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皿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7278发布日期:2020-10-30 21:3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培养皿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培养皿盖。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厌氧微生物的培养通常是将接种有厌氧微生物的培养皿放入厌氧袋或厌氧罐或厌氧箱中进行厌氧培养。其中采用厌氧袋培养厌氧菌,操作相对较为繁琐;而采用厌氧罐或厌氧箱均需要相应设备才能完成厌氧环境的产生,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皿盖,其用于盖合在培养皿上,能使得培养皿中形成厌氧环境而进行厌氧微生物培养,而且使得培养皿中形成厌氧环境的操作过程十分简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培养皿盖,其用于盖合于培养皿上,其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内形成有一容置有除氧剂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底部开设有上气孔;所述下盖可转动的配合于上盖底部且下盖顶面与上盖底面密封配合,所述下盖上设有与上盖的上气孔活动连通的下气孔。

所述容置腔呈环形结构;所述上盖设有一上下贯穿的连接孔,连接孔与容置腔独立设置且容置腔环绕连接孔;所述下盖顶部设有一可转动的穿置于连接孔的连接轴,连接轴上部穿出上盖且连接轴上部设有卡抵上盖顶面的限位件。

所述限位件为卡置于连接轴上部上的c形卡环,该c形卡环的底面卡抵上盖顶面;所述连接轴上部侧壁设有供c形卡环卡置的卡槽。

所述上盖包括盖座和盖板;所述盖座上设有开口朝上的环形凹槽以及与环槽凹槽独立设置的穿孔,环形凹槽环绕穿孔设置,环形凹槽的槽底上设有所述上气孔;盖板上对应于穿孔设有通孔;所述盖板安装于盖座上,盖板遮盖环形凹槽开口且盖板与环形凹槽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密封配合,盖板与环槽凹槽间形成所述容置腔,盖板的通孔与盖座的穿孔对接形成所述连接孔。

所述下盖和连接轴为透明结构,下盖底面正对连接轴位置处粘接有厌氧指示条。

所述下盖顶面开设有一弧形限位槽,弧形限位槽以下盖中心为圆心;所述上盖底面凸设有一活动配合于弧形限位槽中的限位凸点;当限位凸点卡住弧形限位槽一侧时,上盖的上气孔与下盖的下气孔对齐;当限位凸点卡住弧形限位槽另一侧时,上盖的上气孔与下盖的下气孔完全错位。

所述上盖底面和下盖顶面之间设有密封垫片,所述密封垫片与上盖底面相连且密封垫片上对应于上盖上气孔设有过孔,过孔与上气孔相通。

所述下盖周壁配合有向下凸起的环形密封条。

所述除氧剂容置于滤袋中,滤袋容置于容置腔中。

所述上气孔配合有透气滤纸,透气滤纸覆盖上气孔。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在常态时,下盖的下气孔不与上盖的上气孔连通,而使得容置腔封闭,避免容置腔中的除氧剂接触外界空气。而操作人员在进行厌氧微生物培养时,先将厌氧微生物接种至培养皿上,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密封盖合在培养皿上,使得下盖与培养皿之间形成一封闭的培养空间;接着,旋转上盖或下盖而使得上气孔与下气孔连通,从而使得容置腔与培养空间相通,以使得容置腔中的除氧剂消耗培养空间中的氧气而使得培养皿中形成厌氧环境以进行厌氧微生物培养,整个操作过程十分方便简单。另外,在必要时,在一次厌氧微生物培养结束后,若是除氧剂未完全消耗完,可以旋转上盖或下盖而使得上气孔不与下气孔连通,然后取下培养皿盖进行消毒后再进行二次使用,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上盖1,盖座101,环形凹槽1011,穿孔1012,环形嵌槽1013,盖板102,通孔1021,环形卡沿1022,容置腔10,上气孔11,连接孔12,限位凸点13,

下盖2,下气孔21,连接轴22,卡槽221,限位件23,c形卡环231,弧形限位槽24,

密封圈3,

密封垫片4,过孔41,

密封条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培养皿盖,其用于盖合于培养皿上。所述培养皿盖包括上盖1和下盖2;所述上盖1内形成有一容置有除氧剂(未示出)的容置腔10,容置腔10底部开设有上气孔11;而所述下盖2可转动的配合于上盖1底部且下盖2顶面与上盖1底面密封配合,所述下盖2上设有与上盖1的上气孔11活动连通的下气孔21。其中由于除氧剂一般为粉末状,因而所述除氧剂可容置于滤袋中,滤袋再容置于容置腔10中,通过滤袋来防止除氧剂从上气孔11中掉落,而滤袋能透气而保证除氧剂能与空气接触;另外也可以是上气孔11配合有透气滤纸,透气滤纸覆盖上气孔11,通过透气滤纸来防止除氧剂从上气孔11中掉落。

