阀在泵体因出现包括断电在内的其他所有可能导致其停止工作的因素时关闭,以限制液压或气压从缸筒回流至泵体。

这样,一旦泵体停止工作而导致液压或气压停止泵输时,单向阀关闭,限制缸筒中的液压或气压回流。这样,相当于在缸筒中憋压,活塞杆不会在第一框架1的重力作用下回缩至缸筒中。如此第一框架1不会迅速下落,从而避免了人员被砸伤或设备损坏等事故。

进一步地,为了在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处于盖合状态时,防止二者发生盖合力不够而导致工件3固定不牢。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框架1上可以设置有锁合件6,第二框架2上可以设置有与锁合件6相对应的配合件7。锁合件6和配合件7连接时,第一框架1与第二框架2保持在盖合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锁合件6和配合件7分别设置在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的与枢转轴4相对的侧壁上,二者连接时可以将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以及夹紧在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之间的工件3固定为一体。从而在第二框架2被执行翻转时,防止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打开。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锁合件6为侧壁设置有锁定孔的块状体,配合件7为液压缸或气压缸。液压缸或气压缸的伸缩活塞可以插入锁定孔中,从而锁合件6和配合件7实现连接。

为了方便锁合件6和配合件7能够准确的定位,保证伸缩活塞可以顺利的插入锁定孔中。如图1所示,锁合件6的下端可以向内凹陷形成有凹口601,该凹口601大致可呈三角形状。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与凹口601相对应的定位块701,该定位块701大致可呈与凹口601相适配的楔形。

这样,当第一框架1下落至定位块701嵌入凹口601中时,锁合件6与配合件7准确定位,实现预固定。随后,操作配合件7,使其伸缩活塞可以插入锁定孔中,即可完成锁合件6和配合件7的连接。

或者,上述定位结构可以反置。即锁合件6的下端形成呈楔形状的定位块,第二框架2上设置凹口。

当然,上述仅是锁合件6和配合件7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其他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具体的,例如,锁合件6和配合件7可以为极性相反的磁吸部件,二者通过磁力相连接。或者,锁合件6和配合件7可以为螺栓和螺母,二者通过螺纹相连接,等等。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框架1上设置用以向工件3施加压紧力(方向向下)的多个第一压块9。工件3具有待操作区域301,多个第一压块9能压紧待操作区域301的周围,并使待操作区域301裸露。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工件3为电池箱的底板,待操作区域301为上文所述的点焊区域。如图1所示,待操作区域301大致为以实施点焊操作的孔为圆心的圆形区域。相应地,待操作区域301后续被实施的操作为点焊。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其他领域或者场景中时,工件3相应改变,其具有的待操作区域301也适配性变化,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工件3上的待操作区域301里所包含的待实施点焊操作的孔实质上形成多个待焊接点。为了保证点焊质量,每一个待焊接点附近的区域均应被夹紧和固定,以避免隆起。

第一压块9压紧在待操作区域301的周围,实际上即是压紧在待焊接点周围,将用于后续实施点焊的待操作区域301暴露出来。这样,既实现了工件3的固定,避免待操作区域301隆起,又将待操作区域301暴露,避免干涉后续的点焊操作。

如图1所示,通常,工件3包含的待操作区域301有多个,多个待操作区域301呈多列排布。有鉴于此,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第一压块9亦分多列排布,相邻两列第一压块9间隔相对设置且跨列在同一个待操作区域301的两侧。

这样,可以一次性的实现对多列待操作区域301同时实现固定,且位于待操作区域301两侧的第一压块9能对其形成稳固的固定。

为了使多个第一压块9能够成列排布,第一框架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多个第一压块9的压梁11。由于工件3上待操作区域301有多个,该多个待操作区域301也成列排布。为了避免压梁11与待操作区域301位置重叠而导致第一压块9无法实施压紧,压梁11不与待操作区域301发生位置干涉。具体可以为,压梁11在工件3上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待操作区域301之间。

结合图4和图5所示,压梁11上设置有压紧盘12,第一压块9设置在压紧盘12上。具体的,压紧盘12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压紧爪1201,第一压块9设置在压紧爪1201上。进一步地,压紧盘12背对第一压块9一侧的侧壁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二压块10。即,第二压块10与压紧盘12一体构造。

由于压梁11位于相邻两个待操作区域301之间。这样,当第一框架1处于盖合状态时,设置在压梁11两侧的多个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可以分别对位于压梁11两侧的两个相邻待操作区域301进行夹紧和固定,从而提高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效率。

