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0262发布日期:2019-11-13 02:37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油传输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属于茶油运输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蒸,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中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它添加剂。经测试: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油酸达到80-83%,亚油酸达到7-13%,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b、d、e等,尤其是它所含的丰富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

但是现有的山茶油的导油传输装置在使用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有的导油传输装置在对山茶油进行传输时,油内部的杂质不易去除,需要经过多次沉淀去除。沉淀池占用的空间大,使用中局限性较大。不能根据油面的高度对排出油管的高度进行调节,排油管设置在底部,油中的杂质也会随之向外排出,设置在上部,不能将山茶油全部的排出。山茶油在流动的过程中,得不到稀释,传输装置的内部得不到冲洗,影响山茶油的净化和流动效率,山茶油的品质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可以解决现有的导油传输装置在对山茶油进行传输时,油内部的杂质不易去除,需要经过多次沉淀去除。沉淀池占用的空间大,使用中局限性较大。不能根据油面的高度对排出油管的高度进行调节,排油管设置在底部,油中的杂质也会随之向外排出,设置在上部,不能将山茶油全部的排出。山茶油在流动的过程中,得不到稀释,传输装置的内部得不到冲洗,影响山茶油的净化和流动效率,山茶油的品质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包括装载筒、和储油罐,所述装载筒的底端一侧连接有进油管,进油管的一端贯穿进入装载筒的底部连接有环形管,环形管的顶部连接有若干个分散头。

所述分散头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包含有两组侧板和若干个转动板,两组侧板之间安装若干个转动板,且转动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转动机构两端均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分散头的内部。

所述装载筒的内部下方安装有两组隔板,隔板的一端均贯通设置有通孔,所述装载筒的内部上方中端竖直安装有流通管道,流通管道的底部以及隔板的边缘均与装载筒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所述流通管道的底部与装载筒的之间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的流通方向朝向底部。

所述装载筒在流通管道的上方安装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组挡板,所述装载筒的顶部连接有储油罐,储油罐的一侧连接有回流管,且回流管的底部与进油管连接。

所述装载筒的另一侧连接有储存管,储存管的下方侧面与装载筒之间贯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管,连接管的内部安装有阀门,且储存管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在储存管内部的一端上方连接有漂浮板,排油管的另一端贯穿连接有弹性板,弹性板活动安装在储存管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装载筒的两侧均连接有排渣管,底部一侧连接有清理管,排渣管分别安装在隔板的底部上方一侧以及流通管道底部与装载筒的侧壁之间;连接管的端部连接在流通管道的下方和隔板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装载筒的底部转动安装在安装座的内部,安装座的内部两侧均连接有限位弹簧,限位弹簧的端部与装载筒的底部侧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贯穿安装座的一侧连接有电机,装载筒的底部中端连接有固定头,固定头与转动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油管的内部与装载筒的连接处安装有油泵,且油泵安装在回流管与装载筒之间,且回流管的另一端在过滤板的上部连接有收集罩。

优选的,所述挡板的底部通过插孔插接有插板,顶部通过调节螺栓转动连接在支架的内部,且支架的顶部与过滤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存管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移动槽,且移动槽的内部两侧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滑动槽,弹性板的两侧均滑动安装在滑动槽的内部,且弹性板的上下均通过减震弹簧连接移动槽的上下两端。

优选的,所述弹性板的两侧均连接有密封垫,密封垫滑动安装在滑动槽的内部,密封垫的厚度与滑动槽的厚度相匹配。

优选的,该导油传输装置使用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进油管与榨油机械的出油口连接,榨油机械压榨后的油从进油管进入到装载筒的内部;山茶油在进油管的内部流动时,进入到环形管的内部,从环形管上部的若干个分散头的内部向外喷洒;山茶油在内部受到转动机构的分散;

步骤二:山茶油与转动机构接触时,流动的油与转动板接触,对转动板进行冲击,转动板受到冲击力后通过转轴在分散头的内部转动,若干个转动板对流动的油进行混合搅拌;且转动板一侧的若干个凹槽与油进行进行接触,油中的杂质积存在凹槽中;

步骤三:分散后的山茶油进入到装载筒的底部,从下部隔板一端的通孔进入到装载筒的中部,山茶油在两个隔板之间积存,最后山茶油从上部隔板一端的通孔向上流动;最后山茶油从流通管道向上流动;山茶油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油直接从流通管道进入过滤板的内部,经过过滤后进入到储油罐的内部,另一部分油受到储油罐底部两侧挡板的阻挡,向下回流,进入到流通管道与装载筒的内壁之间,并从单向阀进入到流通管道的底部;

