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4847发布日期:2021-05-25 12:26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湿垃圾螺旋挤压机。



背景技术:

湿垃圾,特别是餐厨垃圾,需要破碎呈碎块,然后放入挤压机中挤压呈浆料。现有的挤压机在挤压物料后,挤压后形成的渣料直接从出渣口排出,因此有部分浆液会随着渣料一同排出,导致浆液浪费较大,浆液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少跟随渣料排出的浆液量、减少浆液浪费及提高浆液的利用率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湿垃圾螺旋挤压机,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一端的驱动电机、转动设置于支架中且由驱动电机驱动转动的挤压轴、设置于支架中且位于挤压轴中部的周向外侧的筛筒、设置于支架的一端的上部的进料单元、设置于支架底部远离进料单元的一端的下部的出料单元、位于筛筒下方的集液单元;支架包括底部支架及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方的顶部支架;挤压轴的周向侧面上螺旋设置有螺旋叶片,挤压轴的两端分别由设置于顶部支架上的轴承单元转动支撑;顶部支架内靠近挤压轴的一端的位置设置有渣料隔板,挤压轴穿过渣料隔板,筛筒朝向渣料隔板的一端与渣料隔板连接;顶部支架的内部空间对应筛筒的位置为挤压滤液部,对应进料单元的位置为进料部,渣料隔板远离筛筒的一侧为出渣部;挤压轴的直径由靠近渣料隔板的一端至远离渣料隔板的一端逐渐减小,螺旋叶片的外侧边缘至挤压轴的轴心的垂直距离沿轴向保持一致;螺旋叶片的一个末端位于挤压滤液部靠近渣料隔板的位置;挤压轴于螺旋叶片靠近渣料隔板的末端外侧的周向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凸环。

进一步地,所述凸环朝向筛筒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面为斜面或弧形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凸环朝向渣料隔板的一侧突出设置有拨片。

进一步地,所述拨片与螺旋叶片的末端沿径向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拨片为一曲面板,且相对凸环呈锐角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架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横梁,筛筒的底部设置有若干连接支脚,连接支脚与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筛筒的两侧上方沿轴向设置有喷淋水管,喷淋水管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喷淋头。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单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蒸汽口,蒸汽口连接有蒸汽管。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单元的底部具有集液槽,集液槽的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集液槽中转动设置有绞龙轴,底部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绞龙轴转动的绞龙驱动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一端的驱动电机、转动设置于支架中且由驱动电机驱动转动的挤压轴、设置于支架中且位于挤压轴中部的周向外侧的筛筒、设置于支架的一端的上部的进料单元、设置于支架底部远离进料单元的一端的下部的出料单元、位于筛筒下方的集液单元;支架包括底部支架及设置于底部支架上方的顶部支架;挤压轴的周向侧面上螺旋设置有螺旋叶片,挤压轴的两端分别由设置于顶部支架上的轴承单元转动支撑;顶部支架内靠近挤压轴的一端的位置设置有渣料隔板,挤压轴穿过渣料隔板,筛筒朝向渣料隔板的一端与渣料隔板连接;顶部支架的内部空间对应筛筒的位置为挤压滤液部,对应进料单元的位置为进料部,渣料隔板远离筛筒的一侧为出渣部;挤压轴的直径由靠近渣料隔板的一端至远离渣料隔板的一端逐渐减小,螺旋叶片的外侧边缘至挤压轴的轴心的垂直距离沿轴向保持一致;螺旋叶片的一个末端位于挤压滤液部靠近渣料隔板的位置;挤压轴于螺旋叶片靠近渣料隔板的末端外侧的周向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凸环。如此能减少跟随渣料排出的浆液量、减少浆液浪费及提高浆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挤压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挤压轴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3,及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包括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一端的驱动电机20、转动设置于支架10中且由驱动电机20驱动转动的挤压轴30、设置于支架10中且位于挤压轴30周向外侧的筛筒40、设置于支架10的一端的上部的进料单元50、设置于支架10底部远离进料单元50的一端的下部的出料单元60、位于筛筒40下方的集液单元70及位于挤压轴30远离进料单元50一端的周向外侧的保压组件80。

支架10包括底部支架11及设置于底部支架11上方的顶部支架12。

顶部支架12具有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架梁121及分别位于长度方向两端且与两个侧架梁121垂直连接的端部架梁122。两个侧架梁121的底部相向延伸有第一延伸板1211。两个端部架梁122的底部相向延伸有第二延伸板1221。

底部支架1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横梁123,筛筒40的底部由横梁123支撑。筛筒40上设置有条缝筛网。

