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4863发布日期:2021-05-25 12:2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



背景技术:

榨油机主要用于个体家加工用途,属于液压全自动榨油机的一种,产量不大,但是简单方便。主要的产品是螺旋榨油机。也有冷榨的螺旋榨油机,价格比较低廉,但是出油率不高。全自动螺旋榨油机,它是十多年前国内在韩国引进的技术,用真空过滤,采用自动温控功能。出来的产品油质量好。味道香,出油率还高。

但榨油设备中,物料往往直接进行挤压出油,挤压出油的效果较差,且挤压出的油只是经过简单的过滤,纯度不高。因此,发明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包括榨油壳体,所述榨油壳体呈一端设有出料口的圆管状结构,所述榨油壳体的另一端上方设有连通进料斗的进料口,所述榨油壳体的内部设有挤压绞龙和挤压磨,所述挤压磨靠近挤压绞龙的一端设有斜面,所述挤压磨和挤压绞龙同时传动设置在传动轴上,所述榨油壳体的一侧固定设有带动传动轴转动的电机,所述榨油壳体的底部位于挤压磨和挤压绞龙的下方设有供出油的滤板,所述榨油壳体的底部设有固定在榨油壳体上的底架,所述底架的上端设有一端固定在榨油壳体底部的接油板,所述接油板倾斜设置,接油板的一端与榨油壳体之间固定设有滤网,滤网与底架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接油板位于滤网的一端底部设有倾斜设置并与底架之间保持间隙的导流板,所述滤网下方的底架中通过右侧设置的缓流板形成一号沉淀腔,所述底架的表面还固定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缓流板之间形成二号沉淀腔,所述缓流板呈v字形结构,缓流板靠近隔板的一端与底架之间保持间隙,所述隔板的右侧设有放置在底架表面的接油盒,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二号沉淀腔与接油盒的抽油机构。

优选的,所述挤压绞龙靠近挤压磨的一端厚度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接油板设置于滤板的底部,所述接油板的底部固定设有铰接轴,铰接轴上活动铰接有阻挡在接油盒远离隔板一侧的挡板,挡板上对应接油盒开口的位置设有玻璃板。

优选的,所述一号沉淀腔一侧的底架上设有可开合的密封门。

优选的,所述抽油机构固定设置在隔板的上端,抽油机构的一侧设有朝向接油盒的出油管,抽油机构的另一侧设有朝向二号沉淀腔的抽油管,所述抽油管的端部通过可弹性变形的软管连接有抽油头,所述接油板的底部设有供抽油头垂直升降的动力机构。

优选的,所述滤板上设有供榨油壳体中通过挤压绞龙、挤压磨挤压由进料口进入榨油壳体中物料生成的油通过杂物被滤除的滤孔,所述滤网的表面设有直径小于滤板上滤孔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缓流板的一边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缓流板的开口朝向底架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包括榨油壳体,榨油壳体呈一端设有出料口的圆管状结构,榨油壳体的另一端上方设有连通进料斗的进料口,榨油壳体的内部设有挤压绞龙和挤压磨,挤压磨靠近挤压绞龙的一端设有斜面,挤压绞龙靠近挤压磨的一端厚度逐渐增大,逐步的增加物料和榨油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挤压磨一侧设有供物料逐步进入挤压磨和榨油壳体之间的斜面,方便物料被逐渐挤压出油,挤压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榨油壳体的底部位于挤压磨和挤压绞龙的下方设有供出油的滤板,榨油壳体的底部设有固定在榨油壳体上的底架,底架的上端设有一端固定在榨油壳体底部的接油板,接油板倾斜设置,接油板的一端与榨油壳体之间固定设有滤网,滤网与底架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接油板位于滤网的一端底部设有倾斜设置并与底架之间保持间隙的导流板,滤网下方的底架中通过右侧设置的缓流板形成一号沉淀腔,底架的表面还固定设有隔板,隔板与缓流板之间形成二号沉淀腔,一号沉淀腔和二号沉淀腔结合,沉淀出油中的杂物,保证输送到接油盒中的油纯净;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缓流板呈v字形结构,缓流板靠近隔板的一端与底架之间保持间隙,隔板的右侧设有放置在底架表面的接油盒,隔板上设有连通二号沉淀腔与接油盒的抽油机构,缓流板可在一号沉淀腔中的油漫过缓流板时,逐渐通过缓流板的斜面流入到二号沉淀腔的底部,使得由不会冲击二号沉淀腔中已经被沉淀好的油,保证了输送到接油盒中的油纯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榨油壳体;2、挤压磨;3、斜面;4、接油板;5、挤压绞龙;6、传动轴;7、滤板;8、进料斗;9、进料口;10、电机;11、密封门;12、一号沉淀腔;13、缓流板;14、底架;15、二号沉淀腔;16、隔板;17、接油盒;18、玻璃板;19、挡板;20、滤网;21、导流板;22、动力机构;23、抽油管;24、软管;25、抽油头;26、抽油机构;27、出油管;28、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自动控制的榨油设备,包括榨油壳体1,榨油壳体1呈一端设有出料口的圆管状结构,榨油壳体1的另一端上方设有连通进料斗8的进料口9,榨油壳体1的内部设有挤压绞龙5和挤压磨2,挤压磨2靠近挤压绞龙5的一端设有斜面3,挤压磨2和挤压绞龙5同时传动设置在传动轴6上,榨油壳体1的一侧固定设有带动传动轴6转动的电机10,榨油壳体1的底部位于挤压磨2和挤压绞龙5的下方设有供出油的滤板7,榨油壳体1的底部设有固定在榨油壳体1上的底架14,底架14的上端设有一端固定在榨油壳体1底部的接油板4,接油板4倾斜设置,接油板4的一端与榨油壳体1之间固定设有滤网20,滤网20与底架14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接油板4位于滤网20的一端底部设有倾斜设置并与底架14之间保持间隙的导流板21,滤网20下方的底架14中通过右侧设置的缓流板13形成一号沉淀腔12,底架14的表面还固定设有隔板16,隔板16与缓流板13之间形成二号沉淀腔15,缓流板13呈v字形结构,缓流板13靠近隔板16的一端与底架14之间保持间隙,隔板16的右侧设有放置在底架14表面的接油盒17,隔板16上设有连通二号沉淀腔15与接油盒17的抽油机构26。

