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89651发布日期:2021-08-31 17:4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折弯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部件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弯流水线。



背景技术:

在对电子设备的主板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主板的排线进行弯折;如电子手表的主板设置有用于连接显示屏的排线、用于连接手表后盖的连接排线和用于与电池连接的电池排线,每种排线在加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弯折;目前对排线的弯折通常采用人工和治具配合完成对主板排线的弯折,但手动弯折操作难度大,且折弯操作之前的上料和之后的下料也同样采用人工,整个加工流程效率低,难以满足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流水线,以实现对元件排线的自动化弯折,提高加工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弯流水线,包括载具、上料机构、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工位,所述折弯机构包括折弯工位,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工位;所述载具能够放置于所述上料工位处,所述上料机构用于将待折弯处理的元件放置于所述上料工位处的载具上;所述载具能够带动所述元件由所述上料工位依次移动至所述折弯工位和所述下料工位,以通过所述折弯机构对所述折弯工位处的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并在所述下料工位处将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具上卸下。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料仓、机械手和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经过所述上料工位,所述载具能够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上,以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将所述载具输送至所述上料工位;所述料仓包括料盘,所述料盘形成有多个用于存放所述元件的容纳腔室,所述机械手能够拾取所述容纳腔室内的元件并将所述元件放置于所述上料工位处的载具上。

进一步地,所述料仓还包括机架、承托件、夹持机构和吸附机构;所述机架形成有上料部和下料部,所述上料部用于放置多个堆叠在一起的装有所述元件的料盘,所述下料部内用于放置多个堆叠在一起的空置的所述料盘;所述机架在所述上料部的上方形成有第一工位,所述机架在所述下料部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工位;所述承托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使得所述承托件能够在所述第一工位和所述第二工位之间移动;所述吸附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工位处,所述吸附机构能够吸取所述上料部内的料盘并将所述料盘放置于所述第一工位处的承托件上;所述承托件能够携带所述料盘由所述第一工位移动至所述第二工位,所述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位处,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二工位处的料盘进行夹持固定;所述机械手能够拾取所述第二工位处的料盘内的所述元件,当所述第二工位处的料盘为空置状态,且所述承托件能够由所述第二工位移动至所述第一工位时,所述夹持机构能够松开所述料盘,以使空置的所述料盘落入所述下料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还包括第一ccd组件和第二ccd组件;所述第一ccd组件能够依次移动至所述第二工位处的料盘的多个容纳腔室的上方,以对每个所述容纳腔室内的元件进行定位;所述第二ccd组件设置于所述料仓和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之间,所述机械手能够携带所述元件移动至所述第二ccd组件处,以通过所述第二ccd组件对所述元件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机构包括第二输送装置和折弯设备;所述载具能够由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转移至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经过所述折弯工位,所述折弯设备设置于所述折弯工位处;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能够将装有所述元件的载具输送至所述折弯工位处,以通过所述折弯设备对所述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沿其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折弯工位,且每个所述折弯工位处均设置有所述折弯设备;所述折弯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弯机构沿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三输送装置和回传输送装置;所述载具能够由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转移至所述第三输送装置,所述第三输送装置经过所述下料工位,所述第三输送装置能够将装有所述元件的载具输送至所述下料工位处,以将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具上卸下;所述载具能够由所述第三输送装置转移至所述回传输送装置,并经由所述回传输送装置将所述载具回传至所述第一输送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之间、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三输送装置之间、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和所述回传输送装置,以及所述回传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之间均设置有中转机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和所述回传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均沿第三方向;所述中转机构包括第四输送装置和第五输送装置;所述第四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五输送装置安装于所述第四输送装置上,且所述第五输送装置输送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四输送装置能够对所述第五输送装置进行输送,使第五输送装置能够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三输送装置或所述回传输送装置相对接,以完成所述载具的转移。

