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03976发布日期:2022-07-19 22:3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衡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电驱动桥技术是一种将驱动电机整合在汽车支撑桥上驱动汽车行驶的一种技术。由于驱动电机直接整合在车桥上,取消了传动系统,节省了成本。但由于驱动电机整合在车桥的一侧,就会对车桥施加一个偏置力,当车桥随路面快速运动时,加速度造成偏置力的迅速增大,就会对悬架系统造成扰动,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影响整车行驶的平顺性。
3.由于要解决电机偏置对悬架系统造成的扰动,目前市面上采用的形式是在偏置驱动电机的最大端,增加一个减振器系统,来抵消驱动电机偏置造成的影响。但这种形式就在原来悬架系统左右两支减振器的基础上又增加至少一支减振器,由于减振器是靠非线性的阻尼产生作用,而且偏置电机产生的加速度冲击力和悬架系统的加速度冲击力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悬架系统中三支减振器需要给出不同调校阻尼,增加了整车底盘系统调校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巧妙、装配简单、使用可靠,成本低的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有利于减小整车振动,提高了整车乘坐的舒适性。
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包括车架的左、右纵梁,所述左、右纵梁下方具有电驱动桥,所述电驱动桥一侧安装驱动电机,所述平衡装置分布在电驱动桥两侧且互为对称,其特征在于:各侧平衡装置包括一支减振器、一支平衡板、一根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和两个销轴,所述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固连于驱动电机左则或驱动电机右则,所述减振器上端与左纵梁内侧或右纵梁内侧对应连接,所述平衡板起、始端分别通过销轴对应连接减振器下端、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
6.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板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其起、始端对称设有卷耳,各卷耳中心具有通孔,通孔内具有与连接减振器或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匹配的销轴。
7.进一步的,各侧平衡装置上都还加装辅助平衡加强机构,辅助平衡加强机构包括上托板、下托板、底板、两个u形螺栓及其匹配四个螺母,上托板位于车架下面的钢板弹簧上,上托板与钢板弹簧外侧边齐平,下托板与电驱动桥下部焊接并位于平衡板之上,所述两个u形螺栓成左、右排列于电驱动桥一侧的左、右边,同时各u形螺栓封闭端分别夹接上托板和钢板弹簧,各u形螺栓开口端夹接平衡板两外侧边且贯穿底板并通过四个螺母锁紧在底板下底面上。
8.更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平衡加强机构上增设对中定位机构,对中定位机构包括下托板中心通孔,与下托板中心通孔相通的平衡板中心通孔,底板上中心凸块在所述辅助平
衡加强机构同时作用时,底板中心凸块贯穿平衡板中心通孔并顶入下托板中心通孔内。
9.再进一步的,所述中心凸块与平衡板中心通孔、下托板中心通孔均采用无间隙配合。
10.该实用新型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在悬架系统电驱动桥两侧分别只采用一支减振器和连接一支平衡板就能组成两侧的平衡装置,当偏置的驱动电机上下运动产生冲击力时,通过平衡板传递作用,利用杠杆原理,将冲击力传递给另一侧的减振器,只需要通过一支减振器不同速度下非线性阻尼衰减,这样就抵消了原来需要单独针对偏置的驱动电机上、下运动产生冲击力设置的阻尼缓冲机构,减小了整车振动,提高了整车乘坐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装配容易,使用稳定。
附图说明
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2.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该实用新型的对中定位机构示意图。
14.图3为图1的侧视图。
15.其中: a-左、右纵梁,b-电驱动桥,c-驱动电机,1-减振器,2-平衡板,21-卷耳,22-通孔,3-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4-销轴,5-上托板,6-下托板,7-底板,71-中心凸块,8-左、右u形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16.实施例一
17.本实施例一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车架的左、右纵梁a,左、右纵梁a下方具有电驱动桥b,电驱动桥b一侧安装驱动电机c,平衡装置分布在电驱动桥b两侧且互为对称,各侧平衡装置包括一支减振器1、一支平衡板2、一根连接驱动电机c的连接支架3和两个销轴4,连接驱动电机c的连接支架3固连于驱动电机c左则或驱动电机c右则,减振器1上端与左纵梁a内侧或右纵梁a内侧对应连接,平衡板2起、始端分别通过销轴4对应连接减振器1下端、连接驱动电机c的连接支架3;本实施例依据上述特征并结合图2:平衡板2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其起、始端对称设有卷耳21,各卷耳21中心具有通孔22,通孔22内具有与连接减振器1或连接驱动电机c的连接支架3匹配的销轴4。
