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1054发布日期:2020-05-06 23:0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安装配件机构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双头螺纹件作为一种连接配件,能够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元件分别固定在其两端,实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元件产生相对固定,应用在工业设备中的各个方面。以双头螺纹件为例,其上紧的方式普遍采用双螺母旋紧的方法,需要使用手动工具,费时费力。而且现有的双头螺纹件上紧工具普遍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使用稳定性欠佳。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其利用上紧过程中对双头螺纹件的限位,使得上紧力大于双头螺纹件与产品对接的摩擦力,完成上紧动作,利用与双头螺纹件的脱离,使得回退力小于双头螺纹件与产品对接的摩擦力,完成回退动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包括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本体和驱动部,所述本体具有一贯通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容腔,所述容腔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本体的内侧壁开设有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双头螺纹件适配并且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两侧的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所述上紧机构具有上紧动作和回退动作,在上紧动作时,所述驱动部用于自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以第一旋向旋入所述容腔,以使所述驱动部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后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在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螺纹旋入双头螺纹件至所述限位部与双头螺纹件抵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在所述限位部与双头螺纹件抵接后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旋入安装部件中;

在回退动作时,所述驱动部能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以第二旋向相对所述本体旋转直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限位部脱离后通过一锁定部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二螺纹以第二旋向旋转直至所述本体与双头螺纹件脱离,其中所述第二旋向与所述第一旋向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包括滚珠丝杠、螺纹设置在所述滚珠丝杠上并与所述本体固定设置的滚珠丝杠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滚珠丝杠螺母容置在所述容槽内,且所述滚珠丝杠螺母的轴线与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部包括锁紧螺钉、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螺纹孔,所述锁紧螺钉穿过所述滚珠丝杠与所述螺纹孔配合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滚珠丝杠上套设有一圆盘,所述圆盘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本体上的螺纹孔对应且用于供所述螺钉穿设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填充在所述容腔内的圆球,所述圆球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双头螺纹件点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容腔沿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线的方向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圆球的最大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双头螺纹件自第一端部将其部分旋入安装部件中;

驱动部自本体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螺纹以第一旋向旋入容腔,以使所述驱动部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后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驱动部用于在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螺纹旋入双头螺纹件至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双头螺纹件抵接;

驱动部用于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双头螺纹件抵接后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旋入安装部件中。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回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驱动部能通过所述第一螺纹以第二旋向相对所述本体旋转直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脱离;

驱动部能在所述其与所述限位部脱离后通过一锁定部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

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二螺纹以第二旋向旋转直至所述本体与所述双头螺纹件脱离。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通过设置有驱动部和限位部,在上紧动作过程中,所述驱动部通过第一旋向旋转,依次使得所述驱动部对所述限位部实现抵接,使得所述限位部对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部实现抵接,并保证上述产生的抵接力大于双头螺纹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旋入的摩擦力,进而实现对双头螺纹件上紧的动作;

2、本申请通过设置有驱动部和限位部,在回退的过程中,所述驱动部通过第二旋向旋转,依次使得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脱离;在通过所述锁定部对驱动部进行锁紧之后,使得所述本体与双头螺纹件脱离,完成回退动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剖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本体;2、容腔;3、限位部;4、滚珠丝杠;5、滚珠丝杠螺母;6、锁紧螺钉;7、圆盘;8、通孔;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3、第一螺纹;104、第二螺纹;201、第一腔体;202、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头螺纹件的上紧机构,包括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的本体1和驱动部。所述本体1具有一贯通所述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的容腔2,所述容腔2内设置有限位部3,所述本体1的内侧壁开设有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双头螺纹件适配并且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3两侧的第一螺纹103和第二螺纹104,所述上紧机构具有上紧动作和回退动作,在上紧动作时,所述驱动部用于自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101通过所述第一螺纹103以第一旋向旋入所述容腔2,以使所述驱动部在与所述限位部3抵接后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在其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一螺纹103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02通过所述第二螺纹104旋入双头螺纹件至所述限位部3与双头螺纹件抵接,所述驱动部用于在所述限位部3与双头螺纹件抵接后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旋入安装部件中;

