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91463发布日期:2022-03-09 12:42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焊接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尾裙板包括:主板体、软性板、四脚板以及斜板,在主板体两端内均需要安装四脚板,四脚板形成哟四个脚,使得四脚板中部与主板体之间有空间,四脚板中部开设第一窗口、四脚板背离主板体中心的一侧开设第二窗口;主板体一边缘向上翘,主板体另一相对边缘上立有软性板,软性板采用软性材料制成,软性板顶部边缘相背离主板体上翘边缘的一侧延伸形成延伸边缘;在主板体背离软性板一侧紧贴有一斜板,斜板位于主板体中部,主板体在此处向中间隆起,隆起处开设有第一穿孔,在斜板上开设有第二穿孔,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有两对。
3.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将软性板夹紧后,将软性板焊接在主板体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将软性板定位夹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包括:底板、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第三夹持机构以及第四夹持机构,底板上安装有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第三夹持机构以及第四夹持机构;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和支撑主板体,第一夹持机构至少有两个,在第一夹持机构旁安装有位于主板体中部的第二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用于将斜板夹紧在主板体上;对应每一四脚板均设置有两第三夹持机构;一四脚板的两第三夹持机构中,一第三夹持机构既夹紧四脚板又夹紧主板体,另一第三夹持机构既夹紧四脚板又夹紧软性板;第四夹持机构至少有三个,第四夹持机构用于夹紧软性板;每一能夹紧软性板的第三夹持机构均设置在两相邻第四夹持机构之间。
7.优选的是,第四夹持机构有五个,两能夹紧软性板的第三夹持机构之间安装有3个第四夹持机构。
8.优选的是,第三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气缸、第一压紧臂、第一压紧块、第二气缸、安装臂、旋转臂、支撑臂、支撑部以及第二压紧块,第一安装座与第一压紧臂中部铰接,第一压紧臂一端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铰接,第一气缸外壳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旋转臂另一端安装有第一压紧块,第一压紧块用于压紧在四脚板上表面上,在第一压紧臂上安装有第一压紧块旁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外壳上固定至安装臂一端,安装臂另一端铰接至支撑臂一端,支撑臂中部铰接至旋转臂一端,旋转臂另一端铰接至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支撑臂另一端用于穿过四脚板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后支撑在四脚板底面上,在第一安装座上安装有支撑部,在第一压紧臂上安装有得第二压紧块,第二压紧块与支撑部配合夹紧软性板或者主板体。
9.优选的是,能夹紧软性板的第三夹持机构夹紧软性板的延伸边缘。
10.优选的是,第一夹持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三气缸、第二压紧臂、第三压紧块以及支撑座,第二安装座安装在底板上,第二安装座上安装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至第二压紧臂一端,第二压紧臂另一端固定至第三压紧块,与第二安装座相对固定有支撑座,支撑座与第三压紧块配合夹紧主板体。
11.优选的是,位于主板体端部的第一夹持机构中第二安装座与支撑座分开设置,第二安装座上安装有的定位柱,定位柱用于插入至主板体内,第二压紧臂将第三压紧块延伸至与支撑座相对的位置。
12.优选的是,定位柱顶端为圆锥台型结构。
1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设置第一夹持机构,实现了将主板体支撑定位在底板上,方便将主板体与其他部件定位,方便焊接;
15.2)通过设置第二夹持机构,实现了将斜板定位夹紧在主板体上,方便将斜板焊接在主板体上,第二夹持机构对主板体中部也有定位支撑作用,从而避免了焊接过程中主板体中部变形,保证加工后产品的精度;
16.3)通过设置第三夹持机构,不但实现了夹紧四脚板,实现四脚板的夹紧定位,也实现了对主板体端部进行夹紧定位,保证了主板体能够稳定在需要的位置,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软性板的夹紧定位,从而保证夹紧定位力度的同时,减少了夹持设备的使用,减少了使用成本;
