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0802发布日期:2019-04-30 19:0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等),使某些(种)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称为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检验科在对微生物细菌的标本进行培养的时候,由于各种微生物细菌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部分标本需要放置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部分标本需要放置于干燥低温的环境中,甚至部分标本在培养过程中其环境要求还会发生变化,很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引起标本发生变化或死亡,影响后期的检验,十分不便,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使用多种培养温度的培养仓,而且后期的清洗杀菌对下一次的使用影响很大,这就需要一种便于清洗的培养仓,因此提出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立板,立板把壳体的内腔分割为第一培养仓和第二培养仓,第一培养仓和第二培养仓的内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隔热层,第一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底座,第一培养仓的内部开设有三个第一滑槽,第一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三个第一滑块,三个第一滑块的外表面分别与三个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第一底座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螺丝孔,第一螺丝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丝柱,第一螺丝柱远离第一螺丝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底座,第二底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培养仓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二滑块相适配的第二滑槽,第二底座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螺丝孔,第二螺丝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丝柱,第二螺丝柱远离第二螺丝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培养基。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仓内部远离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热电阻丝,第一培养仓顶部靠近加热电阻丝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雾化喷头固定连接有微型水泵。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仓顶部靠近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计和第一湿度计,第一温度计和第一湿度计均贯穿至壳体的外部,第一培养仓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微生物生长灯。

可选的,所述第二培养仓内部远离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性炭收集槽,活性炭收集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性炭层,第二培养仓靠近活性炭收集槽一侧的顶部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插接有干冰收集槽。

可选的,所述第二培养仓顶部靠近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计和第二湿度计,第二温度计和第二湿度计均贯穿至壳体的外部,第二培养仓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微生物生长灯。

可选的,所述壳体正面靠近第一培养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密封门,第一密封门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观察窗,第一密封门靠近立板一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钩。

可选的,所述壳体正面靠近第二培养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密封门,第二密封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观察窗,第二密封门靠近立板一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环。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通过设置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通过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方便第一底座从第一培养仓的内部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一螺丝孔与第一螺丝柱的配合,便于第一培养基与第一底座固定或拆除,同理,通过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配合,方便第二底座从第二培养仓的内壁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二螺丝孔和第二螺丝柱的配合,便于第二培养基与第二底座固定活拆除,进而实现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和便于清洗的目的。

2、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通过设置加热电阻丝,加热电阻丝可以对第一培养仓进行加热,并配合第一温度计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内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微型水泵,并用微型水泵连接水源,并通过雾化喷头对第一培养仓内部进行加湿处理,配合第一湿度计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内部的湿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一微生物生长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

3、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通过设置干冰收集槽,并在干冰收集槽的内部放置干冰,利用干冰的特性,可以对第二培养仓的内部进行降温,并配合第二温度计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内部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活性炭收集槽,并在活性炭收集槽的内部设置活性炭层,起到便于更换的活性炭层的目的,利用活性炭的特性,可以吸收第二培养仓内部的水分,配合第二湿度计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内部的温度达到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二微生物生长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低温干燥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

4、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通过在壳体的内壁设置隔热层,隔热层的材质为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具有较强的隔热性能,同时玻璃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其表面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易于清洗,实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

