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离合操纵机构和教练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79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副离合操纵机构和教练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和教练车,副离合操纵结构包括具有铰接部的踏板总成以及相对于铰接部固定的连接臂,踏板总成设置有拉线连接件,连接臂上安装有拉线接头,从拉线接头引出的拉线芯线连接在拉线连接件上,踏板总成围绕铰接部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摆动,其中相对于所述初始位置,在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拉线芯线的最大摆动角度为12°由于拉线芯线在踏板总成的工作过程中摆动角度很小,不需设置滚轮进行过渡,因此能够减少对芯线的磨损并且降低长时间使用后的芯线变形量,从而提升拉线芯线的使用寿命并保证踏板总成的工作稳定性。
【专利说明】副离合操纵机构和教练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副离合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驾校所使用的教练车常常需要配置副离合操纵机构,常见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1、机械拉杆式副离合操纵结构,缺点主要有不易在整车下布置机构走向,需要连带改动机构走向的周边总成较多,更改成本较大,离合器彻底分离时副离合操纵机构踏板臂旋转角度相比主离合操纵机构踏板臂旋转角度大很多,容易造成副离合操纵机构运动失真,影响副离合踏板机构操纵的人机舒适性;2、液压式副离合操纵机构,缺点主要有结构原理复杂,对驾驶员的操纵方式有要求,驾驶员操纵不当时会造成离合器受损,离合系统失效等问题;3、拉线式副离合操纵机构,其最为常见,但是所存在的缺点主要在于拉线连接踏板臂采用滚轮过渡,由于是芯线和滚轮直接接触,很容易导致芯线往复折弯而产生疲劳断裂,最终弓I发副离合操纵机构失效。
[0003]如图1所示,在常见的拉线式副离合操纵机构中,拉线接头安装在连接臂4’上,所引出的拉线2’经滚轮I’过渡后固定在踏板总成3’上,S卩,拉线2’的芯线贴合在滚轮I’上,因此,当踩下踏板总成3’时,拉线2’的芯线会随着踏板总成3’的摆动沿着滚轮I’的边缘不断的拉长,同时芯线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当松开副离合踏板臂时,芯线又会沿相反的方向收缩回去。因此,在踏板总成3’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的反复运动中,拉线2’的芯线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载较大,很容易造成芯线由于不断的往返运动,并伴随着芯线角度的不断变化,很容易造成芯线的疲劳断裂。另外,由于拉线2’是芯线运动过程角度变化过大,当使用一段时间后,芯线很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导致需要调节踏板总成3’的初始位置来抵消芯线的塑性变形量,从而造成副离合操纵机构的踏板总成3’回位不彻底,稳定性差。
[0004]因此,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具有积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该副离合操纵机构能够有效提升拉线芯线的使用寿命并且保证踏板总成的工作稳定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具有铰接部的踏板总成以及相对于所述铰接部固定的连接臂,所述踏板总成设置有拉线连接件,所述连接臂上安装有拉线接头,从所述拉线接头引出的拉线芯线连接在所述拉线连接件上,所述踏板总成围绕所述铰接部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摆动,其中相对于所述初始位置,在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拉线芯线的最大摆动角度为12°。
[0007]优选地,所述拉线芯线在所述拉线接头的第一轴线的两侧之间摆动。
[0008]优选地,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拉线芯线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1,在运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拉线芯线摆动到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2,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拉线芯线位于所述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3,其中满足α I = 4.5°,α 2 = 2.2°以及 α 3 = 2°。
[0009]优选地,所述拉线芯线的连接端在该拉线芯线的摆动平面上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踏板总成上。
[0010]优选地,所述拉线连接件具有垂直于所述拉线芯线的摆动平面的第二轴线,所述拉线连接件围绕该第二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踏板总成上,所述拉线芯线固定连接在所述拉线连接件上。
[0011]优选地,所述拉线连接件为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踏板总成上另一端远离所述踏板总成延伸并具有连接所述拉线芯线的连接孔,该连接孔与所述拉线接头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拉线芯线穿过并锁定在所述连接孔上。
[0012]优选地,所述踏板总成包括踏板臂和设置在该踏板臂第一端的踏板,所述踏板臂的第二端具有所述铰接部,所述踏板距离所述铰接部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I,所述拉线连接件距离所述铰接部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2,其中满足所述L1:L2 = 1.2:1?2:1。
[0013]优选地,所述连接臂包括安装有所述拉线接头的拉线安装段,该拉线安装段斜向下延伸,并形成有远离所述拉线接头的拐折部,该拐折部上设置有加强筋。
[0014]优选地,所述连接臂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形成有安装所述拉线接头的安装孔,所述拉线接头包括接头主体和与该接头主体螺纹配合的两个锁定螺母,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具有供所述接头主体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通过的通槽,两个所述锁紧螺母分别锁紧在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两端。
[0015]优选地,所述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安装所述铰接部的安装底板,所述连接臂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
[0016]优选地,所述铰接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上的铰接轴,以及固定在所述踏板总成上的轴套,所述轴套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铰接轴上。