17.4)通过设置第四夹持机构,且设置三个以上的第四夹持机构,使得软性板的夹持点比较多,因为软性板是软性的,此种多夹持点可以降低软性板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软性板与主板体的对准精度,进一步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9.图1为尾裙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尾裙板焊接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夹持主板体的第三夹持机构处的放大图;
22.图4为夹持软性板的第三夹持机构处的放大图;
23.图5为主板体端部处第一夹持机构的放大图。
24.附图标记:底板1、第一夹持机构2、第二安装座21、第三气缸22、第二压紧臂23、第三压紧块24、支撑座25、定位柱26、第二夹持机构3、第三夹持机构4、第一安装座41、第一气缸42、第一压紧臂43、第一压紧块44、第二气缸45、旋转臂47、支撑臂48、支撑部49、第二压紧块40、第四夹持机构5、主板体61、四脚板62、斜板63、软性板64。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2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裙板焊接夹具,包括:底板1、第一夹持机构2、第二夹持机构3、第三夹持机构4以及第四夹持机构5,底板1上安装有第一夹持机构2、第二夹持机构3、第三夹持机构4以及第四夹持机构5;第一夹持机构2用于夹持和支撑主板体61,第一夹持机构2至少有两个,在第一夹持机构2旁安装有位于主板体61中部的第二夹持机构3,第二夹持机构3用于将斜板63夹紧在主板体61上;对应每一四脚板62均设置有两第三夹持机构4;一四脚板62的两第三夹持机构4中,一第三夹持机构4既夹紧四脚板62又夹紧主板体61,另一第三夹持机构4既夹紧四脚板62又夹紧软性板64;第四夹持机构5至少有三个,第四夹持机构5用于夹紧软性板64;每一能夹紧软性板64的第三夹持机构4均设置在两相邻第四夹持机构5之间。
27.为了进一步保证软性板64在需要的位置,第四夹持机构5有五个,两能夹紧软性板64的第三夹持机构4之间安装有3个第四夹持机构5。5个第四夹持机构5以及2个第三夹持机构4实现了对软性板647个夹持点的布置,使得夹持更加稳定,避免软性板64变形,保证软性板64能够与主板体61定位精准,提高了产品质量。
28.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第三夹持机构4,实现当安装四脚板62、主板体61以及软性板64时第三夹持机构4不会阻碍安装且,第三夹持机构4包括:第一安装座41、第一气缸42、第一压紧臂43、第一压紧块44、第二气缸45、安装臂、旋转臂47、支撑臂48、支撑部49以及第二压紧块40,第一安装座41与第一压紧臂43中部铰接,第一压紧臂43一端与第一气缸42的活塞杆铰接,第一气缸42外壳安装在第一安装座41上,旋转臂47另一端安装有第一压紧块44,第一压紧块44用于压紧在四脚板62上表面上,在第一压紧臂43上安装有第一压紧块44旁的第二气缸45,第二气缸45外壳上固定至安装臂一端,安装臂另一端铰接至支撑臂48一端,支撑臂48中部铰接至旋转臂47一端,旋转臂47另一端铰接至第二气缸45的活塞杆,支撑臂48另一端用于穿过四脚板62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后支撑在四脚板62底面上,在第一安装座41上安装有支撑部49,在第一压紧臂43上安装有得第二压紧块40,第二压紧块40与支撑部49配合夹紧软性板64或者主板体61。
29.由于第四夹持机构5都是从水平方向上夹持的软性板64,能夹紧软性板64的第三夹持机构4夹紧软性板64的延伸边缘。第三夹持机构4从竖直方向上夹持软性板64,使得软性板64的定位更加精确,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能保证在第一压紧臂43旋转后第二压紧块40能够将软性板64延伸边缘压紧。
30.能夹紧主板体61的第三夹持机构4中第二气缸45外壳也能相对旋转臂47旋转,从而保证能够夹紧四脚板62。
31.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第一夹持机构2,第一夹持机构2包括:第二安装座21、第三气缸22、第二压紧臂23、第三压紧块24以及支撑座25,第二安装座21安装在底板1上,第二安装座21上安装有第三气缸22,第三气缸22的活塞杆连接至第二压紧臂23一端,第二压紧臂23另一端固定至第三压紧块24,与第二安装座21相对固定有支撑座25,支撑座25与第三压紧块24配合夹紧主板体61。
32.为了实现位于主板体61端部的第一夹持机构2既能实现对主板体61的定位,又能实现夹紧,位于主板体61端部的第一夹持机构2中第二安装座21与支撑座25分开设置,第二安装座21上安装有的定位柱26,定位柱26用于插入至主板体61内,第二压紧臂23将第三压紧块24延伸至与支撑座25相对的位置。由于主板体61端部的宽度较宽,通过将位于主板体
61端部的第一夹持机构2中第一安装座41与支撑座25分开设计,第一安装座41上安装定位柱26,从而实现在主板体61的侧方向上有第二压紧臂23的旋转空间,避免了第二压紧臂23在主板体61宽度方向上旋转而导致需要增加底板1的宽度,也就是该位于主板体61端部上的第二旋转臂47在支撑座25与第一安装座41之间旋转,而不是在与软性板64垂直的方向上旋转,这样结构更加紧凑,设计更加合理,节约了底板1的材料,也减小了占地面积,更加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满足了定位柱26的支撑要求。
33.为了方便将定位柱26穿过主板体61,定位柱26顶端为圆锥台型结构。
3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