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降温涂料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7689986发布日期:2021-12-01 02:4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降温涂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温室效应不断积累,而这种不可逆的过程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呈上升趋势,怎样延缓这种趋势是目前一大热点问题。
3.传统的延缓全球变暖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二是大力发展绿化,植树造林,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但是很显然,这两种方法需要各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却很难看到效果。而且相对于私人物品来说,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势必会产生类似搭便车的现象。
4.最近一种阻挡、反射、辐射太阳光近红外热量的功能性涂料——隔热降温涂料应运而生,这种涂料涂刷在建筑外表面后能够构成低辐射传热结构,提高建筑结构的降温隔热效果,从而达到降低空调制冷能耗、延缓变气候暖、节约能源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热降温涂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得的隔热降温涂料具有较好的隔热降温性能。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隔热降温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70

190℃后反应10

15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离心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干燥3

5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9.s2.将氯丁胶乳乳液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10

20分钟得到乳液混合物;
10.s3.将纳米二氧化钛、空心玻璃微珠、助剂以及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1

2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11.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1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8

12)g:(7

9)g:(80

120)ml。
12.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1中,离心的速度为8000rpm,离心的时间为5分钟。
13.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1中,微孔滤膜的孔径为40μm。
14.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1中,干燥的温度为75℃。
15.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2、s3中,按重量份计,氯丁胶乳乳液70

80份,去离子水100份,纳米二氧化钛60

75份,空心玻璃微珠15

25份,助剂1

2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6

10份。
16.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步骤s3中,助剂为n

甲基吡咯烷酮。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所述隔热降温涂料主要由氯丁胶乳乳液、纳米二氧化钛、空心玻璃微珠、碳量子点、助剂等组成,其中,氯丁胶乳乳液有较强的粘合作用,具有耐油、耐热、耐臭氧的优良性能,故本发明用其作为基底成膜物质;纳米二氧化钛具有较强的屏蔽紫外线作用,能反射中波区、长波区的紫外线,进而提高涂料的隔热降温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作为涂料的填充物质可以起到增厚、隔热的作用;碳量子点具有荧光效应,而且本发明在碳量子点的制备过程中还掺杂了半胱氨酸,制得的碳量子点掺杂了s元素,能反射红外波段中具有热效应的特定波段,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涂料的隔热降温性能;助剂n

甲基吡咯烷酮是一种溶解性能优异的溶剂,能提高各组分在氯丁胶乳乳液中的分散性,从而进一步发挥出各组分的优良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0.实施例1
21.按照以下步骤制备隔热降温涂料:
22.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10g:8g:10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80℃后反应12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8000rpm速度下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孔径为40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75℃下干燥4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23.s2.将75重量份氯丁胶乳乳液加入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5分钟得到乳液混合物;
24.s3.将66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20重量份空心玻璃微珠、1.5重量份n

甲基吡咯烷酮以及8重量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1.5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25.对比例1
2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缺少步骤s1,步骤s3中未添加空心玻璃微珠和碳量子点。
27.对比例2
28.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缺少步骤s1,步骤s3中未添加纳米二氧化钛和碳量子点。
29.对比例3
3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s3中未添加空心玻璃微珠和纳米二氧化钛。
31.对比例4
3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缺少步骤s1和步骤s3,制得的是氯丁胶乳涂料。
33.实验例:
34.选取一块表面平整的木板,平均划分为5个区域,在5个区域分别涂覆实施例1、对比例1

4制得的涂料形成5mm厚的涂层,然后将木板置于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每隔5分钟用红外测温仪测定5个区域的表面温度。
35.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0036] 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实施例1对比例4
11:41初始温度(℃)50.1℃49℃49.9℃49.8℃47.7℃11:50温度(℃)28℃38℃30℃26.6℃48.5℃11:55温度(℃)28.6℃39.6℃30.6℃27℃51.5℃12:00温度(℃)27.5℃40℃30.9℃26℃53.8℃12:05温度(℃)27.3℃40.4℃31.2℃26.3℃56.5℃12:10温度(℃)28.8℃41℃31.8℃26.5℃57℃
[0037]
表1
[0038]
由表1可看出,除了初始温度外,在后续时间段测定的各个温度方面,本发明实施例1均低于对比例1

4,说明本发明制得的隔热降温涂料的降温效果要好于单独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空心玻璃微珠、碳量子点的情况。
[0039]
实施例2
[0040]
按照以下步骤制备隔热降温涂料:
[0041]
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8g:7g:8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90℃后反应10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8000rpm速度下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孔径为40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75℃下干燥4.5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0042]
s2.将72重量份氯丁胶乳乳液加入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2分钟得到乳液混合物;
[0043]
s3.将64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18重量份空心玻璃微珠、1.8重量份n

甲基吡咯烷酮以及9重量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1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0044]
实施例3
[0045]
按照以下步骤制备隔热降温涂料:
[0046]
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9g:7.5g:9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75℃后反应14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8000rpm速度下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孔径为40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75℃下干燥3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0047]
s2.将80重量份氯丁胶乳乳液加入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搅拌20分钟得到乳液混合物;
[0048]
s3.将75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25重量份空心玻璃微珠、2重量份n

甲基吡咯烷酮以及10重量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1.6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0049]
实施例4
[0050]
按照以下步骤制备隔热降温涂料:
[0051]
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12g:9g:12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70℃后反应15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8000rpm速度下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孔径为40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75℃下干燥5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0052]
s2.将70重量份氯丁胶乳乳液加入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0分钟得到乳液混
合物;
[0053]
s3.将60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15重量份空心玻璃微珠、1重量份n

甲基吡咯烷酮以及6重量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2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0054]
实施例5
[0055]
按照以下步骤制备隔热降温涂料:
[0056]
s1.将葡萄糖、半胱氨酸加入去离子水中,葡萄糖、半胱氨酸、去离子水的比例为11g:8.5g:11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移至反应釜中,加热至185℃后反应11小时得到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8000rpm速度下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得到上清液,将上清液用孔径为40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置于干燥箱中75℃下干燥3.5小时得到碳量子点;
[0057]
s2.将77重量份氯丁胶乳乳液加入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8分钟得到乳液混合物;
[0058]
s3.将7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21重量份空心玻璃微珠、1.2重量份n

甲基吡咯烷酮以及7重量份步骤s1所得碳量子点加入步骤s2所得乳液混合物中,搅拌1.2小时后得到隔热降温涂料。
[0059]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