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5286515发布日期:2021-06-01 17:35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冶金行业热轧卷取的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冶金行业中,需要对热轧带钢进行卷取,以方便对带钢进行下一步操作或者存储,卷取带钢一般采用热轧卷取机进行卷取。热轧卷取机时工作时,通过卷取机上各类辊道以一定速度运转与带钢接触,以对带钢进行卷取。

现有技术中,在卷取机进行卷取工作时,卷取机上各类辊道都是以同样的速度运行,直至卷取结束。由于在卷取过程中,各类辊道均处于高速运转中,导致浪费了大量的电能,并会对辊道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对卷取机助卷辊进行合理的速度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卷取机运行时助卷辊高速空转浪费电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减少助卷辊电能消耗、延长助卷辊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包括助卷辊、芯轴,所述方法包括:

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

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

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

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优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芯轴的初始速度,并将所述初始速度作为所述第一速度。

优选地,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为所述带钢的卷取时长,所述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包括:

在所述卷取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包括:

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保持所述助卷辊的第一速度至第二预设时长;

按照预设调节速率,将所述助卷辊的速度由所述第一速度调整为所述第二速度。

优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所述芯轴的运行速度,并将所述运行速度作为所述第三速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

第四控制单元,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优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芯轴的初始速度,并将所述初始速度作为所述第一速度。

优选地,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为所述带钢的卷取时长,所述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包括:

在所述卷取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包括:

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保持所述助卷辊的第一速度至第二预设时长;

按照预设调节速率,将所述助卷辊的速度由所述第一速度调整为所述第二速度。

优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所述芯轴的运行速度,并将所述运行速度作为所述第三速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聚合任务处理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卷取机的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中,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然后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卷取机助卷辊进行合理的速度控制,减少了助卷辊电能的消耗,节约了能源,同时减少了设备的损坏,延长了助卷辊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卷取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卷取机进行卷取的过程中,助卷辊仍会和卷取机其它辊道一样高速运转从而导致浪费大量电能、缩短助卷辊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包括助卷辊、芯轴,所述方法包括: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本文中出现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应用于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包括助卷辊、芯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

步骤s102: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

步骤s103: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

步骤s104: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具体实施场景可以为计算机通过plc控制卷取机进行带钢的卷取工作。卷取机可以包括芯轴、夹送辊、助卷辊、运输辊道,其中,不同型号的卷取机,各个部件的数量可以不同。如图2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取机的机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卷取机包括3个助卷辊,如图2所示,1为卷取机芯轴、2为带钢、31为第一助卷辊、32为第二助卷辊、33为第三助卷辊、41为上夹送辊、42为下夹送辊、5为热金属探测器、6为卸卷小车、7为运输辊道。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执行步骤s101: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

具体来讲,带钢从运输辊道到达芯轴需要一定时间,在带钢到达芯轴之前,可以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初始位置可以是助卷辊打开离芯轴最大距离的位置,第一预设位置可以为助卷辊靠近芯轴进行压卷工作时的位置。举例来说,当带钢2还在运输辊道7上时,就将助卷辊31、32、33都由距离芯轴最远的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以等待带钢到达芯轴。

然后执行步骤s102: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

具体操作中,带钢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在第一预设位置以第一速度空转。当带钢头部到达芯轴时,芯轴卷取带钢的同时,助卷辊同时以第一速度运行以协助芯轴卷取带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在所述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芯轴的初始速度,并将所述初始速度作为所述第一速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芯轴卷取带钢的速度可以为助卷辊运行的第一速度,这样可以减少助卷辊速度与芯轴速度不匹配而导致助卷辊对带钢的质量造成影响。举例来讲,在带钢2到达芯轴1之前,助卷辊31、32、33先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和芯轴1均以第一速度空转。当带钢2到达芯轴1时,通过3个助卷辊将带钢2包覆在芯轴1上,使芯轴1更快地卷取上带钢2。

然后执行步骤s103: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

具体来说,带钢在卷取机上被卷在芯轴上一定程度后,便不需要助卷辊再压着带钢了。这个时候就控制助卷辊从当前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然后将其运转的速度降为第二速度。预设状态可以是芯轴上卷取的带钢的圈数、芯轴卷取带钢的时长等,第二速度小于第一速度,可以为2m/s、4m/s、5m/s等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103还包括:在所述卷取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

具体来说,卷取机芯轴上设置有负荷继电器,当带钢头部到达卷取机芯轴时,负荷继电器会产生一个延时信号,这个延时信号即为第一预设时长。带钢的卷取状态指芯轴卷取带钢的时长,当卷取带钢的时长满足预设的时长时(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1~5s),即延时信号发出后,控制助卷辊由当前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103还包括: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保持所述助卷辊的第一速度至第二预设时长;

