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309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包括上限位卡(1)、两根上支撑杆(21)、两根下支撑杆(22)、加强杆(24)、下限位卡(5)、垫块(52)和锁紧卡板(7);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和两根下支撑杆(22)不在同一平面上,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与两根下支撑杆(22)的上端之间通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连接杆(23)连接,所述加强杆(24)上设有至少两根向下伸出并垂直于连接杆(23)的定位柱(10)。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用于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的情况,使用比较方便,也比较可靠。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涂装工装,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车身涂装过程中,需要采用汽车车身前罩抬具对车身前罩进行支撑,而汽车车身前罩抬具又需要支撑架进行支撑。当支撑架在支撑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时,其本身又需要通过汽车车身前防撞横梁上的凸起窄边或者安装孔来固定安装。
[0003]常见的一种汽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如图1所示,包括上限位卡1、两根上支撑杆21、两根下支撑杆22、两个定位卡3、加强杆24、下限位卡5、垫块52和锁紧卡板7。两根上支撑杆21顶端相交连接、下端向两侧分开,所述两根下支撑杆22下端连接、上端向两侧分开,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与两根下支撑杆22在同一平面内、它们的下端与上端对应连接。所述上限位卡I连接于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顶端相交处上方。所述加强杆24两端与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连接。所述两个定位卡3连接于所述加强杆24的两端。所述下限位卡5连接于两根下支撑杆22下端,锁紧卡板7通过垫块52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5上。这种结构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适应用于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有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本身厚度较小时使用。使用时,其上限位卡I支撑汽车车身前罩抬具,其定位卡3和下限位卡5分别上下卡在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凸起窄边上,然后旋转锁紧卡板7将该支撑架固定于前防撞横梁上。当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时,这种结构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就不能使用了。这是因为两根上支撑杆21与两根下支撑杆22在同一平面内、相应地定位卡3和下限位卡也在同一平面内。当前防撞横梁上表面无凸起窄边时,定位卡3就没有地方卡住,当防撞横梁厚度较大时,下限位卡5也不能卡在前防撞横梁上,进而这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就不能固定,也就不能使用了,所以适应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包括上限位卡、两根上支撑杆、两根下支撑杆、加强杆、下限位卡、垫块和锁紧卡板。
[0007]所述两根上支撑杆顶端连接并在该顶端上方连接所述上限位卡,下端向两侧分开并与所述加强杆的左右两端连接。
[0008]所述两 根下支撑杆上端向两侧分开并与两根上支撑杆的下端连接。
[0009]所述下限位卡连接于两根下支撑杆下端,锁紧卡板通过垫块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上:所述两根上支撑杆和两根下支撑杆不在同一平面上,两根上支撑杆的下端与两根下支撑杆的上端之间通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连接杆连接,所述加强杆上设有至少两根向下伸出并垂直于连接杆的定位柱。
[0010]优选地,所述两连接杆具有长度,该长度根据前防撞横梁的厚度预先设定。
[0011 ] 优选地,所述定位柱有两根,分别设在加强杆的两端附近。
[0012]优选地,所述定位柱为下端直径小于上端的台阶柱。
[0013]优选地,所述锁紧卡板通过垫块采用销柱或者螺栓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0015]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根上支撑杆与两根下支撑杆不在同一平面内,与所述加强杆的两端设有的定位柱也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样,当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时,只要在前防撞横梁上设有安装孔,就能够将定位柱插入该安装孔中,用下限位卡卡住前防撞横梁下端而将本支撑架固定。即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用于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的情况,使用比较方便,也比较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增加两根加宽杆,并采用定位柱替代定位卡就能够适应于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时的使用,能够降低制作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前防撞横梁的示意图;