此外,为了避免因工件3表面不平整而导致无法被夹紧和固定或者工件3受力不均,第一压块9具有能随工件3的表面走势而发生浮动的自由度。这样,即便是工件3的表面不平整,第一压块9也能随工件3的表面而适配的发生浮动,从而第一压块9的端面能够始终与工件3的表面保持最大面积的接触,保证工件3能够均匀的被固定夹紧。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压块9具有能随工件3的表面走势而发生浮动的自由度的实现方式为,压紧爪1201和第一压块9之间偏压设置有弹性件13。具体的,第一压块9通过一连接件与压紧爪1201相连接,第一压块9与压紧爪1201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中设置有该弹性件13。当工件3表面不平整时,第一压块9在反作用下将压缩相应方位的弹性件13,而对应方位的弹性件13释放弹性,从而实现第一压块9的浮动。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优选为碟簧,其为多个,多个弹性件13被分成多组,多组弹性件13设置在靠近第一压块9边缘的位置。由于第一压块9的边缘是浮动程度最大的部位,将多个弹性件13设置在靠近第一压块9边缘的位置,可以发挥弹性件13的作用。同时弹性件13的形变程度较大,产生较大的弹性回复力,从而提高对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力。

当然,第一压块9具有能随工件3的表面走势而发生浮动的自由度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压块9可以通过球头球窝结构与压紧爪1201连接。这样,第一压块9能随意转动,从而可以适应工件3的表面走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适应不同厚度的工件3夹紧和固定需求,压紧盘12优选被配置为能够朝向或背离工件3移动。这样,设置在压紧盘12上的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可以始终与工件3保持紧贴,保证不同厚度的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效果。

具体的,压梁11上设置具有活塞杆的动力伸缩组件14,压紧盘12固定在活塞杆端部,通过活塞杆能带动压紧盘12朝向或背离工件3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伸缩组件1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压缸、气压缸、电动缸、电动伸缩杆、电动推杆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这样,通过将压紧盘12设置在活塞杆的端部,活塞杆可以带动压紧盘12作指向工件3的伸缩移动。从而设置在压紧盘12上的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与工件3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距离余量,进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需求。

进一步地,为了对压紧盘12的移动进行扶正,压梁11上固定有扶正筒15,压紧盘12连接有导向件16,导向件16插设在扶正筒15中。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16可以为一杆体,其下端顶固压紧盘12的上表面,上端插入扶正筒15中。当动力伸缩组件14的活塞杆伸缩带动压紧盘12移动时,导向件16可以在扶正筒15中上下移动。从而,通过导向件16与扶正筒15的配合作用,使得压紧盘12能够沿直线轨迹上下移动,实现对压紧盘12的扶正和导向。

第一框架1以及至少配置在第一框架1上的第一压块9,形成将工件3压紧的压紧装置。压紧装置用于向工件3施加向下的压紧力。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与压紧装置相配合的顶撑装置。该顶撑装置用于向工件3施加与压紧装置反向的顶撑力(方向向上),从而工件3被夹持在压紧装置和顶撑装置之间。

如图1所示,顶撑装置包括第二框架2以及设置在第二框架2上且与多个第一压块9相对应的凸块17,凸块17在工件3被施加压紧力时向其施加反作用力,以使工件3被夹紧在凸块17和第一压块9之间。

承接上文描述,由于第一压块9分列排布在工件3的待操作区域301的两侧。那么,与第一压块9相对应的凸块17,也分列在待操作区域301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紧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压块10。那么,本实施例中的凸块17也与第二压块10相对应。即,凸块17分别与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相配合,从而将工件3夹持在凸块17与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之间。

同样的,为了支撑凸块17的上述分列排布,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支撑梁18,凸块17设置在支撑梁18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梁18与上文所述的压梁11相对应。即,支撑梁18不与待操作区域301发生位置干涉,避免支撑梁18与待操作区域301位置重叠而导致凸块17无法对工件3实施顶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凸块17可以为可拆卸部件,其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在支撑梁18上。当然,凸块17也可以为非可拆卸附件,即其可以与支撑梁18一体构造,为支撑梁18自身结构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梁18和压梁1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由于工件3的多个待操作区域301排布成多列。因此,支撑梁18和压梁11的数量一般为多个。籍此,设置在多个支撑梁18上的凸块17,以及设置在压梁11上的第一压块9和第二压块10可以一次性的实现对排布成多列的待操作区域301的同时固定。