[0017]优选地,所述安装底板上固定有安装座,该安装座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所述铰接轴依次穿过并锁定在所述两个安装板上,所述轴套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铰接轴伸出所述安装板并穿过所述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形成为η型结构,该η型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和位于该两个安装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臂包括加强部,该加强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教练车,包括位于副驾位置的副离合操纵机构,所述副离合操纵机构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拉线芯线在踏板总成的工作过程中摆动角度很小,不需设置滚轮进行过渡,因此能够减少对芯线的磨损并且降低长时间使用后的芯线变形量,从而提升拉线芯线的使用寿命并保证踏板总成的工作稳定性。
[0021]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离合操纵机构从初始位置到工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带局部剖视;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副离合操纵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带局部剖视;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副离合操纵结构从初始位置运动到工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3’ 踏板总成2,4’ 连接臂
[0030]3拉线连接件4拉线接头
[0031]5拉线芯线6安装底板
[0032]11铰接部12踏板臂
[0033]13踏板21拉线安装段
[0034]22拐折部23加强筋
[0035]24安装孔25通槽
[0036]26加强部31连接孔
[0037]41接头主体42锁紧螺母
[0038]61安装座62安装板
[0039]63连接板27拐折段
[0040]A第一轴线B第二轴线
[0041]I’滚轮2’拉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43]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图面方式、“内、外”则是相应物体轮廓的内和外。
[0044]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该副离合操纵机构可应用于教练车等需要布置副离合的车辆中,其中该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具有铰接部11的踏板总成I以及相对于铰接部11固定的连接臂2,因此,踏板总成I可以通过铰接部11相对于安装基体例如车厢摆动,其中,踏板总成I包括踏板臂12和设置在该踏板臂12第一端的踏板13,踏板臂12的第二端具有上述铰接部11,以便于驾驶员通过踏板13进行踩踏操作。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为拉线式结构,具体地,踏板总成I设置有拉线连接件3,连接臂2上安装有拉线接头4,从拉线接头4引出的拉线芯线5连接在拉线连接件3上,踏板总成I围绕铰接部11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摆动。因此,能够通过踏板总成I的摆动拉动拉线芯线5沿拉线接头4和拉线套管(未标识)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离合器的控制。
[0045]其中,拉线芯线5具有与踏板总成I相同的摆动平面以适应踏板总成I的摆动。其中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中,相对于初始位置,在从初始位置运动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拉线芯线5的最大摆动角度为12°。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拉线芯线5在踏板总成I的工作过程中摆动角度很小,不需在拉线接头4和踏板总成I之间设置现有技术中的类似滚轮等传动件进行过渡。这样,能够减少相关部件对拉线芯线5的磨损并且由于摆动角度很小,能够降低长时间使用后的拉线芯线5的变形量,从而提升拉线芯线5的使用寿命,以保证踏板总成I的工作稳定性。并且,进一步使得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的教练车的性能得到提升,实用性强。
[0046]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有多种,其中涉及连接臂2结构和拉线接头4的安装位置、拉线连接件3在踏板总成I上的位置以及踏板总成I的摆动角度等等,根据不同的车型,例如踏板总成1、连接臂2、拉线连接件3、拉线接头4等部件结构和布置方式有多种。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即,降低拉线芯线5的摆动角度以不需设置滚轮等过渡件对拉线进行磨损,并且满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各种变形方式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因此,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只重点介绍其中的优选实施方式,该优选实施方式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4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为了减少拉线芯线5相对于拉线接头4的摆动角度,优选地,拉线芯线5在拉线接头4的第一轴线A的两侧之间摆动。这样,能够分担不设置滚轮等过渡件的情况下的拉线芯线5的最大摆动角度,使得拉线芯线5相对于拉线接头4的摆动角度更小。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初始位置,拉线芯线5位于第一轴线A的第一侧,且与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1,在运动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拉线芯线5摆动到第一轴线A的第二侧,且与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2,在工作位置,拉线芯线5位于第一侧,且与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3,其中满足α I = 4.5°,α 2 = 2.2°以及α 3 = 2°。即在从初始位置运动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拉线连接件3的轨迹为围绕铰接部11的圆弧形轨迹,拉线芯线5则可以首先从第一轴线A的第一侧摆动到第二侧,再从第二侧摆动回第一侧。在这一过程中,拉线芯线5的最大摆动角度为α1+α2 = 6.7°,以进一步保证拉线芯线5的寿命。其中,拉线芯线5的摆动角度相应地可以在0°到α 1、α 2以及α 3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对于此类变形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48]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拉线芯线5的连接端在该拉线芯线5的摆动平面上可转动地连接在踏板总成I上。因此,在踏板总成I摆动的过程中,连线芯线5的连接端可以相对于踏板总成I在摆动平面内转动,从而使得拉线芯线5的连接端不受踏板总成I给予的切向拉力,而只受沿拉线芯线5轴向的拉力,保证了拉线芯线5的寿命。
