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阀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17492发布日期:2021-06-25 16:1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硅胶阀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硅胶阀组装机。



背景技术:

硅胶阀是现有的食品级瓶盖中为一种常见的用于阻隔的部件,尤其是流食性食物的吸管,硅胶阀通常固定于瓶盖或者吸管的中部位置,其体积小,材质软,质地轻,因此在与瓶盖组装时,不易定位且易变形不易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定位精准,装配效率高,良品率高的硅胶阀组装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硅胶阀组装机,包括第一旋转装置,第一过渡盘,第二旋转装置,第二过渡盘,硅胶阀入料装置,上盖入料装置,下盖入料装置及用于检测良品的检测装置;其中硅胶阀入料装置置于第一旋转装置后方,硅胶阀入料口设于第一旋转装置12点钟的位置;底盖入料口设于第一旋转装置的右侧3点钟位置,第二过渡盘设于第一旋转装置与第二旋转装置之间;第一过渡盘设于上盖入料装置与第二旋转装置之间;

第一旋转装置包括设于机架上方的第一托盘,设于第一托盘上可旋转的第一转盘,第一转盘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一转盘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一,弧形带一的起点设于底盖入料口处,终点设于第一托盘9点钟位置;第一旋转装置还包括硅胶阀吸入装置设于第一转盘上方,硅胶阀吸入装置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真空吸嘴,每一真空吸嘴对应一第一开口;真空吸嘴自第一旋转装置9点位置开始下移至12点位置与硅胶阀入料口重叠并吸附上硅胶阀后又开始上移,至第一转盘3点位置逐渐下移至6点钟位置时与底盖重叠后再开始上移;

第二过渡盘的直径是第一托盘的一半,其包括第二底盘及第二旋转盘,第二旋转盘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凹口,第二旋转盘的外圆周侧设有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二,弧形带二起点设于第一转盘与第二旋转盘相交转入分离段,终点设于第二旋转盘与第二旋转装置相交段;

第一过渡装置包括第一底盘及固定于其上的第一旋转盘,第一旋转盘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凹口,第一凹口与上盖入料口对应;

第二旋转装置包括第二托盘,第二托盘上方设有第二转盘,第二转盘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第二转盘的外圆周侧设有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三固定于第二托盘上,弧形带三的起点设于第二转盘3点钟的位置,终点设于第二转盘9点钟的位置;第二旋转装置还包括上盖夹持装置固定于第二转盘上方,上盖夹持装置包括多个竖向的吸盖头,每一吸盖头对应一第二开口,吸盖头包括可上下移动的行星轴及设于行星轴下方的吸头一;

第一底盘设于第二转盘的上方,第一旋转盘的第一凹口设于吸头一的行径路径上;

检测装置设于第二旋转装置的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硅胶阀组装机通过真空吸嘴将硅胶阀从入料口吸入,真空吸嘴自第一旋转装置9点位置开始下移至12点位置与硅胶阀入料口重叠并吸附上硅胶阀后又开始上移,至第一转盘3点位置逐渐下移至6点钟位置时与底盖重叠后再开始上移,在真空吸嘴与底盖重叠时,真空吸嘴将切断吸力,使得硅胶阀从上往下掉落入底盖的管内,然后真空吸嘴保持吸力切断状态继续上移,从而与底盖分离;然后带有硅胶阀的底盖随着第一转盘转动到第二过渡盘后再由第二旋转盘推入至第二旋转装置,此时吸盖头的吸头一从第二转盘的9点位置开始下移至与第一旋转盘重叠的位置卡入第一旋转盘内的上盖,并开始上移旋转至第一旋转盘3点钟位置时开始又下移与带有硅胶阀的底盖重叠,直至6点钟位置将上盖与底盖压合后再次上移并脱出,组合后的成品在9点钟位置被推出托盘进入输送带;成品通过输送带输送至检测装置进行良品检测后再进入下一步组装工序。硅胶阀通过真空吸嘴带入,并通过第一旋转装置的定位实现其上下位置的对齐后再装配,其装配位置精准,且不良率低,组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硅胶阀组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硅胶阀组盖机的前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硅胶阀组盖机的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8,一种硅胶阀组装机,包括第一旋转装置,第一过渡盘,第二旋转装置,第二过渡盘,硅胶阀入料装置,上盖入料装置,下盖入料装置及用于检测良品的检测装置;其中硅胶阀入料装置置于第一旋转装置后方,硅胶阀入料口设于第一旋转装置12点钟的位置;底盖入料口设于第一旋转装置的右侧3点钟位置,第二过渡盘设于第一旋转装置与第二旋转装置之间;第一过渡盘设于上盖入料装置与第二旋转装置之间;当然硅胶阀入料口不限于只是设置在第一旋转装置的12点钟的位置,它可以设置在任何一个位置,而在本申请中设置在此位置考虑其装置本身的体积大小,以及装置所使用的成本用料和入料的进入距离考虑为最佳方式。