进一步地,所述载具形成有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包括第一抵靠部、第一滑块、第二抵靠部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抵靠部和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抵靠部固定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载具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第一抵靠部运动;所述第二抵靠部和所述第二滑块沿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抵靠部固定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载具上;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载具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朝向所述第二抵靠部运动;所述元件能够放置于所述容置部内,且所述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抵靠部和所述第一滑块相抵靠,所述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抵靠部和所述第二滑块相抵靠;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工位、所述折弯工位和所述下料工位处分别设置有载具操作装置;所述载具操作装置包括止挡组件和承托组件;所述止挡组件用于对所述载具进行止挡,以使所述载具停留在对应的所述上料工位、所述折弯工位或所述下料工位处;所述承托组件用于将所述载具抬离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或所述第三输送装置并对所述载具进行固定;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下料工位处的载具操作装置还包括滑块驱动组件;所述滑块驱动组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以使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部,并使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部。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驱动组件包括推块和推块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滑块形成有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二滑块形成有第二推动部;所述推块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推块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相对的位置处,使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动部相面对并抵靠,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推动部相面对并抵靠;所述推块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通过所述推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使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部;所述推块面对所述第二推动部的一侧的侧壁为斜面,当所述推块推动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部时,所述推块的斜面能够挤压所述第二推动部,以推动所述第二滑块向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部的方向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折弯流水线包括载具、上料机构、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构。上料机构包括上料工位,载具能够放置于上料工位处,上料机构能够将待折弯处理的元件放置到位于上料工位处的载具上,以通过载具对元件进行固定,使载具能够携带元件在上料机构、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构之间转移。折弯机构包括折弯工位,当载具在上料工位处完成元件的装载后,载具能够被转移至折弯机构的折弯工位处,以通过折弯机构对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下料机构包括下料工位,当元件在折弯机构完成对排线的折弯后,装有元件的载具将被转移至下料机构的下料工位,然后在下料工位处,可通过机械设备或人工将元件从载具上卸下进行收集,并将载具重新回传至上料机构;从而实现对元件排线折弯的自动化操作,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弯流水线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弯流水线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具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载具的正面);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具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载具的背面);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料机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料机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弯机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弯机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具操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载具,11-第一抵靠部,12-第二抵靠部,13-第一滑块,14-第二滑块,15-第一推动部,16-第二推动部,17-定位孔,18-第一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2-上料机构,21-机械手,22-料盘,23-第一输送装置,24-第二ccd组件,25-第一ccd组件,26-上料部,27-下料部,28-承托件,29-吸附机构,210-夹持机构;3-折弯机构,31-第二输送装置,32-折弯设备;4-下料机构,41-第三输送装置,42-回传输送装置;5-载具操作装置,51-止挡气缸,52-第一支撑部,53-第二支撑部,54-连板,55-顶升气缸,56-第一压紧部,57-第二压紧部,58-推块,59-推块驱动装置;6-中转机构,61-第四输送装置,62-第五输送装置;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折弯流水线。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弯流水线,用于对元件排线的弯折进行流水线作业;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折弯流水线包括载具1、上料机构2、折弯机构3和下料机构4。

上料机构2包括上料工位,载具1能够放置于上料工位处,上料机构2能够将待折弯处理的元件放置到位于上料工位处的载具1上,以通过载具1对元件进行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上料机构2包括料仓、机械手21和第一输送装置23;第一输送装置23经过上料机构2的上料工位,载具1能够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23上,以通过第一输送装置23将载具1输送至上料工位。优选地,如图11所示,料仓包括料盘22,料盘22形成有多个多个容纳腔室,每个容纳腔室内均可用于放置一个待折弯处理的元件;机械手21能够拾取容纳腔室内的元件并将元件转移至上料工位处的载具1上。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料仓还包括机架、承托件28、夹持机构210和吸附机构29;机架的内部形成有上料部26和下料部27,其中上料部26用于放置装有元件的料盘22,多个装有元件的料盘22能够以堆叠的方式放置于上料部26内;下料部27则用于放置空置的料盘22,当料盘22内的元件全部被取出后,空置的料盘22能够被转移至下料部27内,且多个空置的料盘22以堆叠的方式暂存于下料部27内。

机架在上料部26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工位,机架在下料部27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工位,承托件28滑动连接于机架上,使得承托件28能够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吸附机构29设置于第一工位处,吸附机构29能够将上料部26内的料盘22转移至承托件28上。优选地,吸附机构29可升降地安装于机架上,吸附机构29的吸附端能够由上料部26的上方伸入上料部26内以吸取位于最上方的料盘22;然后吸附机构29的吸附端上升以将料盘22移出上料部26;在通过吸附机构29对料盘22进行吸取时,使承托件28移动至第二工位处,以避免承托件28影响吸附机构29的吸附端进出上料部26;当吸附机构29将料盘22取出上料部26后,承托件28由第二工位移动至第一工位,使得吸附机构29能够将料盘22放置于承托件28上。

