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3403发布日期:2022-03-19 23:0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铆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


背景技术:

2.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大型机械等制造业领域,铆接是应用较多的一种连接技术,自动化铆接中,铆接工作站是必不可少的站体设备,在压铆工作站中,一般通过利用压铆机、搬运机器人、控制设备等实现自动化的铆接,现有的自动铆接工作站对工件缺少智能化的识别判断功能,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铆接工作站进行相应改进以适应用户的多种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能够对工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解决了铆接工作站工作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情况,提高了铆接工作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扩展了用户需求。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包括机器人、机器人控制柜、站体控制柜、压铆机控制柜,所述机器人与所述机器人控制柜进行电连接用于实现对所述机器人的控制,所述机器人控制柜、所述压铆机控制柜与所述站体控制柜进行电连接实现对所述机器和压铆机的综合控制,所述机器人安装在机器人底座上实现所述机器人的位置固定,所述机器人的末端安装有抓手用于工件的抓取;进一步地,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还包括:输送装置、智能控制箱,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光电感应装置两个、输送带驱动机构、输送带、输送装置框架,两个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均与所述站体控制柜进行电连接,所述光电感应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输送装置框架上并位于所述输送带的一侧,所述输送带与所述输送带驱动机构进行驱动连接用于实现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功能,所述站体控制柜与所述输送带驱动机构进行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输送带驱动机构的运动,所述输送带驱动机构固定在所述输送装置框架上;所述智能控制箱与所述站体控制柜进行电连接用于对工作站实现人机交互综合控制管理;所述压铆机包括第一压铆机和/或第二压铆机,所述压铆机控制柜与所述第一压铆机和/或所述第二压铆机进行电连接实现对所述第一压铆机和/或所述第二压铆机的控制。
5.进一步地,还包括视觉检测装置,所述视觉检测装置包括摄像头、视觉控制盒,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视觉控制盒进行连接实现工件视觉信息采集处理,所述视觉控制盒与所述站体控制柜进行连接实现对所述视觉检测装置的综合控制。
6.可选地,还包括第一上料台和/或第二上料台,所述第一上料台和/或所述第二上料台与所述站体控制柜进行电连接实现工件的状态检测。
7.可选地,还包括处置台,所述处置台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光电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处置台上的工件状态。
8.进一步地,还包括围栏,所述围栏用于工作站的安全防护。
9.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能够对工件及其铆接质量进行智能化的检测并判断工件合格与否,通过设置两个压铆机提高了铆接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工序间良好衔接,提高了铆接工作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扩展了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输送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视觉检测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
17.图中:
18.1、输送装置;101、光电感应装置;102、输送带驱动机构;103、输送带;104、输送装置框架;2、抓手;3、视觉检测装置;31、摄像头;32、视觉控制盒;33、立柱;34、固定座;4、围栏;5、第一压铆机;6、中转机构;7、第二压铆机;8、压铆机控制柜;9、站体控制柜;10、机器人控制柜;11、机器人底座;12、智能控制箱;13、第一上料台;14、机器人;15、第二上料台;16、处置台。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进行详细描述。
23.实施例一
2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输送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视觉检测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一般包括机器人14、机器人控制柜10、站体控制柜9、压铆机控制柜8,机器人14与机器人控制柜10进行电连接用于实现对机器人14的控制,机器人控制柜10、压铆机控制柜8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电连接实现对机器人14和压铆机的综合控制,机器人14安装在机器人底座11上实现机器人14的位置固定,机器人14的末端安装有抓手2用于工件的抓取。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还包括输送装置1、智能控制箱12,其中输送装置1包括光电感应装置101两个、输送带驱动机构102、输送带103、输送装置框架104,光电感应装置101发出的光经过工件表面反射后,接收到反射信号,对反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工件的状态信息,其中一个光电感应装置101用于判断工件的初始位置,另一个光电感应装置101用于判断工件的终止位置,站体控制柜9通过对光电感应装置101的输出信号进行采集从而得到工件的状态信息,同时控制输送带驱动机构102的启停;两个光电感应装置101均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电连接,光电感应装置101固定安装在输送装置框架104上并位于输送带103的一侧,输送带103与输送带驱动机构102进行驱动连接用于实现输送带103的输送功能,从而实现输送带103的启停操作,站体控制柜9与输送带驱动机构102进行电连接用于控制输送带驱动机构102的运动,从而实现输送装置1对工件的状态和位置判断并进行输送,而输送带驱动机构102固定在所述输送装置框架104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中,通过光电感应装置101的设置,实现了对工件状态的智能识别,并准确控制工件的位置。