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蔬菜菌核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1123226发布日期:2022-08-13 02:11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防治蔬菜菌核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1.本技术涉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及其在防治生菜菌核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菌核病是生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引起的,其所造成的平均产量损失在10%~15%,最高可达30%。虽然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主要的优势种是核盘菌,但在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由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引起生菜菌核病的情况日趋严重。虽然两个病原菌是同属的真菌,但侵染寄主的方式不同。
3.小核盘菌能侵染100余种植物,包括莴苣、油菜和生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小核盘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病残体或混在种子中越冬,其生活史循环中约90%的时间以菌核的形态存在。菌核具有抗逆性,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然而,小核盘菌在自然条件下罕见产生有性阶段,即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来年后,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以菌丝体形式侵染寄主。小核盘菌在植物的任何生长阶段均能侵染,包括苗期到成株期。在潮湿寒冷的条件下,病原菌能在侵染部位快速蔓延,形成白色絮状菌丝,严重时能导致植物萎蔫死亡,植物的病残体上通常产生大量的菌核,作为新的侵染源。
4.相比较,核盘菌具有更为广泛的寄主,能侵染超过400种植物,并能产生黑色无性的菌核,类似于小核盘菌。菌核在缺乏适合的寄主时以静止状态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可作为气传病原菌或作为土传病原菌。地表菌核在适合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clarkson等,2006),这种萌发称为产果体萌发(carpogenic germination)。子囊孢子从子囊盘的子囊中强烈地弹射出后,被风传到整个田块或相邻的田块中,侵染地上部分植物。而地下菌核产生菌丝体直接侵染寄主,这种萌发称为产丝体萌发(myceliogenic germination)。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核盘菌菌核主要是以产果体萌发方式为主,产丝体萌发不超过5%。所以,由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预测主要基于子囊孢子接种和环境因子。
5.显然,由于两个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寄主的差异,因而在病害防治策略上也是不同的。针对小核盘菌引起的生菜菌核病,防治上主要以防治病原菌菌丝侵染为主,而针对核盘菌引起的生菜菌核病,生产上主要以防治子囊孢子传播和侵入为主。
6.由于生菜生产受土地面积的限制,连作常常导致菌核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给生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虽然推广抗病品种的防治方法最为经济有效,但目前并未有完全抗病或完全免疫的品种。因此,对菌核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方法。常用的农药有多菌灵、戊唑醇、菌核净等。但由于菌核的抗逆性,不仅防治效果有限,而且易诱导病原菌抗药性的提升。而生物防治具有持效期长、对环境污染小、对农作物和人畜安全等优点。利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生菜菌核病有助于保障蔬菜的安全,减少生态污染问题,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生防菌的开发和应用,将为防治生菜菌核病提供广阔的市场与前景。
7.目前,关于菌核病生物防治的研究多聚焦于核盘菌,发现的生防菌主要集中在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等微生物,而小核盘菌的生防研究较少。针对小核盘菌菌核主要以菌丝体萌发,罕见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这一特性,筛选能够定殖于土壤并能抑制小菌核的萌发及菌丝生长的生防菌株,用其防治由小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尤为重要。
