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变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743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转变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车上的一种机构,具体的说是一种翻转变换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道路施工领域,为了更快速地对某些路段进行维修、维护,均采用相对应的施工车,以便于快速赶到相应的施工场地进行施工实施。而在工程实施之前,必须要先将车体进行固定,方可保证工程实施的稳定性。但在现实中,由于传统的车体与地面只依靠车轮的圆弧点进行接触,接触面积小导致相对的静摩擦力较小,使得车体在施工受力时,容易发生移动,造成施工容易出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现在为了保证施工车辆能够在施工中保持固定状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翻转变换机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翻转变换机构,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下端左侧、下端右侧均安装有侧板,每个侧板上均以可旋转方式安装有分轮轴,所述的分轮轴均在背离车体一端连接有车轮。

两个侧板均可水平滑动方式安装在车体下端,每个侧板均与对应的分轮轴间隙配合,每个侧板均在靠近车体中心的一端连接有固装在车体上的一号液压缸;两个分轮轴之间具有与两者均180度平面铰接相连的中心轴。

所述车体上端左侧、上端右侧均固装有吊架,每个吊架上均安装有二号液压缸,每个二号液压缸均连接有竖直滑动安装在车体上并呈矩形的带动架,所述带动架底端均焊接有与对应的分轮轴相适配的推板。

所述中心轴以及两个分轮轴三者均为圆柱状且三者的横截面大小相同。

所述推板下端面均为圆弧面。

本发明主要用于,当车体行驶至施工目的地时,为了保证施工的稳定进行,将整个车体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通过侧板、分轮轴以及中心轴的相对连接配合,可使得分轮轴与中心轴由相对固连状态自动转变为铰接可旋转状态,达到控制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方式变换,进而起到增大接触面积,相对固定车体,方便工程施工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翻转变换机构,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下端左侧、下端右侧均安装有侧板2,每个侧板2上均以可旋转方式安装有分轮轴3,所述的分轮轴3均在背离车体1一端连接有车轮4。

两个侧板2均可水平滑动方式安装在车体1下端,每个侧板2均与对应的分轮轴3间隙配合,每个侧板2均在靠近车体1中心的一端连接有固装在车体1上的一号液压缸5;两个分轮轴3之间具有与两者均180度平面铰接相连的中心轴6。

所述车体1上端左侧、上端右侧均固装有吊架7,每个吊架7上均安装有二号液压缸8,每个二号液压缸8均连接有竖直滑动安装在车体1上并呈矩形的带动架9,所述带动架9底端均焊接有与对应的分轮轴3相适配的推板10。

所述中心轴6以及两个分轮轴3三者均为圆柱状且三者的横截面大小相同。

所述推板10下端面均为圆弧面。

本发明主要用于,当车体1行驶至施工目的地时,为了保证施工的稳定进行,将整个车体1进行固定,固定的具体方法如下:

先通过两个一号液压缸5分别将对应的侧板2向车体1中心所在的方向进行拉动,直至每个侧板2由原先与分轮轴3配合变为与中心轴6进行配合,然后通过二号液压缸8将带动架9、推板10均向下推动,推板10会挤压对应的分轮轴3,使得位于左侧的分轮轴3、车轮4逆时针旋转90度,位于右侧的分轮轴3、车轮4顺时针旋转90度,即两个车轮4由原来的圆弧面与地面贴合变为平面与地面贴合,相当于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了静摩擦力,起到了固定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翻转变换机构,包括车体,车体下端左侧、下端右侧均安装有侧板,每个侧板上均以可旋转方式安装有分轮轴,的分轮轴均在背离车体一端连接有车轮;两个侧板均可水平滑动方式安装在车体下端,每个侧板均与对应的分轮轴间隙配合,每个侧板均在靠近车体中心的一端连接有固装在车体上的一号液压缸;两个分轮轴之间具有与两者均180度平面铰接相连的中心轴。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通过侧板、分轮轴以及中心轴的相对连接配合,可使得分轮轴与中心轴由相对固连状态自动转变为铰接可旋转状态,达到控制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方式变换,进而起到增大接触面积,相对固定车体,方便工程施工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芜湖德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7
技术公布日:2017.10.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