5、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通过设置第一密封门和第二密封门,可以分别对第一培养仓和第二培养仓进行密封,密闭的空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两个密封门的内部均设置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可以观察培养仓内部的变化情况,便于微生物的培养,通过挂钩和挂环的配合使用,可以对两个密封门进行固定,实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立板、3-第一培养仓、4-第二培养仓、5-隔热层、6-第一底座、7-第一滑槽、8-第一滑块、9-第一螺丝孔、10-第一螺丝柱、11-第一培养基、12-第二底座、13-第二滑块、14-第二滑槽、15-第二螺丝孔、16-第二螺丝柱、17-第二培养基、18-加热电阻丝、19-雾化喷头、20-微型水泵、21-第一温度计、22-第一湿度计、23-第一微生物生长灯、24-活性炭收集槽、25-活性炭层、26-通孔、27-干冰收集槽、28-第二温度计、29-第二湿度计、30-第二微生物生长灯、31-第一密封门、32-第一观察窗、33-挂钩、34-第二密封门、35-第二观察窗、36-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包括壳体1,壳体1的材质为不锈钢,壳体1正面靠近第一培养仓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密封门31,第一密封门31通过三个合页与壳体1活动连接,且第一密封门31的背面与第一培养仓3的交界处设置有密封垫,第一密封门31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观察窗32,第一密封门31靠近立板2一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钩33,壳体1正面靠近第二培养仓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密封门34,第二密封门34的连接方式以及结构与第一密封门31相同,第二密封门3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观察窗35,第二密封门34靠近立板2一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挂环36,设置第一密封门31和第二密封门34,可以分别对第一培养仓3和第二培养仓4进行密封,密闭的空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两个密封门的内部均设置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可以观察培养仓内部的变化情况,便于微生物的培养,通过挂钩33和挂环36的配合使用,可以对两个密封门进行固定,实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立板2,立板2的材质为不锈钢,立板2把壳体1的内腔分割为第一培养仓3和第二培养仓4,第一培养仓3和第二培养仓4的内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隔热层5,隔热层5的材质为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具有较强的隔热性能,同时玻璃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其表面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易于清洗,实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第一培养仓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底座6,第一底座6的三边与第一培养仓3的内壁紧密贴合,第一培养仓3的内部开设有三个第一滑槽7,第一底座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三个第一滑块8,三个第一滑块8的外表面分别与三个第一滑槽7的内部滑动连接,第一底座6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螺丝孔9,第一螺丝孔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丝柱10,第一螺丝柱10远离第一螺丝孔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培养基11,通过第一滑块8在第一滑槽7的内部滑动,方便第一底座6从第一培养仓3的内部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一螺丝孔9与第一螺丝柱10的配合,便于第一培养基11与第一底座6固定或拆除,进而实现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和便于清洗的目的,第二培养仓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底座12,第二底座12为网状板,便于干冰调节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温度,第二底座1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13,第二培养仓4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二滑块13相适配的第二滑槽14,第二底座12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螺丝孔15,第二螺丝孔1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丝柱16,第二螺丝柱16远离第二螺丝孔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培养基17,通过第二滑块13与第二滑槽14的配合,方便第二底座12从第二培养仓4的内壁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二螺丝孔15和第二螺丝柱16的配合,便于第二培养基17与第二底座12固定活拆除,进而实现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和便于清洗的目的,第一培养仓3内部远离立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热电阻丝18,第一培养仓3顶部靠近加热电阻丝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19,雾化喷头19固定连接有微型水泵20,第一培养仓3顶部靠近立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计21和第一湿度计22,第一温度计21和第一湿度计22均贯穿至壳体1的外部,第一培养仓3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微生物生长灯23,加热电阻丝18可以对第一培养仓3进行加热,并配合第一温度计21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3内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微型水泵20,并用微型水泵20连接水源,并通过雾化喷头19对第一培养仓3内部进行加湿处理,配合第一湿度计22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3内部的湿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一微生物生长灯23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第二培养仓4内部远离立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性炭收集槽24,活性炭收集槽24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性炭层25,第二培养仓4靠近活性炭收集槽24一侧的顶部开设有通孔26,通孔26的内部插接有干冰收集槽27,第二培养仓4顶部靠近立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计28和第二湿度计29,第二温度计28和第二湿度计29均贯穿至壳体1的外部,第二培养仓4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微生物生长灯30,第一微生物生长灯23和第二微生物生长灯30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光能,设置干冰收集槽27,并在干冰收集槽27的内部放置干冰,利用干冰的特性,可以对第二培养仓4的内部进行降温,并配合第二温度计28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活性炭收集槽24,并在活性炭收集槽24的内部设置活性炭层25,起到便于更换的活性炭层25的目的,利用活性炭的特性,可以吸收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水分,配合第二湿度计29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温度达到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二微生物生长灯30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低温干燥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本申请中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为市场常见的电子温度计和电子湿度计,因为不是本申请的创新点,故在此不多做论述。

综上所述,该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双温培养仓,使用时,通过设置第一滑槽7和第一滑块8,通过第一滑块8在第一滑槽7的内部滑动,方便第一底座6从第一培养仓3的内部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一螺丝孔9与第一螺丝柱10的配合,便于第一培养基11与第一底座6固定或拆除,同理,通过第二滑块13与第二滑槽14的配合,方便第二底座12从第二培养仓4的内壁插入或取出,通过第二螺丝孔15和第二螺丝柱16的配合,便于第二培养基17与第二底座12固定活拆除,进而实现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和便于清洗的目的;通过设置加热电阻丝18,加热电阻丝18可以对第一培养仓3进行加热,并配合第一温度计21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3内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微型水泵20,并用微型水泵20连接水源,并通过雾化喷头19对第一培养仓3内部进行加湿处理,配合第一湿度计22的使用,可以使第一培养仓3内部的湿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一微生物生长灯23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通过设置干冰收集槽27,并在干冰收集槽27的内部放置干冰,利用干冰的特性,可以对第二培养仓4的内部进行降温,并配合第二温度计28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温度达到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设置活性炭收集槽24,并在活性炭收集槽24的内部设置活性炭层25,起到便于更换的活性炭层25的目的,利用活性炭的特性,可以吸收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水分,配合第二湿度计29的使用,可以使第二培养仓4内部的温度达到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再通过第二微生物生长灯30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调节到低温干燥的生长环境,来适应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调节方便和使用方便的目的;通过在壳体1的内壁设置隔热层5,隔热层5的材质为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具有较强的隔热性能,同时玻璃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其表面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易于清洗,实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通过设置第一密封门31和第二密封门34,可以分别对第一培养仓3和第二培养仓4进行密封,密闭的空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两个密封门的内部均设置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可以观察培养仓内部的变化情况,便于微生物的培养,通过挂钩33和挂环36的配合使用,可以对两个密封门进行固定,实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