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18352发布日期:2022-07-29 22:3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工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常需要首先将两个工件相互贴合固定,如进行焊接时,需要将两个工件进行完全贴合固定后方可进行焊接,如果贴合有间隙或者工件存在弯曲变形,将导致虚焊等不良状况。当两个工件需要在不同方向进行贴合固定时,现有技术是先在一个方向上将两个工件贴合固定,然后在另一个方向上进行贴合固定,但是此种固定方式导致在一方向固定后,在另一方向固定时,容易造成工件的变形或贴合有间隙,导致加工结果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配装置,能够将两个工件贴合固定。
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装置,用于组装第一工件及第二工件,包括基座、第一抵持组件、第二抵持组件及压持组件。所述基座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本体上的盖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承载于所述本体并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盖板与本体之间的空间内。所述第一抵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盖板,且能够沿第一方向弹性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以使所述第一工件与所述第二工件接触。所述第二抵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沿第二方向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以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在第二方向贴合固定,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压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持所述第一抵持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组件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贴合固定。
5.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先通过弹性抵持第一工件,让第一工件既能够与第二工件接触,第二抵持组件也能够在第二方向上推动第一工件,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贴合固定,因此本装配装置可以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完全贴合固定,避免第一工件的变形,提高加工良率。
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抵持组件,所述第三抵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盖板,并位于所述第一抵持组件一侧,所述压持组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抵持所述第三抵持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三抵持组件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沿第一方向贴合固定。
7.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通过压持组件抵持第三抵持组件,第三抵持组件能够抵持第一工件,以使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贴合固定,通过第三抵持组件及第一抵持组件抵持第一工件的不同位置,从而提升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的稳定性。
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持组件包括第一压持件和第二压持件,所述第一压持件抵持所述第一抵持组件,所述第二压持件抵持所述第三抵持组件,使所述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沿第一方向贴合固定。
9.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压持组件包括第一压持件和第二压持件,能够同时抵持第一抵持组件和第三抵持组件,使所述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沿第一方向贴合固定。