[0049]其中能够实现这种连接方式的连接结构由多种,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拉线连接件3可转动地安装在踏板总成I来实现的。具体地,拉线连接件3具有垂直于拉线芯线5的摆动平面的第二轴线B,拉线连接件3围绕该第二轴线B可转动地安装在踏板总成I上,拉线芯线5固定连接在拉线连接件3上。其中,拉线连接件3可以为螺栓、销轴等柱状结构件,其上形成有连接孔31,拉线芯线5穿过并锁定在该连接孔31上,具体地可通过锁定螺母等锁定件锁定。因此,可以通过拉线连接件3与踏板总成I形成的转动配合副完成拉线连接件3相对于踏板总成I的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拉线连接件3固定在踏板总成I上,而拉线芯线5可转动地安装在拉线连接件3上的方式,此时,可以将拉线芯线5的连接端设计为孔状结构并可转动地套设在拉线连接件3上即可,对于此类变形方式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0]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连接臂4干扰到踏板总成I的操作,优选地,拉线连接件3所形成的柱状结构的一端铰接在踏板总成I上,另一端远离踏板总成I延伸并具有连接拉线芯线5的上述连接孔31,该连接孔31与拉线接头4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拉线芯线5穿过并锁定在连接孔31上。这样,即满足了拉线芯线5的连接孔31与拉线接头4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即上述的摆动平面内,又通过拉线连接件3的长度使得安装拉线接头4的连接臂4与安装拉线连接件3的踏板总成I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开,从而避免了连接臂4干扰踏板总成的操作。
[0051]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的操作性能,优选地,踏板13 (踏板中心点)距离铰接部11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I,拉线连接件3距离铰接部11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2,其中满足L1:L2 = 1.2:1?2:1。S卩,拉线连接件3在水平方向上更接近于踏板13设置,这样,既能够保证拉线芯线5的轴向位移较大以驱动离合器,又能够通过杠杆原理,使得驾驶员使用较小力即可完成踏板总成I的踩踏操作,实用性强。其中,具体拉线连接件3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车型进行确定,对于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下的各种变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2]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臂2包括安装有拉线接头4的拉线安装段21,为了减小拉线芯线5的摆动角度,拉线接头4的该第一轴线A需要大致平行与踏板总成I斜向下的摆动方向。其中,拉线接头4的第一轴线A通常垂直于拉线安装段21安装,因此使得拉线安装段21也通常为倾斜设置。为了方便整体连接臂2的安装,该拉线安装段21优选形成有远离拉线接头4的拐折部22,为了保证需要受力的该拉线安装段21的稳定而不晃动,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该拐折部22设置有加强筋23。更优选地,该加强筋23由拐折部22自身冲压成型,即可以通过拐折部22自身的加工结构完成拐折部22的加强。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焊接额外的加强件形成加强筋23,对于此类变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3]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臂2的具有自由端,即拉线安装段21的端部,该自由端形成有安装拉线接头4的安装孔24,拉线接头4包括接头主体41和与该接头主体41螺纹配合的两个锁定螺母42,安装孔24的孔壁具有供接头主体41沿安装孔24的径向通过的通槽25,两个锁紧螺母42分别锁紧在安装孔24的轴向两端。其中通槽25的宽度小于安装孔24的孔径。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可首先将两个锁紧螺母42相互远离地旋拧,待接头主体41通过通槽25进入安装孔24内后在将两个锁紧螺母42相互接近的旋拧并锁定在安装孔24的端面上,整个过程不需将其中一个锁紧螺母42拆下即可完成,拆装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其他安装结构,对于此类变形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4]另外,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离合操纵机构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优选地,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安装铰接部11的安装底板6,连接臂2固定设置在安装底板5上。S卩,踏板总成I和连接臂2均安装在安装底板6上,在实际使用中,只需将安装底板6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安装到车厢内的相应位置即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连接臂2和踏板总成I分别安装,对于此类变形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5]作为一种铰接部11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铰接部11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底板6上的铰接轴111,以及固定在踏板总成I上的轴套112,轴套112可转动地套设在铰接轴111上,即通过轴套112和铰接轴111的相对转动,实现踏板总成I相对于安装底板6的摆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踏板总成I上设置铰接轴,并在安装底板6上设置相配合的铰接孔,这种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对与此类变形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56]更具体地,安装底板6上固定有安装座61,该安装座61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62,铰接轴111依次穿过并锁定在两个安装板62上,轴套112位于两个安装板62之间,铰接轴111伸出安装板62并穿过连接臂2,连接臂2与安装板62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即连接臂2也通过安装座6进行安装,其中还可以将铰接轴111固定在连接臂2上以保证铰接轴111的定位更加精确和稳定。