第一旋转装置包括设于机架上方的第一托盘11,设于第一托盘11上可旋转的第一转盘12,第一转盘12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开口121;第一转盘12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一13,弧形带一13的起点设于底盖入料口处,终点设于第一托盘11的9点钟位置;第一旋转装置还包括硅胶阀吸入装置14设于第一转盘12上方,硅胶阀吸入装置14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真空吸嘴,每一真空吸嘴对应一第一开口121;真空吸嘴自第一旋转装置9点位置开始下移至12点位置与硅胶阀入料口重叠并吸附上硅胶阀后又开始上移,至第一转盘12的3点位置逐渐下移至6点钟位置时与底盖重叠后再开始上移;真空吸嘴通过真空对硅胶阀进行吸入,因为硅胶阀本身的材质很软容易变形且很薄很轻,因此通过真空吸力对其进行吸附,并且吸嘴的头部位置设置成刚好可将其吸在头部的大小,并且在硅胶阀入料口与真空吸嘴的旋转方式是相对应的,使其吸附时能准确的定位。

第二过渡盘的直径是第一托盘11的一半,其包括第二底盘21及第二旋转盘22,第二旋转盘22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凹口221,第二旋转盘22的外圆周侧设有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二23,弧形带二23起点设于第一转盘12与第二旋转盘22相交转入分离段,终点设于第二旋转盘22与第二旋转装置相交段;第二过渡盘的作用是将组装好的产品能够准确的运送到第二旋转装置的入料位置处。

第一过渡装置包括第一底盘31及固定于其上的第一旋转盘32,第一旋转盘32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凹口321,第一凹口321与上盖入料口对应;第一旋转盘的外圆周侧同样的有用于挡住上盖飞出的弧形带四配合第一旋转盘推动。

第二旋转装置包括第二拖盘41,第二拖盘41上方设有第二转盘42,第二转盘42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421,第二转盘42的外圆周侧设有用于导引底盖的弧形带三43固定于第二拖盘41上,弧形带三43的起点设于第二转盘42的3点钟的位置,终点设于第二转盘42的9点钟的位置;第二旋转装置还包括上盖夹持装置44固定于第二转盘42上方,上盖夹持装置44包括多个竖向的吸盖头,每一吸盖头对应一第二开口421,吸盖头包括可上下移动的行星轴441及设于行星轴441下方的吸头一442;行星轴实际是一根纵向方向的固定轴,将吸头一设置在其底端。

第一底盘31设于第二转盘42的上方,第一旋转盘32的第一凹口321设于吸头一442的行径路径上;当第一旋转盘转动时,推入的上盖将跟随移动,而吸头一也在转动,因此当吸头一转动到上盖上方时,吸头一下压后将上盖卡持在其吸头一上,然后吸头一继续前行此时将带动上盖开始从第一底盘上脱离出来,然后开始进行到吸头一的行径轨道上;直至完成与底盖的组合;检测装置设于第二旋转装置的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三托盘51,第三托盘51上方设有第三转盘52,第三转盘52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三开口521,每一第三开口521顶端均设有一定位夹具53,第三转盘52的外圆周侧自检测开始段至终止段均设有弧形带四54,检测装置依检测顺序设有用于检测硅胶阀互通的真空吸附检测装置55,用于检测切换硅胶阀切环、偏装或漏装的视觉检测装置一56,用于再次检测的视觉检测装置二57;真空吸附检测装置55与视觉检测装置一56之间,视觉检测装置一56与视觉检测装置二57之间均设有不良品出料口58;视觉检测装置二57的另一侧设有良品出料口59。

优选的,所述视觉检测装置为镜头检测与光电检测双重检测装置,普通的视觉检测机通常是只采用镜头取像分析数据来挑选不良品,而本申请所采用的不只是镜头检测,同时还设置有光电检测,因此其检测的精准度大大提高,并且在本装置中视觉检测装置设有两台,相当于做两道检测,从而大大的加强了检测的有效性。

