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8677发布日期:2021-06-22 17:1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车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设置着能够释放地固持工件的固持部的主轴的车床。



背景技术:

作为车床,已知有对固持在正面主轴的工件进行正面加工且将正面加工后的工件交付给背面主轴而进行背面加工的nc(数值控制)车床。正面主轴与背面主轴具有筒夹等固持工件的固持部。如专利文献1所示,用来使筒夹开闭的夹持机构包含:移位器,能够在主轴的外侧向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及爪部件,具有向前侧突出而与移位器的外周面接触的前端,且能够朝从主轴中心线到前端的距离变化的方向倾动。移位器是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绕主轴一周的形状。多个爪部件与移位器接触。移位器与爪部件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如果将移位器向后侧驱动,则使爪部件朝爪部件的前端远离主轴中心线的方向倾动,经由套筒部件使筒夹成为关闭状态。由此,工件被筒夹固持。另外,如果将移位器向前侧驱动,则通过来自打开筒夹用弹簧的力而使爪部件朝爪部件的前端接近主轴中心线的方向倾动,筒夹成为打开状态。由此,从筒夹释放工件。

移位器的驱动部具有使移位器向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的移位杆,通过该移位杆的驱动使移位器向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在移位器的外表面形成着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而绕一周的向外槽,移位杆的插入部进入该向外槽。移位器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另一方面,移位杆不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因此,在移位杆的插入部设置着移位器轴承。此处,将使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的内轮进入向外槽中而与移位器接触的移位器轴承称为同轴型移位器轴承。同轴型移位器轴承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而配置在移位器的外侧,因此直径变大。因此,将外轮能够以与主轴中心线交叉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小型移位器轴承以能够与向外槽的前侧面及后侧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移位杆的插入部。将这种移位器轴承称为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相比于同轴型的移位器轴承变小,价格低廉。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49643号公报(尤其是图2)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移位器与爪部件接触,因固持部的开闭而导致移位器与爪部件发生摩擦,因此移位器与爪部件因反复的工件加工而受到磨耗。因此,考虑在移位器与爪部件的接触部分安装向主轴中心线方向滚动的滚轮。

此处,因为所述移位器轴承较小,所以如果移位器轴承与移位器的向外槽的侧面持续接触,则主轴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时,移位器轴承比主轴的旋转速度更快地旋转,容易因发热等而消耗。因此,优选当移位杆的插入部不被驱动时移位器轴承从移位器的向外槽的前侧面与后侧面两者隔开。在关闭筒夹的情况下,在与主轴中心线正交的径向上,移位器较强地按压爪部件的前端,因此移位器以不向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移位器轴承维持从向外槽的前侧面及后侧面两者隔开的状态。但是,在打开筒夹的情况下,以不使移位器于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的所述力不发挥作用,因此有移位器轴承与向外槽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接触的可能性,有移位器轴承的寿命变短的可能性。

再者,如上所述的问题存在于各种车床。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的车床。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床具有如下形态,具备:主轴,设置着具有固持工件的关闭状态与释放所述工件的打开状态的固持部,且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及

开闭装置,使所述固持部开闭;

所述开闭装置具有:

爪部件,在所述主轴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能够倾动,且具有所述固持部成为打开状态的第一姿势与所述固持部成为关闭状态的第二姿势;

移位器,在所述主轴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能够向所述主轴中心线的方向移动,配置在使所述爪部件成为第一姿势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爪部件成为所述第二姿势的第二位置;及

驱动部,具有使该移位器向所述主轴中心线的方向移动的移位杆;且

在所述移位器的外表面设置着向外槽,该向外槽以所述主轴中心线为中心绕一周且供所述移位杆的插入部进入;

在所述移位杆的插入部设置着能够与所述向外槽的侧面接触的移位器轴承;

在所述爪部件与所述移位器中,在一部件,设置着在与另一部件接触的位置能够向所述主轴中心线的方向滚动的滚轮,且在所述另一部件,设置着在所述固持部为打开状态时供所述滚轮进入的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的车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床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副主轴台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3是表示夹持机构及其周边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夹持机构及其周边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5是表示爪部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爪固持器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移位器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移位器的驱动部的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固持部为打开状态时的夹持机构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移位器到达关闭固持部的第二位置的时间点的夹持机构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1是表示于移位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移位杆的插入部从向外槽的两侧面隔开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移位器到达打开固持部的第一位置的时间点的夹持机构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在外爪式夹持机构的移位器设置着滚轮的示例中固持部为关闭状态的情形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在外爪式夹持机构的移位器设置着滚轮的示例中固持部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在内爪式夹持机构的爪部件设置着滚轮的示例中固持部为关闭状态的情形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在内爪式夹持机构的爪部件设置着滚轮的示例中固持部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示例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当然,以下的实施方式仅例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所有特征对于发明的解决手段而言未必为必需。

(1)本发明中所包含的技术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16所示的示例对本发明中所包含的技术的概要进行说明。此外,本案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示例的图,这些图所示的各方向的放大率有时不同,各图有时不匹配。当然,本技术的各要素并不限定于符号所示的具体例。

[形态1]

本技术的一形态的车床1具备主轴(例如背面主轴52)、支撑部53、内装马达55及开闭装置6。所述主轴52在前部设置着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与释放所述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够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所述支撑部53经由前侧轴承b1及后侧轴承b2将所述主轴52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内装马达55配置在所述前侧轴承b1与所述后侧轴承b2之间且使所述主轴52旋转。所述开闭装置6具有爪部件20及移位器10,使所述固持部60开闭。所述爪部件20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配置在所述前侧轴承b1与所述后侧轴承b2之间,且能够倾动。该爪部件20具有可动端部21,该可动端部21在所述固持部60成为打开状态st1的第一姿势po1与所述固持部60成为关闭状态st2的第二姿势po2,距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距离发生变化。所述移位器10能够在所述爪部件20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配置在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的第一位置lo1与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所述第二姿势po2的第二位置lo2。