18.本实施例中:同时具体结合图1、3:各侧平衡装置上都还加装辅助平衡加强机构,辅助平衡加强机构包括上托板5、下托板6、底板7、两个u形螺栓8及其匹配四个螺母,上托板5位于车架下面的钢板弹簧上,上托板5与钢板弹簧外侧边齐平,下托板6与电驱动桥b下部焊接并位于平衡板2之上,两个u形螺栓8成左、右排列于电驱动桥b一侧的左、右边,同时各u形螺栓8封闭端分别夹接上托板5和钢板弹簧,各u形螺栓8开口端夹接平衡板2两外侧边且贯穿底板7并通过四个螺母锁紧在底板7下底面上。
19.实施例中还进一步需要辅助平衡加强机构上增设对中定位机构,对中定位机构包括下托板6中心通孔,与下托板6中心通孔相通的平衡板2中心通孔,底板7上中心凸块71在辅助平衡加强机构同时作用时,底板7中心凸块71贯穿平衡板2中心通孔并顶入下托板6中心通孔内,如图2所示;其中,中心凸块71与平衡板2中心通孔、下托板6中心通孔理论上采用
无间隙配合。
20.实际工作中:通过杠杆原理,将驱动电机运动时的偏置力输送至悬架系统中已安装的一支减振器,那么悬架的运动冲击力和偏置电机运动的冲击力合并由悬架系统中已有的一支减振器抵消了。
21.综上所述,该新型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仅运用一支减振器和一支平衡板搭配结构,此结构既简单又精确;该平衡装置充分运用在一侧仅一支减振器的非线性阻尼特性,降低了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变量,减少整车底盘系统的调校难度;同时满足减小整车振动,提高整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
22.很显然,该实用新型的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设计巧妙、装配简单、使用可靠,体现了便利和实用性,通过了试验和工作中验证,也说明了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符合设计要求。
23.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包括车架的左、右纵梁,所述左、右纵梁下方具有电驱动桥,所述电驱动桥一侧安装驱动电机,所述平衡装置分布在电驱动桥两侧且互为对称,其特征在于:各侧平衡装置包括一支减振器、一支平衡板、一根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和两个销轴,所述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固连于驱动电机左则或驱动电机右则,所述减振器上端与左纵梁内侧或右纵梁内侧对应连接,所述平衡板起、始端分别通过销轴对应连接减振器下端、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板整体呈扁平长方体状,其起、始端对称设有卷耳,各卷耳中心具有通孔,通孔内具有与连接减振器或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匹配的销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侧平衡装置上都还加装辅助平衡加强机构,辅助平衡加强机构包括上托板、下托板、底板、两个u形螺栓及其匹配四个螺母,上托板位于车架下面的钢板弹簧上,上托板与钢板弹簧外侧边齐平,下托板与电驱动桥下部焊接并位于平衡板之上,所述两个u形螺栓成左、右排列于电驱动桥一侧的左、右边,同时各u形螺栓封闭端分别夹接上托板和钢板弹簧,各u形螺栓开口端夹接平衡板两外侧边且贯穿底板并通过四个螺母锁紧在底板下底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平衡加强机构上增设对中定位机构,对中定位机构包括下托板中心通孔,与下托板中心通孔相通的平衡板中心通孔,底板上中心凸块在所述辅助平衡加强机构同时作用时,底板中心凸块贯穿平衡板中心通孔并顶入下托板中心通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凸块与平衡板中心通孔、下托板中心通孔均采用无间隙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驱桥车悬架系统的平衡装置,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车架的左、右纵梁,左、右纵梁下方具有电驱动桥,电驱动桥一侧安装驱动电机,该平衡装置分布在电驱动桥两侧且互为对称,各侧平衡装置包括一支减振器、一支平衡板、一根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和两个销轴,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固连于驱动电机左则或驱动电机右则,减振器上端与左纵梁内侧或右纵梁内侧对应连接,平衡板起、始端分别通过销轴对应连接减振器下端、连接驱动电机的连接支架。通过平衡板而将冲击力传递给减振器而形成不同速度下非线性阻尼衰减,这样消除驱动电机安装于电驱动桥的一边产生的偏置冲击力,同时减小整车振动,提高了整车乘坐舒适性。坐舒适性。坐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群 章骏 贾红伟 徐宏波 喻典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5
技术公布日:2022/7/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