压铆工作站中,智能控制箱12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电连接用于对工作站实现人机交互综合控制管理,智能控制箱12一般设置有触摸屏,便于实现人机交互操作,智能控制箱12能够通过站体控制柜9从而得到整个工作站的相关设备的状态信息,同时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智能控制箱12进行参数设置,并将参数信息发送相关设备,从而实现对整个工作站的控制。压铆工作站中,压铆机包括第一压铆机5和第二压铆机7,压铆机控制柜8分别与第一压铆机5和第二压铆机7进行电连接实现对第一压铆机5和第二压铆机7的控制,通过设置两个压铆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实现不同规格铆钉或者不同规格工件的同时铆接,从而提高了工作站的铆接工作效率;与第一压铆机5和第二压铆机7相对应地,为了加大工件上料的节拍,还包括第一上料台13和第二上料台15,第一上料台13和第二上料台15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电连接实现工件的状态检测,通过设置第一上料台13和第二上料台15两个上料台,提高了上料的速度,一般地,第一上料台13和第二上料台15上均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电连接能够实时检测工件的有无,从而防止抓手2误抓,避免了设备损坏;当然,如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节拍的需要,还可以设置多于两个的上料台,
不仅仅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两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用户进一步的需求。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中,还包括视觉检测装置3,其中视觉检测装置3包括摄像头31、视觉控制盒32,摄像头31与视觉控制盒32进行连接实现工件视觉信息采集处理,视觉控制盒32与站体控制柜9进行连接实现对视觉检测装置3的综合控制,摄像头31、视觉控制盒32均安装在立柱33上,立柱33通过固定座34进行固定。通过视觉检测装置3可实现工件的视觉检测功能,通过机器人14上的抓手2抓取工件,将工件以设定的姿态放置到摄像头31前的指定位置,可以实时采集工件上的图像信息,比如:可以通过采集工件上的铆钉信息实现铆接质量的判断,也可以对工件进行条码扫描实现工件信息记录功能等。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中,还包括处置台16,处置台16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光电感应装置101用于检测处置台16上的工件状态,具体在工作时,机器人14将经过视觉检测装置3判断为不合格的工件放置到处置台16上,而经过视觉检测装置3判断为合格的工件放置到输送带103上,从而实现工件的合理区分。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中,有时候根据工件的不同规格型号及具体铆接情况,还需要对工件进行位置翻转等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还包括中转机构6,实现工件的位置切换,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中,还包括围栏4,围栏4用于工作站的安全防护,通过将工作站的相关设备设置在围栏4内,避免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运动部件,起到安全防护作用;而将智能控制箱12设置在围栏4外,减少了人员进出围栏内的次数,从而提高了工作站的安全性,当然,也可以将智能控制箱12设置在围栏4内,但是增大了人员进出围栏4的机会,在安全性方面有所降低。
29.值得说明的是,视觉检测装置3、输送装置1不但可以应用在压铆工作站中,也能够应用到其他形式的铆接、焊接等连接方式的工作站体中,从而扩展了其应用。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机器人14通过抓手2抓取第一上料台3或第二上料台5上的工件,之后将工件放到指定的压铆机上,工件完成铆接工作后,抓手2将工件放置到视觉检测装置3前的指定位置处并调整好工件的姿态,通过视觉检测装置3实现工件铆接质量的自动识别或扫码记录,合格的工件便放置到输送带103上指定位置并通过一个光电感应装置101进行记录工件状态,如果工件不合格便放置到处置台16上指定位置便于后续处理,对于合格的工件站体控制柜9通过输送带驱动机构102驱动输送带103将工件进行输送,此时另一个光电感应装置101检测到工件后发送信号给站体控制柜9并控制输送带103停止运动,从而将工件输送到指定位置便于实现下一个工序的工作。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设计合理,能够对工件及其铆接质量进行智能化的检测并判断工件合格与否,且能够对工件进行区分放置,通过设置两个压铆机提高了铆接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工序间良好衔接,提高了工作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扩展了用户需求。
32.实施例二
33.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本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下面仅对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相比于实施例一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当工作的节拍要求不高时,为了减少工作站的成本,对第二压铆机7和第二上料台15进行了减配,只保留了第一压铆机5和第一上料台13,从而节省了工作站的配置成本。
34.实施例三
35.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俯视图;本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下面仅对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相比于实施例二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当工作的节拍要求不高时,而且对工件没有位置切换要求时,为了减少工作站的成本,不但去掉了第二压铆机7和第二上料台15,对处置台16也进行了减配,从而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压铆工作站设计合理,能够对工件及其铆接质量进行智能化的检测并判断工件合格与否,且能够对工件进行区分放置,提高了铆接工作站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扩展了用户需求。
37.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38.(1)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附图中,同一标号代表同一含义。
39.(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40.(3)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图中,附图中的部分结构可能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41.(4)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