为加以比较,参照图13、14,对配置在比后侧轴承更后方的外爪式夹持机构进行简单说明。图13、14所示的背面主轴用夹持机构6b包含:移位器10,能够在背面主轴52的外侧向z轴方向移动;及爪部件20,向前方突出而接触移位器10的外周部,且能够朝从主轴中心线ax0到可动端部21的距离变化的方向倾动。移位器10是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绕背面主轴52一周的形状。多个爪部件20与移位器10接触。移位器10与爪部件2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如图14所示,为了防止在移位器10向前侧被驱动时爪部件20的可动端部21因离心力而远离主轴中心线ax0的动作,爪部件20为后侧相比于倾动中心延伸的形状且具有存在重量的延出部22c。另外,移位器10设为从爪部件20的前端附近向前方延伸的形状。

根据以上内容,外爪式夹持机构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较长,无法相对于存在内装马达的前侧轴承与后侧轴承之间单纯地移动。为了在前侧轴承与后侧轴承之间将排列着夹持机构与内装马达的主轴能够高速旋转地支撑,而需要中间轴承,但在使用中间轴承的情况下,主轴台的构造变得复杂,并且主轴的前侧变得过长。另外,夹持机构配置在比后侧轴承更后方在主轴的高速旋转方面变得不利。

另一方面,在所述形态1的夹持机构6a中,在位于主轴52的外侧的爪部件20的外侧,以能够向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着移位器10。由此,本形态的夹持机构6a能够比外爪式夹持机构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短,即便无中间轴承,也能够配置在存在内装马达55的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在出于避免主轴台51与刀架30等构造物的干涉等原因而必须使主轴52的前部变长的情况下,能够在主轴52的变长的前侧的空间配置夹持机构6a,能够使主轴52的后侧变短。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使主轴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缩短化的车床。

此处,主轴包括也称为正面主轴的正主轴、及也称为背面主轴的副主轴。

固持部包括利用称为筒夹或爪等的各种固持单元固持工件的机构。

工件的概念也包括制品。

此外,所述附言也适用于以下形态。

[形态2]

本车床1也可以具备:正主轴台(例如正面主轴台41),设置着固持所述工件w0的正主轴(例如正面主轴42);刀架30,对固持在所述正主轴42的工件w0进行加工;及副主轴台(例如背面主轴台51),设置着与所述正主轴42对向且从该正主轴42接收所述工件w0的副主轴(例如背面主轴52)作为所述主轴。向主轴中心线方向移动的副主轴台51尤其必须避免与对固持在正主轴42的工件w0进行加工的刀架30的干涉。在出于避免副主轴台51与刀架30等构造物的干涉等原因而必须使副主轴52的前部变长的情况下,能够在副主轴52的变长的前侧的空间配置夹持机构6a,能够缩短副主轴52的后侧。如此,本形态能够提供使副主轴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缩短化的车床。

[形态3]

此处,也可以在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上使所述爪部件20及所述移位器10位于比所述内装马达55更前侧。内装马达55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直径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能够使夹持机构6a的直径相对变小。因此,容易在出于避免与刀架30等构造物的干涉等原因而使主轴52变长的前侧的空间放入夹持机构6a。另外,从位于主轴52的前部的固持部60到夹持机构6a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简化固持部60的开闭装置6的构造。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使主轴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缩短化的适宜的车床。

[形态4]

另外,本技术的另一形态的车床1具备主轴(例如背面主轴52)及开闭装置6。所述主轴52设置着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与释放所述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够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所述开闭装置6具有爪部件20及移位器10,使所述固持部60开闭。所述爪部件20能够在主轴52的外侧倾动,具有所述固持部60成为打开状态st1的第一姿势po1与所述固持部60成为关闭状态st2的第二姿势po2。所述移位器10能够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配置在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的第一位置lo1与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所述第二姿势po2的第二位置lo2。在所述移位器10,安装着于该移位器10与所述爪部件20接触的位置能够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滚动的滚轮15。

在所述形态4中,因为安装在移位器10的滚轮15与爪部件20接触,所以在固持部60开闭时,滚轮15向主轴中心线方向滚动。由此,减少移位器10与爪部件20的摩擦,使移位器10的驱动源的负载减轻。另外,能够减少滚轮15与爪部件20的磨耗。进而,虽然将绕主轴52一周的整个移位器从主轴52抽出并将新品安装在主轴52的周围的作业花费工夫,但本形态即便必须更换滚轮15,也可以不更换整个移位器,因此能够减少更换作业的工夫。此外,在将滚轮安装在爪部件的情况下,因为滚轮与移位器接触,所以滚轮与移位器逐渐发生磨耗,变得必须更换整个移位器。通过将滚轮安装在移位器,移位器与爪部件的接触部分限定于滚轮,而无需更换整个移位器。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使夹持机构的维护变得容易的车床。

[形态5]

所述移位器10也可以具有保持部14,该保持部14供沿所述滚轮15的滚动的中心轴ax3的轴部件(例如滚轮销16)能够卸除地安装。所述滚轮15也可以具有供所述轴部件16向所述中心轴ax3的方向通过的插通孔15a,且能够以通过该插通孔15a的所述轴部件16为中心滚动。本形态中,如果从移位器10的保持部14卸除轴部件16,那么能够从移位器10卸下滚轮15,如果将滚轮15的通过插通孔15a的轴部件16安装在移位器10的保持部14,那么滚轮15的更换完成。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使夹持机构的维护变得容易的适宜的车床。

