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15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内部前后左右(4-Way Zone)的空调控制可以独立进行的车辆空调装置,该车辆空调装置在全制冷模式下,可以有效的防止流向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风孔的冷空气被加热器核心加热。
背景技术
车辆空调装置包括,车辆内部制冷的制冷系统和车辆内部供暖的供暖系统。制冷系统,在压缩机的驱动下冷媒经过凝缩器,干燥机(Receiver Dryer),膨胀阀及蒸发器,并在压缩机处循环,并且与在送风机作用下吹过蒸发器表面的送风空气发生热交换,上述送风空气成为冷空气并被排入车辆内部,由此构成了车辆制冷系统。同时,供暖系统,冷却水流入加热器核心同送风空气发生热交换,由此构成了车辆供暖系统。
这种车辆空调装置大体可以分为3类。
其中一种是,送风机单元,蒸发器单元以及加热器单元分别由另外的单元构成并结合的三件式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由于尺寸大,产生了降低车辆内部空间的灵活使用性及生产效率低下等各种弊病。
因此,为了提高车辆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要求车辆空调装置的密集化和小型化,因为这种要求,最近逐渐使用蒸发器单元和加热器单元一体化的半中心型(Semi-Center Type)空调装置及送风机单元,蒸发器单元以及加热器单元一体化的半中心型空调装置。
图1,表示现有半中心型车辆空调装置的例子,但是图中省略了送风机单元。
上述车辆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机外罩10,其设置有通过各自开口处的模式门12d、14d、16d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12(Defrost Vent),正面通气孔14(Face Vent)及底通气孔16(Floor Vent);送风机(未图示),其与上述空调机外罩10的入口相连送风内部气体及外部气体;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10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温度调节门20,其调节上述空调机外罩10的冷气通路P1及温气通路P2的打开程度。上述底通气孔16可以分为,向前部座席侧排出空气的前通气孔16f(Front Vent)和向后部座席侧排出空气的后通气孔16r(Rear Vent)。
如上述结构的图1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制冷循环动作时,温度调节门20移动至图1中虚线标出的位置,开放冷气通路P1关闭温气通路P2。由此,经送风机送风的空气,经过蒸发器E的表面与在蒸发器E的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成为冷气后,沿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流向冷气通路P1侧,在选定的空气排出模式下通过开放的通气孔排到车辆室内,进行车辆室内制冷。
供暖循环动作时,温度调节门20移动至图1中实线标出的位置,开放温气通路P2关闭冷气通路P1。这时中止通过蒸发器E进行的制冷循环动作。由此,送风空气,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通过温气通路P2,经过加热器核心H,与加热器核心H内部流动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成为温气后,在选定的空气排出模式下通过开放的通气孔排到车辆室内,进行车辆室内供暖。
但是,图1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底通气孔16开放按选定的空气排出模式进行制冷动作的情况下,有热的冷却水流入加热器核心H,因为加热器核心H的后方就是底通气孔16,因加热器核心H的影响通过底通气孔16排出的空气被加热温度升高,所以降低了制冷性能。并且,温度调节门20在蒸发器E和加热器核心H之间转动,因为蒸发器E和加热器核心H大致垂直的配置,所以加大了空调机外罩10的前后及上下尺寸。
此外,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设置左右划分空调机外罩10内部气体流路的左右分离壁(未图示),在其左右空间内设置门可以调解各自打开程度的情况下,车辆内部的左右制冷/供暖可以独立控制,但是因为前通气孔16f和后通气孔16r相互联通,存在无法独立控制车辆内部的前后制冷/供暖的弊端。
图2表示的是美国公开专利第2004-31601号涉及的,克服图1所示车辆空调装置存在的弊端的车辆空调装置。
图2所示车辆空调装置,其入口110连接送风机(未图示),其包括,出口处,空调机外罩100,设置有通过模式门120d、122d、124d、126d调节各自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120(Defrost Vent),正面通气孔122(Face Vent),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124(Floor Vent)及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126(Consol Vent);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100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其位于设置有上述加热器核心H的温气通路P2的下部同时连通空调机外罩100的冷气通路P1和控制中心通气孔126;第一冷气调节门130及第二冷气调节门132,它们调节上述冷气通路P1的出口及温气通路P2的入口的打开程度;第3冷气调节门134,其调节上述温气通路P2的入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的打开程度;第一温气调节门140,其调节温气通路P2相对于上述空调机外罩100的混合室MC的出口打开程度;第二温气调节门142,其调节温气通路P2相对于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126的出口打开程度。
图2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开放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126且在全制冷模式下排出空气的情况下动作,此时,第一冷气调节门130及第3冷气调节门134,封闭温气通路P2的入口。此外,因第一冷气调节门130及第二冷气调节门132的动作,冷气通路P1的出口被开放。
由此,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来连通冷气通路P1和控制中心通气孔126。第一温气调节门140及第二温气调节门142,动作,封闭温气通路P2的出口。所以,使控制中心通气孔126和温气通路P2不连通。接着,其他的门,120、122、124按照设定的空气排出模式有选择的开放。
从该状态开始,通过未图示的送风机向空调机外罩100的入口110流入送风空气,其经过蒸发器E变成冷气。该冷气中的一部分,通过冷气通路P1及混合室MC,按照空气排出模式,经过开放的门排出到车辆室内的前部座席侧,上述冷气中的残留部分,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及控制中心通气孔126排出到车辆室内的后部座席侧。
另外,如图3所示,设置左右分离壁112,其将空调机外罩10内部气体流路划分为左右两部分,在该左右空间内设置门可以调解各自打开程度的情况下,车辆内部的左右制冷/供暖可以独立控制。即,车辆内部4个区间(4-Way Zone)都可以独立控制制冷/供暖。
但是,图2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因为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正接在加热器核心H的下部,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供给的冷气由来自加热器核心H传导的热量被加热,因此,降低了抑制通过控制中心通气孔126排出的空气温度上升的效果。并且,加热器核心H的下端部凹向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一部分包围加热器核心H,因此,冷气在加热器核心H的作用下被加热的现象就更加明显,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动的空气的风量也变小,导致不能有效的控制通过控制中心通气孔126排出的空气的温度。
此外,如图2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空调机外罩100通常由左/右外罩100a、100b(参照图3)两部分合成,或者采用由左/右外罩及下部外罩三部分合成构成的结构,所以如图3所示,通过上述左/右外罩100a、100b的左右结合部分114经过加热器核心H温气从温气通路P2泄漏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因此,存在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从控制中心通气孔126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更加上升高的问题。
此外,全制冷动作时,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126,由第二温气调节门142封闭温气通路P2,即便如此,也存在通过空调机外罩100的密封表面(Sealing Surface)和第二温气调节门142间的间隙,空气由温气通路P2泄漏到控制中心通气孔126的问题。