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组件包括第一抵持件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抵持件沿第一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盖板。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抵持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盖板,且受所述第一抵持件及所述盖板的压持而压缩,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一抵持件能够弹性抵持所述第一工件。
11.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第一抵持件与盖板压持第一弹性件,使得第一弹性件受压缩并能够驱使第一抵持件弹性抵持于第一工件,以便于第一工件在第一方向上能够与第二工件接触。
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件上开设有第一长条孔,所述盖板上固定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入所述第一长条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长条孔内,并且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抵持件的所述第一长条孔的表面,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导向柱上。
13.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通过导向柱和第一长条孔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抵持件弹性抵持第一工件,以便于第一工件在第一方向上能够与第二工件接触。
1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件包括滑动部、第一预压部及第二预压部。所述滑动部沿第一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盖板。所述第一预压部及所述第二预压部间隔设置于所述滑动部,所述第一预压部能够抵持所述第一工件,所述第二预压部一侧能够与所述压持组件接触。
15.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第一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及第二连接片间隔设置于第三连接片相对两侧,第一连接片与第二工件抵持,第一预压部能够抵持于第一工件的第一连接片,压持组件抵持第二预压部,从而在第一抵持件抵持第一工件的过程中,可以不与第二连接片接触,能够保持第一工件的结构稳定性。
1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盖板,所述复位件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一抵持件包括导向部,所述倾斜面能够与所述导向部抵压接触,并带动所述第一抵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抵持件与所述第一工件分离。
17.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在复位件移动过程中,倾斜面与导向部接触,通过倾斜面带动导向部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让第一抵持件与第一工件分离。
1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组件包括第二抵持件、推动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抵持件沿第二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用于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以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在第二方向贴合固定。所述推动件沿第二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能够推动所述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抵持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推动件,以使所述第二抵持件在推动件的推动下沿第二方向抵持第一工件。
19.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推动件推动第二弹性件,以使第二弹性件压缩,并驱动第二抵持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并抵持第一工件。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推动件之间推动第二抵持件相比,第二抵持件能够更稳定地抵持于第一工件。