在吸附机构29将装有元件的料盘22放置于承托件28上后,承托件28能够携带料盘22由第一工位移动至第二工位;第二工位处设置有夹紧机构,通过夹紧机构能对第二工位处的料盘22进行夹持固定,使得承托件28能够从料盘22的下方移出再次回到第一工位处,以承接吸附机构29吸取的下一个料盘22。

当料盘22被夹持固定在第二工位后,机械手可以拾取料盘22内的元件并将元件放置于上料工位处的载具上;在料盘22内的元件全部被取出后,夹持机构210松开料盘22,料盘22将落入下料部27内进行暂存;然后承托件28将下一个料盘22再次送至第二工位,从而实现元件的持续供料。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上料机构2还包括滑台模组和第一ccd组件25,第一ccd组件25滑动连接于滑台模组上,滑台模组能够带动第一ccd组件25移动至第二工位处的料盘22的上方,使得第一ccd组件25能够对料盘22的每个容纳腔室内的元件进行定位,从而使机械手21能够准确地移动至所要拾取的元件处,并将元件转移至载具1上。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上料机构2还包括第二ccd组件24,第二ccd组件24设置于料仓和第一输送装置23之间,机械手21在拾取完第二工位处的料盘22内的元件后能够携带元件移动至第二ccd组件24处,以通过第二ccd组件24对机械手21上的元件进行定位;从而使机械手21能够携带元件精确地移动至上料工位处,并将元件放置于载具1上。

关于载具1的结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载具1形成有用于放置元件的容置部,容置部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抵靠部11和第一滑块13,容置部还包括沿第二方向b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抵靠部12和第二滑块14,第一方向a垂直于第二方向b。元件能够放置于容置部内,使元件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抵靠部11和第一滑块13相面对,元件沿第二方向b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抵靠部12和第二滑块14相面对。

第一抵靠部11形成于载具1上,第一滑块13沿第一方向a滑动连接于载具1上,使第一滑块13能够在载具1上沿第一方向a滑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一抵靠部11;关于第一滑块13与载具1的滑动连接,优选地,载具1的下板面上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具有沿第一方向a的长度,第一滑块13的一端能够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载具1上开设有输送方向沿第一方向a的第一长条孔,第一滑块13的另一端能够通过第一长条孔穿过载具1伸到载具1的上板面,并与第一抵靠部11相面对;

第一滑块13与载具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8,第一弹性件18位于第一滑槽内,且第一弹性件1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槽的侧壁和第一滑块13相抵靠;第一弹性件18的弹性力能够作用于第一滑块13上,使第一滑块13能够朝向第一抵靠部11运动,从而通过第一抵靠部11和第一滑块13对元件进行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夹紧。

同样地,第二抵靠部12形成于载具1上,第二滑块14沿第二方向b滑动连接于载具1上,使第二滑块14能够在载具1上沿第二方向b滑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二抵靠部12;关于第二滑块14与载具1的滑动连接,优选地,载具1的下板面上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具有沿第二方向b的长度,第二滑块14的一端能够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载具1上开设有输送方向沿第二方向b的第二长条孔,第二滑块14的另一端能够通过第二长条孔穿过载具1伸到载具1的上板面,并与第二抵靠部12相面对。

第二滑块14与载具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位于第二滑槽内,且第二弹性件1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槽的侧壁和第二滑块14相抵靠,第二弹性件19的弹性力能够作用于第二滑块14上,使第二滑块14能够朝向第二抵靠部12运动,从而通过第二抵靠部12和第二滑块14对元件进行第二方向b上的限位夹紧。

因此,通过第一抵靠部11和第一滑块13对元件进行第一方向a上的限位夹紧,通过第二抵靠部12和第二滑块14对元件进行第二方向b上的限位夹紧,能够将元件稳定地限位于载板上,以通过载板带动元件在上料机构2、折弯机构3和下料机构4之间流转,以配合各机构对元件的操作。

优选地,如图3所示,容置部为形成于载具1上的凹槽,凹槽沿第一方向a的一端的侧壁为第一抵靠部11,凹槽沿第二方向b的一端的侧壁为第二抵靠部1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10所示,为了配合机械手21将元件放入载具1的容置部进行固定,在上料工位处设置有载具操作装置5。

