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型PU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53585发布日期:2021-06-15 19:57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型PU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u轮,具体的说是一种减震型pu轮。



背景技术:

pu轮的减震性能是判断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pu轮一般为单层,其弹性和减震性能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且其弹性和整体减震效果好的减震型pu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减震型pu轮,包括组装轮毂和轮体,组装轮毂包括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均包括内圈、轮辐和外圈,在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的轮辐上均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固定孔,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通过数个螺丝固定,在外轮毂的内圈后侧与中间轮毂的内圈的后侧均设置有装配凹槽,在中间轮毂的内圈的前侧和内轮毂的内圈的前侧均设置有装配凸起,在外轮毂的外圈后侧和内轮毂的外圈前侧均设置有凹槽,中间轮毂的外圈的外径小于外轮毂、内轮毂的外圈的外径,中间轮毂的外表面处于凹槽内侧,在中间轮毂的外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卡槽,轮体包括外轮和内轮,内轮固定在中间轮毂的外圈上,在外轮毂的外圈的前侧面和内轮毂的外圈的后侧面上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轮挡部,外轮固定在外轮毂的外圈与内轮毂的外圈之间,且在外轮的外表面设置有数个减震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外轮毂的轮辐后侧和中间轮毂的轮辐后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柱,在中间轮毂的轮辐的前侧和内轮毂的轮辐前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孔,定位柱与定位孔过盈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内轮上下两端的凸起部分别固定在外轮和中间轮毂的外圈上的槽内,在内轮的两侧的凸起固定在对应的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轮体包括内轮和外轮,内轮通过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固定,设置内轮和外轮能够有效增强pu轮的弹性,同时还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在外轮的表面还设置有减震条,通过减震条能够进一步起到减震的作用。组装轮毂包括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且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通过螺丝固定在一起,且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加强固定,整个轮毂的结构强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轮毂的结构强度较高,且减震效果好,弹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其中:1-外轮毂,2-中间轮毂,3-内轮毂,4-内圈,5-环形卡槽,6-外轮,7-内轮,8-减震条,9-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减震型pu轮,包括组装轮毂和轮体,组装轮毂包括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均包括内圈、轮辐和外圈,在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的轮辐上均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固定孔,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通过数个螺丝固定,在外轮毂1和内轮毂3上设置有与螺丝配合的台阶孔,螺丝的两端处于台阶孔内,在使用时不会出现螺丝的两端挂住其他物品的情况,在外轮毂1的内圈4后侧与中间轮毂2的内圈4的后侧均设置有装配凹槽,在中间轮毂2的内圈4的前侧和内轮毂3的内圈4的前侧均设置有装配凸起,在外轮毂1的外圈后侧和内轮毂3的外圈前侧均设置有凹槽,中间轮毂2的外圈的外径小于外轮毂1、内轮毂3的外圈的外径,中间轮毂2的外表面处于凹槽内侧,在中间轮毂2的外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卡槽5,轮体包括外轮6和内轮7,内轮7固定在中间轮毂2的外圈上,在外轮毂1的外圈的前侧面和内轮毂3的外圈的后侧面上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轮挡部,外轮6固定在外轮毂1的外圈与内轮毂3的外圈之间,且在外轮6的外表面设置有数个减震条8。

在外轮毂1的轮辐后侧和中间轮毂2的轮辐后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柱9,在中间轮毂2的轮辐的前侧和内轮毂3的轮辐前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孔,定位柱9与定位孔过盈装配,进一步加强了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的固定,内轮7上下两端的凸起部分别固定在外轮6和中间轮毂2的外圈上的槽内,在内轮7的两侧的凸起固定在对应的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轮毂的结构强度较高,且减震效果好,弹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减震型pu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轮毂和轮体,所述组装轮毂包括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所述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均包括内圈、轮辐和外圈,在所述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的轮辐上均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外轮毂(1)、中间轮毂(2)和内轮毂(3)通过数个螺丝固定,在所述外轮毂(1)的内圈(4)后侧与所述中间轮毂(2)的内圈(4)的后侧均设置有装配凹槽,在所述中间轮毂(2)的内圈(4)的前侧和内轮毂(3)的内圈(4)的前侧均设置有装配凸起,在所述外轮毂(1)的外圈后侧和所述内轮毂(3)的外圈前侧均设置有凹槽,所述中间轮毂(2)的外圈的外径小于所述外轮毂(1)、内轮毂(3)的所述外圈的外径,所述中间轮毂(2)的外表面处于所述凹槽内侧,在所述中间轮毂(2)的外圈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卡槽(5),所述轮体包括外轮(6)和内轮(7),所述内轮(7)固定在所述中间轮毂(2)的所述外圈上,在所述外轮毂(1)的所述外圈的前侧面和所述内轮毂(3)的所述外圈的后侧面上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轮挡部,所述外轮(6)固定在所述外轮毂(1)的外圈与所述内轮毂(3)的外圈之间,且在所述外轮(6)的外表面设置有数个减震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减震型pu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轮毂(1)的轮辐后侧和所述中间轮毂(2)的所述轮辐后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柱(9),在所述中间轮毂(2)的所述轮辐的前侧和所述内轮毂(3)的所述轮辐前侧均设置有数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柱(9)与所述定位孔过盈装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减震型pu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7)上下两端的凸起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外轮(6)和所述中间轮毂(2)的所述外圈上的槽内,在所述内轮(7)的两侧的凸起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型PU轮,包括组装轮毂和轮体,组装轮毂包括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均包括内圈、轮辐和外圈,在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的轮辐均设有位置对应的固定孔,外轮毂、中间轮毂和内轮毂通过数个螺丝固定,在外轮毂的内圈后侧与中间轮毂的内圈的后侧均设有装配凹槽,在中间轮毂和内轮毂均设有装配凸起,在外轮毂和内轮毂均设有凹槽,中间轮毂的外表面处于凹槽内侧,轮体包括外轮和内轮,内轮固定在中间轮毂的外圈上,外轮固定在外轮毂的外圈与内轮毂的外圈之间,在外轮的外表面设有数个减震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轮毂的结构强度较高,且减震效果好,弹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束丽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唯源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2
技术公布日:2021.06.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