[形态6]

进而,本技术的另一形态的车床1具备主轴(例如背面主轴52)及开闭装置6。所述主轴52设置着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与释放所述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够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所述开闭装置6具有爪部件20、移位器10及驱动部dr1,使所述固持部60开闭。所述爪部件20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且能够倾动,具有所述固持部60成为打开状态st1的第一姿势po1与所述固持部60成为关闭状态st2的第二姿势po2。所述移位器10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该移位器10能够朝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配置在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的第一位置lo1与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所述第二姿势po2的第二位置lo2。所述驱动部dr1具有使所述移位器10朝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移动的移位杆68。在所述移位器10的外表面11,设置着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绕一周且供所述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进入的向外槽12。在所述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设置着能够与所述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接触的移位器轴承b3。在所述爪部件20与所述移位器10中,在一部件,设置着在与另一部件接触的位置能够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滚动的滚轮15,且在所述另一部件,设置着所述固持部60为打开状态st1时供所述滚轮15进入的槽25。

在所述形态6中,如果固持部60成为打开状态st1,那么在爪部件20与所述移位器10中,位于一部件的滚轮15进入位于另一部件的槽25。由此,即便固持部60为打开状态st1,也能够维持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的状态。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能够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的车床。

[形态7]

进而,本技术的另一形态的车床1也具有以下形态。

一种车床1,具备:主轴(例如背面主轴52),设置着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与释放所述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够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及

开闭装置6,其使所述固持部60开闭;

所述开闭装置6具有:

爪部件20,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能够倾动,且具有所述固持部60成为打开状态st1的第一姿势po1与所述固持部60成为关闭状态st2的第二姿势po2;

移位器10,在所述主轴52的外侧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且能够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配置在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的第一位置lo1与使所述爪部件20成为所述第二姿势po2的第二位置lo2;及

驱动部dr1,具有使该移位器10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移动的移位杆68;

在所述移位器10的外表面11,设置着以所述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绕一周且供所述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进入的向外槽12;

在所述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设置着能够与所述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接触的移位器轴承b3;且

所述驱动部dr1在使所述移位器10向所述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移动后以使所述移位器轴承b3从所述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的方式驱动所述移位杆68。

在所述形态7中,在由驱动部dr1驱动的移位杆68使移位器10向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移动后,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由此,能够维持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的状态。因此,本形态能够提供能够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的车床。

(2)车床的构成的具体例:

图1示意性地例示正面主轴42移动的主轴移动型的nc(数值控制)车床1的构成作为车床的示例。图1仅表示为了说明本技术而简化的一例,并非限定本技术。此外,各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仅为例示。因此,将左右方向变更为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或将上下方向变更为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或将前后方向变更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或将旋转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等也包含于本技术。另外,方向或位置等相同并不限定于严密的一致,包含因误差而偏离严密的一致的情况。

图1所示的车床1在基台2上具有设置着正面主轴42的正面主轴台41、导引轴套35、设置着背面主轴52的背面主轴台51、梳状刀架31、背面加工用刀架32、转塔刀架33等。此外,正面主轴42是正主轴的示例,正面主轴台41是正主轴台的示例,背面主轴52是副主轴的示例,背面主轴台51是副主轴台的示例。另外,将梳状刀架31、背面加工用刀架32及转塔刀架33统称为刀架30。图1中,为方便起见,也示出对主轴台41、51或导引轴套35或刀架30等的动作进行数值控制的nc装置(数值控制装置)80,但nc装置80并不限于位于图1所示的位置。

图1中,包含正面主轴42在内的正面主轴台41能够向z轴方向移动,包含背面主轴52在内的背面主轴台51能够向z轴方向及x轴方向移动,梳状刀架31能够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背面加工用刀架32能够向y轴方向移动,转塔刀架33能够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移动。此处,z轴方向是主轴中心线方向的示例,z轴方向与x轴方向相互正交,z轴方向与y轴方向相互正交,x轴方向与y轴方向相互正交。此外,z轴方向与x轴方向相互交叉即可,也可以不正交,z轴方向与y轴方向相互交叉即可,也可以不正交,x轴方向与y轴方向相互交叉即可,也可以不正交。当然,主轴台41、51或刀架30的移动方向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向。

基台2也称为机座或载台等,构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撑所述各部41、35、51、30等的基础部分。图1中示出基台2经由支撑台36支撑导引轴套35。

正面主轴42具有筒夹等固持部,利用固持部将向z轴方向插入的圆柱状(棒状)的工件w1能够释放地固持。nc装置80经由内装马达等驱动部使正面主轴42以沿工件w1的长度方向的主轴中心线ax1为中心旋转。由此,正面主轴42使工件w1以主轴中心线ax1为中心旋转。

配置在正面主轴42的前方的导引轴套35将贯通正面主轴42的长条状工件w1能够向z轴方向滑动地支撑,与正面主轴42同步地以主轴中心线ax1为中心旋转驱动。此外,对于无导引轴套的车床,也可以应用本技术。

背面主轴52与正面主轴42对向且从正面主轴42接收正面加工后的工件w0。背面主轴52具有筒夹等固持部60,在主轴中心线ax1、ax0彼此对准的状态下,利用固持部60将向z轴方向插入的正面加工后的工件w0能够释放地固持。nc装置80经由图2所示的内装马达55等驱动部使背面主轴52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由此,背面主轴52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使工件w0旋转。背面主轴52在与正面主轴对向的含义上,有时称为对向主轴。以下,在包含正面主轴42的主轴中心线ax1与背面主轴52的主轴中心线ax0两者的情况下,简记为主轴中心线ax0,在包含固持在正面主轴42的工件w1与固持在背面主轴52的工件w0两者的情况下,简记为工件w0。