载具操作装置5包括止挡组件,优选地,如图10所示,止挡组件包括止挡气缸51,止挡气缸51安装于上料工位处的第一输送装置23的下方;在初始状态时,止挡气缸51的活动端缩回到第一输送装置23的下方,当第一输送装置23将载具1输送到上料工位时,止挡气缸51的活动端伸出至第二输送装置31的上方,且止挡气缸51位于载具1沿其行进方向的前端;从而通过止挡气缸51对载具1进行止挡,使载具1无法继续随第一输送装置23前移,载具1将停留在上料工位处,以待机械手21将元件放入到载具1上。

载具操作装置5还包括承托组件,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承托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52、第二支撑部53、连板54和顶升气缸55,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分别设置于上料工位处的第一输送装置2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的下端安装于连板54上,并通过连板54与顶升气缸55的驱动端相连接,使顶升气缸55能够驱动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沿竖直方向升降。在初始位置时,顶升气缸55驱动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下降至第一输送装置23的下方;载具1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23上,且载具1沿第一输送装置2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会伸出第一输送装置23;当第一输送装置23将载具1输送至上料工位时,载具1沿第一输送装置2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将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的上方;首先通过止挡组件将载具1止挡在上料工位,然后通过顶升气缸55驱动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上升,即可将载具1从第一输送装置23上抬离,使第一输送装置23可持续运行,载具1能够稳定地停留在上料工位。

优选地,承托组件还包括第一压紧部56和第二压紧部57,第一压紧部56和第二压紧部57均位于第一输送装置23的上方,且第一压紧部56与第一支撑部52相面对,第二压紧部57与第二支撑部53相面对。当载具1被输送至上料工位时,载具1的一端将伸入到第一压紧部56和第一支撑部52之间,载具1的另一端将伸入到第二压紧部57和第二支撑部53之间。当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上升以将载具1抬离第一输送装置23预定高度时,第一压紧部56和第二压紧部57将压靠在载具1的上端面上,使载具1的一端被夹紧在第一支撑部52和第一压紧部56之间,载具1的另一端被夹紧在第二支撑部53和第二压紧部57之间,从而使承托组件能够对载具1进行固定。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上开设有定位销,载具1与定位销与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17;当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上升,以将载具1抬离第一输送装置23时,第一支撑部52和第二支撑部53上的定位销能够穿过对应的定位孔17,从而对载具1进行定位,使载具1在通过承托组件进行支撑时,载具1不会发生窜动,使机械手21能够顺利地将元件放入到载板上。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0所示,上料工位处的载具操作装置5还包括滑块驱动装置,滑块驱动装置能够作用于载具1上的第一滑块13和第二滑块14,使第一滑块13向远离第一抵靠部11的方向运动,第二滑块14向远离第二抵靠部1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机械手21能够将元件放置于载具1的容置部内。

优选地,滑块驱动装置位于上料工位处的载具1的下方,滑块驱动装置包括推块58和推块驱动装置59,推块58与推块驱动装置59的驱动端相连接,以通过推块驱动装置59驱动推块58的移动。

结合图4所示,第一滑块13位于载具1下方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推动部15,第二滑块14位于载具1下方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推动部16;推块驱动装置59能够驱动推块58上升至第一推动部15和第二推动部16所在的高度处,使推块58沿第一方向a的一端与第一推动部15相面对,推块58沿第二方向b的一端与第二推动部16相面对,且推块58与第二推动部16相面对的一侧壁面均为斜面。

推块驱动装置59能够驱动推块58沿第一方向a朝向第一推动部15运动,推块58将与第二推动部16相抵靠,且推块58朝向第二推动部16的斜面将挤压第二推动部16,使第二滑块14向远离第二抵靠部12的方向移动;随着推块58的移动,推块58将与第一推动部15相抵靠,并推动第一推动部15运动,从而使第一滑块13向远离第一抵靠部11的方向运动,进而使载具1上的容置部打开,机械手21能够将元件放置到载具1的容置部内。

在元件被放入到载具1的容置部内后,推块驱动装置59驱动推块58退回原位,元件将被夹紧在容置部内;止挡气缸51的活动端缩回到第一输送装置23的下方,同时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带动载具1下移,以将载具1重新放回到第一输送装置23上,使第一输送装置23可继续输送载具1至下一工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折弯机构3包括折弯工位,当载具1在上料工位处完成元件的装载后,载具1能够被转移至折弯机构3的折弯工位处,以通过折弯机构3对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折弯机构3包括第二输送装置31和折弯设备32,载具1能够由第一输送装置23转移至第二输送装置31,第二输送装置31经过折弯工位,第二输送装置31能够将装有元件的载具1输送至折弯工位处,折弯工位处设置有折弯设备32,以通过折弯设备32对折弯工位处的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