[0019]图4为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包括上限位卡1、两根上支撑杆21、两根下支撑杆22、加强杆24、下限位卡5、垫块52和锁紧卡板7 ;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顶端连接并在该顶端上方连接所述上限位卡1,下端向两侧分开并与所述加强杆24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两根下支撑杆22上端向两侧分开并与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连接;所述下限位卡5连接于两根下支撑杆22下端,锁紧卡板7通过垫块52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5上: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和两根下支撑杆22不在同一平面上,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与两根下支撑杆22的上端之间通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连接杆23连接,所述加强杆24上设有至少两根向下伸出并垂直于连接杆23的定位柱10。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使得当前防撞横梁上下表面均无凸起窄边且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但是有安装孔时,能够将定位柱10插入前防撞横梁上表面的安装孔,下限位卡5卡住前防撞横梁下端,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得到固定,使用比较方便和可靠。
[0022]从图2可见,所述连接杆23具有长度L,该长度L根据前防撞横梁的厚度预先设定。即可以根据前防撞横梁厚度的范围加长或者缩短。这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前防撞横梁厚度较大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仍然能够得到固定,使用方便。
[0023]所述定位柱10有两根,分别设在加强杆24的两端附近。设置两根定位柱10基本上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三根、甚至四根定位柱10,以适应不同的定位需要。
[0024]从图2可见,所述定位柱10为下端直径小于上端的台阶柱。这使得定位柱10能够顺利地插入前防撞横梁上的安装孔。且当前防撞横梁上的安装孔与定位柱10的下端直径相当时,能够利用定位柱10的下端插入该安装孔进行定位。而当前防撞横梁上的安装孔与定位柱10的上端直径相当时,也能够利用定位柱10的上端插入该安装孔进行定位。这样,当前防撞横梁上的安装孔的大小在定位柱10下端和上端直径范围内时,均能够进行定位,使得本实用新型有较大的适用使用范围。
[0025]所述锁紧卡板7 —端设有安装孔(图中未画出)、下限位卡5和垫块52上分别设有与锁紧卡板7 —端设有的安装孔相配合的安装孔(图中未画出),锁紧卡板7与下限位卡5及垫块52通过上述安装孔采用销柱6或者螺栓(图中未画出)可旋转地连接。这种结构比较容易安装。
[0026]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如下:
[0027]参见图3和图4的所示,用手紧握加强杆24,先将定位柱10插入前防撞横梁8上表面的安装孔9里,再用下限位卡5卡住前防撞横梁8的下端,用手将锁紧卡板7由水平旋转至垂直,以固定本支撑架,安装完成。
[002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对其作出种种变化。例如,所述下限位卡5的形状尺寸与前防撞横梁被限卡部分形状尺寸相适配。这使得在前防撞横梁上被限卡部分形状尺寸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本实用新型也能够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包括上限位卡(I )、两根上支撑杆(21 )、两根下支撑杆(22)、加强杆(24)、下限位卡(5)、垫块(52)和锁紧卡板(7); 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顶端连接并在该顶端上方连接所述上限位卡(1),下端向两侧分开并与所述加强杆(24)的左右两端连接; 所述两根下支撑杆(22)上端向两侧分开并与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连接; 所述下限位卡(5 )连接于两根下支撑杆(22 )下端,锁紧卡板(7 )通过垫块(52 )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5)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上支撑杆(21)和两根下支撑杆(22)不在同一平面上,两根上支撑杆(21)的下端与两根下支撑杆(22)的上端之间通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连接杆(23)连接,所述加强杆(24)上设有至少两根向下伸出并垂直于连接杆(23)的定位柱(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连接杆(23)具有长度(L),该长度(L)根据前防撞横梁的厚度预先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0)有两根,分别设在加强杆(24)的两端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0)为下端直径小于上端的台阶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前罩抬具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卡板(7)通过垫块(52)采用销柱(6)或者螺栓可旋转地连接在下限位卡(5)上。
【文档编号】B05C13/02GK203578142SQ201320762508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8日
【发明者】雷春敏, 刘为明, 刘翔, 徐超, 徐小勤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