在刀架30安装着用来对工件w0进行加工的多个工具t1。梳状刀架31与转塔刀架33能够通过各种工具t1对支撑在导引轴套35的工件w1进行正面加工。多个工具t1包含用来切割固持在两主轴42、52的工件w0的切割刀具。背面加工用刀架32与转塔刀架33能够对通过切割刀具而分离的正面加工后的工件w0进行背面加工。

nc装置80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时钟电路、接口(i/f)等,从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或外部计算机受理各种信息的输入并执行nc程序。由此,nc装置80控制主轴台41、51或刀架30的移动、及主轴42、52或导引轴套35的旋转。操作员能够使用操作面板或外部计算机使nc程序可重写地存储于nc装置80的ram。

图2示意性地例示背面主轴台51的沿主轴中心线ax0的纵截面,也示意性地示出位于隐蔽位置的致动器69。在图2中,从主轴中心线ax0起上侧表示在筒夹61为关闭状态st2下排出部件70向图2的右方后退的情况,从主轴中心线ax0起下侧表示在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下排出部件70向图2的左方前进的情况。此外,为方便说明,将作为制品的工件w0由排出部件70排出的方向(图2的左方)设为前方d1,将排出部件70退避的方向(图2的右方)设为后方d2,将从主轴中心线ax0离开的方向设为外方向,将接近主轴中心线ax0的方向设为内方向。此处,前侧、后侧、外侧、及内侧是表示位置关系的用语。前侧或后侧所表示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偏离严密的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外侧或内侧所表示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偏离与主轴中心线ax0严密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关系。图3示意性地例示配置在背面主轴52的外侧的夹持机构6a的外观。图4示意性地例示配置在背面主轴52的外侧的夹持机构6a的纵截面。图5例示夹持机构6a中所包含的爪部件20的外观。图6例示将爪部件20能够倾动地保持的爪固持器26的外观。图7例示夹持机构6a中所包含的移位器10的外观。图8示意性地例示移位器10的驱动部dr1。图9~12以纵截面图例示夹持机构6a及其周边的动作。

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图2、4所示的剖视图中存在省略影线的部位。

在背面主轴台51,设置着具有正面加工后的工件w0的固持部60的背面主轴52、该背面主轴52的支撑部53、使背面主轴52旋转的内装马达55、固持部60的开闭装置6、及作为制品的工件w0的排出部件70。支撑部53可以是与背面主轴台51一体化的部位,也可以是设置在背面主轴台51的独立部件。图2所示的支撑部53分为设置着前侧轴承b1的前侧部分与设置着后侧轴承b2的后侧部分,前侧部分与背面主轴台51一体化,后侧部分是设置在背面主轴台51的独立部件。当然,前侧部分也可以是独立部件,后侧部分也可以与背面主轴台51一体化。排出部件70是更换零件,有时变更为使作为制品的工件w0向图2的右方通过的制品通过管等。

背面主轴52具有供排出部件70向z轴方向通过的贯通孔52a,且经由滚动轴承b1、b2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背面主轴台51的支撑部53,通过马达55的驱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夹头套筒63与推压套筒65向z轴方向插入至贯通孔52a。这些套筒63、65具有沿主轴中心线ax1贯通的孔,供排出部件70向z轴方向插入。套筒63、65绕排出部件70而与背面主轴52一起以主轴中心线ax1为中心旋转。

在背面主轴52的前部设置着筒夹61及盖部件62作为用来固持工件w0的固持部60。在筒夹61的外周面,形成着越为后侧变得越细的锥部61a。在该锥部61a的多个部位(例如3个部位)形成着狭槽。盖部件62安装在背面主轴52的前端部而保持筒夹61。如果将筒夹61的锥部61a按压到夹头套筒63的倒锥部63a,那么筒夹61固持工件w0。如果倒锥部63a按压锥部61a的力松开,那么筒夹61释放工件w0。这样,固持部60具有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与释放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与背面主轴52一起旋转。从筒夹61释放的工件w0通过排出部件70的前进而向图2的左方排出。

前侧轴承b1配置在比夹持机构6a更前侧。后侧轴承b2配置在比内装马达55更后侧。图2所示的轴承b1、b2为滚珠轴承,但轴承b1、b2也可以使用滚柱轴承等。轴承b1、b2的内轮安装在背面主轴52的外周部。轴承b1、b2的外轮安装在支撑部53。

如图1所示,在从背面主轴台51朝向导引轴套35的支撑台36的方向上具有梳状刀架31或背面加工用刀架32或转塔刀架33之类的构造物。图2所示的背面主轴台51的本体部51a具有相对于基台2朝x轴方向及z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被支撑的构造,仅接近导引轴套35至不与刀架30等构造物干涉的位置。为了使背面主轴52的前部接近导引轴套35,设置着相对细长的延长部51b,该延长部51b使背面主轴52的前部变长,且在不与刀架30等构造物干涉的范围内将背面主轴52的前部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背面主轴台51。

在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在较夹持机构6a更后侧配置着使背面主轴52旋转的内装马达55。该内装马达55具有支撑部53侧的定子56与背面主轴52侧的转子57,以依照nc装置80的控制的时序使背面主轴52旋转驱动。作为使背面主轴旋转的驱动部,也考虑经由皮带将外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背面主轴52,但有因皮带的伸缩而导致背面主轴的旋转无法追随马达的旋转、或皮带发生磨耗或断裂的情况。通过在使背面主轴52驱动的驱动部使用内装马达55,无需存在磨耗或断裂的可能性的皮带,且背面主轴52的旋转追随性提高。

