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
背景技术:
拉链头的组装,一直是一种手工操作的人力密集性工作,厂家常常需要培训大量的个人,以应付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人的操作不慎往往会造成大量的残次品,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958220a,发明创造的名称一种铜拉链头自动装配机,包括机架、组装盘、进料机构、检验机构、铆合机构、组装盘、半成品成品拉出机构、动力机构、工控机构和报警机构,其中进料机构包括拉头进料装置、拉片进料装置和弹片进料装置,检验机构包括拉头检验器、拉片检验器和弹片检验器,所述各检验器和和进料装置上安装有感应元件,各感应元件与工控机构连接,各检验器的信号传递给工控机构以控制下面的程序是否动作。但是现有技术缺少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缺少预存装置,设备缺配件导致设备不能运行,出料不方便,降低装配效率,采用用人工卸料,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因此,发明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缺少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缺少预存装置,设备缺配件导致设备不能运行,出料不方便,降低装配效率,采用用人工卸料,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包括架体,电控柜,气控柜,收料机构,下料机构,装配箱,冲压机构,拉片仓,第一气缸,本体仓和第二气缸,所述电控柜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内部的左侧;所述气控柜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内部的右侧;所述收料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下料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内部的顶端;所述装配箱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的上方;所述冲压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的上方;所述拉片仓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的右侧,且与装配箱连通;所述第一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拉片仓右侧的下方;所述本体仓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的左侧;所述第二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本体仓左侧的下方。
所述收料机构包括支架,滑槽,收料箱和滑轮,所述支架采用2个;所述滑槽采用2个,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的内侧;所述滑轮采用2个,通过销轴固定在收料箱的两侧,且设置在滑槽的内部。
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板,固定块和下料气缸,所述下料板通过销轴固定在架体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固定块通过螺栓固定在下料板的下方;所述下料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内部的顶端,且缸杆通过销轴与固定块连接,通过管道与气控柜连接,且选用tn20型。
所述冲压机构包括固定扣仓,第三气缸,冲压箱体,第四气缸和推板,所述第三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扣仓左侧的下方;所述冲压箱体通过焊接固定在固定扣仓的右侧,且与固定扣仓连通;所述第四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冲压箱体的上方;所述推板设置在冲压箱体的内部,且通过螺纹与第四气缸缸杆连接。
所述架体上方中间位置开设有矩形通槽;所述气控柜通过导线与电控柜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通过管道与气控柜连接,选用tn20型;所述第二气缸通过管道与气控柜连接,且选用tn20型。
所述第三气缸通过管道与气控柜连接,且选用tn20型;所述第四气缸通过管道与气控柜连接,且选用tn20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拉片仓,本体仓和固定扣仓的设置,起到了预存装配组件的作用,保证设备有源源不断的配件能正常运行。
2.本实用新型的下料机构的设置,起到了便于机构卸料的效果,有效的提高的机械装配的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收料机构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的卸料,有效的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冲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架体,2-电控柜,3-气控柜,4-收料机构,41-支架,42-滑槽,43-收料箱,44-滑轮,5-下料机构,51-下料板,52-固定块,53-下料气缸,6-装配箱,7-冲压机构,71-固定扣仓,72-第三气缸,73-冲压箱体,74-第四气缸,75-推板,8-拉片仓,9-第一气缸,10-本体仓,11-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扭力压铸拉头的自动装配机构,包括架体1,电控柜2,气控柜3,收料机构4,下料机构5,装配箱6,冲压机构7,拉片仓8,第一气缸9,本体仓10和第二气缸11,所述电控柜2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内部的左侧;所述气控柜3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内部的右侧;所述收料机构4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下料机构5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内部的顶端;所述装配箱6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的上方;所述冲压机构7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6的上方;所述拉片仓8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6的右侧,且与装配箱6连通;所述第一气缸9通过螺栓固定在拉片仓8右侧的下方;所述本体仓10通过螺栓固定在装配箱6的左侧;所述第二气缸11通过螺栓固定在本体仓10左侧的下方。
所述收料机构4包括支架41,滑槽42,收料箱43和滑轮44,所述支架41采用2个;所述滑槽42采用2个,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架41的内侧;所述滑轮44采用2个,通过销轴固定在收料箱43的两侧,且设置在滑槽42的内部。
下料机构5包括下料板51,固定块52和下料气缸53,所述下料板51通过销轴固定在架体1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固定块52通过螺栓固定在下料板51的下方;所述下料气缸53通过螺栓固定在架体1内部的顶端,且缸杆通过销轴与固定块52连接,通过管道与气控柜3连接,且选用tn20型。
所述冲压机构7包括固定扣仓71,第三气缸72,冲压箱体73,第四气缸74和推板75,所述第三气缸72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扣仓71左侧的下方;所述冲压箱体73通过焊接固定在固定扣仓71的右侧,且与固定扣仓71连通;所述第四气缸74通过螺栓固定在冲压箱体73的上方;所述推板75设置在冲压箱体73的内部,且通过螺纹与第四气缸74缸杆连接。
所述架体1上方中间位置开设有矩形通槽;所述气控柜3通过导线与电控柜2连接;所述第一气缸9通过管道与气控柜3连接,选用tn20型;所述第二气缸11通过管道与气控柜3连接,且选用tn20型。
所述第三气缸72通过管道与气控柜3连接,且选用tn20型;所述第四气缸74通过管道与气控柜3连接,且选用tn20型。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气控柜3接通市电,将配件本体正确放置在本体仓10的内部,通过第二气缸11将本体推送至装配箱6内,将拉片放置在拉片仓8的内部,通过第一气缸9将拉片推送至装配箱6的内部,且拉片位于本体的上方,将固定卡扣放置在固定扣仓71的内部,通过第三气缸72将固定卡扣推送至装配箱6的内部,且位于本体和拉片的上方,第四气缸74推动推板75向下运动,通过向下的压力将固定卡扣卡接在本体的上方,完成组装,下料气缸53缸杆收缩带动下料板51运动,组装完成的拉头滑落收料机构4的收料箱43,通过滑轮44将装满拉头的收料箱43进行转移。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