8.然而,外来的生防菌株在当地土壤存在适应性问题,常影响了生防菌株的生防效果。因此,从当地土壤中筛选高效生防菌株,是开发和利用生防制剂的重要方面和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旨在解决生菜菌核病的防治困难问题,提供了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生防剂及其在防治生菜菌核病中的应用。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对小核盘菌菌丝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小核盘菌在生菜叶片和茎秆上的扩展,利用bv20开发的生防剂或生物农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0.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分类命名为bacillus velezensis,株号为bv20,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2427。
11.本发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分离于上海春昌蔬果专业合作社生菜地土壤样品,分类命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株号为bv20,保藏时间为2022年4月19日,保藏地点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号为cctcc m 2022427。
12.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的生物学及形态学特征:
13.所述菌株bv 20在lb平板上恒温(30℃)培养48h后,其菌落呈圆形,白色,不透明,表明干燥,有褶皱,接菌环轻触有轻微粘性。
14.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的遗传学特征:
15.所述菌株bv 20的16s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
16.所述菌株bv 20的五个保守基因:groel、grya、polc、purh、rpob。其中groel的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grya的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polc的序列如seq id no:16所示;purh的序列如seq id no:17所示;rpob的序列如seq id no:18所示。
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在制备用于防治蔬菜菌核病的生防产品中的用途。
18.可选的,所述生防产品为生防菌剂、无细胞上清液或生物农药。
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生防菌剂,所述生防菌剂的活性成分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可选的,所述生防菌剂中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浓度为1
×
109~1
×
10
10
cfu/ml。
20.该生防菌剂由本发明分离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制备得到,制备方法包括:
21.将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接种于培养液中培养至培养液od
600
为0.5~0.8,获得种子液;其中所述培养液可选用lb液体培养基,其配方为: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去离子水定容至1l,ph 7.2;
22.将种子液接种于lb发酵培养基中扩大培养,获得所述生防菌剂。
23.其中,所述种子液的接种量优选为1~2%。
24.可选的,所述扩大培养在摇床中进行,扩大培养的温度为30℃,转速为180rpm,时间为72h。发酵液培养后得到的菌悬液浓度为1
×
109~10
10
cfu/ml。
25.无细胞上清液的制备:将生防细菌液体发酵液经10000rpm离心10min,得到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无细胞上清液。含生防产品中,所述无细胞上清液的体积浓度为1~10%。
2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或所述的生防菌剂在拮抗小核盘菌中的用途。
2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或所述的生防菌剂在防治由小核盘菌侵染引起的蔬菜菌核病中的用途。
28.本发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或生防菌剂通过抑制小核盘菌菌丝生长达到拮抗小核盘菌的目的。
29.可选的,所述蔬菜为生菜、莴苣或油菜。优选为生菜。
3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小核盘菌侵染引起的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包括:
31.将由所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制成的生防菌剂或无细胞上清液经稀释后施加于菌核病蔬菜的根部或叶片;所述菌核病由小核盘菌侵染引起。
32.可选的,所述蔬菜为生菜、莴苣或油菜。
33.可选的,所述生防菌剂经稀释后其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的浓度为1
×
107~1
×
108cfu/ml。
34.可选的,所述无细胞上清液经稀释后其无细胞上清液的体积百分比为1~10%。