步骤四:进入储油罐内部的山茶油一部分进入到收集罩的内部,进而进入到回流管的内部,另一部分的山茶油进入到储存管的内部;且储油罐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的内部,并从排油管向外排出;排油管的高度随着油面的高度在储存管的侧面上下移动;

步骤五:排油管从储油罐的内部排油时,下方连接管中的阀门关闭,避免装载筒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的内部;若排油管的高度低于储油罐的高度,依次打开连接管中的阀门;且装载筒内部排油时,启动电机通过转动杆带动装载筒晃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进油管的端部连接分散头,且在分散头的内部安装转动机构,使得工作中将进油管与榨油机械的出油口连接,榨油机械压榨后的油从进油管进入到装载筒的内部。山茶油在进油管的内部流动时,进入到环形管的内部,从环形管上部的若干个分散头的内部向外喷洒。山茶油在内部受到转动机构的分散,得到全面的混合搅拌,山茶油内部的杂质分散不易堵塞分散头,方便后续的流动。山茶油与转动机构接触时,流动的油与转动板接触,对转动板进行冲击,转动板受到冲击力后通过转轴在分散头的内部转动,若干个转动板对流动的油进行混合搅拌。且转动板一侧的若干个凹槽与油进行进行接触,油中的杂质积存在凹槽中,能对山茶油中的杂质进行去除,能提高山茶油的品质。不使用电力即可带动转动机构运行,节省能源消耗。

2、通过在装载筒的内部安装两组隔板,使得分散后的山茶油进入到装载筒的底部后,从下部隔板一端的通孔进入到装载筒的中部,山茶油在两个隔板之间积存,最后山茶油从上部隔板一端的通孔向上流动。山茶油从底部向上流动,且经过两个倾斜隔板的阻挡限制,流动速度降低,由于两个通孔的位置不同,使得山茶油在流动中内部的杂质向下沉淀,积累在隔板的底部,净化后的山茶油从流通管道向上流动。

3、通过在装载筒的内部安装流通管道,使得山茶油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油直接从流通管道进入过滤板的内部,经过过滤后进入到储油罐的内部,另一部分油受到储油罐底部两侧挡板的阻挡,向下回流,进入到流通管道与装载筒的内壁之间,经过滤网过滤并从单向阀进入到流通管道的底部。过滤后的油既能对装载筒的内部进行冲洗,又能对内部的油进行稀释。增加山茶油在内部的流动性能,能提高山茶油的净化效率,形成内回流。

4、通过在储油罐的一侧连接回流管和储存管,进入储油罐内部的山茶油一部分进入到收集罩的内部,进而进入到回流管的内部,另一部分的山茶油进入到储存管的内部。净化后的油从回流管进入到进油管的内部与刚压榨的油进行混合,对刚压榨的山茶油进行稀释,且能对进油管的内部进行冲洗,使得内部不易积累杂质,能使得其流通顺畅,后续清洁简单。排油的过程中,排油管的高度可以随着油面的高度在储存管的侧面上下移动,进而能将油全部排出,且始终排出上部的油,杂质沉淀在下方,排油的过程中能将杂质尽可能的去除,保证山茶油的品质。

5、通过在储存管与装载筒之间安装若干个了连接管,使得排油管从储油罐的内部排油时,下方连接管中的阀门关闭,避免装载筒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的内部,使得净化后的油才能向外排出。若排油管的高度低于储油罐的高度时,依次打开连接管中的阀门,使得装载筒内部的油能经过排油管全部向外盘排出,能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且装载筒内部排油时,可启动电机通过转动杆带动装载筒晃动,进而能方便内部的油进入到排油管的内部。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载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环形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储存管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排油管与装载筒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a处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弹性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安装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载筒;2、排渣管;3、安装座;4、清理管;5、油泵;6、进油管;7、回流管;8、储油罐;9、收集罩;10、单向阀;11、流通管道;12、挡板;13、过滤板;14、通孔;15、隔板;16、环形管;17、固定头;18、支架;19、调节螺栓;20、插板;21、插孔;22、分散头;23、凹槽;24、转动机构;25、侧板;26、转轴;27、储存管;28、排油管;29、阀门;30、连接管;31、漂浮板;32、减震弹簧;33、密封垫;34、弹性板;35、滑动槽;36、转动杆;37、电机;38、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所示,一种茶油加工用沉降导油传输装置,包括装载筒1、和储油罐8,装载筒1的底端一侧连接有进油管6,进油管6的一端贯穿进入装载筒1的底部连接有环形管16,环形管16的顶部连接有若干个分散头22;