[0057]其中,为了保证连接臂2的连接稳定,优选地,安装座6形成为η型结构,该η型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61和位于该两个安装板62之间的连接板63,而连接臂2包括加强部26,该加强部26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在连接板63上。即,如图2所示,连接臂2可呈角度地固定在安装座6上,这样可以增加连接臂2与安装座6的接触面积,使得其连接结构稳定。另外,由于连接臂2的固定端与踏板总成I的铰接部固定在一起,为了实现上述连接臂2对踏板总成I的回避,优选地,连接臂2还具有在水平方向上远离踏板总成I的拐折段27,从而避免对连接臂2的拉线安装段21对踏板总成I造成干扰。
[0058]综上,本实用新型对副离合操纵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避免了对拉线芯线5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保证了拉线芯线的寿命,并且结构简单巧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005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具有铰接部(11)的踏板总成(I)以及相对于所述铰接部(11)固定的连接臂(2),所述踏板总成(I)设置有拉线连接件(3),所述连接臂(2)上安装有拉线接头(4),从所述拉线接头(4)引出的拉线芯线(5)连接在所述拉线连接件(3)上,所述踏板总成(I)围绕所述铰接部(11)在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摆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初始位置,在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拉线芯线(5)的最大摆动角度为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芯线(5)在所述拉线接头(4)的第一轴线(A)的两侧之间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拉线芯线(5)位于所述第一轴线(A)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1,在运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拉线芯线(5)摆动到所述第一轴线(A)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2,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拉线芯线(5)位于所述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轴线的最大夹角为α 3,其中满足α I = 4.5°,α 2 = 2.2°以及α 3 = 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芯线(5)的连接端在该拉线芯线(5)的摆动平面上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踏板总成(I)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连接件(3)具有垂直于所述拉线芯线(5)的摆动平面的第二轴线(B),所述拉线连接件(3)围绕该第二轴线(B)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踏板总成(I)上,所述拉线芯线(5)固定连接在所述拉线连接件(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连接件(3)为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踏板总成(I)上另一端远离所述踏板总成(I)延伸并具有连接所述拉线芯线(5)的连接孔(31),该连接孔(31)与所述拉线接头(4)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拉线芯线(5)穿过并锁定在所述连接孔(3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总成(I)包括踏板臂(12)和设置在该踏板臂(12)第一端的踏板(13),所述踏板臂(12)的第二端具有所述铰接部(11),所述踏板(13)距离所述铰接部(11)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I,所述拉线连接件⑶距离所述铰接部(11)的水平投影距离为L2,其中满足所述LI:L2 = 1.2:I ?2:1。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包括安装有所述拉线接头(4)的拉线安装段(21),该拉线安装段(21)斜向下延伸,并形成有远离所述拉线接头(4)的拐折部(22),该拐折部(22)上设置有加强筋(23)。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形成有安装所述拉线接头(4)的安装孔(24),所述拉线接头(4)包括接头主体(41)和与该接头主体(41)螺纹配合的两个锁紧螺母(42),所述安装孔(24)的孔壁具有供所述接头主体(41)沿所述安装孔(24)的径向通过的通槽(25),两个所述锁紧螺母(42)分别锁紧在所述安装孔(24)的轴向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离合操纵机构包括安装所述铰接部(11)的安装底板(6),所述连接臂(2)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5)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部(1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板(6)上的铰接轴(111),以及固定在所述踏板总成(I)上的轴套(112),所述轴套(112)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铰接轴(1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6)上固定有安装座(61),该安装座(61)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62),所述铰接轴(111)依次穿过并锁定在所述两个安装板(62)上,所述轴套(112)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板(62)之间,所述铰接轴(111)伸出所述安装板(62)并穿过所述连接臂(2),所述连接臂(2)与所述安装板(62)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62)形成为η型结构,该η型结构包括两个安装板(61)和位于该两个安装板(62)之间的连接板(63),所述连接臂(2)包括加强部(26),该加强部(26)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3)上。
14.一种教练车,包括位于副驾位置的副离合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离合操纵机构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离合操纵机构。
【文档编号】B60K23/02GK203974559SQ201420310040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1日
【发明者】傅兵, 卫锋, 张勇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