2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抵持组件包括第三抵持件及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抵持件沿第一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盖板。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三抵持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盖板,且受所述第三抵持件及所述盖板的压持而压缩,以能够驱使所述第三抵持件与所述第一工件分离。
21.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当压持组件与第三抵持组件分离后,第三弹性件能够推动第三抵持件,以使第三抵持件与第一工件分离,便于取放第一工件。
2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联动件,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压持组件连接,能够带动所述压持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二抵持组件连接,能够带动第二抵持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杆及所述第二连接杆能够同步移动。所述联动件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或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2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联动件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移动,压持组件随第一连接杆移动,并抵持于第一抵持组件及第三抵持组件,第二抵持组件随第二连接杆移动。通过联动件能够同时带动压持组件及第二抵持组件移动,装配装置工作过程更简便。
24.本技术的装配装置先通过第一抵持组件弹性抵持第一工件,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在第一方向接触,再通过第二抵持组件沿第二方向抵持第一工件,接着压持组件抵持于第一抵持组件,第一抵持组件随压持组件抵持第一工件,从而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完全贴合固定,避免第一工件的变形,提高加工良率。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工件及第二工件的立体结构图。
2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方式中装配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27.图3是图2中盖板、第一抵持组件、第三抵持组件、第一工件及第二工件的分解图。
28.图4是第一抵持组件及部分盖板的截面图。
29.图5是图2中装配装置的俯视图。
30.图6是图5中第二抵持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31.图7是图3中盖板、第一抵持组件及第二抵持组件的分解图。
32.图8是图5中viii的放大图。
33.图9是图8中压持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34.图10是图5中联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6.装配装置
ꢀꢀꢀꢀꢀꢀꢀꢀꢀꢀꢀꢀꢀꢀꢀꢀꢀꢀꢀ
100
37.基座
ꢀꢀꢀꢀꢀꢀꢀꢀꢀꢀꢀꢀꢀꢀꢀꢀꢀꢀꢀꢀꢀꢀꢀ
10
38.盖板
ꢀꢀꢀꢀꢀꢀꢀꢀꢀꢀꢀꢀꢀꢀꢀꢀꢀꢀꢀꢀꢀꢀꢀ
11
39.第一盖板导槽
ꢀꢀꢀꢀꢀꢀꢀꢀꢀꢀꢀꢀꢀꢀꢀ
111
40.第二盖板导槽
ꢀꢀꢀꢀꢀꢀꢀꢀꢀꢀꢀꢀꢀꢀꢀ
112
41.第三盖板导槽
ꢀꢀꢀꢀꢀꢀꢀꢀꢀꢀꢀꢀꢀꢀꢀ
113
42.导向柱
ꢀꢀꢀꢀꢀꢀꢀꢀꢀꢀꢀꢀꢀꢀꢀꢀꢀꢀꢀꢀꢀ
114
43.下盖板
ꢀꢀꢀꢀꢀꢀꢀꢀꢀꢀꢀꢀꢀꢀꢀꢀꢀꢀꢀꢀꢀ
115
44.上盖板
ꢀꢀꢀꢀꢀꢀꢀꢀꢀꢀꢀꢀꢀꢀꢀꢀꢀꢀꢀꢀꢀ
116
45.本体
ꢀꢀꢀꢀꢀꢀꢀꢀꢀꢀꢀꢀꢀꢀꢀꢀꢀꢀꢀꢀꢀꢀꢀ
12
46.抵持组件导槽
ꢀꢀꢀꢀꢀꢀꢀꢀꢀꢀꢀꢀꢀꢀꢀ
121
47.第一本体导槽
ꢀꢀꢀꢀꢀꢀꢀꢀꢀꢀꢀꢀꢀꢀꢀ
122
48.第二本体导槽
ꢀꢀꢀꢀꢀꢀꢀꢀꢀꢀꢀꢀꢀꢀꢀ
133
49.第一抵持组件
ꢀꢀꢀꢀꢀꢀꢀꢀꢀꢀꢀꢀꢀꢀꢀ
20
50.第一抵持件
ꢀꢀꢀꢀꢀꢀꢀꢀꢀꢀꢀꢀꢀꢀꢀꢀꢀ
21
51.滑动部
ꢀꢀꢀꢀꢀꢀꢀꢀꢀꢀꢀꢀꢀꢀꢀꢀꢀꢀꢀꢀꢀ
211
52.第一预压部
ꢀꢀꢀꢀꢀꢀꢀꢀꢀꢀꢀꢀꢀꢀꢀꢀꢀ
212
53.第二预压部
ꢀꢀꢀꢀꢀꢀꢀꢀꢀꢀꢀꢀꢀꢀꢀꢀꢀ
213
54.导向部
ꢀꢀꢀꢀꢀꢀꢀꢀꢀꢀꢀꢀꢀꢀꢀꢀꢀꢀꢀꢀꢀ
214
55.第一长条孔
ꢀꢀꢀꢀꢀꢀꢀꢀꢀꢀꢀꢀꢀꢀꢀꢀꢀ
215
56.第一弹性件
ꢀꢀꢀꢀꢀꢀꢀꢀꢀꢀꢀꢀꢀꢀꢀꢀꢀ
22
57.复位件
ꢀꢀꢀꢀꢀꢀꢀꢀꢀꢀꢀꢀꢀꢀꢀꢀꢀꢀꢀꢀꢀ
30
58.倾斜面
ꢀꢀꢀꢀꢀꢀꢀꢀꢀꢀꢀꢀꢀꢀꢀꢀꢀꢀꢀꢀꢀ
31
59.把手
ꢀꢀꢀꢀꢀꢀꢀꢀꢀꢀꢀꢀꢀꢀꢀꢀꢀꢀꢀꢀꢀꢀꢀ
32
60.第二抵持组件
ꢀꢀꢀꢀꢀꢀꢀꢀꢀꢀꢀꢀꢀꢀꢀ
40
61.第二抵持件
ꢀꢀꢀꢀꢀꢀꢀꢀꢀꢀꢀꢀꢀꢀꢀꢀꢀ
41
62.第二长条孔
ꢀꢀꢀꢀꢀꢀꢀꢀꢀꢀꢀꢀꢀꢀꢀꢀꢀ
411
