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3974发布日期:2020-08-21 15:2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辊修复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



背景技术:

轧辊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磨损,是的轧辊的尺寸缩小,或者在表面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凹坑,会导致轧辊的使用受到影响,甚至需要更换轧辊。而轧辊的更换成本较高,通常会选择对磨损的轧辊进行修复。传统的修复方式是人工堆焊,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对人工的技能要求较高,修复成本也相对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方便快速的对受损的轧辊进行修复,减少更换成本;可用于不同直径及长度的轧辊,适用范围广;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包括:底座、机架、焊接装置、头箱、尾箱,所述机架设置在底座的上部;所述焊接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上部;所述头箱与尾箱并列设置,且所述头箱与尾箱均设置在焊接装置的下部,所述焊接装置包括:焊剂料斗、自动送丝装置、移动台、第一支撑架、导电嘴,所述焊剂料斗和自动送丝装置均设置在移动台的上部;所述移动台设置在第一支撑架的上部;所述导电嘴设置在移动台的下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方便快速的对受损的轧辊进行修复,减少更换成本;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可用于不同直径及长度的轧辊,适用范围广;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制造使用。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丝杆、第一导轨杆、第二导轨杆,所述第一丝杆、第一导轨杆和第二导轨杆为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丝杆、第一导轨杆和第二导轨杆均穿过移动台,且所述第一丝杆与移动台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丝杆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电机,且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移动台与丝杆配合能够平稳的在第一导轨杆和第二导轨杆上移动,保证堆焊修复法人稳定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焊剂料斗下部还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穿过移动台,且所述出料管端部与导电嘴端部配合;所述自动送丝装置上设置有送丝管,且所述送丝管的端部与导电嘴的端部相配合。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制造使用。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第一支撑架居中处还设置有竖直的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一支撑架螺纹配合;所述第二丝杆下端部设置在底座上,且所述第二丝杆下端部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二丝杆侧方还设置有第二电机,且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底座上部,所述第二电机转子上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配合连接。能够使焊接装置上下移动,以应对不同直径的轧辊,适用的范围广。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导轨。结构设计简单,易于制造使用。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头箱包括:支撑座、第三电机、第一支撑台、第一转辊、第二转辊、第一定位装置,所述第三电机和第一支撑台设置在支撑座的上部;所述第一转辊、第二转辊和第一定位装置均设置在第一支撑台的上部,且所述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台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一转辊与第三电机的转子通过皮带配合连接。使轧辊在修复过程中,能够平稳的运行,保证修复焊接质量。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的支撑座下部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与导轨配合连接。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的轧辊,适用范围广。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架、固定块、第三丝杆、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定位杆,所述第二支撑架截面为n形,所述固定块设置在第二支撑架的内部;所述第三丝杆竖直设置在第二支撑架的内部,且所述第三丝杆穿过固定块,所述第三丝杆与固定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三丝杆上端部穿过第二支撑架的顶端,且所述第三丝杆上端部与第二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穿过固定块的居中处,且所述定位杆与第三丝杆相互垂直;所述定位杆端部与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远离第一手柄的一端设置为锥形。可对不同直径的轧辊进行定位,使用范围广;防止轧辊修复过程中出现跑偏,保证修复质量。

进一步的,上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所述尾箱包括:第二支撑台、第三转辊、第四转辊、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二支撑台设置在底座上部;所述第三转辊、第四转辊和第二定位装置均设置在第二支撑台的上部,且所述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对称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与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相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与第一定位装置为相互对称设置。可对不同直径的轧辊进行定位,使用范围广;防止轧辊修复过程中出现跑偏,保证修复质量;结构设计合理,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方便快速的对受损的轧辊进行修复,减少更换成本;可用于不同直径及长度的轧辊,适用范围广;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导轨、2机架、3焊接装置、31焊剂料斗、311出料管、32自动送丝装置、321送丝管、33移动台、34第一支撑架、341第一丝杆、342第一导轨杆、343第二导轨杆、344第一电机、345第二丝杆、3451第一锥形齿轮、346第二电机、3461第二锥形齿轮、35导电嘴、4头箱、41支撑座、411导槽、42第三电机、43第一支撑台、44第一转辊、45第二转辊、46第一定位装置、461第二支撑架、462固定块、463第三丝杆、464第一手柄、465第二手柄、466定位杆、5尾箱、51第二支撑台、52第三转辊、53第四转辊、54第二定位装置、6轧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的轧辊自动修复的堆焊机包括:底座1、机架2、焊接装置3、头箱4、尾箱5,所述机架2设置在底座1的上部,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导轨11;所述焊接装置3设置在机架2的上部;所述头箱4与尾箱5并列设置,且所述头箱4与尾箱5均设置在焊接装置3的下部。所述焊接装置3包括:焊剂料斗31、自动送丝装置32、移动台33、第一支撑架34、导电嘴35,所述焊剂料斗31和自动送丝装置32均设置在移动台33的上部;所述移动台33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4的上部;所述导电嘴35设置在移动台33的下部。