35.可选的,蔬菜移栽后25~35天时第一次浇灌,8~10天后再浇灌一次,每次浇灌量为50~80ml/株。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37.(1)本发明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能显著抑制小核盘菌菌丝的生长,其8%浓度的无细胞上清液对小核盘菌生长抑制效果达100%。
38.(2)本发明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株系bv20对离体生菜叶片防效达76.3%。
39.(3)本发明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株系bv20在温室盆栽试验条件下防效达72.6%,可用其开发出生防产品,应用于对生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40.(4)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及其无细胞上清液对小核盘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用于小核盘菌引起的生菜菌核病的防治;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开发的生防剂或生物农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41.图1为3株生防细菌对小核盘菌抑制效果图;a为通过扩散法测定3株生防细菌抑制小核盘菌菌丝生长图;b为3株生防细菌抑菌圈大小;
42.图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在lb平板上形态观察图;
43.图3为结合贝莱斯芽孢杆菌gyra基因、rpob基因、purh基因、groel基因、polc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4.图4为maldi-tof质谱对贝莱斯芽孢杆菌株系bv20产生的脂肽化合物检测结果;
45.图5为株系bv20产生的不同浓度无细胞上清液对小核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图;
46.图6为用株系bv20制备的菌剂对小核盘菌在离体生菜叶片上的防治效果。上图为对照组(清水);下图为处理组,即喷施用株系bv20制备的菌剂;
47.图7为用株系bv20制剂对菌核病在生菜植株上的防治效果图:a为对照组(清水);b为处理组,即浇灌株系bv20菌剂;c、e为对照组病害放大的症状;d、f为处理组病害放大的症状;
48.图8为贝莱斯芽孢杆菌株系bv20对十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从左到右依次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茶盘长孢(gloeosporium theae-sinesi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玉米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51.以下实施例涉及的培养基和试剂组分包括:
5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12g,去离子水1l,121℃灭菌20min,自然ph。
53.lb培养液: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去离子水定容至1l,121℃灭菌20min,ph 7.2。
54.na琼脂培养基:葡萄糖2.5g,胰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浸膏3g,琼脂粉12g,去离子水1l,121℃灭菌20min,ph 7.0。
55.0.7mol/l氯化钠溶液:nacl 41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121℃灭菌20min,ph 7.0。
56.实施例1
57.一、土壤样品采集和生防菌的分离
58.土壤样品于2021年3月从上海春昌蔬果专业合作社生菜地采集。称取1g土壤样品加入含有10ml氯化钠(浓度为0.7mol/l)的溶液中,将溶液进行震荡处理1min后制成土壤悬液,再用0.7mol/l的氯化钠溶液将土壤溶液稀释至浓度为10-2
、10-3
和10-4
的梯度。为筛选拮抗细菌,先将液体培养的小核盘菌(s.minor)菌丝在匀浆机上打碎成菌丝片段,吸取100μl菌丝片段涂布于lb平板中,在通风橱中除去过多的水分后在lb平板中涂布不同梯度土壤溶液(100μl/每平板)。将它们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每隔24h后,挑选具有显著抑菌圈的菌落,将潜在生防细菌在lb平板上进行划线纯化。获得的纯化菌株保藏在4℃冰箱中备用。
59.二、生防菌体外生防菌效果评价
60.为进一步筛选拮抗细菌,用扩散法测定抑制效果,即先将液体培养的小核盘菌(s.minor)菌丝在匀浆机上打碎成菌丝片段,吸取100μl菌丝片段涂布于pda平板中,在通风
橱中除去过多的水分,然后将含有细菌液的滤纸片放置在pda平板中心,3d后测定抑菌圈的大小。
61.拮抗效果如图1所示,从生菜地土壤样品中分离出3株拮抗效果较好的细菌,编号分别为bac20、bac32和bac45。其中bac20菌株对小核盘菌菌丝抑制效果最显著,平均抑菌圈大小为3.4cm。且在培养20d后,拮抗效果仍十分显著,在平板上仅形成少量小菌核。
62.实施例2菌株bac20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
63.参见图2,菌株bac20在lb平板上恒温(30℃)培养48h后,其菌落呈圆形,白色,不透明,表明干燥,有褶皱,接菌环轻触有轻微粘性。
