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8612发布日期:2022-01-05 12:3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筒体类的结构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石化、水泥、冶金等行业均涉及大型筒体类的钢结构件,该种筒体件主体表现为一定壁厚的圆柱形的筒形结构,其直径和高度具有尺寸较大的特点。对大型筒体件的切削加工,需经过粗加工和精加工等多道加工工序,加工工作量较大。加工中易发生受力倾覆或移位,影响加工精度和可靠性,需要依靠夹具夹持固定,尤其在毛坯阶段,工件底部端面不平整,外径有锻造弧度,特别是对于筒体两端具有法兰等外凸结构的部件,难以从外部夹持固定,或从外部夹持固定的定位精度不够,需要开发一种从筒体件内部夹持固定筒体件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目的在于,以被加工筒体件的轴线为基准设置基准支撑柱,围绕其中心均匀设置多个侧涨紧组件形成环形涨紧结构,配合涨紧驱动装置,构成固定筒体件的内部夹持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包括基准柱、滑套、连杆机构、侧支撑板和驱动组件;
6.所述基准柱固定设置在待夹持的筒体件的中心,其轴线与所述筒体件轴线重合,其外侧套设有可上下滑动的滑套;
7.所述滑套内部固设有滑块;所述基准柱侧面开设有滑槽;滑块(21)用于在滑槽中上下滑动,滑块的上表面用于连接驱使滑块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
8.所述连接杆机构包括多个上下对称布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一端与滑套外侧铰接,另一端与侧支撑板铰接;下连杆的一端在基准柱外侧固定位置铰接,另一端与侧支撑板铰接;
9.所述侧支撑板有多个,均匀围绕在基准柱的周围;每一个侧支撑板的外侧面均用于顶支所述筒体件的内壁,其相对的内侧面均用于连接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
10.所述的多个侧支撑板和其所连接的连杆机构形成环形涨紧机构,所述环形涨紧机构用于通过滑套的滑动涨紧固定所述筒体件。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杆和连接在螺杆上端的手轮;所述螺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上;所述螺杆同轴插入在基准柱的中心,螺杆与基准柱螺纹连接,用于通过手轮的转动带动滑套上下移动。
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固定在基准柱的上端,其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上,用于通过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带动滑套上下移动。
1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为气压缸,所述气压缸固定在基准柱的上端,其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上,用于通过气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带动滑套上下移动。
14.进一步地,所述侧支撑板的数量为四个。
15.进一步地,还包括底支撑组件,所述底支撑组件有多个,均匀围绕在基准柱的底部周围;每个底支撑组件包括底支撑座、底支撑杆和底支撑板;所述底支撑杆水平布置,其两端分别连接底支撑座和底支撑板;底支撑座用于顶靠在基准柱的侧面并与基准柱固定连接,底支撑板用于顶靠在所述筒体件的内壁;所述底支撑杆可动力伸缩,用于通过伸缩带动底支撑板涨紧固定所述筒体件。
16.进一步地,所述可动力伸缩的支撑杆为气压缸。
17.进一步地,所述底支撑组件的数量为四个。
18.进一步地,所述侧支撑板的上端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为侧支撑板的上端向基准柱的中心倾斜的延伸部分,用于安装时,引导所述筒体件与基准柱的轴线重合。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以被加工筒体件的轴线为基准设置基准支撑柱,围绕其中心均匀设置多个侧涨紧单元形成环形涨紧机构,配合涨紧驱动装置,从筒体件的内部设置支撑固定装置,结构稳定,固定牢靠,还具有轴线找正的效果,适用于大型筒体件的夹持固定。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滑套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实施例1的夹持装置安装在筒体件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3的沿筒体件轴线的剖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基准柱、11滑槽、12固定套、121固定销、2滑套、21滑块、3连杆机构、31上连杆、32下连杆、4侧支撑板、5驱动组件、51螺杆、52手轮、6底支撑组件、61底支撑座、62底支撑杆、63底支撑板、7筒体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实施例1:请参阅图1

4;
30.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包括基准柱1、滑套2、连杆机构3、侧支撑板4和驱动组件5;