固持部60的开闭装置6具有夹头套筒63、打开筒夹用弹簧64、推压套筒65、包含爪部件20及移位器10的夹持机构6a、及包含移位杆68及筒夹开闭用致动器69的驱动部dr1。此外,在本技术的所述形态6、7中,移位器10为一部件的示例,爪部件20为另一部件的示例。

夹头套筒63在前端部的内周面具有倒锥部63a,配置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筒夹61的外侧。倒锥部63a沿着筒夹61的锥部61a越靠前侧越远离主轴中心线ax0。夹头套筒63能够向z轴方向滑动,如果向前侧移动,那么将筒夹61的锥部61a向内侧锁紧(关闭状态st2),如果向后侧移动,那么将筒夹61的锥部61a的锁紧松开(打开状态st1)。弹簧64例如利用螺旋弹簧,前端部卡止于筒夹61,后端部卡止于夹头套筒63的内周面而对夹头套筒63施加向后方的力。推压套筒65的前端部顶接夹头套筒63的后端部。如图4所示,推压套筒65的后端面65b顶接爪部件20的接触部22b。推压套筒65能够向z轴方向滑动,如果从爪部件20施加向前侧移动的驱动力,那么向前侧移动,如果解除来自爪部件20的驱动力,那么通过自弹簧64施加向后侧移动的力而向后侧移动。

夹持机构6a在背面主轴52的外侧配置在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本具体例的夹持机构6a具有如下特征:其是于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移位器10的内侧存在爪部件20的内爪式。夹持机构6a于z轴方向上位于比内装马达55更前侧。

夹持机构6a中所包含的爪部件20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背面主轴52的外侧配置在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且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如图4所示,夹持机构6a在隔着主轴中心线ax0的2个部位具有爪部件20。爪部件20的前端部是距主轴中心线ax0的距离实质上不变化的基端部22,爪部件20的后端部是距主轴中心线ax0的距离变化的可动端部21。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爪部件20的外侧的面,如图5所示,在基端部22与可动端部21之间形成着向主轴中心线ax0凹陷的凹部20a。移位器10在凹部20a中配置在爪部件20的外侧。

爪部件20的基端部22具有:插通孔22a,供图3、4所示的爪销23向倾动的中心轴的方向通过;及接触部22b,顶接推压套筒65的后端面65b。爪部件20能够以通过插通孔22a的爪销23为中心倾动。接触部22b位于比插通孔22a接近主轴中心线ax0的位置,被推压套筒65的后端面65b向后方推压或将推压套筒65的后端面65b向前方回推。

爪部件20的可动端部21相应于爪部件20的倾动而距主轴中心线ax0的距离发生变化。如图2中比主轴中心线ax0更下侧所示,当接触部22b被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而筒夹61成为打开状态st1时,爪部件20成为可动端部21位于距主轴中心线ax0相对较远的位置的第一姿势po1。如图2中比主轴中心线ax0更上侧所示,当接触部22b将推压套筒65向前方推压时,爪部件20成为可动端部21位于距主轴中心线ax0相对较近的位置的第二姿势po2,筒夹61成为关闭状态st2。即,爪部件20具有可动端部21相对远离主轴中心线ax0而筒夹61成为打开状态st1的第一姿势po1与可动端部21相对接近主轴中心线ax0而筒夹61成为关闭状态st2的第二姿势po2。

在爪部件20的凹部20a中可动端部21的附近设置着槽25,该槽25是在可动端部21距主轴中心线ax0相对较远(爪部件20为第一姿势po1)而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时供移位器10的滚轮15进入。槽25的朝向是与主轴中心线ax0正交的方向。移位器10的滚轮15是从槽25到可动端部21而与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爪部件20的外侧面接触。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可动端部21的外侧面位于比凹部20a的外侧面更外侧,且爪部件20能够以基端部22的插通孔22a为中心倾动,由此,当滚轮15接触爪部件20的位置从槽25变化为可动端部21时,可动端部21接近主轴中心线ax0而使筒夹61成为关闭状态st2。

为了将爪部件20能够倾动地支撑,夹持机构6a在背面主轴52的外侧具有如图6所示的爪固持器26。爪固持器26在前部具有粗径部26a,在从该粗径部到后端的范围具有细径部26b。爪固持器26具有从粗径部26a到细径部26b供背面主轴52向z轴方向通过的贯通孔26c。在细径部26b形成着与各爪部件20的位置对准的狭缝26d。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细径部26b的外侧,以能够向z轴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着移位器10,细径部26b的外周面26e成为移位器10的引导面。在粗径部26a设置着保持部27,该保持部27供爪部件20的沿倾动的中心轴的爪销23能够卸除地安装。保持部27由供爪部件20的基端部22进入之间隙27a分成两部分。在粗径部26a的邻接于各保持部27的位置形成着凹部27b。各保持部27位于由间隙27a与凹部27b相夹的位置。在各保持部27,形成着从凹部27b连通于间隙27a而能够供爪销23通过的插通孔27c。

根据以上内容,如果将爪部件20的基端部22配置在间隙27a,使爪销23通过两保持部27的插通孔27c与基端部22的插通孔22a,在该爪销23的两端部安装止动环24(参照图3),那么爪部件20能够倾动地安装在爪固持器26。安装着爪部件20的爪固持器26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

夹持机构6a中所包含的移位器10在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的爪部件20的凹部20a与爪固持器26的细径部26b的外侧能够向z轴方向移动,且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移位器10于z轴方向上在位于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的爪部件20的范围内向z轴方向滑动,配置在使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的第一位置lo1与使爪部件20成为第二姿势po2的第二位置lo2。因为在z轴方向上移位器10整体与爪部件20重叠,所以本具体例的内爪式夹持机构6a能够比外爪式夹持机构在z轴方向上短,不存在如图13、14所示般具有重量的延出部22c,所以轻量。

