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污染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6520发布日期:2019-11-12 22:45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污染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皿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防污染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培养皿在实验室培养细胞,或者用于储存样品时,需要将培养皿中的培养物或者储存物倾倒出,在倾倒流体过程中,由于培养皿大多数为圆柱体状,边缘会残留很多培养物或储存物,由此造成培养皿边缘残留的物质上滋生其他的污染物,进而污染培养皿类的培养物或储存物质,对后续的培养或储存造成影响。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生产,密封性强的防污染的培养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污染的培养皿,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底部设置有上凹槽,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下凹槽,所述上凹槽的内侧壁与下凹槽适配,所述下凹槽的外侧壁与上凹槽适配;

所述底座的侧壁中部设置有流液管,所述流液管第一侧贯穿底座的侧壁,所述流液管第二侧底部向下凸设有槽口,所述流液管中设置有适配的塞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污染的培养皿中,所述流液管的直径从第一侧至第二侧逐渐变大。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污染的培养皿中,所述塞体由弹性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污染的培养皿中,所述弹性材料为硅胶。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培养皿的上盖和底座分别设置凹槽,两凹槽相互卡合,增加上盖与底座的密封性,同时在底座上设置流液管,防止流体残留在底座边缘,造成污染,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流液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污染的培养皿,包括上盖1和底座2,所述上盖1底部设置有上凹槽14,所述底座2顶部设置有下凹槽23,所述上凹槽的内侧壁13与下凹槽23适配,所述下凹槽的外侧壁22与上凹槽14适配;

所述底座2的侧壁中部设置有流液管24,所述流液管24第一侧贯穿底座2的侧壁,所述流液管24第二侧底部向下凸设有槽口241,所述流液管24中设置有适配的塞体25。

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培养皿的上盖1与底座2可以快速开合,上盖1底部设置上凹槽14,而底座2顶部则设置下凹槽23。上凹槽的内侧壁13卡于下凹槽中23,而下凹槽的外侧壁21卡于上凹槽14中,通过设置两个凹槽结构,使上盖1与底座2盖合后密封性大大增加。而常规的设计,一般是上盖1直接压在底座2上,密封性往往不够,或者需要对底座2或上盖1接触地方进行磨砂处理,增加生产难度,盖合时也不便操作。本实施例,两凹槽相互卡合,相当与有四层结构贴合:上凹槽的外侧壁12与下凹槽的外侧壁21贴合,下凹槽的外侧壁21与上凹槽的内侧壁13贴合,上凹槽的内侧壁13与下凹槽的内侧壁22贴合,也就是说外界物质进入培养皿内部需要经过多层结构。并且,可以在下凹槽中设置一密封垫圈,进一步提高培养皿的密封性,将上盖1与底座2对准盖合即可,使用方便。

同时,为了防止倾倒流体时,液体残留在底座2的侧壁边缘,在底座2的侧壁上设置一流液管24,流液管24贯穿底座2的侧壁,使培养皿中的培养流体从流液管24中流出。如图3,在流液管24第二侧底部向下凸设槽口241,槽口241前端为尖嘴结构。通过设置尖嘴结构,使培养皿中的培养流体倾倒完后不会残留在流液管24边缘。当然,在流液管24中也设置有塞体25,塞体25与流液管24适配,使培养皿内部处于密封状态,仅在需要倾倒培养中的流体时才取出塞体25。

进一步的,如图1,为了方便塞体25堵住流液管24,且为了防止塞体25推入培养皿中,所述流液管24的直径从第一侧至第二侧逐渐变大。因此,用力将塞体25推入至流液管24中时,塞体25不会推入至培养皿内部。当然,与上盖1设置有着力点11一样,塞体25一端也可以设置利于取放的着力点。

更进一步的,为了增加塞体25与流液管24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塞体25由弹性材料制成。将塞体25往培养皿方向推时,由于塞体25的弹性作用,可以使塞体25与流液管24紧密接触,增加密封性。

更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生产,所述弹性材料为硅胶。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培养皿的上盖和底座分别设置凹槽,两凹槽相互卡合,增加上盖与底座的密封性,同时在底座上设置流液管,防止流体残留在底座边缘,造成污染,结构简单。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