此外,为调解温度,需要全部5个门,130、132、134、140、142,因此更需要为驱动上述门的驱动器等驱动装置,存在增加部件数目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已知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全制冷模式下,有效的防止流向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的冷气因加热器核心而被加热。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空调机外罩,其在与混合室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正面通气孔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及结合在上述左/右侧外罩下部的下部外罩;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及加热器核心;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其调节相对上述混合室的冷气通路及温气通路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Main Temp Door),其调节上述温气通路的入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入口的打开程度;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其调节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温气通路出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处口的打开程度。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设置了泄漏温气排出通路,其在上述温气通路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之间,将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与温气通路隔离同时将从上述温气通路经由左/右侧外罩的左右搭合部分泄漏的温气导入排出通路,排出到外部。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更设置了调解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温气通路打开程度的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和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连动,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封闭温气通路的入口,那么,封闭控制中心侧温气通路的出口,除此以外,优选的是,将控制中心侧温气通路的出口设置为开放。
此外,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优选的是中心回转轴门构造。
此外,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入口的侧底部分,优选的是,在该入口的下端设置由凝缩水通孔形成的第一隔板,以防止因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动作而产生的过多的压力变化。
此外,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入口的侧底部分,优选的是,在该入口的下端设置由凝缩水通孔形成的第二隔板,以防止在坡路行驶时水向后方溢出。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二隔板优选的是有前后区分的在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上设置凝缩水排出口,以将蒸发器产生的凝缩水及沿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流动的凝缩水排到外部。
并且,上述左/右侧外罩之间,设置将其内部区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左右分离壁。
此外,跨在上述左/右侧外罩间及下部外罩的中央,设置将上述左/右侧外罩内部及下部外罩内部区分出左右的左右分离壁。
此外,在空调机外罩的内部流路因上述左右分离壁而被区分为左右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按各门等各自独立调节被空调机外罩的左右部分区分的流路的打开程度的方式进行设置。
此外,上述加热器核心,优选的是,以后方向下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温气通路内。
此外,上述空调机外罩内设置有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优选的是,该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与上述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连通。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空调机外罩,其在与混合室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正面通气孔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及结合在上述左/右侧外罩下部的下部外罩;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及加热器核心;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其调节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冷气通路及温气通路出口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其设置在上述加热器核心的下部;区画壁,其形成连通上述温气通路及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的连通路;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其沿上述空调机外罩内的加热器核心的下部侧面设置,连通上述冷气通路和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泄漏温气排出通路,其贯穿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左右,在上述温气通路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之间,将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与温气通路隔离,将从上述温气通路经过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左右搭合部分泄漏的空气排到外部。


图1是一种已知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另一种已知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空调机外罩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6中VII-VII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沿图6中VII-VII线的部分剖视图,其表示与图7不同的构造。
图9是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Temp Door)的斜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部分剖视图,其表示与图11不同的例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进一步包括,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其调节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的入口及上述温气通路的入口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其调节上述连通路的打开程度。
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内部流路由左右分离壁区分成左/右侧流路。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结合附图作更加详细清晰的说明。
图4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机外罩200,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内部流路中顺次设置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
上述蒸发器E,在空调机外罩200的入口附近以大体垂直的状态设置。此外,上述加热器核心H,优选的是,以后方向下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温气通路内。
此外,在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入口附近设置有未图示的送风机。在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出口一侧,设置调节吹向车辆内部的空气排出风量的多个通风孔220、222、224及226。即,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具有,向车辆内部车窗侧排出空气的除霜器孔220,向车辆内部的上半部排出空气的正面通气孔222,向车辆内部的前部座席底侧排出空气的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向车辆内部的后部座席底侧排出空气的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