63.第二弹性件
ꢀꢀꢀꢀꢀꢀꢀꢀꢀꢀꢀꢀꢀꢀꢀꢀꢀ
42
64.推动件
ꢀꢀꢀꢀꢀꢀꢀꢀꢀꢀꢀꢀꢀꢀꢀꢀꢀꢀꢀꢀꢀ
43
65.第一凸块
ꢀꢀꢀꢀꢀꢀꢀꢀꢀꢀꢀꢀꢀꢀꢀꢀꢀꢀꢀ
431
66.第三抵持组件
ꢀꢀꢀꢀꢀꢀꢀꢀꢀꢀꢀꢀꢀꢀꢀ
50
67.第三抵持件
ꢀꢀꢀꢀꢀꢀꢀꢀꢀꢀꢀꢀꢀꢀꢀꢀꢀ
51
68.移动部
ꢀꢀꢀꢀꢀꢀꢀꢀꢀꢀꢀꢀꢀꢀꢀꢀꢀꢀꢀꢀꢀ
511
69.第一间隔部
ꢀꢀꢀꢀꢀꢀꢀꢀꢀꢀꢀꢀꢀꢀꢀꢀꢀ
512
70.第二间隔部
ꢀꢀꢀꢀꢀꢀꢀꢀꢀꢀꢀꢀꢀꢀꢀꢀꢀ
513
71.第三弹性件
ꢀꢀꢀꢀꢀꢀꢀꢀꢀꢀꢀꢀꢀꢀꢀꢀꢀ
52
72.联动组件
ꢀꢀꢀꢀꢀꢀꢀꢀꢀꢀꢀꢀꢀꢀꢀꢀꢀꢀꢀ
60
73.第一连接杆
ꢀꢀꢀꢀꢀꢀꢀꢀꢀꢀꢀꢀꢀꢀꢀꢀꢀ
61
74.推块
ꢀꢀꢀꢀꢀꢀꢀꢀꢀꢀꢀꢀꢀꢀꢀꢀꢀꢀꢀꢀꢀꢀꢀ
611
75.第二连接杆
ꢀꢀꢀꢀꢀꢀꢀꢀꢀꢀꢀꢀꢀꢀꢀꢀꢀ
62
76.滑槽
ꢀꢀꢀꢀꢀꢀꢀꢀꢀꢀꢀꢀꢀꢀꢀꢀꢀꢀꢀꢀꢀꢀꢀ
621
77.斜槽
ꢀꢀꢀꢀꢀꢀꢀꢀꢀꢀꢀꢀꢀꢀꢀꢀꢀꢀꢀꢀꢀꢀꢀ
622
78.联动件
ꢀꢀꢀꢀꢀꢀꢀꢀꢀꢀꢀꢀꢀꢀꢀꢀꢀꢀꢀꢀꢀ
63
79.第二凸块
ꢀꢀꢀꢀꢀꢀꢀꢀꢀꢀꢀꢀꢀꢀꢀꢀꢀꢀꢀ
631
80.轮盘
ꢀꢀꢀꢀꢀꢀꢀꢀꢀꢀꢀꢀꢀꢀꢀꢀꢀꢀꢀꢀꢀꢀꢀ
632
81.连杆
ꢀꢀꢀꢀꢀꢀꢀꢀꢀꢀꢀꢀꢀꢀꢀꢀꢀꢀꢀꢀꢀꢀꢀ
633
82.把手
ꢀꢀꢀꢀꢀꢀꢀꢀꢀꢀꢀꢀꢀꢀꢀꢀꢀꢀꢀꢀꢀꢀꢀ
634
83.压持组件
ꢀꢀꢀꢀꢀꢀꢀꢀꢀꢀꢀꢀꢀꢀꢀꢀꢀꢀꢀ
70
84.第一压持件
ꢀꢀꢀꢀꢀꢀꢀꢀꢀꢀꢀꢀꢀꢀꢀꢀꢀ
71
85.第二压持件
ꢀꢀꢀꢀꢀꢀꢀꢀꢀꢀꢀꢀꢀꢀꢀꢀꢀ
72
86.第一压持弹性件
ꢀꢀꢀꢀꢀꢀꢀꢀꢀꢀꢀꢀꢀ
73
87.第二压持弹性件
ꢀꢀꢀꢀꢀꢀꢀꢀꢀꢀꢀꢀꢀ
74
88.第一容置槽
ꢀꢀꢀꢀꢀꢀꢀꢀꢀꢀꢀꢀꢀꢀꢀꢀꢀ
75
89.第二容置槽
ꢀꢀꢀꢀꢀꢀꢀꢀꢀꢀꢀꢀꢀꢀꢀꢀꢀ
76
90.第一工件
ꢀꢀꢀꢀꢀꢀꢀꢀꢀꢀꢀꢀꢀꢀꢀꢀꢀꢀꢀ
200
91.延伸部
ꢀꢀꢀꢀꢀꢀꢀꢀꢀꢀꢀꢀꢀꢀꢀꢀꢀꢀꢀꢀꢀ
210
92.第一连接片
ꢀꢀꢀꢀꢀꢀꢀꢀꢀꢀꢀꢀꢀꢀꢀꢀꢀ
201
93.第二连接片
ꢀꢀꢀꢀꢀꢀꢀꢀꢀꢀꢀꢀꢀꢀꢀꢀꢀ
202
94.第三连接片
ꢀꢀꢀꢀꢀꢀꢀꢀꢀꢀꢀꢀꢀꢀꢀꢀꢀ
203
95.弯折部
ꢀꢀꢀꢀꢀꢀꢀꢀꢀꢀꢀꢀꢀꢀꢀꢀꢀꢀꢀꢀꢀ
220
96.第二工件
ꢀꢀꢀꢀꢀꢀꢀꢀꢀꢀꢀꢀꢀꢀꢀꢀꢀꢀꢀ
300
97.第一方向
ꢀꢀꢀꢀꢀꢀꢀꢀꢀꢀꢀꢀꢀꢀꢀꢀꢀꢀꢀ
x
98.第二方向
ꢀꢀꢀꢀꢀꢀꢀꢀꢀꢀꢀꢀꢀꢀꢀꢀꢀꢀꢀy具体实施方式
9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00.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101.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平行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平行与大致平行两种。其中大致平行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夹角的角度大于0
°
且小于或等于10
°

102.当两元件(平面、线条)垂直设置时,应该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垂直与大致垂直两种。其中大致垂直应理解为两元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80
°
且小于90
°

103.当某参数大于、等于或小于某一端点值时,应该理解为端点值允许存在
±
10%的公差,比如,a比b大于10,应该理解为包括a比b大于9的情况,也包括a比b大于11的情况。
10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10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装置,用于组装第一工件及第二工件,包括基座、第一抵持组件、第二抵持组件及压持组件。所述基座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本体上的盖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承载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述盖板与本体所述之间的空间内。所述第一抵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盖板,且能够沿第一方向弹性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以使所述第一工件与所述第二工件接触。所述第二抵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沿第二方向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以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在第二方向贴合固定,所述
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压持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持所述第一抵持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持组件抵持所述第一工件,使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贴合固定。