移位器10具有供爪固持器26向z轴方向通过的贯通孔10a。在移位器10的外表面11设置着向外槽12,该向外槽12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绕一周且供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参照图8)进入。如图3、8所示,向外槽12具有在z轴方向上相对的前侧面12a及后侧面12b,并且在前侧面12a与后侧面12b之间具有底面12c。为了承收图9~12所示的移位器轴承b3的内轮的固定部,底面12c具有向主轴中心线ax0进一步下降的凹部12d。

在移位器10的后部,如图2~4所示,安装着在移位器10与爪部件20接触的位置能够向z轴方向滚动的滚轮15。各滚轮15具有供滚轮销16(轴部件的示例)向滚动的中心轴ax3的方向通过的插通孔15a,能够以通过该插通孔15a的滚轮销16为中心滚动。在移位器10中比向外槽12更后侧,设置着供沿着中心轴ax3的滚轮销16能够卸除地安装的保持部14。如图3、7所示,保持部14由供滚轮15进入之间隙14a分成两部分。在移位器10的后部的邻接于各保持部14的位置形成着凹部14b。各保持部14位于由间隙14a与凹部14b相夹的位置。在各保持部14形成着从凹部14b连通于间隙14a而能够供滚轮销16通过的插通孔14c。

根据以上内容,如果将滚轮15配置在间隙14a而使滚轮销16通过两保持部14的插通孔14c与滚轮15的插通孔15a,在该滚轮销16的两端部安装止动环17,那么滚轮15以中心轴ax3为中心能够滚动地安装在移位器10。另外,如果从滚轮销16的两端部卸除止动环17且从插通孔14c、15a抽出滚轮销16,那么能够从移位器10卸除滚轮15。

如图2、8所示,移位器10的驱动部dr1包含设置着移位器轴承b3的移位杆68及致动器69。

如图9~12所示,驱动部dr1在隔着主轴中心线ax0的2个部位具有移位杆68。两移位杆68在前端68c的附近在相互对向的面具有插入部68a。各插入部68a进入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如果基端68b由致动器69驱动,那么各移位杆68以支点68d为中心略微旋转,前端68c大致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移位杆68使移位器10向z轴方向移动。移位器1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另一方面,移位杆68不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因此,在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如图9~12所示,设置着能够与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接触的移位器轴承b3。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能够以与主轴中心线ax0交叉的旋转轴ax4为中心旋转,该外轮能够与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接触。移位杆68能够以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从前侧面12a及后侧面12b两者隔开的方式配置。即,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在与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接触时仅与前侧面12a及后侧面12b的一者接触。

致动器69具有气缸69a及活塞69b,该活塞69b自该气缸69a突出而前端能够进行旋转动作地连接在移位杆68的基端68b,依照nc装置80的控制驱动移位杆68。本具体例的致动器69设为具有电动缸的电动致动器,但气缸69a也可以使用气缸、油压缸等。

此外,移位器轴承中也具有滚动轴承,该滚动轴承是使能够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旋转的内轮进入向外槽中而与移位器接触。将该滚动轴承称为同轴型移位器轴承。同轴型移位器轴承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而配置在移位器的外侧,因此直径变大。本具体例的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能够以与主轴中心线ax0交叉的旋转轴ax4为中心旋转。将这种移位器轴承b3称为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b3与同轴型移位器轴承相比变小,价格低廉。但,如果小型移位器轴承b3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持续接触,那么背面主轴52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旋转时,移位器轴承b3比背面主轴52更快地旋转,因发热等而变得容易消耗。

因此,在驱动部dr1将移位器10向z轴方向移动后,使移位器轴承b3自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这样,驱动移位杆68的驱动部dr1例如能够通过依照nc装置80的控制的致动器69的动作而实现。该情况下的驱动部dr1包含nc装置80。以下,参照图2、8~12,说明驱动部dr1的动作例。

首先,如图9所示,移位器10位于前侧的第一位置lo1,可动端部21距主轴中心线ax0相对较远而爪部件20为第一姿势po1,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参照图2),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两侧面12a、12b(图8参照)隔开。在为了固持工件w0而锁紧筒夹61的情况下,nc装置80首先以使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此时,从气缸69a伸出的活塞69b向前方移动,移位杆68的前端68c向后方移动。于是,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与向外槽12的后侧面12b接触,如图10所示,通过移位杆68的移动使移位器10移动到后侧的第二位置lo2。结果,移位器10的滚轮15从槽25到可动端部21以中心轴ax3为中心滚动,可动端部21接近主轴中心线ax0而使爪部件20成为第二姿势po2,爪部件20的接触部22b经由推压套筒65将夹头套筒63向前方推压(参照图2)。如果夹头套筒63向前方移动,那么倒锥部63a将锥部61a向主轴中心线ax0按压,因此筒夹61被锁紧而成为关闭状态st2。

之后,nc装置80以移位器轴承b3在不接触向外槽12的前侧面12a的范围内从后侧面12b隔开的方式使致动器69驱动移位杆68。此时,从气缸69a伸出的活塞69b略微向后方移动,移位杆68的前端68c略微向前方移动。于是,如图11所示,移位器10到达第二位置lo2,移位器轴承b3成为从向外槽12的两侧面12a、12b隔开的状态。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也不会高速旋转。