上述通气孔220、222及224等,通过混合室MC和冷气通路P1及温气通路P2连通,各自通过门220d、222d及224d调节打开程度。
此外,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如图5所示,由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200a、200b以及结合在上述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下部的下部外罩200c三部分构成。此时,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其内部流路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为左右部分。例如,因为上述左右分离壁212设置在左/右侧外罩200a、200b之间,所以空调机外罩200中只有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内部空间被区分为左右部分,要么,如图5所示,因为上述左右分离壁212跨在左/右侧外罩200a、200b间以及下部外罩200c的中央,空调机外罩200的内部流路被整体区分为左右部分。即,在前一种情况下,被区分为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左/右侧空间以及下部外罩200c的下部空间,共3个空间(3-Zone),在后一种情况下,被区分为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左/右侧空间以及下部外罩200c的下部左/右侧空间,共4个空间(4-Zone)。
另一方面,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在与设置上述加热器核心H的温气通路P2连通的同时,通过沿上述空调机外罩200中的加热器核心H的下部侧底设置的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与接在蒸发器E后面的冷气通路P1连通。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以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由结合在左/右侧外罩200a、200b下部的下部外罩200c构成。
并且,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通过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调节其打开程度,由上述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的旋转角度调节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温气通路P2的出口以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出口的打开程度。
为了能调节经过上述蒸发器E以及加热器核心H的空气的温度,在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内,设置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其调节相对上述混合室MC,冷气通路P1的出口及温气通路P2的出口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其调节上述温气通路P2的入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的打开程度。
如上所述,加热器核心H以后方向下倾斜的方式进行配置。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沿着空调机外罩200的底部设置,那么,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空气可以顺畅的流向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一侧。在这一过程中,使因上述加热器核心H产生的加热最小化,也可以降低空调机外罩200的高度。
上述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如图4及图9所述,其构造是,在弯曲指定角度的门板(Door Plate)227的弯曲部分沿着长度方向设置门轴228构成的中心回转轴门。在上述门板227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分别沿侧边向门轴228方向设置供左右分离壁212的端部插入的槽229,但是,在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的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流路内分别设置可以分别独立调节各自打开程度的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上述的槽229。
此外,在空调机外罩200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左右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将调解门220、222及224打开程度的模式门220d、222d及224d,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以及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以能各自独立调节区分为左右的流路的打开程度的方式进行设置。
本发明,上述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动冷气内混入从温气通路经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左右搭合部分202泄漏的空气,为了有效的防止上述冷气被加热,如图6所示,在上述温气通路P2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之间,设置将上述泄漏温气排到外部的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即,上述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如图7及图8所示,其功能是,在隔离温气通路P2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同时,从上述温气通路P2经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左右搭合部分202将泄漏的温气导入,排到空调机外罩200外部。上述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不仅可以如图7及图8所示由左右分离壁212的区分而分左右设置,也可以贯通空调机外罩200设置,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后一种情况,可以对应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在左右分离壁212上加工孔。
此外,如图6所示,在上述温气通路P2的出口侧设置调节温气通路P2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打开程度的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和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连动,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如图6所示,如果封闭温气通路P2的入口就会封闭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温气通路P2的出口,除此之外,都开放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温气通路P2的出口。在空调机外罩200的内部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为左右的情况下,在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流路内,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以能各自独立调节区分为左右的流路的打开程度的方式进行设置。
由此,在车辆的前后空间全部在全制冷模式下动作的情况下,如果如图4所示,虽然不使用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226,通过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封闭温气通路P2的出口,但也可以防止温气泄漏至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如图6所示使用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温气通路P2的出口由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以及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进行两重封闭,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温气泄漏至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