106.上述实施例的装配装置中,先通过弹性抵持第一工件,让第一工件既能够与第二工件接触,第二抵持组件也能够在第二方向上推动第一工件,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贴合固定,避免第一工件的变形,提高加工良率。
10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108.请参阅图1及图2,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装配装置100包括基座10、第一抵持组件20、第二抵持组件40及压持组件70,基座10用于承载第一工件200及第二工件300。
109.如图1所示,第一工件200沿其延伸方向为弯折状,即第一工件200具有延伸部210和弯折部220,相应的第二工件300具有与延伸部210和弯折部220的相适应的形状,以使第一工件200可以与第二工件300相贴合。
110.基座10包括盖板11及本体12,盖板11设置于本体12上,第一工件200及第二工件300设置在本体12上,并位于盖板11与本体12之间的空间内。第一抵持组件20滑动设置在盖板11上,能够沿第一方向x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使得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接触,第二抵持组件40滑动设置在本体12上,且能够沿第二方向y移动,并抵持第一工件200,使得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在第二方向y上贴合固定。其中,第一方向x为与第一工件200的延伸部210相垂直的方向,第二方向y为与第一工件200的弯折部220相垂直的方向,因此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压持组件70滑动设置于所述本体12,且能够沿第一方向x抵持第一抵持组件20,以带动第一抵持组件20抵紧第一工件200,使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
111.上述通过第一抵持组件20沿第一方向x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使得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接触,即是通过第一抵持组件20先在第一方向x上将第一工件200和第二工件300预贴合,通过上述预贴合,可以使得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工件200和第二工件300基本接触,但是两者之间的抵持力较小,进而两者之间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摩擦力较小,因此在沿第二方向y将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时,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仍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并且由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较小,避免了在沿第二方向y将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时,第二抵持组件40对第一工件200的弯折部220存在较大的推力而导致弯折部220变形而与第二工件300无法完全贴合。
112.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先通过第一抵持组件20沿第一方向x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使得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在第一方向x上接触,再通过第二抵持组件40在第二方向y抵持第一工件200,由于第一抵持组件20是弹性抵持于第一工件200,从而第二抵持组件40能够推动第一工件200沿第二方向y移动并贴合固定于第二工件300。之后再通过压持组件70沿第一方向x抵持第一抵持组件20,以使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均贴合固定,避免第一工件的变形,提高加工良率。
113.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1包括相连接的下盖板115及上盖板116;下盖板115及本体12的形状均与第二工件300的形状配合,从而本体12与下盖板115能够定位第二工件300。第一抵持组件20设置在下盖板115上并通过上盖板116的盖合,阻挡第一抵持组件
20与盖板11分离,第二抵持组件40及压持组件70设置在本体12上。
