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1851发布日期:2020-07-29 05:1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路连接的一种电路元件,主要运用在航空、航天、国防等军用系统中,电连接器除了要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外,特别重要的要求是电连接器必须达到接触良好,工作可靠,维护方便,其工作可靠与否直接影响飞机电路的正常工作,涉及整个主机的安危,为此,主机电路对电连接器的质量和可靠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在对电连接器进行焊接加工时,需要先对其进行固定,然后再对其进行焊接操作,然而现有的操作方式是通过电动的方式来驱动夹持机构进行夹持,这种操作方式的操作难度过大,操作人员无法精准的控制电动驱动机构,很容易使得制品因为力度过大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卡座,所述下卡座的正上方设有上卡座,所述上卡座的正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杆,且每侧两个所述竖杆分别位于上卡座的前后两侧,所述竖杆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的顶部,所述竖杆上套设有圆环,且所述圆环与上卡座固定连接,所述上卡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柱体,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与柱体相互匹配的穿孔,所述顶板的顶部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正上方设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底部固定连接在顶板的顶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伞齿轮的底部,所述第一伞齿轮的左侧设有调节机构,所述上卡座的内腔两侧均设有辅助夹持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伞齿轮的左侧设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为左右设置,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顶板的顶部,所述第二伞齿轮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固定板的内腔固定连接有与转杆相互匹配的第二轴承,所述转杆的左端贯穿两个第二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摇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辅助夹持机构包括夹板,所述上卡座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与夹板相互匹配的凹槽,所述夹板位于凹槽内腔,所述夹板远离上卡座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三轴承和限位机构,且所述限位机构位于第三轴承的上方,所述第三轴承插接在夹板的侧壁上,所述第三轴承的内腔插接有螺纹杆,所述上卡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螺纹杆相互匹配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凹槽相互贯通,所述通孔的内腔固定连接有与螺纹杆相互匹配的第二螺母,所述螺纹杆远离第三轴承的一端贯穿第二螺母,且延伸至通孔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摇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所述上卡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相互匹配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夹板固定连接,是限位杆的另一端贯穿限位孔,且延伸至限位孔的外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卡座和上卡座的横截面均为u形,且u形开口均朝向相对的一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竖杆和限位杆的外侧边缘设有抛光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柱体的顶端与第一伞齿轮顶部之间侧垂直距离大于下卡座和上卡座之间的垂直距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柱体的外侧边缘设有开设有与第一螺母相互匹配的外螺纹。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在使用时,通过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在对上卡座和下卡座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的操作难度较小,同时还避免了工件的损坏,通过辅助夹持机构的设置,使得上卡座和下卡座在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并且工件无法与上卡座的内腔侧壁相互贴合,此时可通过转动第二手摇轮来调节夹板的位置,使得夹板移动至与工件侧壁相互贴合,以此使得工件能更稳定的被夹持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例说明:

1、底板;2、下卡座;3、上卡座;4、顶板;5、竖杆;6、圆环;7、柱体;8、穿孔;9、第一轴承;10、第一伞齿轮;11、第一螺母;12、调节机构;13、第二伞齿轮;14、固定板;15、转杆;16、第二轴承;17、第一手摇轮;18、辅助夹持机构;19、凹槽;20、夹板;21、第二手摇轮;22、螺纹杆;23、通孔;24、第二螺母;25、第三轴承;26、限位机构;27、限位杆;28、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一种电连接器生产用定位工装,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卡座2,下卡座2的正上方设有上卡座3,上卡座3的正上方设有顶板4,顶板4的底部靠近前后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杆5,且每侧两个竖杆5分别位于上卡座3的前后两侧,竖杆5底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的顶部,竖杆5上套设有圆环6,且圆环6与上卡座3固定连接,上卡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柱体7,顶板4上开设有与柱体7相互匹配的穿孔8,顶板4的顶部设有第一轴承9,第一轴承9的正上方设有第一伞齿轮10,第一轴承9的外圈底部固定连接在顶板4的顶部,第一轴承9的内圈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伞齿轮10的底部,第一伞齿轮10的左侧设有调节机构12,上卡座3的内腔两侧均设有辅助夹持机构18。