另外,如图4至图6中所示,在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上设置凝缩水排出口214,以将蒸发器E产生的凝缩水及沿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动的凝缩水排到外部。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入口的侧底部分,优选的是,在该入口的下端设置由凝缩水通孔216a形成的第一隔板216,以防止因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动作而在蒸发器E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之间的区域诱发过多的压力变化。此外,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入口的侧底部分,优选的是,在该入口的下端设置由凝缩水通孔形成的第二隔板218,以防止在坡路行驶时水向后方溢出。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二隔板优选的是有前后区分的设置凝缩水排出口214。
另外,如图4至图6中所示,上述空调机外罩200进一步设置有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5,该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5和上述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连通。如图5所示,当从后方看空调机外罩200时,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设置在中央,其两侧分别设置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5。
如图10至图12所示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其包括,空调机外罩200,其在与混合室MC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220d、222d及224d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220,正面通气孔222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200a及200b;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其调节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冷气通路P1及温气通路P2出口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其设置在上述加热器核心H的下部;区画壁242,其形成连通上述温气通路P2及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连通路244;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其沿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内的加热器核心H的下部侧面设置,连通上述冷气通路P1和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其贯穿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在上述温气通路P2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之间,将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与温气通路P2隔离,将从上述温气通路P2经过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搭合部分202泄漏的空气排到外部。
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其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及温气通路P2的入口的打开程度由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调节。连通路244的打开程度是由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来调节。上述区画壁242,其隔开接在上述加热器核心H后的温气通路P2,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以及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进一步设置连通上述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的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5。
此外,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如图12所示,上述空调机外罩200的内部流路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左/右侧流路。
接着,图10至图12出现的未说明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等都与上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在构造及功能上很相似或是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和图6表示的车辆空调装置相比,除了不具有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之外,实质上构造是相同的。即,图6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相对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风量由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来调节,但是在图10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中,相对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风量由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及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来调节。
接着,对构造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4及图6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开放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车辆的前后空间处于全制冷模式下的情况下,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在开放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的同时,封闭温气通路P2的入口。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动作,封闭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温气通路P2的出口。如图6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或如图10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使用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以及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的情况下,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以及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与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连动,封闭温气通路P2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出口。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在开放冷气通路P1的同时,动作封闭温气通路P2的出口。此外,其余的通气孔220、222及224,按照空气排出模式选择性的开放。
在这种状态下,接在蒸发器E后的冷气通路P1,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和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连通,由此,经过蒸发器E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向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排出到车辆室内的后部座席一侧,实现了车辆后部座席的制冷。
接着,因为温气通路P2堵塞,经过蒸发器E的冷气不会经过加热器核心H。因此,经过蒸发器E的残留冷气通过冷气通路P1的出口流向混合室MC,接着通过开放的通气孔流到车辆室内,由此实现了车辆前部座席的制冷。空调机外罩200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左右,在各个门设置为能各自独立控制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流路的情况下,能够独立控制车辆室内的左右制冷。