优选的,所述吸头一442朝向第二开口421的前端包括环形柱体,柱体的中央设有一用于干涉配合的圆柱;圆柱的头部为圆锥形结构。第一旋转盘32将上盖入料口处的上盖逐一转入第一凹口321内,吸头一442旋转至第一凹口321上方时,吸头一442与上盖重叠,由于吸管是中空的,因此上盖顶头为中空,此时吸头一442随着旋转下压将圆柱插入上盖顶头内,同时环形柱体也将包括上盖顶头,其形成干涉配合,此时的干涉配合为轻微的卡入;吸头一442再随着转动又逐步上移,上盖脱离第一过渡盘,并随着吸头一442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装置还包括环形导环一6,环形导环一6通过一固定轴一固定于第一托盘11上方,环形导环一6的外壁面上设有导槽一61;所述真空吸嘴包括连接轴141与吸头二142,所述连接轴141通过一可沿导槽一61轨迹移动的连接杆1411与导槽一61连接。导槽一61为预先设置的在数值方向高低起伏的导槽,其根据真空吸嘴的上下所需行径路径而设置其高低起伏的结构,如在第一托盘11的12点钟位置真空吸嘴需要下移吸入硅胶阀时,对应该出的导槽一61的轨迹则则向下移动的,而离开12点钟位置时其轨迹则开始上移,至三点钟位置其轨迹又继续下移直至6点钟为止,再接着由离开6点钟位置后又继续上移。

优选的,所述第二旋转装置还包括环形导环二7,环形导环二7通过一固定轴二固定于第二拖盘41上方,环形导环二7的外壁面上设有导槽二71;所述行星轴441通过一可沿导槽二71轨迹移动的连杆4411与导槽二71连接。导槽二71的设置方式与导槽一61的设置方式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硅胶阀组盖机,硅胶阀与底盖通过送料机构送入,同时第一旋转装置带动真空吸嘴及第一转盘12转动,真空吸嘴随着导槽轨迹上下移动,吸嘴转动至第一转盘12约12点钟的位置时其与硅胶阀的距离已经足够其吸附硅胶阀,因此真空吸嘴开始启动吸力将硅胶阀吸上,硅胶阀随着吸嘴共同前进而离开硅胶阀入料口;底盖入料机构则在第一托盘11的三点钟的位置将底盖送入,此时底盖将被第一转盘12推动而转入至第一开口121内,并随着第一转盘12的带动,以及弧形带一13的导引防止其脱出第一开口121而前行,同时真空吸嘴此时也将在导槽一61的轨迹导引下开始下移至6点钟位置时,底盖与真空吸嘴对齐且真空吸嘴与底盖竖向方向重合,真空吸嘴断开吸力,硅胶阀将落入底盖内,真空吸嘴开始上移脱出,硅胶阀与底盖则继续被第一转盘12带动继续前移至与第二过渡盘,组装后的底盖被带入第二旋转盘22的第二凹口221内,在弧形带二23的导引下再运转到与第二拖盘41相邻的位置,此时将被第二拖盘41及第二旋转盘22的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及底座本身的惯性,使得底座开始转入第二转盘42的第二开口421内。

此时上盖入料口通过第一过渡盘的第一旋转盘32带动开始移动,吸盖头也随着第一过渡盘转动,并且在导槽二71的轨迹引导下上下移动,运动至第一旋转盘32上时,吸头压入上盖内,圆柱插入上盖顶部的孔内干涉配合,同时环形柱体包裹住上盖的头部,因此上盖将随着吸盖头开始向前移动,并脱离第一过渡盘,上盖随着吸盖头移动至第二转盘42的6点位置时,上盖与底盖在竖直方向重合,并且随着其下压的力量推动将上盖与底盖完成组合,上盖卡入底盖后,吸盖头的干涉配合被解除并开始上移,直至完全脱离出上盖。此时上盖、硅胶阀与下盖完成组合。然后随着第二转盘42的转动而继续前行至出料口被输送带传送至检测装置。

组合产品进入检测装置后,被第三转盘52推动至第三开口521,且被第三开口521上的定位夹具53和弧形带四54配合完成定位,依检测顺序,先通过真空吸附检测装置55的真空吹气检测硅胶阀是否通,如果硅胶阀切口不通时,则会被定位不良品,并在转动至不良品出料口58时被吹入不良品出料口58内;然后再进入用于检测切换硅胶阀切环、偏装或漏装的视觉检测装置一56,检测是否有装偏,或者漏装或者切环是否到位,如有不良品则将在下一个转动到不良品出料口58的位置时将被吹入不良品出料口58,随后合格品继续前移至下一个视觉检测装置二57,再次检测是否有装偏,或者漏装或者切环是否到位,如有不良品则将在下一个不良品出料口58被吹出,如为良品则将进入良品出料口59。通过多次检测,并且不同的检测方式将硅胶阀可能装错或者自身的问题全部都检出,是产品的不良率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硅胶阀组盖机通过真空吸嘴及第一旋转装置对硅胶阀完成吸附及定位,通过吸盖头及第一过渡盘对底盖及上盖进行定位并完成组装,其结构简单,并且通过多路的检测完成不良品的检测,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其精度高,效率快,有效的解决了硅胶阀不易定位易变型的痛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