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030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顶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框架、一个可以移至一通风位置的盖、以及一个位于一遮盖位置处在所述盖的下方延伸的侧安全屏。
背景技术
借助于已知的滑顶系统,一个盖能够将一个顶部开口完全地或部分地暴露,因为所述盖可移动地安装在一个导轨上,该导轨设置在所述顶部开口侧边缘上并形成框架部分。另外,可以通过在所述盖的后端处将该盖抬起而形成一个通风位置。
在关闭所述盖的过程中,存在车辆乘员身体的一部分夹在盖与顶部间越来越小的间隙内的危险,例如,如果该乘员把手放在顶部开口的边缘上以感受吹入的新鲜空气,那么存在被夹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夹人,在已知的滑顶系统中安装有防夹装置,该防夹装置例如借助于测量盖的驱动马达的电流、通过测量电枢的转速、通过触发的栅网或安全接触带来识别被夹物以及停止所述盖的关闭运动。安全屏形式的装置也是已知的,其在顶部开口的前边缘处覆盖挡风板和导轨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所述盖从部分或完全打开位置开始关闭时提供安全防夹保护。然而,所述已知的装置在从所述通风位置开始关闭时只具有有限的作用。由于在该情况下存在杠杆效应,已知的防夹保护装置不能总是以所需的程度作出反应。
这是为什么滑顶系统中设置安全屏使得不可进入所述盖和顶之间的侧间隙的原因。从DE 34 42 616 Al可以得知一种条形安全屏,以及从DE 33 08 065 Al可以得知一种形状类似于六角手风琴的安全屏。这两种安全屏都坚固地与所述盖相联,并且因而其只能与所谓的滑动/俯仰顶部一起使用而不能与所谓的扰流器式顶部一起使用——在所述滑动/俯仰式顶部内所述盖在回缩的过程中在坚固的顶板下方移动;而在所述扰流器式顶部内所述盖在所述顶板的上方移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顶系统,该滑顶系统在所述盖从通风位置开始关闭时可以提供可靠的防夹保护,并且该滑顶系统可以与扰流器式顶部一起使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始部分所述类型的滑顶系统,其中,所述侧安全屏固定至所述框架。这样所述侧安全屏在打开所述盖的过程中基本保持静止。由于侧安全屏不是固定地紧固至所述盖,而是仅仅靠在其上,所以侧安全屏能够释放所述盖,从而允许盖在车顶上方运动。本发明的优点具体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滑顶系统还可以用于扰流器式车顶,因为在侧安全屏和顶部之间没有牢固的联接,因此允许只有盖在顶部表面的上方向后移动。
优选地,所述盖能够在一个关闭位置、所述通风位置和一个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侧安全屏能够在一个降下位置、当所述盖在所述通风位置时该侧安全屏所处的遮盖位置、以及一个当所述盖在所述打开位置时该侧安全屏所处的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并且所述滑顶系统具有一个可在一个降下位置和一个升起位置之间移位的挡风板。由于当盖在打开位置时所述侧安全屏处于所述释放位置,该侧安全屏不会暴露于气流并且在驾驶时不会出现下侧噪音。另外,侧安全屏在释放位置时是不可见的。
根据优选实施例,侧安全屏借助于带槽引导件而与挡风板相联,并且所述挡风板以及侧安全屏靠在所述盖上;挡风板和侧安全屏取决于盖的移位而被动地运动。由于所述部件联接,所以仅仅必须机械地控制所述盖。籍此,所需的成本和空间减少。
另一方面,所述侧安全屏和挡风板优选地通过弹簧运动。所述弹簧分别使所述侧安全屏和挡风板偏移至一个升高和升起位置,所述侧安全屏和挡风板取决于所述盖的位置而到达所述位置。这允许低的构造成本。


由从属权利要求可以明了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现在将借助于在附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在所述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一个带有根据本发明的滑顶系统的车顶,所述盖位于所述通风位置;图2是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侧视图,其中所述盖位于关闭位置;图3是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立体图,其中所述盖位于关闭位置;图4是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侧视图,其中所述盖位于通风位置;图5是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立体图,其中所述盖位于通风位置;图6是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侧视图,其中所述盖位于打开位置;而图7示出所述滑顶系统的一个立体图,其中所述盖位于打开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一个设置有一个滑顶系统的车顶10。该滑顶系统具有一个位于一个刚性车顶部分内的顶部开口12。
顶部开口12能够借助于一个盖14而部分地或完全地暴露,所述盖14可以在平行于车辆纵向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盖14还可以通过提升其后边缘16而升起至一个通风位置。一个侧安全屏18设置在所述盖14的下方,并且当所述盖在其通风位置时,侧安全屏18沿着盖14的边缘20、22向下延伸,从而遮盖所述盖14和一个导轨28之间的间隙。所述导轨是框架的主要构件,所述框架将滑顶系统的构件相互连接起来,所述框架例如可以包括一个驱动马达、一个排水沟槽等等。
一个挡风板24置于顶部开口12的前边缘26上(具体参见图2和图4)。该挡风板24是U形的刚性构件,并且在侧边缘20、22的区域内枢转地紧固至所述导轨28上的一个支承点(未示出)。一个挡风板弹簧30联接至挡风板24,该弹簧适于使挡风板24偏离至所述升起位置。当滑顶系统的可移动盖14处在一个至少部分打开位置时,挡风板24具有可以改善流动状况的功能。
侧安全屏18优选地是由塑料制成的构件。借助于带槽引导件34,侧安全屏18的前端联接至挡风板24。在此种结构中,侧安全屏18具有一个引导槽36,而挡风板24具有一个引导销38。借助于由引导槽36和引导销38形成的所述带槽引导件34,所述挡风板24和所述侧安全屏18联接可进行有限的运动(具体参见图3和图5)。
所述侧安全屏18在其尾端处借助于一个提升杆40而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导轨28。一个提升弹簧42——例如一个脚弹簧(leg spring)——联接至所述提升杆40。所述侧安全屏18可以朝着顶部偏移至遮盖位置。