请参考图4及图5,筛筒40靠近进料单元50的一端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开口41,进料单元50的底部与筛筒40的第一开口41的两侧边缘连接,进料单元50的中部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单元50的底部开设有圆弧形的第一避让口52。挤压轴30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位于第一避让口52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于顶部支架12上设置有活动盖体机构,活动盖体机构包括顶面盖体组件及侧面盖体组件。

顶面盖体组件包括进料口挡板51、若干上盖板13及出渣盖板141。

进料口挡板51位于进料单元50的上方,进料口挡板51朝向驱动电机20的一侧的底部向外突出设置有第三延伸板511,进料口挡板51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位于远离驱动电机20的端部架梁122的第二延伸板1221上,进料口挡板51的两侧位于侧架梁121的第一延伸板1211上。

顶部支架12内靠近驱动电机20的一侧设置有渣料隔板14,顶部支架12的内部空间对应筛筒40的位置为挤压滤液部,对应进料单元50的位置为进料部,渣料隔板14远离筛筒40的一侧为出渣部。

若干上盖板13位于挤压滤液部的上方,出渣盖板141位于出渣部的上方。

若干上盖板13及出渣盖板141的两侧均位于侧架梁121的第一延伸板1211上。

每一上盖板13朝向驱动电机20的一侧的底部向外突出设置有第四延伸板131,靠近进料口挡板51的上盖板13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位于进料口挡板51的第三延伸板511上。靠近驱动电机20的上盖板13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位于相邻的上盖板13的第四延伸板131上。出渣盖板141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位于相邻的上盖板13的第四延伸板131上。

侧面盖体组件包括若干侧盖15。

侧架梁121与底部支架11之间具有侧方开口,若干侧盖15设置于侧方开口处。侧盖15的上部转动设置有一转动连接单元151,转动连接单元151具有穿过侧盖15的转动轴、设置于转动轴位于侧盖15内侧的一端的锁定件及设置于转动轴位于侧盖15外侧的一端的把手部。

转动连接单元151转动一定角度后,锁定件能从内侧与侧架梁121的内表面抵接。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连接单元151为一旋转式把手柜锁。

侧盖15的外侧面突出设置有辅助把手152。

通过设置顶面盖体组件及侧面盖体组件,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的外侧不暴露螺钉等连接件,如此安装及拆卸方便,整洁美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于挤压轴30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端挡料组件,进料端挡料组件包括凸檐53、第一活动隔板31、筛筒隔板42及第二活动隔板32。

挤压轴30的周向侧面上螺旋设置有螺旋叶片。挤压轴30的两端分别由设置于支架10上的轴承单元转动支撑。

请参考图3至图6,进料单元50远离驱动电机20的内侧壁上突出设置有弧形的凸檐53。挤压轴30于螺旋叶片远离驱动电机20的末端、对应第一开口41的中部位置且于凸檐53的下方突出设置有第一活动隔板31,筛筒40内于第一开口41的下方中部且位于第一活动隔板31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突出设置有筛筒隔板42,筛筒隔板42的上部中间开设有第二避让口,挤压轴30位于第二避让口中。挤压轴30于筛筒隔板42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突出设置有第二活动隔板32。如此从进料单元50的进料口进入的物料会首先被凸檐53挡住。第一活动隔板31防止物料朝向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侧移动,而与支架10上的轴承单元接触。筛筒隔板42及第二活动隔板32用于进一步阻挡物料进入到轴承单元中。如此对轴承单元形成多重保护,且防止物料外泄。

筛筒40的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支脚43与横梁123连接。

筛筒40的两侧上方还沿轴向设置有喷淋水管91,喷淋水管91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喷淋头911,用于在对筛筒40清理时向筛筒40喷水。

进料单元50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一蒸汽口921,蒸汽口921连接有蒸汽管92,蒸汽管92通过蒸汽口921向进料口注入蒸汽,提高物料的温度,软化油脂,提高出水率、出油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请参考图7,渣料隔板14包括下隔板142及上隔板143,下隔板142及上隔板143相向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三避让口144,挤压轴30穿过第三避让口144,且与渣料隔板1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筛筒40朝向驱动电机20的一端位于第三避让口144中。

请参考图8及图9,挤压轴30的直径由靠近驱动电机20的一端至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逐渐减小,而螺旋叶片的末端至挤压轴30的轴心的垂直距离保持一致,如此使得螺旋叶片的外侧边缘至挤压轴30的周向侧面的垂直距离由靠近驱动电机20的一端至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逐渐增大。由于物料从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朝向靠近驱动电机20的一端移动,因此物料所处的空间越来越小,使得物料被挤压,挤出浆液,形成渣料。