分散头22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包含有两组侧板25和若干个转动板24,两组侧板25之间安装若干个转动板24,且转动板24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23,转动机构两端均通过转轴26转动安装在分散头22的内部;

装载筒1的内部下方安装有两组隔板15,隔板15的一端均贯通设置有通孔14,装载筒1的内部上方中端竖直安装有流通管道11,流通管道11的底部以及隔板15的边缘均与装载筒1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流通管道11的底部与装载筒1的之间安装有单向阀10,单向阀10的流通方向朝向底部;

装载筒1在流通管道11的上方安装有过滤板13,过滤板13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组挡板12,装载筒1的顶部连接有储油罐8,储油罐8的一侧连接有回流管7,且回流管7的底部与进油管6连接;

装载筒1的另一侧连接有储存管27,储存管27的下方侧面与装载筒1之间贯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管30,连接管30的内部安装有阀门29,且储存管27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排油管28,排油管28在储存管27内部的一端上方连接有漂浮板31,排油管28的另一端贯穿连接有弹性板34,弹性板34活动安装在储存管27的一侧。

装载筒1的两侧均连接有排渣管2,底部一侧连接有清理管4,排渣管2分别安装在隔板15的底部上方一侧以及流通管道11底部与装载筒1的侧壁之间;连接管30的端部连接在流通管道11的下方和隔板15的下方,排渣管2能将隔板15上部积存的杂质向外排出,连接管30能将底部的油向外排出。

装载筒1的底部转动安装在安装座3的内部,安装座3的内部两侧均连接有限位弹簧38,限位弹簧38的端部与装载筒1的底部侧面连接,上部的减震弹簧32向下推动弹性板34,下部的减震弹簧32向下拉动弹性板34,使得排油管28的高度可以随着油面的高度在储存管27的侧面上下移动。

安装座3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动杆36,转动杆36的一端贯穿安装座3的一侧连接有电机37,装载筒1的底部中端连接有固定头17,固定头17与转动杆36固定连接,电机37能带动转动杆36转动,进而带动装载筒1的底部转动。

进油管6的内部与装载筒1的连接处安装有油泵5,且油泵5安装在回流管7与装载筒1之间,且回流管7的另一端在过滤板13的上部连接有收集罩9,油泵5能对回流管7和进油管6内部的油进行抽吸,加快油的流动,且收集罩9加大回流管7收集山茶油的范围。

挡板12的底部通过插孔21插接有插板20,顶部通过调节螺栓19转动连接在支架18的内部,且支架18的顶部与过滤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插板20能增加挡板12的长度,增加阻挡的效率。挡板12的倾斜角度可以自由的进行调节,不同的倾斜角度,阻挡的效果不同,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储存管27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移动槽,且移动槽的内部两侧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滑动槽35,弹性板34的两侧均滑动安装在滑动槽35的内部,且弹性板34的上下均通过减震弹簧32连接移动槽的上下两端,移动槽和滑动槽35既能对弹性板34进行限位,又能方便其上下移动。

弹性板34的两侧均连接有密封垫33,密封垫33滑动安装在滑动槽35的内部,密封垫33的厚度与滑动槽35的厚度相匹配,密封垫33在滑动槽35的内部进行密封,使得弹性板34移动中,储存管27内部的油不会从滑动槽35向外泄漏。

该导油传输装置使用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进油管6与榨油机械的出油口连接,榨油机械压榨后的油从进油管6进入到装载筒1的内部;山茶油在进油管6的内部流动时,进入到环形管16的内部,从环形管16上部的若干个分散头22的内部向外喷洒;山茶油在内部受到转动机构的分散;

步骤二:山茶油与转动机构接触时,流动的油与转动板24接触,对转动板24进行冲击,转动板24受到冲击力后通过转轴26在分散头22的内部转动,若干个转动板24对流动的油进行混合搅拌;且转动板24一侧的若干个凹槽23与油进行进行接触,油中的杂质积存在凹槽23中;

