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25700发布日期:2021-10-24 05:1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交通行业的日益发达,汽车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汽车的使用得到大量普及。汽车在生活中的使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道路造成一定的负担,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根据汽车事故数据表明: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驾驶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反应不及时或判断错误造成的。戴姆勒

克莱斯勒公司的研究表明,如驾驶员有1s的额外告警时间可避免90%的碰撞事故。然而人的反应时间和视野范围有限,单单从提高驾驶员素质方面并不能全面大幅度的降低事故率。
3.车载防撞雷达adas系统中的关键传感器,相比于汽车安全气囊等被动式防护措施,车载防撞雷达属于一种主动预防措施。车载防撞雷达的使用,能够在探测到危险目标出现时便向司机发出警示,从而争取了宝贵的反应时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近年来车载防撞雷达探测距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受到雷达散热、芯片工艺,天线固有性能的影响,在射频芯片发射功率以及在不损失其他指标下的天线设计方面,再提升车载雷达的探测距离成为一难以突破的难题。且雷达天线罩材料虽然是透波材料,但是其依然存在介质损耗,会增加车载雷达收发链路的电磁损耗,同时雷达天线罩还会造成收发天线增益方向图的抖动降低接收天线方向图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设计的方案,在不影响车辆外观设计的前提下,去掉原有的雷达天线罩,使用一种大角度来波遮挡结构连接车标和雷达,实现车标和雷达的一体化的设计。
5.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包括:用于连接车标和雷达的挡波罩,所述挡波罩为一曲折面,所述雷达设置于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所述挡波罩的一面与所述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的垂直中心线平行,另一面与所述中心线为一预设夹角。
6.其中,所述挡波罩包括与雷达壳体边连接的面板1,及与车标内侧表面连接面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面板2间为注塑成一体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挡波罩共4面,对应于所述雷达壳体的4条边;所述面板1的长度为与其连接的雷达壳体对应边边长,宽度为1

10mm。
8.进一步的,所述面板2与所述面板1呈一预设夹角。
9.其中,设置于上面和下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α。
10.进一步的,设置于左面和右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β。
11.所述挡波罩的上下左右面的4个面板2注塑成一体,呈环形罩体结构。
12.所述雷达的天线罩采用所述车标本体。
13.其中,所述挡波罩安装后,在所述雷达和所述车标间形成一密闭空腔。
14.进一步的,所述车标为一曲率为x的曲面结构。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去掉原有的雷达天线罩,使用一种大角度来波遮挡结构连接车标和雷达,实现车标和雷达的一体化的设计,从而减少车载雷达收发链路的电磁损耗,进而提升车载雷达的探测距离。
附图说明
16.图1为现有的雷达安装示意图。
17.图2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述一体化结构的yoz切面示意图。
19.图4为图2所述一体化结构的xoz切面示意图。
20.图5为一般的车载雷达和车标的安装方案下的雷达威力示意图。
21.图6为采用图2所述一体化结构方案下的雷达威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3.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车标和雷达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雷达,2

车标,3

天线罩;即传统的雷达安装于车标后侧,但二者均为单独结构,虽然天线罩材料是透波材料,但是其依然存在介质损耗,会增加车载雷达收发链路的电磁损耗,同时雷达天线罩还会造成收发天线增益方向图的抖动降低接收天线方向图的一致性。
24.基于现有的车标和雷达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去掉原有的雷达天线罩,使用一种大角度来波遮挡结构连接车标和雷达,实现车标和雷达的一体化的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4

挡波罩。
25.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包括:用于连接车标和雷达的挡波罩,所述挡波罩为一曲折面,所述雷达设置于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所述挡波罩的一面与所述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的垂直中心线平行,另一面与所述中心线为一预设夹角。
26.其中,所述挡波罩包括与雷达壳体边连接的面板1,及与车标内侧表面连接面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面板2间为注塑成一体结构。
27.进一步的,所述挡波罩共4面,对应于所述雷达壳体的4条边;所述面板1的长度为与其连接的雷达壳体对应边边长,宽度为1

10mm。
28.进一步的,所述面板2与所述面板1呈一预设夹角。
29.具体为:以汽车车身前方为z轴,以垂直于所述z轴朝车身上方为y轴,以垂直于所述z轴朝车身右侧为x轴,如图3所示:其中yoz切面,即设置于上面和下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α,如图4所示:其中xoz切面,即设置于左面和右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β。
30.所述挡波罩的上下左右面的4个面板2注塑成一体,呈环形罩体结构。
31.所述雷达的天线罩采用所述车标本体。
32.其中,所述挡波罩安装后,在所述雷达和所述车标间形成一密闭空腔。
33.进一步的,所述车标为一曲率为x的曲面结构。
34.针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进行如下验证,如图5

6所示,其中,图5为传统车载雷达和车标的安装方案下的雷达威力图示意,而图6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时的雷达威力图示意,其中,图6中雷达最远探测距离较之图5中的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多了大约40m,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标和雷达一体化结构相比于现有的方案,更加有效的提高车载雷达的探测距离。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车标和雷达的挡波罩,所述挡波罩为一曲折面,所述雷达设置于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所述挡波罩的一面与所述车标内侧的已优化的位置的垂直中心线平行,另一面与所述中心线为一预设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挡波罩包括与雷达壳体边连接的面板1,及与车标内侧表面连接面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面板2间为注塑成一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挡波罩共4面,对应于所述雷达壳体的4条边;所述面板1的长度为与其连接的雷达壳体对应边边长,宽度为1

1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面板2与所述面板1呈一预设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面和下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α。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左面和右面的面板2与所述面板1夹角为β。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波罩的上下左右面的4个面板2注塑成一体,呈环形罩体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的天线罩采用所述车标本体。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波罩安装后,在所述雷达和所述车标间形成一密闭空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标为一曲率为x的曲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雷达和车标一体化结构,通过去掉原有的雷达天线罩,使用一种大角度来波遮挡结构连接车标和雷达,实现车标和雷达的一体化的设计,从而减少车载雷达收发链路的电磁损耗,进而提升车载雷达的探测距离。离。离。


技术研发人员:王昆鹏 孙靖虎 王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德赛西威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0
技术公布日:2021/10/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