31.所述基准柱1固定设置在待夹持的筒体件的中心,其轴线与所述筒体件轴线重合,其外侧套设有可上下滑动的滑套2以及通过固定销121固定在基准柱1下部的固定套12;
32.所述滑套2内部固设有滑块21;所述基准柱1侧面开设有滑槽11;滑块21用于在滑槽11中上下滑动,滑块21的上表面用于连接驱使滑块21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5;
33.所述连接杆机构3包括4个上下对称布置的上连杆31和下连杆32;上连杆31的一端与滑套2外侧铰接,另一端与侧支撑板4铰接;下连杆32的一端在基准柱1外侧固定位置铰接,另一端与侧支撑板4铰接;
34.所述侧支撑板4有4个,均匀围绕在基准柱1的周围;每一个侧支撑板4的外侧面均用于顶支所述筒体件的内壁,其相对的内侧面均用于连接所述上连杆31和下连杆32;
35.所述的多个侧支撑板4和其所连接的连杆机构3环绕形成环形涨紧机构,所述环形涨紧机构用于通过滑套2的滑动涨紧固定所述筒体件;
36.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螺杆51和连接在螺杆51上端的手轮52;所述螺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21上;所述螺杆51同轴插入在基准柱1的中心,螺杆51与基准柱1螺纹连接,用于通过手轮52的转动带动滑套2上下移动。
37.使用时,第一步,转动手轮52,带动滑套2上升,从而收起侧支撑板4,将该收起状态设定为本夹持装置的初始状态。第二步,将筒体件7套在本夹持装置外围。第三步,反向转动手轮52,带动滑套2下降,从而张开侧支撑板4,支撑涨紧筒体件7。
38.可以理解的是:
39.1.当松开手轮52时,由于螺杆51与基准柱1的螺纹连接,通过螺纹的自锁作用,被张开的侧支撑板4不会回缩,从而能够保持涨紧结构稳定;另外,通过手轮52带动螺杆51的转动能够调整本装置涨紧力的大小。
40.2.连杆机构3的下部是固定连接在基准柱1上的,只有上部的铰接点随滑块2移动,并且上连杆31和下连杆32对称布置,使得所有侧支撑板4的张开或收缩的程度是一致的,从而在张开侧支撑板4的过程中能够自动轴线找正,即驱使本装置的轴线与筒体件7的轴线重合。
41.3.本装置采用螺杆51驱动滑套2的方式,使得本装置不用外接动力源,就能实现涨紧夹持功能,从而能够使本装置处于涨紧状态时随筒体件7一起移动,例如和筒体件7一起转动,使筒体件7相对切削刀具转动产生切削力,从而达到切削加工的目的。
42.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侧支撑板4有可以是多个,只要能够均匀分布在基准柱1的周围,就能够在张开侧支撑板4的过程中保持基准柱1的受力均匀,因此,侧支撑板4可以是四个、六个或更多数量,数量越多侧向支撑的支撑力约均匀,但最少是两个,才能保持平衡。其次,驱动滑套2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液压缸53(图中未示出),液压缸53固定在基准柱的上端,其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21上,用于通过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带动滑套2上下移动。
43.本实施例优点在于,以被加工筒体件7的轴线为基准设置基准柱1,将基准柱1作为支撑装置的中心基础,围绕其中心均匀设置多个侧涨紧单元形成环形涨紧机构,配合涨紧驱动装置,实现从筒体件7的内部设置支撑固定装置。本装置结构稳定,固定牢靠,还具有轴
线找正的效果,适用于大型筒体件的夹持固定。
44.实施例2:请参阅图5;
45.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46.还包括底支撑组件6,所述底支撑组件6有四个,均匀围绕在基准柱1的底部周围;每个底支撑组件6包括底支撑座61、底支撑杆62和底支撑板63;
47.所述底支撑杆62水平布置,其两端分别连接底支撑座61和底支撑板63;底支撑座61用于顶靠在基准柱1的侧面并与基准柱1固定连接,底支撑板63用于顶靠在所述筒体件的内壁;
48.所述底支撑杆62为可动力伸缩的气压缸,用于通过伸缩带动底支撑板63涨紧固定所述筒体件。
49.使用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第三步骤后,再通过动力伸缩的气压缸伸缩,在底部进一步涨紧固定筒体件7;因此在具有实施1的有益效果的同时,使得筒体件7被夹持更稳定。
50.需要说明的是,底支撑组件6没有中心找正的能力,因此具体实施时可以结合本实施例所包括的实施例1所述夹持装置的中心找正作用,在中心找正后,底支撑组件6对筒体件7进一步涨紧固定,使得本实施例仍然能够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夹持精度。
51.实施例3:请参阅图6;
52.一种大型筒体件内支撑夹持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53.所述侧支撑板4的上端设置有引导部41,所述引导部41为侧支撑板4的上端向基准柱1的中心倾斜的延伸部分,用于安装时,引导所述筒体件与基准柱1的轴线重合。
54.使用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第二步,筒体件7套装在该夹持装置外围的过程中,筒体件7容易晃动,通过设置引导部41,使得筒体件7在套装过程中更加方便和高效。
55.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的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