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8741发布日期:2021-12-15 07:1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


背景技术:

2.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其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将加工件通过导轨传送到加工头前,控制系统控制加工头运动对加工件进行加工,其上的导轨可承受、固定、引导加工件的移动,拥有比直线轴承更高的额定负载,同时可以承担一定的扭矩,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的直线运动,稳定的传送加工件,先在采用的大多是滑动导轨,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接触刚度大等优点,但滑动导轨摩擦阻力大,磨损快,动、静摩擦因数差别大,低速时易产生爬行现象,部分情况下采用滚动滑轨,因此有时针对不同质量的加工件需运用不同的机床,较为不便与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通过在动导轨上增设两种动导轨,使得一辆机床能够适配不同质量的工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静导轨,所述静导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导轨,所述第一动导轨与所述静导轨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第二动导轨,所述第二动导轨与所述静导轨之间滚动连接,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将所述第一动导轨抬起的升降装置,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推动所述第一动导轨在所述静导轨上滑动的推动装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导轨可以根据不同质量的工件来选择滚动方式和滑动方式,增加一辆机床的使用场景,能够合理利用资源。
7.优选的,所述静导轨截面为u型,所述静导轨两竖直内壁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动导轨截面为与所述静导轨截面匹配的倒u型,所述第一动导轨内顶面与所述静导轨接触的部分凹陷有第一凹槽,所述静导轨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8.优选的,所述第二动导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动导轨底部开设有倒凸字型且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动导轨顶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形状匹配的凸块,所述凸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动导轨与所述容置空间内壁接触的部分均转动连接有滚珠。
9.优选的,所述推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动导轨中轴线的运动路线重合,所述支撑筒内滑动连接有移动筒,所述移动筒靠近所述静导轨的面上转动连接有贯穿所述支撑筒的连接杆;所述支撑筒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两所述支撑架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支撑筒之间呈锐角,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静导轨的一端的轴
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其轴线平行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静导轨之间固定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使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的驱动装置。
10.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静导轨一面端部上的把手。
11.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底部与所述底座接触的部分截面为倒三角。
13.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气缸,所述底座上凹陷有沿所述第一动导轨运动方向分布的第三凹槽,所述气缸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三凹槽中,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动导轨下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动导轨上设置两种移动方式:滑动方式和滚动方式,对于一辆机床可以根据不同质量的工件来调整移动方式,大大增加了一台机床的使用场景,节省了资源;并且对于驱动源采用两种方式,对于质量较大的工件可采用电机驱动,能够节省人力,而对于质量较轻的精密度要求较高的,可人工调节距离,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3为移动筒移动时的俯视图;
19.图4为支撑架的右视图。
20.图中标记为:1、底座;2、静导轨;3、第一动导轨;4、第二动导轨;5、容置空间;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凸块;9、滚珠;10、支撑座;11、支撑筒;12、移动筒;13、连接杆;14、支撑架;15、第一转轴;16、第二转轴;17、移动柱;18、推动杆;19、把手;20、电机;21、气缸;22、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2.一种新型导轨机床床身,如图1

2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静导轨2,静导轨2上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导轨3,第一动导轨3与静导轨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第二动导轨4,第二动导轨4与静导轨2之间滚动连接,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将第一动导轨3抬起的升降装置,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推动第一动导轨3在静导轨2上滑动的推动装置。
23.如图1

