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216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放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臭氧发生器普遍采用没面放电型,其放电区发生在高压电极边缘表面,由高压网络形成,沿面放电区空气电晕能量集中,功率密度大,无法解决散热问题。而间隙放电型臭发生器,存在电压高且臭氧浓度不高等问题。
臭氧发生器有充隋性气体氖(Ne)或氩(Ar)的玻璃放电管和陶瓷片两种。充气玻璃放电管发生器国外称作臭氧灯,我国邯郸,大连等船舶工业相关单位首先研制了这种产品,但经多年实践检验该种发生器大多数寿命较短,一般连续工作几百小时后产生的臭氧量即所剩无几了。另一类臭氧陶瓷片,资料见于七十年代日本专利文献,八十年代鞍山静电技术研究院与日方合作引进生产技术,北方交通大学与重庆师范学院同期也合作研制过同类陶瓷片臭氧产品,一般连续工作温升高,产生的臭氧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且臭氧产量在克级以下,电耗大,作为工业应用产品困难很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臭氧发生器的种种弊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臭氧浓度高,寿命长且便于日常维护的臭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放电介电体采用石英玻璃管,寿命延长,高压电极采用不锈钢薄片卷成“V”字形,紧贴放电介电体内壁放置,两端做成通孔型式,利于散热。另一接地电极采用耐臭氧性好的不锈钢丝,紧紧缠绕在放电介电体表面,形成极不均匀放电场,有效降低电耗和电压,而臭氧浓度提高。臭氧发生器两端端盖用螺丝,固定架固定,可方便拆装,以便于清洗内部放电电极和放电介电体放电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臭氧发生器是一种结构合理,制造简单,体积小,电耗低,所需电源功率小,电压低,安全裕度大,臭氧浓度高,制作容易,主要是连续工作,寿命较长,可以制作不同臭氧产量的系列臭氧发生器,在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臭氧发生器纵向构造图。
图2.是
图1的A-A剖视图。
在附图中所标字母和数字分别表示如下a.干燥空气或纯氧气体进口,b.臭氧气体出口。
1.固定杆(螺母),2.固定架,3.端盖,4.不锈钢管外壳,5.散热器,6.接地电极,7.放电介电体,8.高压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整个臭氧发生器由内部放电介电体(7)即采用石英玻璃管,厚度为1-1.8mm,高压电极(8)采用厚度0.03-0.04mm不锈钢皮紧贴放电介电体(7)内壁放置,并卷成“V”字型以利于散热,接地电极(6)采用线径为0.29-0.30mm不锈钢丝,按间距3-4mm,紧紧缠绕在放电介电体(7)的外表面上,在接地电极(6)和高压电极(8)之间施加高频或中频电压,就会在接地电极(6)形成沿面放电,目测可见到布满电晕,干燥空气或纯氧气体从(a)进入经过放电电晕区域,使得氧气转变为臭氧,从臭氧气体出口端(b)引出。
高中频沿面放电产生的热量由高压电极(8)及散热器(5)组成的散热系统再加上轴流风机从端面向里吹风,排出热量,使得臭氧发生器温升降低,整个臭氧发生器放电管由不锈钢管外壳(4)端盖(3)固定杆(1)及固定架(2)组成一个整体。
权利要求1.这种新型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放电介电体(7),不锈钢管外壳(4)及端盖(3)封装组成,其特征是紧贴放电介电体内壁放置高压电极(8)并卷成“V”字型以利散热,外壁紧紧缠绕不锈钢丝组成接地电极(6),外壳同一侧放置氧气进口(a)和臭氧出口(b),两端由端盖(3),固定杆(1)及固定架(2)组成的固定装置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是高压电极(8)采用厚度为0.03~0.04mm不锈钢皮紧贴放电介电体(7)内表面,并卷成“V”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臭氧发生器,其特征是接地电极(6)采用线径为0.29~0.30mm的不锈钢丝,按间距3~4mm紧紧缠绕在放电介电体(7)外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臭氧发生器属高压放电技术领域,放电介电体采用石英玻璃管,高压电极采用“V”字形,大大降低温升,另一电极采用不锈钢丝,形成极不均匀电场沿面放电形式。臭氧浓度高,臭氧发生器寿命大大延长,结构紧凑,制作容易,外观美观。
文档编号C01B13/11GK2876066SQ20052013584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沈瑞金 申请人:沈瑞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