为了减少人力搬运工件3的工作量,顶撑装置配置有用于输送构件的滑台19。具体的,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轨道20,轨道20上设置有用于供工件3放置的滑台19,滑台19能承载工件3在第二框架2外侧和内侧之间移动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轨道20为两个,两个轨道20位于支撑梁18的外侧。滑台19可滑动的方式为,第二框架2上还设置有固定轨21,轨道20可移动的设置在固定轨21上。轨道20与固定轨21的可移动配合,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现有构造,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当然,滑台19也可以在轨道20上滑动。如此,可以延长滑台19的移动轨迹,以使尺寸较大的工件3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方便的被放置在滑台19上。籍此,滑台19可以滑动至第二框架2的外侧,以承接工件3。随后,通过滑动,将工件3运载至第二框架2内侧的指定位置即工作位置。

此外,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第一止挡块22和第二止挡块23,第一止挡块22在轨道20向第二框架2的内侧移动到工作位置时顶固轨道20,第二止挡块23在滑台19向第二框架2的内侧移动到工作位置时顶固滑台19。通过设置第一止挡块22和第二止挡块23,可以保证轨道20和滑台19移动至工作位置时停止,保证工件3位置的准确性。

上述为工件3向第二框架2内侧移动时的限位。同样的,当工件3被滑台19承载着向第二框架2外侧移动时,亦需要被限位。具体的,工件3外壁向外延伸形成有台肩303,轨道20上设置有止退钩26,止退钩26在滑台19向第二框架2的外侧移动到预定位置时挂接台肩303。

该预定位置即为滑台19向外移动时的最终位置,通过设置与工件3的台肩303相配合的止退钩26,可以防止工件3无限制的外移,避免工件3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从滑台19上滑脱。

由于滑台19能够移动,其不能与设置在支撑梁18上的凸块17相干涉。因此,当滑台19需要承载着工件3移动时,滑台19应位于凸块17的上方。当工件3通过可移动设置在轨道20上的滑台19被运移至工作位置之后,滑台19需要下降,以使滑台19上的工件3与凸块17相接触,进而被凸块17所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升降机构24,升降机构24支撑轨道20在工作位置上升或下降。该升降机构24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压缸、气压缸、电动缸、电动伸缩杆、电动推杆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升降机构24的缸筒固定在第二框架2上,活塞杆顶撑固定轨21。这样,活塞杆顶撑着固定轨21上升或下降。

这样,当滑台19承载着工件3移动(向第二框架2内侧或外侧移动均可)时,升降机构24通过固定轨21和轨道20,将滑台19举升至高处凸块17的位置。从而滑台19不受凸块17的阻挡,实现顺畅的移动。

而当滑台19承载着工件3向第二框架2内侧移动至工作位置之后,升降机构24将滑台19下降至工件3与凸块17相接触的位置,随后即可盖合第一框架1,实现工件3的夹紧固定操作。

进一步地,第二框架2上设置有定位销25,工件3上设置有与定位销25相配合的定位孔302。当滑台19移动到工作位置时,升降机构24带动轨道20及承载在滑台19上的工件3下降,定位销25插入定位孔302中。

这样,当滑台19在工作位置被举升机构将至使工件3与凸块17相接触后,通过定位销25与定位孔302的配合,实现工件3的水平固定。配合夹紧装置和顶撑装置对工件3的夹持,实现工件3的竖直方向的固定。

当完成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后,即可对工件3的正面进行焊接操作。由于工件3的背面亦需要被执行同样的焊接操作,当工件3的正面完成焊接操作后,需要将工件3进行180°翻转。因此,第二框架2能被转动机构执行翻转操作。

具体的,转动机构为两个具有转动轴的马达,第二框架2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转动轴相连接的连接件202。这样,马达可以驱动第二框架2翻转,将工件3的两个表面调转,使背面向上,以方便焊接机器人继续对工件3的背面执行焊接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整个夹紧设备可以通过相配合的马达转动轴和连接件202被架离地面一定高度。这样,通过马达转动轴的旋转来执行夹紧设备的翻转操作时,夹紧设备在翻转过程中不会被地面所阻挡,从而保证翻转操作的顺利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紧装置、顶撑装置及夹紧设备,可以方便快速的实现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并且不干涉对工件3中所有待操作区域301将要执行的操作,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工件3的夹紧和固定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