2所示,静导轨2与分别与第一动导轨3和第二动导轨4之间设置两种连接方式:滑动连接和滚动连接,两种连接方式的区别主要从摩擦、可承受载荷考虑,滑动连接是面接触式摩擦,摩擦力较大,负载均匀,需要经常上油润滑,但低速运动时可能产生爬行现象;滚动连接由于是一系列滚珠的点接触,负载性能有限,但摩擦更小,几乎没有磨损,无爬行现象;在使用机床时,先判断加工件的类型,选择采用哪种连接方式,选择采用第一动导
轨3还是第二动导轨4;采用第一动导轨3时,将加工件安装在第一动导轨3上,再驱动推动机构推动第一动导轨3在静导轨2上滑动,进行加工件的加工;如采用第二动导轨4,驱动升降装置,将第一动导轨3抬起,方便第二动导轨4安装在第一动导轨3底部,使得加工件移动时采用滚动连接。
24.如图1所示,静导轨2截面为u型,静导轨2两竖直内壁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5,静导轨2截面为与静导轨2截面匹配的倒u型,第一动导轨3内顶面与静导轨2接触的部分凹陷有第一凹槽6,静导轨2卡接在第一凹槽6内。
25.如图1所示,第一动导轨3使用时,为了使得滑动较为稳定,将静导轨2和第一动导轨3的横截面设置为相互扣合的倒u字型,第一动导轨3的竖直内壁与静导轨2的竖直外壁紧密贴合,且静导轨2竖直端部位于第一凹槽6内,能更好的卡住两者,使滑动更稳定。
26.如图1所示,第二动导轨4位于容置空间5内,第一动导轨3底部开设有倒凸字型且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的第二凹槽7,第二动导轨4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凹槽7形状匹配的凸块8,凸块8滑动连接在第二凹槽7内,第二动导轨4与容置空间5内壁接触的部分均转动连接有滚珠9。
27.如图1所示,安装第二动导轨4时,通过凸块8与第二凹槽7之间的相互匹配来将第二动导轨4连接在第一动导轨3上,安装上第二动导轨4后由于其高度大于容置空间5的高度,将会顶起第一动导轨3,使得第一动导轨3受到推动装置的推动而在静导轨2上移动主要是通过第二动导轨4与静导轨2之间的滚动来实现的。
28.如图2

3所示,推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的支撑座10,支撑座10上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支撑筒11,支撑筒11的轴线与第一动导轨3中轴线的运动路线重合,支撑筒11内滑动连接有移动筒12,移动筒12靠近静导轨2的面上转动连接有贯穿支撑筒11的连接杆13;支撑筒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4,两支撑架14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5,第一转轴15与支撑筒11之间呈锐角,第一转轴15靠近静导轨2的一端的轴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其轴线平行的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柱17,移动柱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3上,连接杆13与静导轨2之间固定连接有推动杆18,支撑架14上设有使第一转轴15转动的驱动装置。
29.如图2

3所示,要使第一动导轨3移动时,先开启驱动装置,带动第一转轴15转动,这期间与第一转轴15轴线平行的第二转轴16会以第一转轴15的轴线为圆心做圆周远动,由于移动柱17在第二转轴16内可滑动,且移动柱17是与连接杆13固定,所述移动柱随着第一转轴的转动而在第二转轴内滑动时,将带动连接杆13及端部连接的移动筒12在支撑筒11内滑动;当移动筒12位于最远离静导轨的位置时,此时第二转轴16转到最靠近支撑筒11的位置,使得移动柱17最大程度的穿出第二转轴16;当移动筒12位于最靠近静导轨的位置时,此时第二转轴16转到最远离支撑筒11的位置,使得与连接杆13固定的推动杆18也移动到最远离支撑筒11的位置,由此推动第一动导轨3的移动。
30.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15远离静导轨2一面端部上的把手19。
31.如图2所示,要给推动装置一个驱动力,可通过把手19人手驱动,对于一些精度要求较高,质量较轻的加工件可采用。
32.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的电机20,电机20的输出端与第一
转轴15固定连接。
33.如图2所示,而对于要求加工速度以及质量较大的加工件,采用电机20来驱动。
34.如图4所示,为了使支撑更加稳定,支撑架14底部与底座1接触的部分截面为倒三角。
35.如图1

2所示,升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的气缸21,底座1上凹陷有沿第一动导轨3运动方向分布的第三凹槽22,气缸21滑动连接在第三凹槽22中,气缸21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且位于第一动导轨3下方。
36.如图1

2所示,要使第一动导轨3升降,可以在底座1上固定气缸21,将第一动导轨3移动到气缸21上方,驱动第一动导轨3升高后装上第二动导4轨,再通过第二动导轨4在静导轨2上移动;也可以将气缸21设置成在底座2上可滑动,通过移动气缸21使其移动到第一动导轨3的下方使其升高。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