在回退动作时,所述驱动部能通过所述第一螺纹103以第二旋向相对所述本体1旋转直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3脱离;所述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限位部3脱离后通过一锁定部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二螺纹104以第二旋向旋转直至所述本体1与双头螺纹件脱离,其中所述第二旋向与所述第一旋向的方向相反。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上紧动作的过程中,所述驱动部通过第一旋向旋转,依次使得所述驱动部对所述限位部3实现抵接,使得所述限位部3对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部102实现抵接,并保证上述产生的抵接力大于双头螺纹件与安装部件之间旋入的摩擦力,进而实现对双头螺纹件上紧的动作;在回退的过程中,所述驱动部通过第二旋向旋转,依次使得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3脱离;在通过所述锁定部对驱动部进行锁紧之后,使得所述本体1与双头螺纹件脱离,完成回退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紧机构呈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本体1的上端,双头螺纹件位于所述本体1的下端。优选地,本方式中的双头螺纹件可选用双头螺柱。具体地,所述本体1呈多段轴形状,且沿其第一端部101朝向所述第二端部102的轴线方向,所述轴端的截面积依次变小。上述的设置方式,通过厚度的改变,能够适用于后续驱动部和锁定部的安装,同时也能够节省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容腔2呈圆孔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容腔2与所述本体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螺纹103位于所述容腔2临近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101处,所述第二螺纹104位于所述容腔2临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02处。所述第一螺纹103适配于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二螺纹104适配于双头螺柱。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包括滚珠丝杠4、螺纹设置在所述滚珠丝杠4上并与所述本体1固定设置的滚珠丝杠螺母5。具体地,所述滚珠丝杠4、滚珠丝杠螺母5分别与所述本体1同轴设置,且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的外侧壁嵌设在所述容腔2内。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的上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用于和所述本体1的端部相抵接的凸起,进而便于通过锁紧螺钉6将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固定在所述本体1上,而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用于和所述滚珠丝杠4配合的螺纹即为所述第一螺纹103。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与所述本体1的容腔2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连接方式。所述滚珠丝杠4的一端旋入所述滚珠丝杠螺母5,且其容置于所述容腔2内的端部能够沿上下方向运动,从而能够与所述限位部3抵接或分离。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滚珠丝杠4与所述限位部3之间采用点接触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包括填充在所述容腔2内的圆球,所述圆球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双头螺纹件点接触。所述容腔2沿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连线的方向具有第一腔体201和第二腔体202,所述第一腔体2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202的横截面积。具体地,所述第一腔体201和所述第二腔体202的过渡处设置有垂直于所述本体1的轴线的台阶面,所述圆球在自身重力重力的作用下使得其自身的球面能够与所述台阶面的边缘部抵接。本方式中,所述圆球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可以为空心表现方式,也可以为实心表现方式,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和累述。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部包括锁紧螺钉6、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的螺纹孔,所述锁紧螺钉6穿过所述滚珠丝杠4与所述螺纹孔配合锁紧。所述滚珠丝杠4上套设有一圆盘7,所述圆盘7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本体1上的螺纹孔对应且用于供所述螺钉穿设的通孔8。具体地,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101的表面上设置有一向上突起的锁紧块,上述的螺纹孔开设在所述锁紧块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通孔8呈圆形阵列分布在所述圆盘7上,所述通孔8的数量设置有十八个。所述圆盘7与所述滚珠丝杠4同步转动,优选地,所述圆盘7与所述滚珠丝杠4为一体化设置,当然,在其它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可拆卸方式设置。上述的锁定过程具体为:当所述滚珠丝杠4旋转到预设位置时,人工将螺栓穿过所述通孔8后与所述锁紧块上的螺纹配合,进而将所述圆盘7锁紧在所述本体1上,实现所述滚珠丝杠4相对所述本体1之间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步骤:

人工将双头螺纹件自第一端部101将其部分旋入安装部件中;具体地,所述双头螺纹件沿上下方向旋入安装部件中;

驱动部自本体1的第一端部101通过第一螺纹103以第一旋向旋入容腔2,以使所述驱动部在与所述限位部3抵接后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滚珠丝杠4位于所述本体1外部的第二端在手枪钻的带动下旋转,并使得所述滚珠丝杠4的第一端向下运动直至所述滚珠丝杠4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圆球抵接,并对所述圆球施加抵接力;

驱动部用于在其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一螺纹103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02通过所述第二螺纹104旋入双头螺纹件至所述限位部3与所述双头螺纹件抵接;具体地,在手枪钻的带动下,所述滚珠丝杠4和所述本体1同步转动,并向下运动,使得位于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02的第二螺纹104旋入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部102直至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部102的单面与所述圆球的下部抵接,此步骤中,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一端与安装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本体1的第一螺纹103与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之间的摩擦力。

驱动部用于在所述限位部3与所述双头螺纹件抵接后以第一旋向旋转,使所述双头螺纹件的第二端旋入安装部件中。具体地,在手枪钻的带动下,所述滚珠丝杠4、本体1和双头螺柱同步旋转,直至双头螺柱相对安装部件旋入到位,完成双头螺柱的上紧动作,此步骤中,所述圆球对双头螺柱施加的抵接力大于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一端与安装部件之间的摩擦力;

驱动部能通过所述第一螺纹103以第二旋向相对所述本体1旋转直至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限位部3脱离;具体地,手枪钻带动所述滚珠丝杠4相对所述本体1向上运动,此过程中,所述滚珠丝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圆球脱离,进而两者之间的抵接力消失,所述圆球与双头螺柱之间的抵接力也相应消失,上述步骤中,双头螺柱的第一端部101与安装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部102与所述本体1上第二螺母之间的摩擦力,且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部102与所述本体1上第二螺母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滚珠丝杠4与滚珠丝杠螺母5之间的摩擦力;

驱动部能在所述其与所述限位部3脱离后通过一锁定部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具体地,旋转到预设位置时,通过所述锁定部将所述滚珠丝杠4和所述本体1锁定,进而保证后续手枪钻在旋转过程中,所述滚珠丝杠4和所述本体1产生扭力,能够实现同步运动;

驱动部能在其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二螺纹104以第二旋向旋转直至所述本体1与所述双头螺纹件脱离。具体地,手枪钻带动所述滚珠丝杠4和所述本体1相对双头螺柱同步向上运动,直至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02与双头螺柱脱离,完成回退动作;上述步骤中,所述本体1和所述滚珠丝杠4之间的扭力分别大于双头螺柱的第二端与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双头螺柱的第一端与安装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且所述双头螺柱的第二端与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双头螺柱的第一端与安装部件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