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0790发布日期:2021-12-25 02:4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五金制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针对在生产中常见的模具类型都有跳废料及产品压伤、压印现象,通过一种模具结构来改变生产报废率高,提供生产效益,解决效率低下问题。在传统的模具结构中我们会在冲针上做顶针,下模做吸气装置,刀口做异形结构,小圆孔间隙放小等来预防跳废料。而太小的冲孔做不了顶针装置。模具太小放置空间不够.做不了吸气装置。客户不允许改变产品结构,切边刀口也不允许做异形结构,种种原因限制了我们有些模具结构不能在模具实现设计跳废料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
4.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以及上模组件、下模板;
5.所述上模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下模板设置在第二安装座且与所述上模组件相对设置;
6.所述上模组件设置有冲针,所述下模板与所述冲针相对应的下模入子,所述下模入子挖设置有第一排废孔,所述下模板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废孔,所述第二排废孔与所述下模入子相邻设置;
7.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工件,通过所述冲针沿下模入子冲压成孔,且冲孔废料沿所述第一排废孔或第二排废孔排出。
8.可选地,所述下模入子插接在所述下模板上,且所述下模入子上端凸设在所述下模板上表面。
9.可选地,所述下模入子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倾斜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排废孔与所述冲针沿同一轴线设置,且所述第一排废孔半径大于所述冲针的半径。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排废孔直径沿第二安装座方向逐渐增大。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排废孔为环形孔,所述第二排废孔沿所述下模入子外侧成环形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第二排废孔为长条形孔,多个所述第二排废孔沿所述下模入子两侧或四侧设置。
14.可选地,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垫板、上夹板、脱背板、脱料板、以及连接弹簧;
15.所述上垫板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上夹板固定在所述上垫板另一表面,所述脱背板下表面与所述脱料板固定;
16.所述脱背板上表面通过活动连接杆固定在所述上夹板下表面,且所述脱背板通过
连接弹簧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
17.所述冲针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垫板上,且所述冲针依次穿过所述上夹板、脱背板、脱料板设置。
18.可选地,所述脱背板抵接在所述上夹板表面时,所述冲针伸出所述脱料板下表面设置。
19.可选地,所述冲针包括第一针部、第二针部,所述第一针部上端与所述上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针部连接设置在第一针部下端,所述第二针部半径均小于第一针部半径、第一排废孔半径,且所述第一针部、第二针部连接表面为第二倾斜面。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技术的模具解决了产品压伤、压印问题,减少了冲床的过载减压形。而且解决了模具成本,极大的节省了材料成本,减少了冲压人工成本,减少了生产中压伤引起报废后从新做,时间上的浪费。同时,极大解决了生产良率的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繁琐,达到节约成本与资源的目的。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现有技术模具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本模具机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模具压孔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7.此外,若有“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工件通过冲针进行压孔,模具太小放置空间不够.做不了吸气装置。客户不允许改变产品结构,切边刀口也不允许做异形结构,种种原因限制了我们有些模具结构不能在模具实现设计跳废料结构。
29.在如图2

4所示的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跳废料模具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座1、第二安装座2、以及上模组件3、下模板4;上模组件3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1上,下模板4设置在第二安装座2且与上模组件3相对设置;上模组件3设置有冲针5,下模板4与冲针5相对应的下模入子6,下模入子6挖设置有第一排废孔7,下模板4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废孔8,第二排废孔8与下模入子6相邻设置;设置在下模板4上的工件100,通过冲针5沿下模入子6冲压成孔,且冲孔废料200沿第一排废孔7或第二排废孔8排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下模板4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安装座2,上模组件3通过螺栓通过第二安装座2。下模入子6
插接在下模板4的安装孔内。上模组件3在压孔机驱动下,对产品进行压孔,压孔废料200从第一排废孔7、第二排废孔8排出。本技术的模具解决了产品压伤、压印问题,减少了冲床的过载减压形。而且解决了模具成本,极大的节省了材料成本,减少了冲压人工成本,减少了生产中压伤引起报废后从新做,时间上的浪费。同时,极大解决了生产良率的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繁琐,达到节约成本与资源的目的。
3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入子6插接在下模板4上,且下模入子6上端凸设在下模板4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下模入子6凸设在下模板4表面,工件100通过定位销固定在下模板4上方,且抵接在下模入子6上端。工件100与上模板之间存在排废缝隙,使其冲压的废料200从下模入子上表面掉落到第二排废孔8上;下模入子6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倾斜面;使得废料200沿第一倾斜面滑入第二排废孔8内。
31.在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废孔8为环形孔,第二排废孔8沿下模入子6外侧成环形设置。第二排废孔8沿下模入子6外围设置,且第一倾斜面的延长线可以设在第二排废孔8内,使得废料200直接沿第一倾斜面滑下,掉入第二排废孔8内。
32.在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废孔8为长条形孔,多个第二排废孔8沿下模入子6两侧或四侧设置。第二排废孔8沿下模入子6两侧或四侧,且第一倾斜面的延长线可以设在第二排废孔8内,使得废料200直接沿第一倾斜面滑下,掉入第二排废孔8内。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废孔7与冲针5沿同一轴线设置,且第一排废孔7半径大于冲针5的半径。在本实施例中,废料200由工件100被冲针5冲到第一排废孔7内时,通过设置第一排废孔7直径沿第二安装座2方向逐渐增大,使废料200更好掉落。
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模组件3还包括上垫板31、上夹板32、脱背板33、脱料板34、以及连接弹簧35;上垫板31上表面固定在第一安装座1上,上夹板32固定在上垫板31另一表面,脱背板33下表面与脱料板34固定;脱背板33上表面通过活动连接杆固定在上夹板32下表面,且脱背板33通过连接弹簧35与第一安装座1上;冲针5上端固定在上垫板31上,且冲针5依次穿过上夹板32、脱背板33、脱料板34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脱背板33通过连接弹簧35及活动螺栓活动连接在上夹板32下方,当上模组件3下压时,脱背板33、脱料板34先抵接在工件100上表面,由下模板4提供向上的力,使连接弹簧35收缩,冲针5凸出在脱料板34表面,插接在下模入子6的第一排废孔7上。冲针5包括第一针部51、第二针部52,第一针部51上端与上夹板32固定连接,第二针部52连接设置在第一针部51下端,第二针部52半径均小于第一针部51半径、第一排废孔7半径,且第一针部51、第二针部52连接表面为第二倾斜面。具体地,脱背板33抵接在上夹板32表面时,冲针5伸出脱料板34下表面设置。第二针部52插接在下模入子6的第一排废孔7上。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模具结构方案,主要解决冲孔跳废料200,毛削落入模具表面,在传统的模具基础上调整模具结构,把模具入子比下模板4加高一些,当废料200被冲头带起来的时候就掉入比下模入子6低的下模板4上,二次冲压就避开了废料区域,这样有效提高产品加工效率及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要求,具体地,在下模板4和下模入子6分离一个高度,当冲孔的废料带起时就会落入比入子低的下模板4表面,在下模板4有冲孔旁边钻一些预防掉出废料的孔,方便废料掉出,有效了避开了冲头带出的废料,减少二次冲压时压伤,提高了生产效率。
36.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