步骤三:分散后的山茶油进入到装载筒1的底部,从下部隔板15一端的通孔14进入到装载筒1的中部,山茶油在两个隔板15之间积存,最后山茶油从上部隔板15一端的通孔14向上流动;最后山茶油从流通管道11向上流动;山茶油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油直接从流通管道11进入过滤板13的内部,经过过滤后进入到储油罐8的内部,另一部分油受到储油罐8底部两侧挡板12的阻挡,向下回流,进入到流通管道11与装载筒1的内壁之间,并从单向阀10进入到流通管道11的底部;

步骤四:进入储油罐8内部的山茶油一部分进入到收集罩9的内部,进而进入到回流管7的内部,另一部分的山茶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且储油罐8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并从排油管28向外排出;排油管28的高度随着油面的高度在储存管27的侧面上下移动;

步骤五:排油管28从储油罐8的内部排油时,下方连接管30中的阀门29关闭,避免装载筒1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若排油管28的高度低于储油罐8的高度,依次打开连接管30中的阀门29;且装载筒1内部排油时,启动电机37通过转动杆36带动装载筒1晃动。

本发明在使用时,将进油管6与榨油机械的出油口连接,榨油机械压榨后的油从进油管6进入到装载筒1的内部。山茶油在进油管6的内部流动时,进入到环形管16的内部,从环形管16上部的若干个分散头22的内部向外喷洒。山茶油在内部受到转动机构的分散,得到全面的混合搅拌,山茶油内部的杂质分散不易堵塞分散头22,方便后续的流动。

山茶油与转动机构接触时,流动的油与转动板24接触,对转动板24进行冲击,转动板24受到冲击力后通过转轴26在分散头22的内部转动,若干个转动板24对流动的油进行混合搅拌。且转动板24一侧的若干个凹槽23与油进行进行接触,油中的杂质积存在凹槽23中,能对山茶油中的杂质进行去除,能提高山茶油的品质。不使用电力即可带动转动机构运行,节省能源消耗。

分散后的山茶油进入到装载筒1的底部,从下部隔板15一端的通孔14进入到装载筒1的中部,山茶油在两个隔板15之间积存,最后山茶油从上部隔板15一端的通孔14向上流动。山茶油从底部向上流动,且经过两个倾斜隔板15的阻挡限制,流动速度降低,由于两个通孔14的位置不同,使得山茶油在流动中内部的杂质向下沉淀,积累在隔板15的底部,净化后的山茶油从流通管道11向上流动。

山茶油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油直接从流通管道11进入过滤板13的内部,经过过滤后进入到储油罐8的内部,另一部分油受到储油罐8底部两侧挡板12的阻挡,向下回流,进入到流通管道11与装载筒1的内壁之间,经过滤网过滤并从单向阀10进入到流通管道11的底部。过滤后的油既能对装载筒1的内部进行冲洗,又能对内部的油进行稀释。增加山茶油在内部的流动性能,能提高山茶油的净化效率,形成内回流。

进入储油罐8内部的山茶油一部分进入到收集罩9的内部,进而进入到回流管7的内部,另一部分的山茶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净化后的油从回流管7进入到进油管6的内部与刚压榨的油进行混合,对刚压榨的山茶油进行稀释,且能对进油管6的内部进行冲洗,使得内部不易积累杂质,能使得其流通顺畅,后续清洁简单。

且储油罐8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并从排油管28向外排出。排油的过程中,漂浮板31漂浮在山茶油的上部,排油管28浸没在油的内部,且上部的减震弹簧32向下推动弹性板34,下部的减震弹簧32向下拉动弹性板34,使得排油管28的高度可以随着油面的高度在储存管27的侧面上下移动,进而能将油全部排出,且始终排出上部的油,杂质沉淀在下方,排油的过程中能将杂质尽可能的去除,保证山茶油的品质。

排油管28从储油罐8的内部排油时,下方连接管30中的阀门29关闭,避免装载筒1内部的油进入到储存管27的内部,使得净化后的油才能向外排出。若排油管28的高度低于储油罐8的高度时,依次打开连接管30中的阀门29,使得装载筒1内部的油能经过排油管28全部向外盘排出,能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且装载筒1内部排油时,可启动电机37通过转动杆36带动装载筒1晃动,进而能方便内部的油进入到排油管28的内部。不同品质的油排出时,使用不同的容器进行盛放,能将不同品质油进行区分。山茶油运输排出后,从进油管6的内部灌入清洗液,对内部进行清洗,最后打开排渣管2和清理管4,从内部杂质向外排出,可再次高效的进行使用。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