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0383发布日期:2021-04-06 12:2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钣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钣金件通常结构复杂,因此部分汽车钣金件会有负角的钣金件,带有附件的钣金在翻边成型下料时易导致钣金件与冲压模具干涉,难以通过机械手取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包括与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活动模仁、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正装斜模、与上模上下滑动连接的副驱动块、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的压料板、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顶面的定位面、设置于所述正装斜模左端的右翻边刀块、与上模连接的上插刀,所述活动模仁左侧设有与所述上插刀配合的下插刀,所述压料板与所述活动模仁之间设有压料复位弹簧,所述压料复位弹簧对所述压料板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活动复位弹簧,所述活动复位弹簧对所述活动模仁施加有向左的弹力,所述正装斜模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正装复位弹簧,所述正装复位弹簧对所述正装斜模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右侧设有向右凸出的左翻边刀块,所述副驱动块左侧设有自所述副驱动块左侧顶面向所述副驱动块右侧底部延伸的副驱动面,所述正装斜模右端与所述副驱动块的副驱动面配合。

上述设计中利用上插刀驱动活动模仁滑动,利用副驱动块驱动正装斜模滑动,实现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相对运动,实现下料时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的缩回,避让机械手,利用压料板便于翻边是压料,同时下料时实现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分离,便于防止下料时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干涉。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模仁俯视为开口向左的u形,所述定位面位于所述活动模仁顶面右侧中心,所述下插刀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前后两侧。便于为活动模仁提供平衡的推动力,减低活动模仁的质量。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驱动块与所述正装斜模之间设有回程钩,便于正装斜模的顺利复位。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装斜模右端设有消音聚氨酯块,便于保证开模时的静音性。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翻边刀块左端设有限位柱,所述压料板右端设有在合模时与所述限位柱配合的定位柱。便于压料板在合模时跟右翻边刀块同步缩回,以及开模时压料板稳定回弹,防止弹伤钣金件。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模仁右端设有容纳所述压料板且与所述压料板滑动连接的避让孔。便于避让压料板和保证压料板与活动模仁的滑动连接。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避让孔前后两侧活动模仁上设有延伸至所述避让孔右侧的压料限位板,防止压料板过度回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上插刀驱动活动模仁滑动,利用副驱动块驱动正装斜模滑动,实现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相对运动,实现下料时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的缩回,避让机械手,利用压料板便于翻边是压料,同时下料时实现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分离,便于防止下料时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干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在图中1.活动模仁,2.活动复位弹簧,3.压料限位板,4.正装斜模,5.回程钩,6.消音聚氨酯块,7.副驱动块,8.右翻边刀块,9.定位面,10.下插刀,11.上插刀,12.左翻边刀块,13.压料板,14.避让孔,15.正装复位弹簧,16.副驱动面,17.压料复位弹簧,18.定位柱,19.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包括与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活动模仁1、与所述活动模仁1右侧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正装斜模4、与上模上下滑动连接的副驱动块7、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1右侧的压料板13、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1右侧顶面的定位面9、设置于所述正装斜模4左端的右翻边刀块8、与上模连接的上插刀11,所述活动模仁1左侧设有与所述上插刀11配合的下插刀10,所述压料板13与所述活动模仁1之间设有压料复位弹簧17,所述压料复位弹簧17对所述压料板13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1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活动复位弹簧2,所述活动复位弹簧2对所述活动模仁1施加有向左的弹力,所述正装斜模4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正装复位弹簧15,所述正装复位弹簧15对所述正装斜模4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1右侧设有向右凸出的左翻边刀块12,所述副驱动块7左侧设有自所述副驱动块7左侧顶面向所述副驱动块7右侧底部延伸的副驱动面16,所述正装斜模4右端与所述副驱动块7的副驱动面16配合。

上述设计中利用上插刀11驱动活动模仁1滑动,利用副驱动块7驱动正装斜模4滑动,实现活动模仁1与正装斜模4相对运动,实现下料时活动模仁1与正装斜模4的缩回,避让机械手,利用压料板13便于翻边是压料,同时下料时实现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12分离,便于防止下料时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干涉。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模仁1俯视为开口向左的u形,所述定位面9位于所述活动模仁1顶面右侧中心,所述下插刀10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1前后两侧。便于为活动模仁1提供平衡的推动力,减低活动模仁1的质量。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驱动块7与所述正装斜模4之间设有回程钩5,便于正装斜模4的顺利复位。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装斜模4右端设有消音聚氨酯块6,便于保证开模时的静音性。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翻边刀块8左端设有限位柱19,所述压料板13右端设有在合模时与所述限位柱19配合的定位柱18。便于压料板13在合模时跟右翻边刀块8同步缩回,以及开模时压料板13稳定回弹,防止弹伤钣金件。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模仁1右端设有容纳所述压料板13且与所述压料板13滑动连接的避让孔14。便于避让压料板13和保证压料板13与活动模仁1的滑动连接。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避让孔14前后两侧活动模仁1上设有延伸至所述避让孔14右侧的压料限位板3,防止压料板13过度回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活动模仁、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下模左右滑动连接的正装斜模、与上模上下滑动连接的副驱动块、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的压料板、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右侧顶面的定位面、设置于所述正装斜模左端的右翻边刀块、与上模连接的上插刀,所述活动模仁左侧设有与所述上插刀配合的下插刀,所述压料板与所述活动模仁之间设有压料复位弹簧,所述压料复位弹簧对所述压料板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活动复位弹簧,所述活动复位弹簧对所述活动模仁施加有向左的弹力,所述正装斜模上设有与下模连接的正装复位弹簧,所述正装复位弹簧对所述正装斜模施加有向右的弹力,所述活动模仁右侧设有向右凸出的左翻边刀块,所述副驱动块左侧设有自所述副驱动块左侧顶面向所述副驱动块右侧底部延伸的副驱动面,所述正装斜模右端与所述副驱动块的副驱动面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模仁俯视为开口向左的u形,所述定位面位于所述活动模仁顶面右侧中心,所述下插刀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模仁前后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副驱动块与所述正装斜模之间设有回程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正装斜模右端设有消音聚氨酯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右翻边刀块左端设有限位柱,所述压料板右端设有在合模时与所述限位柱配合的定位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模仁右端设有容纳所述压料板且与所述压料板滑动连接的避让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避让孔前后两侧活动模仁上设有延伸至所述避让孔右侧的压料限位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模板件的侧翻机构,包括活动模仁、正装斜模、副驱动块、压料板、定位面、右翻边刀块、上插刀,活动模仁左侧设有下插刀,压料板与活动模仁之间设有压料复位弹簧,活动模仁设有活动复位弹簧,正装斜模上设有正装复位弹簧,活动模仁右侧设有左翻边刀块,副驱动块左侧设有副驱动面,正装斜模右端与副驱动块的副驱动面配合。本实用新型利用上插刀驱动活动模仁滑动,利用副驱动块驱动正装斜模滑动,实现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相对运动,实现下料时活动模仁与正装斜模的缩回,避让机械手,利用压料板便于翻边是压料,同时下料时实现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分离,便于防止下料时钣金件与左翻边刀块干涉。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徐天美;宋习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凯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