第一支撑架34上设置有第一丝杆341、第一导轨杆342、第二导轨杆343,所述第一丝杆341、第一导轨杆342和第二导轨杆343为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丝杆341、第一导轨杆342和第二导轨杆343均穿过移动台33,且所述第一丝杆341与移动台33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丝杆341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电机344,且所述第一电机344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4上。所述焊剂料斗31下部还设置有出料管311,所述出料管311穿过移动台33,且所述出料管311端部与导电嘴35端部配合;所述自动送丝装置32上设置有送丝管321,且所述送丝管321的端部与导电嘴35的端部相配合。

第一支撑架34居中处还设置有竖直的第二丝杆345,所述第二丝杆345与第一支撑架34螺纹配合;所述第二丝杆345下端部设置在底座1上,且所述第二丝杆345下端部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3451;所述第二丝杆345侧方还设置有第二电机346,且所述第二电机346设置在底座1上部,所述第二电机346转子上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3461,所述第二锥形齿轮3461与第一锥形齿轮3451配合连接。

头箱4包括:支撑座41、第三电机42、第一支撑台43、第一转辊44、第二转辊45、第一定位装置46,所述的支撑座41下部设置有导槽411,所述导槽411与导轨11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电机42和第一支撑台43设置在支撑座41的上部;所述第一转辊44、第二转辊45和第一定位装置46均设置在第一支撑台43的上部,且所述第一转辊44和第二转辊45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台43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辊44和第二转辊45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一转辊44与第三电机42的转子通过皮带配合连接。

第一定位装置46包括:第二支撑架461、固定块462、第三丝杆463、第一手柄464、第二手柄465、定位杆466,所述第二支撑架461截面为n形,所述固定块462设置在第二支撑架461的内部;所述第三丝杆463竖直设置在第二支撑架461的内部,且所述第三丝杆463穿过固定块462,所述第三丝杆463与固定块462螺纹连接;所述第三丝杆463上端部穿过第二支撑架461的顶端,且所述第三丝杆463上端部与第二手柄465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466穿过固定块462的居中处,且所述定位杆466与第三丝杆463相互垂直;所述定位杆466端部与第一手柄464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466远离第一手柄464的一端设置为锥形。

尾箱5包括:第二支撑台51、第三转辊52、第四转辊53、第二定位装置54,所述第二支撑台51设置在底座1上部;所述第三转辊52、第四转辊53和第二定位装置54均设置在第二支撑台54的上部,且所述第三转辊52和第四转辊53对称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54的两侧;所述第三转辊52和第四转辊53与第一转辊44和第二转辊45相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定位装置54与第一定位装置46为相互对称设置。

工作时,基于以上的结构基础,如图1-2所示,在导轨11上移动头箱4到适合轧辊6的长度并固定;将轧辊6放置在第一转辊44、第二转辊45、第三转辊52和第四转辊53上部;通过第一手柄464和第二手柄465调整定位杆466的位置,使定位杆466的锥端顶住轧辊6的轴心,第二定位装置54的定位杆同样调整;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345,驱动第一支撑架34上下移动到与轧辊6距离适当位置;启动第三电机42,带动第一转辊44和第二转辊45转动,从而使轧辊6转动,同时启动焊接装置,开始焊接,并在第一电机344的驱动下左右移动,焊接修复受损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