64.为了鉴定,通过菌落pcr方法,利用细菌16s引物(表1)扩增生防细菌16s rdna序列。pcr扩增反应体系为25μl:ddh2o 8μl,taq mix 12.5μl,16s-27f引物1μl,16s-1492r引物1μl,dna模板2.5μl。pcr反应程序为94℃2min;94℃30s,58℃100s,72℃60s,25个循环;16℃保存。pcr扩增产物送至杭州擎科生物科技公司进行序列分析。其16s序列见序列seq id no:13。采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已知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初步鉴定bac20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
65.为进一步明确生防细菌分类地位,同样利用菌落pcr方法,扩增生防细菌grya、rpob、purh、polc和groel五个保守基因序列(引物序列见表1),并将五个基因序列联配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如下:获得的序列先通过clustalx1.83进行编辑,随后用mafft 7.273软件对每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排列,排好的序列用gblocks 0.91b挑除模糊区域,用jmodel test 2.1.7获得最好的gtr+i+g核苷酸置换模型,最后在raxmlgui v.1.5软件中用最大似然(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66.表1 5个保守基因引物序列
[0067][0068]
如图3所示,通过对生防细菌的groel(seq id no:14)、grya(seq id no:15)、polc(seq id no:16)、purh(seq id no:17)、rpob(seq id no:18)五个保守基因测序并将五个
基因序列联配构建系统发育树,其中bac20与bacillus velezensis b-23189和bacillus velezensis b-23190高度同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分类命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并将其命名为bv20,并于2022年4月19日将其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号为cctcc m 2022427。
[0069]
实施例3脂肽化合物测定
[0070]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检测和分析生防细菌脂肽特征。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在na琼脂培养基上30℃培养24h后,挑取单菌落溶解于含有基质液的离心管中。基质液含有10mg/ml溶解于70%乙腈的氰基-4-羟基肉桂酸,70%乙腈中具有0.1%三氟醋酸(tfa)。样品被均质并在5000r/min下离心。滴加1μl样品于maldi-tof mtp 384靶盘(bruker daltonik gmbh,leipzig,germany)上,在分析前让其干燥。maldi-tof质谱纪录是采用具有配置智能光束激光器的ultraflextreme
tm maldi-tof(bruker,bremen,germany)设备。测量是在反射操作模式和离子源加速电压20kv条件下进行的。质谱贮藏在0.1kd和2kd间的低质量范围区。依据文献报道和测定的脂肽系列质谱峰,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产生的脂肽化合物,从而探究bv20对小核盘菌可能的拮抗机制。
[0071]
如图4和表2所示,maldi-tof-ms分析结果揭示,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有两个显著的系列质谱峰,质荷比(m/z)范围分别在1043~1123和1390~1529间,它们分别被归属于伊枯草菌素(iturin a)和丰原素(fengycin)。因此,bv20主要合成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化合物。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具有抗菌谱广、低毒等特点,能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显著抑制真菌的生长。
[0072]
表2通过maldi-tof质谱法检测bv20中的脂肽
[0073][0074]
实施例4生防菌剂及无细胞上清液的制备
[0075]
生防细菌种子液的制备:挑取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单菌落接种于10ml液体lb液体培养基中,在30℃,180rpm条件下震荡培养24h,至培养液od
600
为0.5~0.8,作为生防剂的液体发酵种子液。
[0076]
液体发酵:取500μl生防细菌种子液,接种于500ml液体lb培养基中,在30℃,180rpm条件下震荡培养72h,得到生防细菌液体发酵液。
[0077]
无细胞上清液的制备:将生防细菌液体发酵液经10000rpm离心10min,得到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无细胞上清液。
[0078]
实施例5体外无细胞上清液效果评价
[0079]
分别吸取0.50ml、1.00ml、2.00ml、3.00ml、4.00ml和5.00ml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无细胞上清液,加入50ml pda培养基中,获得终浓度分别为含有1%、2%、4%、6%、8%、10%无细胞上清液的pda平板。以加入无菌水作为阴性对照。待pda平板凝固后,接种小核盘菌菌片于平板中心。平板放置在25℃条件下培养3d后,评价无细胞上清液对小核盘菌菌丝的抑制效果。
[0080]