调节机构12包括第二伞齿轮13,第二伞齿轮13与第一伞齿轮10相互啮合,第二伞齿轮13的左侧设有两个固定板14,两个固定板14为左右设置,固定板14固定连接在顶板4的顶部,第二伞齿轮1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转杆15,固定板1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与转杆15相互匹配的第二轴承16,转杆15的左端贯穿两个第二轴承16,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手摇轮17,通过调节机构12的设置,使得在对上卡座3和下卡座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时,只需转动第一手摇轮17即可,第一手摇轮17通过转杆15带动的第二伞齿轮13旋转,第二伞齿轮13带动与之相互啮合的第一伞齿轮10旋转,第一伞齿轮10带动内腔的第一螺母11在柱体7的外侧边缘旋转,柱体7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上卡座3相对下卡座2向下移动。

辅助夹持机构18包括夹板20,上卡座3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与夹板20相互匹配的凹槽19,夹板20位于凹槽19内腔,夹板20远离上卡座3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三轴承25和限位机构26,且限位机构26位于第三轴承25的上方,第三轴承25插接在夹板20的侧壁上,第三轴承25的内腔插接有螺纹杆22,上卡座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螺纹杆22相互匹配的通孔23,通孔23与凹槽19相互贯通,通孔23的内腔固定连接有与螺纹杆22相互匹配的第二螺母24,螺纹杆22远离第三轴承25的一端贯穿第二螺母24,且延伸至通孔23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手摇轮21,通过辅助夹持机构18的设置,使得上卡座3和下卡座2在对工件进行夹持时,并且工件无法与上卡座3的内腔侧壁相互贴合,此时可通过转动第二手摇轮21来调节夹板20的位置,使得夹板20移动至与工件侧壁相互贴合,以此使得工件能更稳定的被夹持固定。

限位机构26包括限位杆27,上卡座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27相互匹配的限位孔28,限位杆27的一端与夹板20固定连接,是限位杆27的另一端贯穿限位孔28,且延伸至限位孔28的外侧,通过限位机构26的设置,使得夹板20在限定的轨迹内水平移动,以此保障部件的正常运转。

下卡座2和上卡座3的横截面均为u形,且u形开口均朝向相对的一侧,这样设置是为了方便对工件进行夹持。

竖杆5和限位杆27的外侧边缘设有抛光面,这样设置是为了减小竖杆5和限位杆27表面的摩擦力,使得圆环6和限位杆27分别在竖杆5和限位孔28内腔移动至阻力更小。

柱体7的顶端与第一伞齿轮10顶部之间侧垂直距离大于下卡座2和上卡座3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设置是为了避免柱体7从第一螺母11中脱离。

柱体7的外侧边缘设有开设有与第一螺母11相互匹配的外螺纹,从而使得柱体7与第一螺母11能更好的相互配合工作。

工作原理:在工作时,将需要加工的工件放置在下卡座2的内侧,之后通过转动第一手摇轮17来调节下卡座2和上卡座3之间的距离,第一手摇轮17带动转杆15在第二轴承16内腔旋转,转杆15带动的第二伞齿轮13旋转,第二伞齿轮13带动与之相互啮合的第一伞齿轮10旋转,第一伞齿轮10在第一轴承9的顶部旋转,第一伞齿轮10带动内腔的第一螺母11在柱体7的外侧边缘旋转,柱体7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上卡座3相对下卡座2向下移动,上卡座3移动时带动圆环6在竖杆5的外侧边缘移动,待上卡座3移动至与工件相互贴合时停止转动第一手摇轮17即可,当工件无法与上卡座3的内腔侧壁相互贴合,此时可通过转动第二手摇轮21来调节夹板20的位置,使得夹板20移动至与工件侧壁相互贴合,以此使得工件能更稳定的被夹持固定,在这一过程中,第二手摇轮21带动螺纹杆22在第二螺母24和第三轴承25内腔旋转,螺纹杆22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夹板20相对第二螺母24水平向工件的方向移动,夹板20带动限位杆27在限位孔28内腔移动,待夹板20移动至与工件的侧壁相互贴合时停止转动第二手摇轮2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