114.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抵持组件20包括第一抵持件21及第一弹性件22,第一抵持件21滑动地设置在下盖板115上,第一弹性件22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1,另一端抵持于下盖板115。第一抵持件21及下盖板115能够压缩第一弹性件22,使得第一弹性件22能够推动第一抵持件21使第一抵持件21沿第一方向x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以使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接触。可选的,第一弹性件22为弹簧。
11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板115上开设有第一盖板导槽111,第一抵持件21滑动地设置于第一盖板导槽111上,第一抵持件21上开设有第一长条孔215,第一盖板导槽111的底面上固定有导向柱114,导向柱114插入第一长条孔215内,第一弹性件22设置于第一长条孔215内,并且一端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1的第一长条孔215的表面,另一端抵持于下盖板115的导向柱114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抵持件21与下盖板115的滑动方式不限于通过下盖板115开设第一盖板导槽111,还可以是其他,例如第一抵持件21开设第一盖板导槽111,或者第一抵持件21与下盖板115之间通过滑轨连接等。
116.第一抵持件21包括滑动部211、第一预压部212及第二预压部213,第一预压部212及第二预压部213沿第一方向x间隔置于滑动部211上。第一预压部212能够抵持第一工件200,压持组件70能够抵持第二预压部213远离第一预压部212一侧,以使第一预压部212能够沿第一方向x将第一工件200压紧于第二工件300。
117.可选的,第一工件200的延伸部210包括第一连接片201、第二连接片202及第三连接片203,第一连接片201及第二连接片202间隔设置于第三连接片203相对两侧,以使第一工件200的形状呈u形,第一工件200的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工件300接触。
118.在第一抵持组件20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时,第一连接片201及第二连接片202位于第一预压部212相对两侧,第一预压部212抵持于第一工件200中的第一连接片201。压持组件70能够抵持第二预压部213,以推动第一抵持件21压紧第一工件200。在第一工件200抵持第二工件300的过程中,第一抵持件21可以不与第二连接片202接触。通过第一预压部212及第二预压部213之间的间隔,较为方便地收容第二连接片202,防止压紧第一工件200时挤压第二连接片202而导致第二连接片202变形。
119.下盖板115上还开设有第二盖板导槽112,第二盖板导槽112与第一盖板导槽111连通且设置于第一盖板导槽111的底部,装配装置100还包括复位件30,复位件30滑动地设置于第二盖板导槽112,并且滑动方向与第一抵持件21的滑动方向相交。当复位件30沿第二盖板导槽112滑动时,能够推动第一抵持件21沿第一方向x移动,并使第一抵持件21与第一工件200分离,以便于取出或放置第一工件200。
120.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30设置有倾斜面31,倾斜面31相对于复位件30的滑动方向呈倾斜设置,第一抵持件21还包括导向部214,导向部214固定于滑动部211上,倾斜面31与滑动部211抵压接触。复位件30移动的过程中倾斜面31能够与导向部214接触,并推动导向部214沿第一方向x移动,进而使第一抵持件21沿第一方向x移动抵持第一工件200或接触抵持第一工件200。
121.可以理解的是,复位件30上不限于设置倾斜面31,还可以是设置弧面。倾斜面31也不限于设置在复位件30上,还可以设置在导向部214上,通过复位件30与导向部214上的倾斜面31接触,从而推动导向部214移动。
122.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30上还固定有把手32,通过把手32人工推动复位件30移动能够更加方便。
123.请参阅图5和图6,在第一抵持件21沿第一方向x弹性抵持第一工件200后,第二抵持组件40沿第二方向y抵持第一工件200,以使第一工件200和第二工件300在第二方向y贴合固定。
124.第二抵持组件40包括第二抵持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推动件43,第二抵持件41及推动件43均沿第二方向y滑动地设置于本体12上,弹性件一端抵持于第二抵持件41,另一端抵持于推动件43。推动件43沿第二方向y朝第一工件200移动时,会压缩第二弹性件42,以使第二弹性件42推动第二抵持件41移动并抵持于第一工件200的弯折部220上,第一工件200的弯折部220在第二抵持件41的作用下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可选的,第二弹性件42为弹簧。
12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2上开设有抵持组件导槽121,第二抵持件41滑动地设置于抵持组件导槽121,第二抵持件41上开设有第二长条孔411,推动件43滑动地设置于第二长条孔411内,弹性件位于第二长条孔411,并且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长条孔411的表面,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推动件43。