在所述带槽引导件34和所述提升杆40之间的一个位置处,所述侧安全屏18借助于一个邻接结构44而进一步地联接至导轨28(具体参见图6)。邻接结构44由安装至侧安全屏28的支柱46以及一个设置在导轨28上的一个狭长孔48构成。狭长孔48允许支柱46竖直运动。
邻近提升杆40在侧安全屏18上设有一个止挡件32。下面解释止挡件32的功能。
图2和图3示出所述滑顶系统,其中盖14处在关闭位置。止挡件32靠在盖14上。籍此侧安全屏的后边缘保持在降下的位置,与提升弹簧42的作用相反。盖14的前部将挡风板24保持在所述降下位置,与挡风板弹簧30的作用相反。由于通过带槽引导件34联接,侧安全屏18的前部也保持在其降下位置。
图4和图5示出位于通风位置的盖。通过马达动力而使盖14升高是已知的。在通风位置,盖的前边缘处在升起位置。籍此,盖14的前边缘26继续将挡风板24保持在降下位置,并且侧安全屏18的前部也保持在降下位置。
由于盖14的后边缘16已经升起以达到所述通风位置,在侧安全屏18上的止挡件32同样可以向上运动。借助于提升杆40——其可以与预加载的提升弹簧42相联接——所述侧安全屏18的后部已经被向上移动至图4和图5中所示的遮盖位置。进而,侧安全屏随着盖14到达通风位置,而止挡件32继续靠在盖14上。在运动至遮盖位置的过程中,邻接结构44的支柱46一直在设于导轨28上的狭长孔48内向上移动。
图6和图7示出所述滑顶系统,其中所述盖14位于一个打开位置。由于盖14移至后部,挡风板24已经被释放。这是挡风板24能够由预加载挡风板弹簧30向上移的原因。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过带槽引导件34的联接,侧安全屏的前部已经被向上带动。与述引导槽36一起,引导销38允许在此所需的纵向补偿。由于当挡风板进行升高运动时支柱46已经处于狭长孔的上端,侧安全屏一直绕支柱48顺时针转动;籍此侧安全屏18的后部与提升弹簧42的作用相反地向下移动,使得侧安全屏现在处于图6和图7示出的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由于侧安全屏18位于导轨28和内部密封(未示出)之间,侧安全屏18从外侧是不可见的,并且进一步地其不会导致任何由于气流所造成的令人生厌的侧噪音。
为了重新回到根据图2的初始位置,盖14回到关闭位置。在此过程中,盖14使挡风板24向下运动并预加载挡风板弹簧30,支柱46沿狭长孔48向下压,而引导销38在引导槽36内移动。所以,挡风板24和侧安全屏18再次位于降下位置,同时在盖14从通风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时侧安全屏18有效地遮盖所述盖14和导轨28之间的间隙,用于提供可靠的防夹保护。
权利要求
1.一种滑顶系统,包括一个框架;一个盖(14),其可以移至一通风位置;以及一个侧安全屏(18),其在一个遮盖位置延伸到位于所述盖(14)的侧边并位于盖(14)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安全屏(18)紧固至所述框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14)能够在一个关闭位置、所述通风位置和一个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侧安全屏(18)能够在一个降下位置、当盖(14)处于所述通风位置时所述侧安全屏(18)所处的所述遮盖位置、以及当盖(14)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侧安全屏(18)所处的一个释放位置之间移位,并且所述滑顶系统具有一个挡风板(24),该挡风板(24)能够在一个降下位置和一个升起位置之间移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安全屏(18)与所述挡风板(24)相联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安全屏(18)通过一个带槽引导件(34)而与所述挡风板(24)相联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槽引导件(34)由一个位于所述挡风板(24)上的引导销(38)和一个位于所述侧安全屏(18)上的引导槽(36)构成。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4)由一个挡风板弹簧(30)偏移至所述升起位置。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安全屏(18)在背离所述挡风板(24)的端部设置有一个能够与所述盖(14)接触的止挡件(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个提升弹簧(42),其使所述侧安全屏(18)设置有止挡件(32)的所述端部朝着所述盖(14)偏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弹簧(42)作用在一个与所述侧安全屏(18)相联的提升杆(40)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弹簧(42)是一个脚弹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杆(40)枢转地安装至一个导轨(28)。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槽引导件(34)和所述止挡件(32)之间设置有一个邻接结构(44),所述侧安全屏(18)借助于该邻接结构(44)与所述导轨(28)联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邻接结构(44)枢转地支撑所述侧安全屏(18),使得所述侧安全屏(18)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滑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邻接结构(44)由一个位于侧安全屏(18)上的支柱(46)和一个位于所述导轨(28)上的狭长孔(48)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滑顶系统,其包括一个框架;一个盖(14),其可以移至一通风位置;以及一个侧安全屏(18),其在一个遮盖位置处延伸使得位于所述盖(14)的侧边并位于盖(14)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安全屏(18)紧固至所述框架。
文档编号B60J7/05GK1743196SQ2005100853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日
发明者克里斯托夫·博斯, 霍尔格·欧歇尔, 奥利弗·帕伦迪尔 申请人:阿文美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