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及履带联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0009发布日期:2020-07-29 02:2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及履带联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及履带联拉机。



背景技术:

履带联拉机通过履带组件夹持拉拔管材,其中外外履带用于夹持管材,内外履带用于减少外外履带和支撑架之间的摩擦力,而在拉拔管材时,履带组件与支撑架支架不得出现打滑的情况,并且为了可以稳定运行,履带组件与支撑架之间需要结合紧密。

而为了方便安装,履带组件周长应当大于支撑架的周长,然而这样一来,履带组件与支撑架之间无法结合紧密,为此需要在支撑架上设置用于张紧履带组件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及履带联拉机,能将履带组件完全张紧,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支撑架与外履带出现打滑的情况,减少二者之间的磨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包括上下两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履带组件,所述履带组件包括内履带和外履带,所述内履带位于所述外履带和所述支撑架之间以减小所述外履带传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能向外扩张张紧所述履带组件的张紧机构。

外履带用于夹持、拉拔管材,位于外履带和支撑架之间的内履带可以隔绝外履带与支撑架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因为过大的摩擦力对设备造成磨损,减少装置运行时的能源消耗,提高效率,控制张紧机构张紧履带组件,防止履带组件与支撑架之间出现空隙,在工作中出现打滑的情况,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张紧机构将外履带和内履带张紧,以使得外履带能够更好的与内履带贴合,外履带能够稳定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机构包括第一张紧块,所述第一张紧块向外扩张张紧位于所述支撑架顶部的履带组件。第一张紧块能上下移动,第一张紧块向上移动时推动履带组件向上移动,使履带组件与支撑架接触更加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张紧块,所述两个第二张紧块位于所述第一张紧块两侧,所述第二张紧块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张紧块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张紧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张紧块向外扩张时带动所述第二张紧块张紧履带组件。第二张紧块受到第一张紧块的控制,与第一张紧块同时向外扩张进行张紧,能够将履带组件以第一张紧块为中点带着两侧的履带组件向外扩张,将两端的履带组件向中间拉动,可以张紧较大范围的履带组件,由于第二张紧块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上,另一端位于第一张紧块上,因此第二张紧块的运动为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机构包括两个第三张紧块,所述两个第三张紧块位于所述支撑架两端,所述第三张紧块向外扩张张紧位于所述支撑架两端的履带组件。位于支撑架顶部位置的履带组件被张紧后,两端的履带组件与支撑架之间可能会出现空隙,调节第三张紧块可缩小出现的空隙,使履带组件与支撑架接触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手动调节组件和自动调节组件,所述手动调节组件控制所述第三张紧块的扩张,所述自动调节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张紧块的升降。自动调节组件能够控制第一张紧块快速地升降,在上升时,能够带着两侧的第二张紧块同时上升,将履带组件快速张紧,中间位置的履带组件向外扩张后,通过手动调节,控制两端的第三张紧块扩张,消除两端的履带组件与支撑架之间出现的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张紧块连接的油缸,所述手动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张紧块连接的推杆以及控制所述推杆伸缩的螺母座。油缸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可以快速稳定的控制第一张紧块的升降,能够将履带组件快速张紧,螺母座通过螺纹配合控制推杆缓慢移动,可以一点点地调节第三张紧块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张紧块一端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第三张紧块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第三张紧块在移动时是以与支撑架连接处为转动中心转动的,通过向外翻转来推动、张紧履带组件,推杆对第三张紧块施加力的位置在第三张紧块的端部以达到使用最小力进行调节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机构与所述内履带接触面为弧面。由于张紧机构用于张紧履带组件,履带组件必定会随着张紧机构向张紧方向凸起,而凸起的履带组件会与支撑架之间存在着间隙,容易出现打滑,张紧机构端面为弧面则可以增大内履带与张紧机构的接触面积,并且在传动时,能够减少内履带与张紧机构之间的磨损。

履带联拉机,包括机架以及上述的履带张紧装置,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机架上的所述支撑架有两个,所述两个支撑架上下对应。履带联拉机通过外履带拉拔管材,因此需要两组对应的外履带。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履带联拉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支撑架100、履带组件110、内履带111、外履带112;

张紧机构120、第一张紧块121、第二张紧块122、第三张紧块123;

油缸131、螺母座132、推杆133;

机架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2,履带联拉机的履带张紧装置,包括支撑架100,支撑架100外侧设有履带组件110,履带组件110包括内履带111和外履带112,内履带111位于外履带112和支撑架100之间以减小外履带112传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支撑架100上设有能向外扩张张紧履带组件110的张紧机构120。

外履带112用于夹持、拉拔管材,位于外履带112和支撑架100之间的内履带111可以隔绝外履带112与支撑架100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因为过大的摩擦力对设备造成磨损,减少装置运行时的能源消耗,提高效率,控制张紧机构120张紧履带组件110,防止履带组件110与支撑架100之间出现空隙,在工作中出现打滑的情况,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张紧机构120将外履带112和内履带111张紧,以使得外履带112能够更好的与内履带111贴合,外履带112能够稳定传动。

张紧机构120工作的原理为:张紧机构120向外扩张的同时带着履带组件110向外扩张,使得履带组件110绷紧在支撑架100和张紧机构120外。若是履带组件110的局部区域向外扩张,则会增大在传动时出现的磨损,考虑到这些,将张紧机构120分为三种,具体的方案为:

张紧机构120包括第一张紧块121,第一张紧块121向外扩张张紧位于支撑架顶部的履带组件110。第一张紧块121能上下移动,第一张紧块121向上移动时推动履带组件110向上移动,使履带组件110与支撑架100接触更加紧密。

张紧机构120包括两个第二张紧块122,两个第二张紧块122位于第一张紧块121两侧,第二张紧块122一端与支撑架100转动连接,第二张紧块122另一端与第一张紧块121转动连接,第一张紧块121向外扩张时带动第二张紧块122张紧履带组件110。第二张紧块122受到第一张紧块121的控制,与第一张紧块121同时向外扩张进行张紧,能够将履带组件110以第一张紧块121为中点带着两侧的履带组件110向外扩张,将两端的履带组件110向中间拉动,可以张紧较大范围的履带组件110,由于第二张紧块122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100上,另一端位于第一张紧块121上,因此第二张紧块122的运动为翻转。

张紧机构120包括两个第三张紧块123,两个第三张紧块123位于支撑架100两端,第三张紧块123向外扩张张紧位于支撑架100两端的履带组件110。位于支撑架100顶部位置的履带组件110被张紧后,两端的履带组件110与支撑架100之间可能会出现空隙,调节第三张紧块123可缩小出现的空隙,使履带组件110与支撑架100接触紧密。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描述了调节张紧机构120的方法,具体的:参照图3,张紧机构120还包括手动调节组件和自动调节组件,手动调节组件控制第三张紧块123的偏移,自动调节组件控制第一张紧块121的升降。自动调节组件能够控制第一张紧块121快速地升降,在上升时,能够带着两侧的第二张紧块122同时上升,将履带组件110快速张紧,中间位置的履带组件110向外扩张后,两端的履带组件110与支撑架100之间可能会出现空隙,通过手动调节,控制两端的第三张紧块123扩张,消除空隙。

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具体说明了手动调节组件和自动调节组件的组成:自动调节组件包括与第一张紧块121连接的油缸131,手动调节组件包括与第三张紧块123连接的推杆133以及控制推杆133伸缩的螺母座132。考虑到支撑架100以及履带组件110的重量,选择油缸131作为自动调节组件的动力部件,油缸131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可以快速稳定的控制第一张紧块121的升降,能够将履带组件110快速张紧,考虑到支撑架100的厚度,在此处使用电缸并不合适,而气缸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推力,也无法保持履带组件110长时间稳定的绷紧状态,螺母座132通过螺纹配合控制推杆133缓慢移动,可以一点点地调节第三张紧块123的位置。

第三张紧块123的安装方式为:第三张紧块123一端与推杆133连接,第三张紧块123另一端与支撑架100转动连接。第三张紧块123在移动时是以与支撑架100连接处为转动中心转动的,通过向外翻转来推动、张紧履带组件110,推杆133对第三张紧块123施加力的位置在第三张紧块123的端部以达到使用最小力进行调节的目的。

综合上述方案,其中,第二张紧块122的长度较长,与第一张紧块121配合后,可以将大范围的履带组件110张紧,第一张紧块121与第二张紧块122扩张后,第二张紧块122、第一张紧块121形成的凸面类似于弧面,履带组件110在这样的凸面上传动较为轻松,内履带111与第一张紧块121和第二张紧块122之间的接触面积将会更大,外履带112传动时,内履带111也会在支撑架100上以及张紧机构120上传动,若张紧机构120表面为直面,则张紧机构120与支撑架100的分离处、第一张紧块121与第二张紧块122的连接处有着棱边,与内履带111的接触传动中,会产生较大的磨损,并且履带组件110必定会随着张紧机构120向张紧方向凸起,而凸起的履带组件110会与支撑架100之间存在着间隙,容易出现打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张紧机构与内履带111接触面为弧面。张紧机构120端面为弧面可以进一步增大内履带111与张紧机构120的接触面积,减少在传动时内履带111与张紧机构120之间的磨损。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参照图4,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履带联拉机,包括机架200以及上述的履带张紧装置,支撑架100位于机架200上,机架200上的支撑架100有两个,两个支撑架100上下对应。履带联拉机通过外履带112拉拔管材,因此需要两组对应的外履带112,在生产中,管材伸入到机架200上,被机架200上的外履带112夹持住后开始拉拔。

上下两组支撑架100相邻的两面与水平面平行。外履带112需要夹持、拉拔管材,上下两组外履带112之间只有平行才能实现对管材的夹持以及拉拔,在张紧机构120的作用下,履带组件110张紧。

上支撑架100上的张紧机构120位于上支撑架100的顶端和两端,在张紧履带组件110时,油缸131推动第一张紧块121向上移动,带动两侧的第二张紧块122向上翻转,将中央部位履带组件110向上拱起,位于上支撑架100底部端面上的履带组件110紧紧贴在表面上,保持与水平面平行;

下支撑架100上的张紧机构120位于下支撑架100的底端和两端,在张紧履带组件110时,油缸131推动第一张紧块121向下移动,带动两侧的第二张紧块122向下翻转,将中央部位履带组件110向下拱起,位于下支撑架100底部端面上的履带组件110紧紧贴在表面上,保持与水平面平行;

此时位于上下两组支撑架100相邻的两面上的履带组件110紧贴支撑架100表面,上下两组外履带112之间保持平行,可以稳定的进行接下来管材的夹持、拉拔的操作。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参考上述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