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6160发布日期:2020-05-29 12:3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驾驶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驾驶员对周围环境判断的不够准确造成的。驾驶员主要是通过设置于车身前部两侧的反光镜来观测车身四周的情况,因此反光镜在行车过程中尤为重要,但是在雨雾天气时,位于车外的反光镜其镜面被雨雾冲刷形成水雾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很多汽车上都配置了电加热除水雾装置,其主要结构是在反光镜的镜片后部设置电热丝,通过电热丝进而使反光镜的镜片加热,从而消除镜片上的水雾。

这种方式也是最常见的除水雾装置,但是采用此方法对反光镜进行加热除水雾,由于电热丝设置在镜片后面,对镜片的加热变为间接加热,由于热传导效率不高,因此对镜片的加热效率很低,去除水雾的效果十分有限,在小雨环境里还可以勉强满足行车需求,在下大雨时,此种电加热的结构对去除水雾的效果微乎其微,完全没有大的作用,没办法保障行车安全。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能够对附着于反光镜面的雨雾进行直接加热,迅速对形成在反光镜表面的水流及时引流排除,附着于镜面上的水雾也随热风吹散,保持反光镜镜面的干净,保证良好的镜面反射,保障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能够对附着于反光镜面的雨雾进行直接加热,迅速对形成在反光镜表面的水流及时引流排除,附着于镜面上的水雾也随热风吹散,保持反光镜镜面的干净,保证良好的镜面反射,保障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包括反光镜片及反光镜壳体,所述反光镜壳体沿所述反光镜片上边沿卷边形成曲边空腔,所述曲边空腔靠近反光镜片平行镜面设置有多组通风孔,所述曲边空腔内设置有除雨雾组件;所述除雨雾组件包括排风管、安装于排风管两端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排风管内的多组电热丝,所述排风管朝向所述通风孔开设有排风口。

进一步,所述通风孔为圆形通孔,布满整个反光镜片的镜面上方。

进一步,所述排风管两端连接软管至反光镜壳体外作为进风口。

进一步,所述排风口为沿管壁纵向开设的条状开口。

进一步,所述电热丝以平行或垂直排风管方向布置于排风管内,并且电连接至汽车蓄电池。

进一步,所述反光镜壳体沿所述反光镜片下边沿形成供水流及时排出的斜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通过在反光镜上边沿设置除雨雾装置,对反光镜镜面进行强行雨水引流和加热散发,提高了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排风管两端的风机相对吹风在排风管内形成对流,增强排风管内的高压,加强排风口的出风速度,加速镜面的雨水离开镜面,提高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保证反光镜的清晰反射周边情况,更好保障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风管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排风管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包括反光镜片1及反光镜壳体2,所述反光镜壳体2沿所述反光镜片1上边沿卷边形成曲边空腔21,所述曲边空腔21靠近反光镜片1平行镜面设置有多组通风孔211,所述曲边空腔21内设置有除雨雾组件;所述除雨雾组件包括排风管3、安装于排风管3两端的风机32以及设置于排风管3内的多组电热丝33,所述排风管3朝向所述通风孔211开设有排风口31,在雨雾天气时,排风管3两端的风机32均相对于排风管3内排风,增强排风管3内的气压,使得高压气体沿着排风口31排出,设置于排风管3内的电热丝33对该高压气体进行及时的加热,加热后的高压气体沿着排风口31和通风孔211排出在反光镜镜面形成一层气体保护层,不仅可以加速雨水引流排出雨雾散开,还可以形成一层气冲式保护层避免雨水打到镜面上,充分保证了镜面干爽,保障行车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211为圆形通孔,布满整个反光镜片1的镜面上方,圆形通孔可以更好的清洁,避免堵塞,排满整个镜面上方避免由于通风孔211布置的不均匀而产生气体冲刷盲区,使得整个镜面都可以得到加热高压其他的保护,最大限度保障镜面干爽。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3两端连接软管至反光镜壳体2外作为进风口,该软管可连接至车内或保险杠内边,保证风机32的正常进气,并且软管的进气端不能进水,必须安装于车上避免雨水进入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口31为沿管壁纵向开设的条状开口,细长的条状开口更好的保证排风口31的压力损失。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热丝33以平行或垂直排风管3方向布置于排风管3内,并且电连接至汽车蓄电池。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光镜壳体2沿所述反光镜片1下边沿形成供水流及时排出的斜坡22,斜坡22可以更好的帮助水流尽快离开反光镜壳体2,避免雨水滞留反弹至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通过在反光镜上边沿设置除雨雾装置,对反光镜镜面进行强行雨水引流和加热散发,提高了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排风管3两端的风机32相对吹风在排风管3内形成对流,增强排风管3内的高压,加强排风口31的出风速度,加速镜面的雨水离开镜面,提高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保证反光镜的清晰反射周边情况,更好保障行车安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光镜片及反光镜壳体,所述反光镜壳体沿所述反光镜片上边沿卷边形成曲边空腔,所述曲边空腔靠近反光镜片平行镜面设置有多组通风孔,所述曲边空腔内设置有除雨雾组件;所述除雨雾组件包括排风管、安装于排风管两端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排风管内的多组电热丝,所述排风管朝向所述通风孔开设有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为圆形通孔,布满整个反光镜片的镜面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两端连接软管至反光镜壳体外作为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为沿管壁纵向开设的条状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以平行或垂直排风管方向布置于排风管内,并且电连接至汽车蓄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镜壳体沿所述反光镜片下边沿形成供水流及时排出的斜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扫风式除雨雾反光镜,包括反光镜片及反光镜壳体,所述反光镜壳体沿所述反光镜片上边沿卷边形成曲边空腔,所述曲边空腔靠近反光镜片平行镜面设置有多组通风孔,所述曲边空腔内设置有除雨雾组件;所述除雨雾组件包括排风管、安装于排风管两端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排风管内的多组电热丝,所述排风管朝向所述通风孔开设有排风口。通过在反光镜上边沿设置除雨雾装置,对反光镜镜面进行强行雨水引流和加热散发,提高了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排风管两端的风机相对吹风在排风管内形成对流,加强排风口的出风速度,加速镜面的雨水离开镜面,提高反光镜的除雨雾能力,保证反光镜的清晰反射周边情况,更好保障行车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孟繁忠;丁修乘;刘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10.17
技术公布日:2020.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