另外,在为了释放工件w0而打开筒夹61的情况下,nc装置80首先以使移位杆68的插入部68a向前方移动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此时,从气缸69a伸出的活塞69b向后方移动,移位杆68的前端68c向前方移动。于是,移位器轴承b3的外轮与向外槽12的前侧面12a接触,如图12所示,通过移位杆68的移动使移位器10移动到前侧的第一位置lo1。结果,移位器10的滚轮15从可动端部21到槽25以中心轴ax3为中心滚动,打开筒夹用弹簧64经由夹头套筒63将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参照图2),可动端部21远离主轴中心线ax0而使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如果夹头套筒63向后方移动,那么倒锥部63a将锥部61a向主轴中心线ax0按压的力减弱,松开筒夹61而成为打开状态st1。

之后,nc装置80以移位器轴承b3在不接触向外槽12的后侧面12b的范围内从前侧面12a隔开的方式使致动器69驱动移位杆68。此时,从气缸69a伸出的活塞69b略微向前方移动,移位杆68的前端68c略微向后方移动。于是,如图9所示,移位器10到达第一位置lo1而成为移位器轴承b3从向外槽12的两侧面12a、12b隔开的状态。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也不会高速旋转。

如以上所说明,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b3在向外槽12中接触前侧面12a或后侧面12b仅在将筒夹61的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st1与关闭状态st2之时。在同轴型移位器轴承的情况下,对应于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的移位器的旋转而旋转,因此本具体例的移位器轴承b3的旋转能够比同轴型移位器轴承减少。由此,能够抑制移位器轴承b3的发热、甚至消耗。因此,本具体例的车床能够使用小型且价格低廉的移位器轴承并且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

(3)所述具体例的作用及效果:

如图1所示,在背面主轴台51的前方存在刀架30之类的构造物,图2所示的背面主轴台51的本体部51a仅接近导引轴套35到不与刀架30等构造物干涉的位置。在单纯地延长背面主轴52的前部而以背面主轴台51的相对细长的延长部51b支撑的情况下,在z轴方向上延长部51b的内侧空间增加。但,如图13、14所示的外爪式夹持机构6b在z轴方向上较长,因此如果在夹持机构6b与内装马达之间无中间轴承,那么无法使背面主轴52高速旋转,因此无法进入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在使用中间轴承的情况下,虽然能够使背面主轴52高速旋转,但背面主轴台51的构造变得复杂,并且背面主轴52的前侧变得过长。另外,夹持机构6b配置在比后侧轴承b2更后方对于背面主轴52的高速旋转变得不利。

另一方面,于图2~4、9~12所示的夹持机构6a中,在位于背面主轴52的外侧的爪部件20的外侧配置着能够向z轴方向移动的移位器10。由此,本具体例的内爪式夹持机构6a能够较外爪式夹持机构6b在z轴方向上短,即便无中间轴承,也能够配置在存在内装马达55的前侧轴承b1与后侧轴承b2之间而使背面主轴52高速旋转。在必须使背面主轴52的前部变长的情况下,能够在背面主轴52的变长的前侧的空间配置夹持机构6a,能够使背面主轴52的后侧变短。另外,因为夹持机构6a的直径能够小于内装马达55的直径,所以容易在为了避免刀架30等构造物的干涉而使背面主轴台51变长的前侧的空间放入夹持机构6a。

根据以上内容,本具体例能够使背面主轴52在z轴方向上缩短化。进而,从位于背面主轴52的前部的筒夹61到夹持机构6a的距离变短,因此本具体例能够简化筒夹61的开闭装置6的构造。

进而,将在移位器10与爪部件20接触的位置能够向z轴方向滚动的滚轮15安装在移位器10,因此在筒夹61的开闭时,滚轮15向z轴方向滚动。由此,减少移位器10与爪部件20的摩擦,使致动器69的负载减轻。另外,虽然相互接触的滚轮15及爪部件20逐渐磨耗,但滚轮15与爪部件20的磨耗较少。进而,将绕背面主轴52一周的整个移位器从背面主轴52抽出且将新品安装在背面主轴52的周围的作业花费工夫,但本具体例即便需要更换滚轮15,也可以不更换整个移位器,因此更换作业的工夫较少。此外,如果从移位器10的保持部14卸除滚轮销16,那么能够将滚轮15从移位器10向与主轴中心线ax0交叉的径向的外侧取出。之后,如果将通过滚轮15的插通孔15a的滚轮销16安装在移位器10的保持部14,那么滚轮15的更换完成,因此容易更换滚轮15。爪部件20并非绕背面主轴52一周,因此容易更换。因此,本具体例能够使夹持机构的维护变得容易。

此处,在使用对向配置型移位器轴承b3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移位器轴承b3的消耗,在使移位器10向z轴方向移动后,必须使移位器轴承b3从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如图11所示,当位于后侧的第二位置lo2的移位器10的滚轮15将爪部件20的可动端部21向主轴中心线ax0按压时,筒夹61为固持工件w0的关闭状态st2,因此从可动端部21对滚轮15施加有较强的力。因此,即便移位器轴承b3从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移位器10也不会向z轴方向移动。但是,如图9所示,当位于前侧的第一位置lo1的移位器10的滚轮15进入爪部件20的槽25时,筒夹61为释放工件w0的打开状态st1。此时,自爪部件20对滚轮15仅施加有来自打开筒夹用弹簧64的较弱的力,因此如果无槽25,那么移位器10向z轴方向移动,有移位器轴承b3接触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的可能性。本具体例的移位器10的滚轮15在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时进入爪部件20的槽25,因此移位器轴承b3维持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12的侧面12a、12b隔开的状态。因此,本具体例能够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

(4)变化例:

本发明考虑各种变化例。

例如,能够应用本技术的车床并不限定在主轴移动型车床,也可以是正主轴不移动的主轴固定型车床等。

能够应用本技术的主轴并不限定于副主轴,也可以是正主轴。

夹持机构的爪部件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本技术的所述形态1~5中,移位器轴承可以是以主轴中心线为中心的同轴型移位器轴承,也可以在爪部件20不存在槽25。