螺旋叶片朝向驱动电机20的末端位于挤压滤液部靠近渣料隔板14的位置。

挤压轴30于螺旋叶片朝向驱动电机20的末端外侧的周向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凸环33,凸环33朝向驱动电机20的一侧且与螺旋叶片的末端沿径向相对的位置突出设置有拨片34。

凸环33朝向筛筒40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面331,导向面331为斜面或弧形曲面。如此渣料移动至凸环33时,需要沿导向面331爬升,越过凸环33,而浆液则沿挤压轴30的周向侧面向下流动。

拨片34为一曲面板,其相对凸环33呈锐角倾斜设置,越过凸环33的渣料能沿着拨片34的倾斜表面移动,而继续朝向出料单元60移动,同时能够防止袋子挂住。

请参考图7及图10至图12,支架10于出渣部远离挤压滤液部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板16,安装板16的中部开设有中部开口,挤压轴30或驱动电机20的输出轴穿过中部开口。

两个保压气缸81分别设置于安装板16位于中部开口的两侧,保压气缸81的输出端穿过安装板16并与保压组件80连接。保压组件80为环形。

保压组件80朝向筛筒40的一侧具有增压面84,增压面84为斜面或圆锥面。筛筒40靠近中部开口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与一压力表及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保压气缸81连接。

渣料从第一间隙挤出时,与保压组件80接触并将保压组件80顶向驱动电机20,从而使得保压组件80的增压面84与渣料隔板14之间产生开口,并使得开口增大。

增压面84上倾斜突出设置有刮料板82,刮料板82用于将靠近增压面84的渣料打散、刮落,从而使得渣料进入到出渣部,并通过出料单元60掉落。

越过凸环33的渣料,由于与凸环33或挤压轴30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导致渣料随同挤压轴30一同转动,如此使得渣料无法继续前行,渣料堆积,容易抱死挤压轴30。由于保压组件80及刮料板82是不转的,因此随同挤压轴30转动的渣料会被刮料板82打散。

控制器控制保压气缸81工作,使得保压气缸81驱动保压组件80朝向筛筒40移动,以使得保压组件80、筛筒40及挤压轴30之间的压力维持在一预定压力值范围内。

保压组件80朝向挤压轴30的侧面且朝向筛筒40的一侧开设有减压缝831,减压缝831的底部位于保压组件80朝向挤压轴30的侧面的中部,减压缝83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安装槽832,密封安装槽832中设置有密封圈85,如此使得密封圈85内置,减压缝831能够减少作用于密封圈85的压力、减少与密封圈85接触的渣料或浆液,从而减少密封圈85的磨损或腐蚀,提高密封圈85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13,集液单元70的底部具有集液槽71,集液槽71靠近出料单元60的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72,集液槽71中转动设置有绞龙轴74,底部支架11上于远离驱动电机20的一端设置有绞龙驱动电机73,绞龙驱动电机73用于驱动绞龙轴74转动,从而将集液槽71中的浆液推送至出液口7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湿垃圾螺旋挤压机包括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一端的驱动电机20、转动设置于支架10中且由驱动电机20驱动转动的挤压轴30、设置于支架10中且位于挤压轴30中部的周向外侧的筛筒40、设置于支架10的一端的上部的进料单元50、设置于支架10底部远离进料单元50的一端的下部的出料单元60、位于筛筒40下方的集液单元70;支架10包括底部支架11及设置于底部支架11上方的顶部支架12;挤压轴30的周向侧面上螺旋设置有螺旋叶片,挤压轴30的两端分别由设置于顶部支架12上的轴承单元转动支撑;顶部支架12内靠近挤压轴30的一端的位置设置有渣料隔板14,挤压轴30穿过渣料隔板14,筛筒40朝向渣料隔板14的一端与渣料隔板14连接;顶部支架12的内部空间对应筛筒40的位置为挤压滤液部,对应进料单元50的位置为进料部,渣料隔板14远离筛筒40的一侧为出渣部;挤压轴30的直径由靠近渣料隔板14的一端至远离渣料隔板14的一端逐渐减小,螺旋叶片的外侧边缘至挤压轴30的轴心的垂直距离沿轴向保持一致;螺旋叶片的一个末端位于挤压滤液部靠近渣料隔板14的位置;挤压轴30于螺旋叶片靠近渣料隔板14的末端外侧的周向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凸环33。如此能减少跟随渣料排出的浆液量、减少浆液浪费及提高浆液的利用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