本实施例中,挤压绞龙5靠近挤压磨2的一端厚度逐渐增大,方便物料被逐渐挤压出油,挤压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接油板4设置于滤板7的底部,经过滤板7的油能够完全被输送到接油板4上,接油板4的底部固定设有铰接轴28,铰接轴28上活动铰接有阻挡在接油盒17远离隔板16一侧的挡板19,挡板19上对应接油盒17开口的位置设有玻璃板18,挡板19方便转动,通过玻璃板18方便观察接油盒17中油的位置。

进一步的,一号沉淀腔12一侧的底架14上设有可开合的密封门11,方便清理一号沉淀腔12中的杂质。

具体的,抽油机构26固定设置在隔板16的上端,抽油机构26的一侧设有朝向接油盒17的出油管27,抽油机构26的另一侧设有朝向二号沉淀腔15的抽油管23,抽油管23的端部通过可弹性变形的软管24连接有抽油头25,接油板4的底部设有供抽油头25垂直升降的动力机构22。

动力机构22可使用电动推杆或气缸等,而抽油机构26可使用抽油泵等。

动力机构22可推动抽油头25升降,抽油头25位于二号沉淀腔15上部时,保证抽取的油纯净,抽油头25位于二号沉淀腔15底部时,保证二号沉淀腔15中的油被完全抽出。

而一号沉淀腔12中的余油和沉淀可通过打开密封门11清理,密封门11可设置在一号沉淀腔12的上部,也可设置其他方式处理一号沉淀腔12中的余油和沉淀。

本实施例中,滤板7上设有供榨油壳体1中通过挤压绞龙5、挤压磨2挤压由进料口9进入榨油壳体1中物料生成的油通过杂物被滤除的滤孔,滤网20的表面设有直径小于滤板7上滤孔的圆孔,保证油中杂质的过滤效果。

而缓流板13的一边竖直设置在底架14上,缓流板13的开口朝向底架14的底部,保证了缓流板13可将油缓慢导入二号沉淀腔15的底部,且缓流板13底部和底架14之间设有间隙,可供油进入缓流板13底部,增大二号沉淀腔15中的储油量。

工作原理:榨油的原料,在此简称物料,物料通过进料斗8由进料口9进入榨油壳体1中,电机10带动挤压绞龙5和挤压磨2转动,挤压绞龙5靠近挤压磨2的一端厚度逐渐增大,逐步的增加物料和榨油壳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挤压磨2一侧设有供物料逐步进入挤压磨2和榨油壳体1之间的斜面3,方便物料被逐渐挤压出油,挤压效果好;挤压榨出的油经过滤板7初步过滤进入接油板4上,而废料通过榨油壳体1右侧排出。

接油板4的一端与榨油壳体1之间固定设有滤网20,接油板4的油经过滤网20再次过滤通过导流板21顺着底架14内壁流入一号沉淀腔12中进行沉淀,缓流板13可在一号沉淀腔12中的油漫过缓流板13时,逐渐通过缓流板13的斜面流入到二号沉淀腔15的底部,使得由不会冲击二号沉淀腔15中已经被沉淀好的油,保证了输送到接油盒17中的油纯净,挡板19可转动,方便接油盒17的取放,且对接油盒17进行阻挡保护,避免落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