本技术的所述形态1~3中,也可以在移位器10不存在滚轮15。

本技术的所述形态1~3、6、7中,也可以将在移位器与爪部件接触的位置能够向z轴方向滚动的滚轮安装在爪部件。

本技术的所述形态4~7中的夹持机构能够比后侧轴承b2配置在更后方,也可以是外爪式夹持机构。

图13、14示出配置在比未图示的后侧轴承b2更后方的外爪式夹持机构6b及其周边的纵截面作为本技术的所述形态4~7中所包含的示例。此处,图13示出移位器10为后侧的第二位置lo2且爪部件20为第二姿势po2,未图示的筒夹61成为关闭状态st2。图14示出移位器10为前侧的第一位置lo1且爪部件20为第一姿势po1,未图示的筒夹61成为打开状态st1。

图13、14所示的移位器10是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绕背面主轴52一周的形状,且与多个爪部件20接触。在移位器10,于比供移位器轴承b3进入的向外槽更后侧,能够卸除地安装着在接触爪部件20的位置能够向z轴方向滚动的滚轮15。爪部件20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可动端部21、及后侧比爪销23延伸的形状的延出部22c,且能够朝从主轴中心线ax0到可动端部21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倾动。在爪部件20中,于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时,在可动端部21的附近形成着供滚轮15进入的槽25。

在打开关闭状态st2的筒夹61的情况下,以移位器轴承b3从图13所示的状态向前方移动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推压到移位器轴承b3的移位器10向前方移动。于是,移位器10的滚轮15朝向可动端部21以中心轴ax3为中心滚动到槽25,打开筒夹用弹簧64经由夹头套筒63将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参照图2)。如果将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那么可动端部21接近主轴中心线ax0而使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如果夹头套筒63向后方移动,那么筒夹61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st1。该状态示于图14中。

此处,即便以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的两侧面隔开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因为移位器10的滚轮15进入爪部件20的槽25,所以移位器轴承b3也维持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的两侧面隔开的状态。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也不会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的寿命延长。

图15、16示出配置在未图标的轴承b1、b2之间的内爪式夹持机构6c及其周边的纵截面作为本技术的所述形态1~3、6、7中所包含的示例。此处,图15示出移位器10为后侧的第二位置lo2且爪部件20为第二姿势po2,未图示的筒夹61成为关闭状态st2。图16示出移位器10为前侧的第一位置lo1且爪部件20为第一姿势po1,未图示的筒夹61成为打开状态st1。此外,本技术的所述形态6、7中,爪部件20为一部件的示例,移位器10为另一部件的示例。

图15、16所示的各爪部件20中,在可动端部21的附近能够卸除地安装着在与移位器10接触的位置能够向z轴方向滚动的滚轮15。在移位器10中,在比供移位器轴承b3进入的向外槽更后侧,形成着在筒夹61为打开状态st1时供滚轮15进入的槽25。

在打开关闭状态st2的筒夹61的情况下,以移位器轴承b3从图15所示的状态向前方移动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推压到移位器轴承b3的移位器10向前方移动。于是,爪部件20的滚轮15朝向移位器10的后端以中心轴ax3为中心滚动到槽25,打开筒夹用弹簧64经由夹头套筒63将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参照图2)。如果将推压套筒65向后方推压,那么可动端部21远离主轴中心线ax0而使爪部件20成为第一姿势po1。如果夹头套筒63向后方移动,那么筒夹61松开而成为打开状态st1。该状态示于图16中。

此处,即便以移位器轴承b3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的两侧面隔开的方式驱动移位杆68,因为爪部件20的滚轮15进入移位器10的槽25,所以移位器轴承b3也维持从移位器10的向外槽的两侧面隔开的状态。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轴中心线ax0为中心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也不会高速旋转,移位器轴承b3的寿命延长。

(5)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通过各种形态,可提供能够使主轴在主轴中心线方向上缩短化、或使夹持机构的维护变得容易、或延长移位器轴承的寿命的车床等技术。当然,即便是仅由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件所构成的技术,也能够获得所述基本的作用、效果。

另外,也可以实施将所述例中所公开的各构成相互替换或变更组合后的构成、将公知技术及所述例中所公开的各构成相互替换或变更组合后的构成等。本发明也包含这些构成等。

[符号的说明]

1:车床

6:开闭装置

6a、6b、6c:夹持机构

10:移位器

10a:贯通孔

11:外表面

12:向外槽

12a:前侧面

12b:后侧面

14:保持部

14a:间隙

14b:凹部

14c:插通孔

15:滚轮

15a:插通孔

16:滚轮销(轴部件的示例)

20:爪部件

20a:凹部

21:可动端部

22:基端部

23:爪销

25:槽

26:爪固持器

27:保持部

30:刀架

35:导引轴套

36:支撑台

41:正面主轴台(正主轴台的示例)

42:正面主轴(正主轴的示例)

51:背面主轴台(副主轴台的示例)

51a:本体部

51b:延长部

52:背面主轴(副主轴的示例)

52a:贯通孔

53:支撑部

55:内装马达

56:定子

57:转子

60:固持部

61:筒夹

62:盖部件

63:夹头套筒

64:弹簧

65:推压套筒

68:移位杆

68a:插入部

69:致动器

80:nc装置

ax0、ax1:主轴中心线

ax3:滚动的中心轴

ax4:旋转轴

b1:前侧轴承

b2:后侧轴承

b3:移位器轴承

d1:前方

d2:后方

dr1:驱动部

lo1:第一位置

lo2:第二位置

po1:第一姿势

po2:第二姿势

st1:打开状态

st2:关闭状态

w0、w1:工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