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74541发布日期:2020-10-20 13:1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手领域,尤其是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电子设备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年轻人由于精力旺盛,视力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都手不离机。特别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例如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拥挤的车厢中手握住拉手也在聚精会神的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但是电池电量常常不很给力。当公交车上人多的时候,一同拥堵在车前端用微信扫码付款也会造成极大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以解决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量不足及拥堵付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具有拉手本体,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挖空部位,固定拉带穿套于上端挖空部位将拉手本体固定在车厢内的钢管上,拉手本体上具有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设备电源线的充电孔、用于布线的工艺槽和电源引出口。

进一步,拉手本体还包括设备放入匣和导槽,设备放入匣上具有通孔和导柱,通过导柱贯穿通孔和导槽,将设备放入匣和拉手活动连接,导柱可带动设备放入匣一同沿着导槽的轨迹滑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在拉手本体外表面设置二维扫码支付,以防止公交车上人多时一同拥堵在车前端付款。

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具有以下优点:解决了乘客在乘车中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量不足及拥堵付款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侧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1、固定拉带;2、充电孔;3、工艺槽;4、电源引出口;5、设备放入匣;6、导槽;7、通孔;8、导柱;9、前盖;10、后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挖空部位,还包括一个固定拉带1,所述固定拉带1穿套于上端挖空部位并将拉手本体固定在车厢内的钢管上,下端挖空部位用于乘客手握,所述拉手本体上还设置有充电装置和二维扫码支付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设备电源线的充电孔2;

所述充电孔2是位于拉手本体上的盲孔,位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下方;

所述拉手本体上还包括用于布线的工艺槽3及电源引出口4;

工艺槽3呈环状设置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外圈;

电源引出口4呈槽状,贯穿于工艺槽3径向方向并且避开拉手上端的挖空部位,其一端与充电孔2连接,另一端穿出拉手顶端与车厢内部电源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拉手还包括电子设备放入匣5,位于拉手下端挖空部位上方;

在拉手下端挖空部位上方上开设导槽6,设备放入匣5上开设通孔7,导柱8贯穿通孔7和导槽6,将设备放入匣5和拉手活动连接,以使导柱8可带动设备放入匣5一同沿着导槽6的轨迹滑动;

所述设备放入匣5的匣槽与需充电的电子设备大小相适配,其外表面具有镂空部,所述导槽6为弧形槽;

所述设备放入匣5、导槽6和导柱8均具有两组,按照上述装配方式,分别设置在拉手左右两端。

作为优选,可将拉手本体设置为分体结构,所述充电装置和设备放入匣5设置在拉手内部,如此能够让乘客使用更为便利,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依照上述结构,拉手本体包括前盖9和后盖10,前盖9和后盖10内表面的结构相对称,两部分盖合形成拉手本体,所述前盖9和后盖10可以胶合粘牢,也可以螺栓、螺母配合连接;

依照上述结构,所述充电孔2设置于前盖9或后盖10上,贯穿前盖9或后盖10,并且位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下方;

依照上述结构,所述工艺槽3和电源引出口4同时设置于前盖9的内表面,或同时设置于后盖10的内表面,或在前盖9和后盖10的内表面均同时设置位置相对应的工艺槽3和电源引出口4,并且工艺槽3呈环状设置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外圈,电源引出口4呈槽状,贯穿于工艺槽3径向方向并且避开拉手上端的挖空部位,其一端与充电孔2连接,另一端穿出拉手顶端与车厢内部电源连接;

依照上述结构,所述设备放入匣5和导槽6同时设置在前盖9或后盖10的内表面位于拉手下端挖空部位上方位置,导柱8贯穿导槽6和设备放入匣5上的通孔7,将设备放入匣5和拉手活动连接。

将电源线布于工艺槽3中,其一端与充电孔2连接,另一端通过电源引出口4穿出拉手顶端与车厢内部电源连接,电源线外部包裹有电源护套。

拉手和设备放入匣5可采用abs塑料(即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plastic)制成。

乘客在使用时,只需将设备放入匣5沿着导槽6的轨迹拉出,然后将需充电的电子设备放入设备放入匣5,再将设备电源线一端插入设备充电口,另一端插入充电孔2,即可为设备进行充电,待充电完毕时再将设备放入匣5沿着导槽6的轨迹推回即可。

由于公交车行驶的不稳定性,乘客施加在拉手上的力也非常频繁,也可将拉手设计成一个可以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以此来解决电源问题。

拉手本体外表面设置二维扫码支付,当公交车内人较多时,无需一同拥堵在车前端用手机支付。

此外,由于公交车行驶的不稳定性,乘客施加在拉手上的拉力也非常频繁,因此,拉手也可以设计成一个可以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例如现有成品方案中,手动机械式手电筒或根据压电原理来设计等,以此来解决电源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不仅解决了乘客在乘车中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量不足的问题,并解决了车上人多时车前端拥堵付款的问题。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

本技术:
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具有拉手本体,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挖空部位,固定拉带(1)穿套于上端挖空部位将拉手本体固定在车厢内的钢管上,所述拉手本体上具有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设备电源线的充电孔(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孔(2)是位于拉手本体上的盲孔,并位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上还包括用于布线的工艺槽(3)和电源引出口(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槽(3)呈环状设置于拉手上端挖空部位的外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引出口(4)呈槽状,贯穿于工艺槽(3)径向方向并且避开拉手上端的挖空部位,其一端与充电孔(2)连接,另一端穿出拉手顶端与车厢内部电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上还设置有设备放入匣(5)和导槽(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放入匣(5)上具有通孔(7)和导柱(8),所述导柱(8)贯穿通孔(7)和导槽(6),将设备放入匣(5)和拉手活动连接,导柱(8)可带动设备放入匣(5)一同沿着导槽(6)的轨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包括前盖(9)和后盖(10),所述前盖(9)和后盖(10)内表面的结构相对称,两部分盖合形成拉手本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孔(2)贯穿前盖(9)或后盖(10),所述工艺槽(3)、电源引出口(4)和导槽(6)设置于前盖(9)或后盖(10)内表面,所述设备放入匣(5)位于前盖(9)和后盖(1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包裹电源线的电源护套,所述拉手本体外表面设置二维扫码支付,所述拉手和设备放入匣(5)采用abs塑料制成。


技术总结
一种交通工具多功能拉手,具有拉手本体,其上下两端分别具有挖空部位,固定拉带穿套于上端挖空部位将拉手本体固定在车厢内的钢管上,拉手本体上具有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设备电源线的充电孔、用于布线的工艺槽和电源引出口,解决了乘客在乘车中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量不足的问题。在拉手本体外表面设置二维扫码支付,解决了公交车上人多时一同拥堵在车前端付款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杜罡;白小平;凌通;林水春;石维刚;周彬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16
技术公布日:2020.10.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