按照预设调节速率,将所述助卷辊的速度由所述第一速度调整为所述第二速度。

具体操作中,出于保护设备的考虑,将助卷辊移动到初始位置之后,仍然保持助卷辊的速度不变,维持到第二预设时长后,再按照调节速率将其速度降为第二速度。第二预设时长仍可以通过芯轴上的负荷继电器产生的信号并延时到第二预设时长来实现。这样做也避免了直接减速使助卷辊对带钢表面造成磨损。

举例来讲,当带钢2的头部进入卷取机,使卷取机芯轴1产生负荷继电器信号并延时1~2s,待带钢卷取1~2s后,第一助卷辊31、第二助卷辊32、第三助卷辊33全部打开到距离芯轴1最远的初始位置,给带钢2的卷取留足空间。同时,芯轴1再产生负荷继电器信号并延时1-2s后,第一助卷辊31、第二助卷辊32、第三助卷辊33全部从第一速度下降到第二速度,避免助卷辊在高速下空转并节省电能。延时1-2s后助卷辊降速的原因是:助卷辊打开瞬间减速会使带钢与助卷辊的速度不同步,防止带钢与助卷辊之间产生摩擦打滑;而延时降速也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二速度优选1-2m/s,这样既满足助卷辊低速空转的要求,又有便于控制助卷辊再次提速运转。

接下来执行步骤s104: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具体来说,在卷取机的夹送辊(如图2所示)前,设置有一个热金属探测器,当带钢的尾部离开运输辊道,即热金属探测器检测不到带钢时,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对带钢进行压尾。第二预设位置为芯轴卷取带钢快结束时助卷辊紧贴带钢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s104还包括:获取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所述芯轴的运行速度,并将所述运行速度作为所述第三速度。

带钢的卷取进行到末尾阶段时,芯轴的运转速度一般都很低。在带钢尾部到达卷取机时,将助卷辊的速度调整为此时芯轴的速度对带钢进行压尾,这个速度即为第三速度。助卷辊在对带钢进行压尾时,可以选择一个助卷辊单独压尾或多个助卷辊同时压尾,在此不做限定。

举例来讲,在整个卷取过程中,plc控制系统实时跟踪带钢位置,当带钢2的尾部到达卷取机前夹送辊41、42之前,即热金属探测器5检测不到带钢2的尾部时,plc控制器控制助卷辊的速度以第三速度运行并关闭压住带钢2的尾部防止松卷,且第三速度与芯轴1的运行速度相同(优选0.5~1.5m/s),防止芯轴1与助卷辊的速度不同步时,带钢2与助卷辊之间产生摩擦使带钢2的表面产生划伤而影响带钢表面质量。其中,压尾的助卷辊是可选择第一助卷辊31压尾,或选择第三助卷辊33压尾或选择第一助卷辊31和第三助卷辊33同时压尾等。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生产过程中对卷取机助卷辊进行合理的速度控制,减少助卷辊电能的消耗,节约了能源,避免了助卷辊装置的损坏;并且,本实施例通过优化一级plc系统便可达到效果,无需额外增加设备,便于实施。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装置200,如图3所示,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201,用于在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之前,控制助卷辊由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

第二控制单元202,用于在所述带钢的头部到达芯轴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一速度将所述带钢卷取到芯轴上;

第三控制单元203,用于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并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

第四控制单元204,在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并控制所述助卷辊以第三速度对所述带钢压尾。

可选地,第二控制单元202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芯轴的初始速度,并将所述初始速度作为所述第一速度。

可选地,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为所述带钢的卷取时长,所述在所述带钢的卷取状态满足预设状态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包括:

在所述卷取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调整所述助卷辊的速度为第二速度,还包括:

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在所述助卷辊移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后,保持所述助卷辊的第一速度至第二预设时长;

按照预设调节速率,将所述助卷辊的速度由所述第一速度调整为所述第二速度。

可选地,第四控制单元204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带钢的尾部到达所述卷取机时所述芯轴的运行速度,并将所述运行速度作为所述第三速度。

关于上述装置,其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功能已经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实施例三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聚合任务处理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装置300,如图4所示,包括:

存储器304、处理器302及存储在存储器304上并可在处理器3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30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文所述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中,在图3中,总线架构(用总线300来代表),总线3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300将包括由处理器302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3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3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306在总线300和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之间提供接口。接收器301和发送器303可以是同一个元件,即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302负责管理总线300和通常的处理,而存储器3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302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实施例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文所述卷取机助卷辊的控制方法的任一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实施例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为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介绍的信息处理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如何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