优选地,折弯工位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折弯工位沿第二输送装置31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折弯工位处均设置有折弯设备32,第二输送装置31能够将元件依次输送至多个折弯工位处,以通过对应折弯工位处的折弯设备32按照预定的程度对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优选地,如图7所示,折弯机构3包括八个折弯工位,当对电子手表的主板及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时,主板依次被输送至八个折弯工位,其中三个折弯工位处的折弯设备32能够对主板上用于与显示屏连接的排线进行三次折弯,一个折弯工位处的折弯设备32能够对主板上用于连接手表后盖的排线进行一侧折弯,另外四个折弯工位处的折弯设备32能够对主板上用于与电池连接的排线进行四次折弯。

优选地,折弯机构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折弯机构3沿第二输送装置31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多个折弯机构3能够同时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折弯机构3的折弯工位处也设置有载具操作装置5,折弯工位处的载具操作装置5包括止挡组件和承托组件;当第二输送装置31将载具1输送至折弯工位时,折弯工位处的载具操作装置5能够对载具1进行止挡,并通过承托组件将载具1抬离第二输送装置31,从而使载具1稳定地停留在折弯工位,以配合折弯工位处折弯设备32对载具内元件的排线进行折弯。

关于载具1在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之间的转移,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之间设置有中转机构6,中转机构6包括第四输送装置61和第五输送装置62。

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的输送方向均为第三方向,第四输送装置61的输送方向为第四方向,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三方向;第一输送装置23的尾端和第二输送装置31的头端朝向第四输送装置61,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沿第三方向的投影均落在第四输送装置61的输送范围内;第五输送装置62安装于第四输送装置61上,且第五输送装置62的输送方向位于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相同的第三方向;通过第四输送装置61能够将第五输送装置62输送至与第一输送装置23或与第二输送装置31相对的位置处。

在转移过程中,第四输送装置61首先将第五输送装置62输送至与第一输送装置23的尾端相对的位置处,使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一输送装置23沿其输送方向并排,此时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一输送装置23之间间隔较小的距离,以不影响各自的运行;使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一输送装置23具有相同的输送方向,从而随着第一输送装置23对载具1的输送,载具1将被转移至第五输送装置62上。

然后通过第四输送装置61将第五输送装置62输送至与第二输送装置31的头端相对的位置处,使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二输送装置31沿其输送方向并排,此时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二输送装置31之间间隔较小的距离,以不影响各自的运行;在第五输送装置62与第二输送装置31完成对接后,通过第五输送装置62对载具1进行输送,载具1将被转移至第二输送装置31上,从而完成载具1在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之间的转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所示,下料机构4包括下料工位,当元件在折弯机构3完成对排线的折弯后,装有元件的载具1将被转移至下料机构4的下料工位,然后在下料工位处,可通过机械设备或人工将元件从载具1上卸下进行收集,并将载具1重新回传至上料机构2。

优选地,下料机构4包括第三输送装置41和回传输送装置42;当载具1上的元件在折弯机构3完成对排线的折弯后,载具1能够从第二输送装置31转移至第三输送装置41,第三输送装置41经过下料工位,通过第三输送装置41能够将装有完成排线折弯的元件的载具1输送至下料工位,在下料工位处,可通过机械设备或人工将元件从载具1上卸下进行收集。

优选地,如图9所示,下料工位处也设置有载具操作装置5,下料工位处的载具操作装置5包括止挡组件、承托组件和滑块驱动组件;当第三输送装置41将装有元件的载具1输送至下料工位时,载具操作装置5的止挡组件能够将载具1止挡在下料工位处,同时承托组件将载具1抬离第三输送装置41,并通过滑块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滑块13和第二滑块14,使容置部松开元件,以便于将元件从载具1上取下。

结合图2所示,在将元件取出后,载具操作装置5重新将载具1放回到第三输送装置41上,载具1能够从第三输送装置41上转移至回传输送装置42,并经由回传输送装置42重新回到第一输送装置23上,以进行下一次的元件排线折弯工序。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三输送装置41和回传输送装置42的输送方向与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相同,第二输送装置31和第三输送装置41之间、第三输送装置41和回传输送装置42,以及回传输送装置42与第一输送装置23之间也设置有中转机构6,该中转机构6与上文中第一输送装置23和第二输送装置31之间的中转机构6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