如图5所示,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无细胞上清液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8%上清液即完全抑制小核盘菌菌丝生长。在pda平板中加入1%、2%、4%、6%、8%、10%上清液对小核盘菌菌丝抑制率分别为28.77%、42.67%、52.09%、58.36%、100%、100%。
[0081]
实施例6离体叶片上生防菌剂对小核盘菌防治效果测定
[0082]
取长势相近的新鲜生菜叶片,使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将叶片放置于底部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采用喷雾法,将贝莱斯芽孢杆菌bv20生防菌剂(实施例4制备)稀释100倍(浓度为1
×
107~108cfu/ml)后喷施于生菜叶片表面,每片生菜喷施2ml菌液,并设无菌水作阴性对照。待生菜叶片晾干后,在每个叶片上接种一块直径6mm的小核盘菌菌片,并用湿润棉球覆盖保湿叶柄。在25℃,12h光照培养箱中培养2d后,观察生菜叶片发病情况。菌核病病斑分级标准:0级:无病症;1级:病斑小于1.5cm;2级:病斑小于3.5cm;3级:病斑小于5.5cm;4级:病斑大于5.5cm或叶片大部分或全部腐烂。
[0083]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脉或叶片数
×
相对级数)/(总叶脉或叶片数
×
最高级数)
×
100;防效(%)=(无菌水对照平均病情指数-处理平均病情指数)/无菌水对照平均病情指数
×
100。
[0084]
如图6、表3所示,对照组中小核盘菌在生菜叶片上快速侵染,被侵染的叶片病斑部位呈黄褐色水渍状。处理组中bv20生防菌剂在生菜叶片上能高效抑制小核盘菌对叶片的侵染,在小核盘菌菌块接种2d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多数叶片仅在病菌接种部位发病,病情指数仅为20.5%,防效达到76.3%,对小核盘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0085]
表3离体叶片上bv20对生菜菌核病防治效果
[0086][0087][0088]
实施例7温室中bv 20对生菜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0089]
将生菜种子播种在含有营养土的穴盘中,出苗1周后,移栽至直径为140mm的盆栽中,每个盆栽中培养一株生菜苗。培养30d后,选取长势相近的生菜植株,分别在每株生菜茎
基部叶片处放置20个成熟小核盘菌菌核。将实施例4中的bv20菌剂用清水稀释100倍,调节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浓度至1
×
107~108cfu/ml。将稀释后的bv20生防菌剂灌施于处理组生菜根部,每株生菜灌施50ml生防菌液;对照组生菜灌施50ml清水,每组重复15株。继续培养8-10d后,分别给处理组和对照组追施50ml生防菌剂和清水。培养20d后,观察生菜菌核病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病害分级标准:0级:植株生长正常;1级:植株下部周围1~4叶片变褐、变软;2级:下部周围5~10叶片变褐、变软,同时病斑蔓延到主根上部,但整个植株无萎蔫症状;3级:整个植株叶片出现萎蔫症状;4级:植株倒伏或枯萎死亡。
[0090]
病情指数(%)=[σ(病级株数
×
该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
最高级数)]
×
100;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091]
试验结果如图7和表4所示,在接种25d后,对照组生菜菌核病严重发生,茎基部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其上有许多小菌核;侵染的叶片水浸状,植株倒伏或枯死,病情指数达85%。灌施bv20生防菌剂的大多数生菜植株生长良好,一些侵染植株茎基部虽然具有水浸状病斑,但病斑上未形成白色菌丝,仅植株下部1~10叶片变褐、变软,病害发生明显较轻,病情指数仅为23.3%,防效达72.6%。
[0092]
表4温室中bv20对生菜菌核病防治效果
[0093][0094]
实施例8bv 20抑制谱测定
[0095]
为测定生防细菌的抑菌谱,从生长3d后病原菌菌落边缘打取菌片(6mm)接种至pda平板中心,测定的病原菌包括: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链格孢菌(alternaria)、茶盘长孢(gloeosporium theae-sinesis miyake)、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玉米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然后将含有细菌液的滤纸片放置在距pda平板中心3cm的两侧。以病原菌单独培养的平板作为对照组。待对照组后菌丝生长至平板边缘后,评价生防细菌的抑菌能力。
[0096]
试验结果如图8所示,在测定的10种植物病原菌中,贝莱斯芽孢杆菌bv 20抗菌广谱性较好,且拮抗效果良好,能够对灰霉菌、链格孢、立枯丝核菌及多种镰刀菌等10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0097]
本发明针对生菜菌核病防治困难的现状,筛选出一株有效防治菌核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且其生防剂能够高效抑制小核盘菌菌丝生长;利用该菌株开发的生防剂或生物农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009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