126.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抵持件41为两个推块,能够分别抵持第一工件200的弯折部220的不同位置。
127.请参阅图7,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装置100还包括第三抵持组件50,第三抵持组件50设置于下盖板115上,并位于第一抵持组件20一侧,能够沿第一方向x抵持第一工件200的延伸部210,以使第一工件200和第二工件300在第一方向x贴合固定。
128.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持组件70还可以抵持于第三抵持组件50,以带第三抵持组件50将第一工件200压紧于第二工件30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抵持组件50也可以通过弹性件等结构直接将第一工件200抵紧。
129.可选的,如图7-8所示,第三抵持组件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抵持组件50以及第一抵持组件20沿垂直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以实现多点抵持第一工件200,通过多点抵持第一工件200,以增加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抵持组件50的数量不限于此,还可以是一、三、四等数量。
130.第三抵持组件50包括第三抵持件51及第三弹性件52,第三抵持组件50滑动地设置于下盖板115上,第三弹性件52一端抵持于第三抵持件51,另一端抵持于下盖板115,且受第三抵持件51及下盖板115的压持而压缩,以能够在压持组件70解除对第三抵持组件50的抵压时,第三弹性件52可以驱使第三抵持件51移动,以解除第三抵持件51对第一工件200的抵压。
131.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板115上开设有第三盖板导槽113,第三抵持件51滑动地设置于第三盖板导槽113,第三弹性件52位于第三盖板导槽113内,并且一端抵持于第三抵持件51,另一端抵持于第三盖板导槽113的内壁。
132.第三抵持件51包括移动部511、第一间隔部512及第二间隔部513,移动部511滑动地设置于第三盖板导槽113,第一间隔部512及第二间隔部513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于移动部511。第一间隔部512用于与第一工件200的第一连接片201接触,第二间隔部513用于与压持组件70接触,通过压持组件70推动第二间隔部513,从而第二间隔部513带动第一间隔部
512推动第一工件200贴合固定于第二工件300。
133.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工件200不具有第二连接片202,或者第二连接片202上开设有通孔,压持组件70可以通过通孔直接与第一连接片201接触等情况时,装配装置100可以不包含第三抵持组件50,通过压持组件70直接抵持于第一工件200的第一连接片201上。
134.当第二抵持组件40将第一工件200沿第二方向y抵紧贴合第二工件300后,压持组件70沿第一方向x抵持第一抵持件21及第三抵持件51,第一工件200在第一抵持件21及第三抵持件51作用下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
135.请参阅图8和图9,压持组件70包括第一压持件71及第二压持件72,第一压持件71及第二压持件72均沿第一方向x滑动地设置于本体12,第一压持件71能够推动第一抵持件21,第二压持件72能够推动第三抵持件51。
136.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持组件70还包括第一压持弹性件73及第二压持弹性件74,第一压持件71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75,第二压持件72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76,第一压持弹性件73设置于第一容置槽75内,第二压持弹性件74设置于第二容置槽76内。本体12上还设置有推块611(如图10所示),推块61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第一容置槽75和第二容置槽76均容纳有一个所述推块611。第一压持弹性件73一端抵持于第一压持件71的第一容置槽75的槽壁,另一端抵持于一个推块611。推块611沿第一方向x推动第一压持弹性件73,能够使第一压持弹性件73压缩,并推动第一压持件71移动,以抵紧第一工件200;并且推块611在沿第一方向x复位时,通过抵持第一容置槽75的槽壁而推动第一压持件71复位,以解除对第一工件200的压紧。第二压持弹性件74一端抵持于第二压持件72的第二容置槽76的槽壁,另一端抵持于另一个推块611,该推块611沿第一方向x推动第二压持弹性件74,能够使第二压持弹性件74压缩,并推动第二压持件72移动,以抵紧第一工件200;并且推块611在沿第一方向x复位时,通过抵持第二容置槽76的槽壁而推动第二压持件72复位,以解除对第一工件200的压紧。