在上述全制冷模式下工作的过程中,当冷气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向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时,因为加热器核心H采用后方向下倾斜的构造设置,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沿着空调机外罩200的底部设置,所以冷气能够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顺畅的流向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上述冷气因加热器核心H的加热能被最小化。
此外,图6及图10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使用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的情况下,因为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由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而与温气通路P2隔离,所以如图7、图8、图11及图12所示,从温气通路P2泄漏到空调机外罩200的左右搭合部分202的温气,流入上述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排出到空调机外罩200的外部。由此,可以抑制经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动的冷气受上述泄漏温气以及加热器核心H的热量影响产生的温度上升。
上述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如图6所示,在设置了加热器核心H的后侧头部水箱(Header Tank)HT的情况下,因为后侧头部水箱HT部分借助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与控制中心通气孔226隔离,所以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冷气温度上升现象。
此外,从上述加热器核心H的后侧头部水箱HT通过壁面传导的热气,不仅由设置在壁面后方的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遮断,在使用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的情况下,因为该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和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一样遮断通过温气通路P2向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的空气泄漏,实现双重遮断,所以更有效的防止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冷气温度上升的现象。
图4及图6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开放的全供暖模式下工作的情况下,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在封闭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出口的同时,动作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开放温气通路P2(图4及图6中的虚线位置)。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在封闭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的同时,动作开放温气通路P2的入口(图4、图6及图10中的虚线位置)。
此外,如图6以及图10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在使用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及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的情况下,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及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a动作,相对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开放温气通路P2(图6及图10中的虚线位置),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在封闭相对混合室的冷气通路P1的开口的同时,动作,开放温气通路P2的出口(图4及图6中的虚线位置,图10中的实线位置)。接着,中止经过蒸发器E的制冷循环工作。
由此,因为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封闭,接在蒸发器E后的冷气通路P1和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无法连通,所以使经过蒸发器E的空气不流向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而全部经温气通路P2流向加热器核心H。经过上述加热器核心H的温气中的一部分,经由混合室MC按照设定的空气排出模式,通过开放的通气孔排到车辆室内,残留的温气通过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排到车辆室内,从而实现车辆室内的供暖。
在这样全供暖模式下工作的过程中,使用如图4及图6所示的车辆空调装置时,因为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由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及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实现双重封闭,所以能有效的防止经过蒸发器E的空气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而发生泄漏的问题。
在制冷时及供暖时,在空调装置按温度调节模式工作的情况下,各个流路在适当模式下通过门等有选择性的调节打开程度,因此,可以调节排出空气的温度,风向以及风量。
在制冷模式下工作的时候,在蒸发器E产生的凝缩水,通过第一隔板216的凝缩水通孔216a流到凝缩水排出口214内,然后通过第二隔板218前侧部分排到外部,由在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内流动的冷气产生的并流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水,经过凝缩水排出口214及第二隔板218前侧部分排到外部。
此外,在制冷模式下工作的时候,第一隔板216可以防止因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动作,在蒸发器E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之间的空间内压力剧烈变化。车辆在坡路行驶时,防止从第二隔板218前侧部分流向凝缩水排出口214的水溢到或流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后侧。
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在全制冷模式下工作的时候,通过相对温气通路P2的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隔离构造,加热器核心H的配置构造,从温气通路P2泄漏的温气的排出构造以及遮断从温气通路P2向控制中心通气孔泄漏温气的泄漏遮断构造,有效的防止了,经由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通过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排出的冷气的温度,因为加热器核心H的热量及泄漏空气的温度而升高的问题,因此,提高了制冷性能。
此外,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不受加热器核心H的配置构造的影响,以不阻碍空气流动的构造沿着空调机外罩200的底部设置,所以可以向车辆后部的座席一侧排出足够风量的冷气。
此外,在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开放的制冷模式下工作的时候,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由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以及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实现两重封闭,能有效的防止经过蒸发器E的空气通过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而发生泄漏到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的问题,因此,提高了供暖性能。
此外,可以减少作温度调节之用的门的数目,可以减少驱动这些门的驱动器等驱动装置的数目,因此,使空调装置简单化。
此外,利用第一隔板216,可以防止因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动作产生的过多压力变化。