配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上盖1的容置腔10可呈环形结构,上盖1设有一上下贯穿的连接孔12,连接孔12与容置腔10独立设置且容置腔10环绕连接孔12;而所述下盖2顶部设有一可转动的穿置于连接孔12的连接轴22,连接轴22上部穿出上盖1且连接轴22上部设有卡抵上盖1顶面的限位件23,从而将下盖2可转动的配合于上盖1底部。

配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上盖1可包括盖座101和盖板102;所述盖座101上设有开口朝上的环形凹槽1011以及与环槽凹槽1011独立设置的穿孔1012,环形凹槽1011环绕穿孔1012设置,环形凹槽1011的槽底上设有所述上气孔11;而盖板102上对应于穿孔1012设有通孔1021;所述盖板102安装于盖座101上,盖板102遮盖环形凹槽1011开口且盖板102与环形凹槽101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密封配合,盖板102与环槽凹槽1011间形成所述容置腔10,盖板102的通孔1021与盖座101的穿孔1012对接形成所述连接孔12;当要往容置腔10中放入除氧剂时,将盖板102打开即可。配合图1所示,其中所述环形凹槽1011的外侧壁顶面可设有环形嵌槽1013,盖板102设有嵌合于环形嵌槽1013的环形卡沿1022,通过环形卡沿1022与环形嵌槽1013的嵌合而将盖板102可拆的安装于盖座101上;配合图1和图4所示,而所述盖板102与环形凹槽1011的内侧壁顶部和外侧壁顶部之间均设有密封圈3以使得盖板102与环形凹槽101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密封配合;配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限位件23可以为卡置于连接轴22上部上的c形卡环231,该c形卡环231的底面卡抵上盖1顶面;所述连接轴22上部侧壁设有供c形卡环231卡置的卡槽221。需要说明的是,盖板102和盖座101也可以焊接相连或者通过胶水粘接。

配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上盖1底面和下盖2顶面之间设有密封垫片4,所述密封垫片4通过粘接的方式与上盖1底面相连,密封垫片4上对应于上盖1上气孔11设有过孔41,过孔41与上气孔11相通,这样通过密封垫片4以使得上盖1底面和下盖2顶面密封配合。

配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下盖2顶面可开设有一弧形限位槽24,弧形限位槽24以下盖2中心为圆心;而所述上盖24底面凸设有一活动配合于弧形限位槽24中的限位凸点13;其中当限位凸点13卡住弧形限位槽24一侧时,上盖1的上气孔11与下盖2的下气孔21对齐,而使得上气孔11与下气孔21连通,容置腔10开启而与外界环境相通;当限位凸点13卡住弧形限位槽24另一侧时,上盖1的上气孔11与下盖2的下气孔21完全错位,使得下盖2的下气孔21不与上盖1的上气孔11连通,容置腔10封闭;这样通过限位凸点13与弧形限位槽24的配合,可以快速启闭容置腔10。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阐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在常态时,下盖2的下气孔21不与上盖1的上气孔11连通,而使得容置腔10封闭,避免容置腔10中的除氧剂接触外界空气。而操作人员在进行厌氧微生物培养时,先将厌氧微生物接种至培养皿上,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密封盖合在培养皿上,使得下盖2与培养皿之间形成一封闭的培养空间;接着,旋转上盖1或下盖2而使得上气孔11与下气孔21连通,从而使得容置腔10与培养空间相通,以使得容置腔10中的除氧剂消耗培养空间中的氧气而使得培养皿中形成厌氧环境,以进行厌氧微生物培养,整个操作过程十分方便。另外,在必要时,在一次厌氧微生物培养结束后,若是除氧剂未完全消耗完,可以旋转上盖1或下盖2而使得上气孔11不与下气孔21连通,然后取下培养皿盖进行消毒后再进行二次使用,以降低成本。

配合图1至图4所示,为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能密封盖合在培养皿上,所述下盖2周壁配合有向下凸起的环形密封条5,这样在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盖合在培养皿时,密封条5抱紧培养皿外壁而使得下盖2与培养皿密封配合。其中所述密封条5可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下盖2相连。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