137.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2上还开设有第一本体导槽122及第二本体导槽133,第一压持件71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本体导槽122上,第二压持件72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本体导槽133上。如图8-图9所示,当第三抵持组件50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二压持件72、第二本体导槽133、第二压持弹性件74的数量与第三抵持组件50的数量相对应,也为两个。
138.可选的,请参阅图5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装置100还包括联动组件60,联动组件60用于与压持组件70及第二抵持组件40连接,并带动压持组件70沿第一方向x移动以驱动第一抵持组件20和第三抵持组件50,并带动第二抵持组件40沿第二方向y移动。
139.联动组件60包括第一连接杆61、第二连接杆62及联动件63。第一连接杆61大致呈杆状,其长度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第一连接杆61沿第一方向x滑动地设置于本体12上,多个推块611沿第一连接杆6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杆61朝向第一压持件71和第二压持件72的一侧。第一连接杆61沿第一方向x移动并带动推块611,以使推块611能够推动第一压持弹性件73及第二压持弹性件74压缩,并使第一压持件71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1,第二压持件72抵持于第三抵持件51。
140.第二连接杆62也大致呈杆状,其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第二连接杆62沿第一方向x滑动地设置于本体12上,并且第二连接杆62与第一连接杆61固定连接,从而第二连接杆62与第一连接杆61能够同步移动。
141.第二连接杆62上开设有斜槽622,斜槽622具有长度方向,斜槽6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连接杆62的滑动方向呈倾斜设置。第二抵持组件40的推动件43上设置有第一凸块431(如图6所示),第一凸块431位于斜槽622内。当第二连接杆62沿第一方向x移动时,斜槽622能够将第二连接杆62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转化为第一凸块431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进而推动第一凸块431移动,推动件43随第一凸块431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42,以使第二抵持件41抵持于第一工件200。
142.联动件63转动设置在本体12上,包括第二凸块631、轮盘632、连杆633及把手634。轮盘632转动地设置于本体12上,把手634通过连杆633与轮盘632固定连接。第二凸块631设置在轮盘632背离把手634一侧。第二凸块631形状为柱状,且与轮盘632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通过转动把手634能够带动第二凸块631转动。第二连接杆62上开设有滑槽621,第二凸块631位于滑槽621内。在联动件63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二凸块631在滑槽621内滑动,并且第二凸块631能够推动滑槽621,以使第二连接杆62沿第一方向x移动。
143.可以理解的是,滑槽621不限于设置在第二连接杆6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杆61上。或者滑槽621设置于联动件63上,第二凸块631设置在第一连接杆61或第二连接杆62上。联动件63与第二连接杆62的方式也不限于通过滑槽621与第二凸块631的连接,还可以是联动件63与第二连接杆62固定,联动件63沿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杆62移动。
14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装配装置100,将第一工件200及第二工件300放置于本体12后,第一抵持组件20先沿第一方向x对第一工件200弹性抵持,使得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接触。随后通过联动组件60带动第二抵持组件40沿第二方向y移动以及压持组件70沿第一方向x移动,第二抵持组件40先抵持于第一工件200,使得第一工件200于第二工件300在第二方向y上贴合固定。随后压持组件70的第一压持件71抵持于第一抵持件21上,第二压持件72抵持于第三抵持件51上,使得第一抵持件21及第三抵持件51沿第一方向x抵持第一工件200,从而第一工件200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均与第二工件300贴合固定。以便于第一工件200与第二工件300之间焊接。
145.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