此外,利用第二隔板218,车辆在坡路行驶时,防止水流入或溢入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后侧,因此,防止水流入车辆室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空调机外罩(200),其在与混合室MC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220d、222d)及(224d)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220),正面通气孔(222)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200a、200b)及结合在上述左/右侧外罩下部的下部外罩(200c);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其在与设置上述加热器核心的温气通路P2连通的同时,通过与在上述空调机外罩内沿着加热器核心的下部侧底设置的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连通冷气通路P1;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其调节相对上述混合室的冷气通路及温气通路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其调节上述温气通路的入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入口的打开程度;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其调节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温气通路出口及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处口的打开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温气通路P2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之间,设置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该排出通路在将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与温气通路隔开的同时,导入从温气通路经左/右侧外罩(200a、200b)的左右搭合部分(202)泄漏的温气,再将上述温气排到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置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其调节温气通路P2相对上述控制中心通气孔(226)的打开程度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40)和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连动,如果上述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封闭温气通路P2的入口,就会封闭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温气通路的出口,除此之外,都开放控制中心通气孔(226)侧温气通路的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是中心回转轴门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入口的侧底下端设置由凝缩水通孔(216a)形成的第一隔板(216),以防止因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d)动作而产生的过多的压力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入口的侧底部分,设置第二隔板(218),以防止在坡路行驶时水向后方溢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隔板(218)在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上设置凝缩水排出口(214),以有前后区分的方式进行设置,其中的凝缩水排出口(214)将蒸发器E产生的凝缩水及沿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流动的凝缩水排到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左/右侧外罩(200a、200b)之间设置将其内部区分出左右的左右分离壁(21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跨在上述左/右侧外罩(200a、200b)之间及下部外罩(200c)的中央并将上述左/右侧外罩内部及下部外罩内部区分出左右的左右分离壁(21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调机外罩(200)内部流路由上述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左右的情况下,各个门设置为能各自独立调节由空调机外罩的左右所区分的各流路的打开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调机外罩(200)内部流路由上述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左右的情况下,各个门设置为能各自独立调节由空调机外罩的左右所区分的各流路的打开程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器核心H,以后方向下倾斜的方式配置在温气通路P2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调机外罩(200)内进一步设置和上述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连通的后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5)。
15.一种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空调机外罩(200),其在与混合室MC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220d、222d)及(224d)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220),正面通气孔(222)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200a、200b);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外罩内部气体流路内的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其调节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冷气通路P1及温气通路P2出口的打开程度;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其设置在上述加热器核心的下部;区画壁(242),其形成连通上述温气通路及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的连通路(244);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其沿上述空调机外罩内的加热器核心的下部侧面设置,连通上述冷气通路和上述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泄漏温气排出通路(250),其贯穿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左右,在上述温气通路和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之间,将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与温气通路隔离,同时将从上述温气通路经过上述空调机外罩的左右搭合部分(202)泄漏的空气排到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调节上述控制中心侧冷气旁路通路P3的入口及上述温气通路P2的入口打开程度的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调解上述连通路(224)打开程度的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机外罩(200)内部流路由左右分离壁(212)区分出左/右侧流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在全制冷模式下,可以有效的防止流向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风孔的冷空气被加热器核心加热的车辆空调装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其包括,空调机外罩(200),其在与混合室MC连通的同时,其出口处设置由各自的模式门(220d、222d)及(224d)调节打开程度的除霜器孔(220),正面通气孔(222)及前部座席用底通气孔(224),其具有左右搭合的左/右侧外罩(200a、200b);蒸发器E及加热器核心H;后部座席用控制中心通气孔(226);前部座席用温度调节门(230);后部座席用主温控门(232);第一后部座席用辅助温控门(226d)。
文档编号B60H1/00GK1814470SQ200610003328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日
发明者徐容殷, 卞相喆, 姜成镐, 韩成锡, 金容湘 申请人: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