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整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4686发布日期:2022-04-30 20:03阅读:67来源:国知局
板材整平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板材整平机。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金属板材整平机是一种将不平整的金属板材,通过上下轧辊将一定厚度的带材或板材的挤压作用,从而达到平整的效果的设备,其在机械设备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金属板材整平机局限性较大,通常一种金属板材整平机只能对一定厚度的板材进行整平,板材厚度不同时,需要更换相对应的金属板材整平机,影响加工效率,增加机械成本,导致实用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板材整平机,能够适应多种厚度不同的板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包括:
6.机架;
7.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8.入口传送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用于接收并传送板材;
9.整平传送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整平传送装置的入口处与所述入口传送装置的出口处衔接,用于接收、整平和传送板材,所述整平传送装置包括平行布置的上整平滚筒和下整平滚筒,所述上整平滚筒和所述下整平滚筒滚动配合整平板材,所述上整平滚筒和所述下整平滚筒间的距离可调节;
10.出口传送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出口传送装置的入口处与所述整平传送装置的出口处衔接,用于传送板材;
11.其中,所述入口传送装置、所述整平传送装置和所述出口传送装置均电气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入口传送装置接收板材后,将板材运送至整平传送装置,整平传送装置在传送板材的过程中直接对板材进行整平,然后将整平后的板材运送至出口传送装置,板材经出口传送装置送出。采用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通过调整上整平滚筒和下整平滚筒间的距离,可以适应多种厚度不同的板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入口传送装置包括入口支撑板和多个入口滚筒,两个所述入口支撑板平行布置在所述机架的一侧,多个所述入口滚筒平行布置在两个所述入口支撑板之间,并与两个所述入口支撑板转动连接。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入口校正装置,所述入口校正装置包括第一校正滚筒、第二校正滚筒和入口安装板,所述入口安装板水平布置在两个
所述入口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校正滚筒和所述第二校正滚筒平行且竖直布置在所述入口安装板上,所述第一校正滚筒和所述第二校正滚筒间的距离可调节。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整平滚筒和所述下整平滚筒均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上整平滚筒平行布置,多个所述下整平滚筒平行布置,且所述上整平滚筒和所述下整平滚筒交错布置。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整平传送装置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上方,所述上整平滚筒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架朝向所述下整平滚筒的一侧。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下整平滚筒的一侧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驱动所述安装架带动所述上整平滚筒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整平滚筒。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口传送装置包括出口支撑板和多个出口滚筒,两个所述出口支撑板平行布置在所述机架远离所述入口传送装置的一侧,多个所述出口滚筒平行布置在两个所述出口支撑板之间,并与两个所述出口支撑板转动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出口校正装置,所述出口校正装置包括第三校正滚筒、第四校正滚筒和出口安装板,所述出口安装板水平布置在两个所述出口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校正滚筒和所述第四校正滚筒平行且竖直布置在所述出口支撑板上,所述第三校正滚筒和所述第四校正滚筒间的距离可调节。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的入口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的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机架100
26.控制器200
27.入口传送装置300、入口滚筒310、入口支撑板320
28.整平装置400、上整平滚筒410、下整平滚筒420、安装架430
29.出口传送装置500、出口滚筒510、出口支撑板520
30.入口校正装置600、第一校正滚筒610、第二校正滚筒620、入口安装板630出口校正装置700、第三校正滚筒710、第四校正滚筒720、出口安装板730气缸80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径向、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布置”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下面参考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
36.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材整平机,包括机架100、控制器200、入口传送装置300、整平传送装置400和出口传送装置500,控制器200、入口传送装置300、整平传送装置400和出口传送装置500均设置在机架100上,入口传送装置300、整平传送装置400和出口传送装置500均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其中,入口传送装置300用于接收并传送板材;整平传送装置400的入口处与入口传送装置300的出口处衔接,用于接收、整平和传送板材;出口传送装置500的入口处与整平传送装置400的出口处衔接,用于传送板材。
37.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入口传送装置300包括入口支撑板320和多个入口滚筒310,两个入口支撑板320平行布置在机架100的一侧,多个入口滚筒310平行布置在两个入口支撑板320之间,并与两个入口支撑板320转动连接。入口传送装置300通过多个入口滚筒310转动以传送板材,需要说明的是,入口滚筒3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技术中不作具体限制。
38.进一步地,多个入口滚筒310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多个入口滚筒310转动以传送板材的第一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一动力装置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具体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链条(图中未示出),多个入口滚筒310的一端与第一链条啮合连接,第一链条连接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控制器200控制第一电机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链条以带动多个入口滚筒310同时转动以传送板材。
