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7441发布日期:2020-04-17 18:22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漂移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漂移胎。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赛事一直是推动轮胎技术发展的重要运动。近年来,汽车漂移赛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影响日益变大。漂移产生的条件:汽车后轮失去大部分或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能保持抓地力或失去小部分或获得额外的抓地力;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使轮胎与地面的相对静摩擦力转换为滑动摩擦力,产生漂移现象。

专业的漂移胎对抓地性能、操控性能要求严格,普通轮胎在行驶中抓地力与操控性能都无法满足漂移驾驶需求,不适合赛事使用,因此如何平衡轮胎各方面性能,满足漂移赛事对抓地、转弯或变道时操控性的需求,提高轮胎安全性能,成为漂移胎轮胎胎面花纹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漂移胎,该漂移胎在干、湿路况下,都具有很好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能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很高的安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漂移胎,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花纹部,两个花纹部分设于赤道线两侧,且相对于所述赤道线错位对称设置,其错位方向沿轮胎周向;所述花纹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设置的波形主槽、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的多个斜槽,以及设于胎肩的多个横槽,所述斜槽和所述横槽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所述波形主槽由多个弧形槽沿轮胎周向串联而成,所述弧形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两条所述波形主槽之间的胎冠构成中央筋条;所述斜槽一端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且自所述波形主槽沿与轮胎旋转反方向向胎肩延伸,所述斜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

作为优选,所述斜槽与相邻两弧形槽的交接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斜槽端部连接所述交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斜槽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斜槽与波形主槽的连接端。

作为优选,所述花纹部的斜槽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所述花纹部的横槽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

作为优选,所述波形主槽、所述斜槽和所述横槽均设有花纹沟斜坡,所述花纹沟斜坡与胎面的连接端为倒圆角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横槽的沟槽深度自靠近赤道线一端向靠近胎肩一端渐变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横槽靠近赤道线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一花纹沟斜坡,所述横槽靠近胎肩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二花纹沟斜坡,所述第一花纹沟斜坡和第二花纹沟斜坡间的沟槽深度由深变浅。

作为优选,所述主槽与斜槽之间的角度为48-55度。

作为优选,所述漂移胎降低了轮胎的断面高,且加大了轮胎断面宽度,从而提高轮胎支撑力,胎壁采用硬度较高的材质制成能确保激烈驾驶时轮胎有更少的变形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提供了漂移胎,该漂移胎在干、湿路况下,都具有很好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能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很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漂移胎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横沟的aa’剖面图;

以上个图中:1-波形主槽,11-弧形槽,12-交接部,2-斜槽,21-加强筋,3-横槽,31-第一花纹沟斜坡,311-倒圆角结构,32-第二花纹沟斜坡,4-中央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如图1至2所示,一种漂移胎,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花纹部,两个花纹部分设于赤道线两侧,且相对于所述赤道线错位对称设置,其错位方向沿轮胎周向;所述花纹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设置的波形主槽1、与所述波形主槽1连接的多个斜槽2,以及设于胎肩的多个横槽3,所述斜槽2和所述横槽3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所述波形主槽1由多个弧形槽11沿轮胎周向串联而成,所述弧形槽11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两条所述波形主槽1之间的胎冠构成中央筋条4;所述斜槽2一端与所述波形主槽1连接,且自所述波形主槽1沿与轮胎旋转反方向向胎肩延伸,所述斜槽2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

上述的漂移胎采用对称性的花纹设计,在干、湿路况下,都具有很好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能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很高的安全性。具体而言,采用上述花纹设计斜槽2沿轮胎旋转反方向向胎肩延伸,避免了胎冠中心应力集中,安全可靠;胎面中心曲线式中央筋条4设计增加了胎面与地面的接地面积,提升轮胎的高速性能,同时提升高速行驶时的抓地力,安全稳定;同时,斜槽2与波形主槽1的凸出方向一致,花纹设计线条更加流畅,提速快,不易横滑,有效提高了轮胎的排水性能,保证了在湿滑路面也能安全稳定行驶。

具体的,所述斜槽2与相邻两弧形槽11的交接部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斜槽2端部连接所述交接部12。

具体的,所述斜槽2内设有加强筋21,所述加强筋21设于斜槽2与波形主槽1的连接端。

具体的,所述波形主槽1、所述斜槽2和所述横槽3均设有花纹沟斜坡31,所述花纹沟斜坡与胎面的连接端为倒圆角结构311。

波形沟槽1及斜槽2剖面采用倒圆角结构311设计,同时斜槽2内设计加强筋21,一方面使轮胎在行驶时的阻力减小,提高了轮胎行驶时的操控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轮胎的刚性,使花纹部行驶时变形量变小,胎冠的抓地性能提高,操控稳定性提高。

具体的,所述花纹部的斜槽2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所述花纹部的横槽3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横槽3的沟槽深度自靠近赤道线一端向靠近胎肩一端渐变设置。

具体的,所述横槽3靠近赤道线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一花纹沟斜坡31,所述横槽3靠近胎肩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二花纹沟斜坡32,所述第一花纹沟斜坡31和第二花纹沟斜坡32间的沟槽深度由深变浅。采用上述横槽3深度设计,可提升胎肩花纹块刚性,在高速转向时,花纹块变形小,操控稳定性提高,提高了高速转弯时的抓地性能和操控稳定性能,使驾乘更安全可靠。

具体的,所述主槽与斜槽之间的角度α为48-55。相较于常规的轮胎花纹斜槽设计,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设计斜槽倾斜角度更大,使轮胎花纹块的刚性均匀,变形小,胎冠的抓地性能高,安全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漂移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花纹部,两个花纹部分设于赤道线两侧,且相对于所述赤道线错位对称设置,其错位方向沿轮胎周向;所述花纹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设置的波形主槽、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的多个斜槽,以及设于胎肩的多个横槽,所述斜槽和所述横槽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所述波形主槽由多个弧形槽沿轮胎周向串联而成,所述弧形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两条所述波形主槽之间的胎冠构成中央筋条;所述斜槽一端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且自所述波形主槽沿与轮胎旋转反方向向胎肩延伸,所述斜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与相邻两弧形槽的交接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斜槽端部连接所述交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斜槽与波形主槽的连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纹部的斜槽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所述花纹部的横槽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主槽、所述斜槽和所述横槽均设有花纹沟斜坡,所述花纹沟斜坡与胎面的连接端为倒圆角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槽的沟槽深度自靠近赤道线一端向靠近胎肩一端渐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槽靠近赤道线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一花纹沟斜坡,所述横槽靠近胎肩端的花纹沟斜坡作为第二花纹沟斜坡,所述第一花纹沟斜坡和第二花纹沟斜坡间的沟槽深度由深变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移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槽与斜槽之间的角度为48°~5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漂移胎,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花纹部,两个花纹部分设于赤道线两侧,且相对于所述赤道线错位对称设置,其错位方向沿轮胎周向;所述花纹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设置的波形主槽、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的多个斜槽,以及设于胎肩的多个横槽,所述斜槽和所述横槽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所述波形主槽由多个弧形槽沿轮胎周向串联而成,所述弧形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两条所述波形主槽之间的胎冠构成中央筋条;所述斜槽一端与所述波形主槽连接,且自所述波形主槽沿与轮胎旋转反方向向胎肩延伸,所述斜槽弯曲成朝赤道线凸出的凸形。该漂移胎在干、湿路况下,都具有很好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能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很高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丽华;韩磊;王君;魏颖;李晓红;任振兴;张峰;孙桂芹;苏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2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