39.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架100上还设置有入口校正装置600,入口校正装置600包括第一校正滚筒610、第二校正滚筒620和入口安装板630,入口安装板630水平布置在两个入口支撑板320之间,入口安装板63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入口支撑板32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一校正滚筒610和第二校正滚筒620平行且竖直布置在入口安装板630上,第一校正滚筒610和第二校正滚筒620间的距离可调节以适用不同宽度的板材。
40.进一步地,入口安装板630上设置有第一齿条(图中未示出)、第二齿条(图中未示出)和入口齿轮(图中未示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水平且平行布置,入口齿轮设置在第一
齿条和第二齿条之间,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入口齿轮啮合,入口齿轮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第一校正滚筒610的滚轴下端连接第一齿条,第二校正滚筒620的滚轴下端连接第二齿条,控制器200控制第二电机启动,第二电机驱动入口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同时与入口齿轮啮合传动以带动第一校正滚筒610和第二校正滚筒620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达到调整第一校正滚筒610和第二校正滚筒620间的距离的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校正滚筒610和第二校正滚筒620还可以通过分别连接电动推杆或气缸实现二者间的距离调节。
4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整平传送装置400包括平行布置的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滚动配合整平板材,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间的距离可调节。
42.进一步地,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均设置为多个,多个上整平滚筒410平行布置,多个下整平滚筒420平行布置,且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交错布置。需要说明的是,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技术中不作具体限制。板材通过在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中间交替弯曲,以实现板材矫平。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相互交错布置,形成了在板材运行方向张开的楔形断面。板材最大的弯曲变形发生在整平传送装置400的入口处,在那里材料变形,直到达到塑性状态;在整平传送装置400的出口处,工件只是处于弹性状态。
4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整平传送装置400还包括安装架430,安装架430设置在机架100的上方,上整平滚筒410转动连接在安装架430朝向下整平滚筒420的一侧。安装架430远离下整平滚筒420的一侧连接有气缸800,气缸800驱动安装架430带动上整平滚筒410上整平滚筒410靠近或远离下整平滚筒420,以适应多种不同厚度的板材。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上整平滚筒410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多个上整平滚筒410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二动力装置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具体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三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二链条(图中未示出),多个上整平滚筒410的一端与第二链条啮合连接,第二链条连接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控制器200控制第三电机启动,第三电机驱动第二链条以带动多个上整平滚筒410转动。
45.同理,多个下整平滚筒420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多个下整平滚筒420转动的第三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三动力装置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具体地,第三动力装置包括第四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三链条(图中未示出),多个下整平滚筒420的一端与第三链条啮合连接,第三链条连接第四电机,第四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控制器200控制第四电机启动,第四电机驱动第三链条以带动多个下整平滚筒420转动。
46.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出口传送装置500包括出口支撑板520和多个出口滚筒510,两个出口支撑板520平行布置在机架100远离入口传送装置300的一侧,多个出口滚筒510平行布置在两个出口支撑板520之间,并与两个出口支撑板520转动连接。出口传送装置500通过多个出口滚筒510转动以传送板材,需要说明的是,出口滚筒5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技术中不作具体限制。
47.进一步地,多个出口滚筒510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多个出口滚筒510转动以传送板材
的第四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第四动力装置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具体地,第四动力装置包括第五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四链条(图中未示出),多个出口滚筒510的一端与第四链条啮合连接,第四链条连接第五电机,第五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控制器200控制第五电机启动,第五电机驱动第四链条以带动多个出口滚筒510同时转动以传送板材。
48.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架100上还设置有出口校正装置700,出口校正装置700包括第三校正滚筒710、第四校正滚筒720和出口安装板730,出口安装板730水平布置在两个出口支撑板520之间,出口安装板73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出口支撑板52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三校正滚筒710和第四校正滚筒720平行且竖直布置在出口支撑板520上,第三校正滚筒710和第四校正滚筒720间的距离可调节以适用不同宽度的板材。
49.同理,出口安装板730上设置有第三齿条(图中未示出)、第四齿条(图中未示出)和出口齿轮(图中未示出),第三齿条和第四齿条水平且平行布置,出口齿轮设置在第三齿条和第四齿条之间,且第三齿条和第四齿条均与出口齿轮啮合,出口齿轮连接有第六电机,第六电机电气连接于控制器200。第三校正滚筒710的滚轴下端连接第三齿条,第四校正滚筒720的滚轴下端连接第四齿条,控制器200控制第六电机启动,第六电机驱动出口齿轮转动,使得第三齿条和第四齿条同时与出口齿轮啮合传动以带动第三校正滚筒710和第四校正滚筒720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达到调整第三校正滚筒710和第四校正滚筒720间的距离的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校正滚筒710和第四校正滚筒720还可以通过分别连接电动推杆或气缸实现二者间的距离调节。
50.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板材整平机,通过调整上整平滚筒410和下整平滚筒420间的距离,可以适应多种厚度不同的板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