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14810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回正机构,用于控制汽车车顶上的集电杆的方向和速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推广应用,用户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车顶通常连接有集电杆,用于与线网搭接获取电源,在断网后,需要先将集电杆回正,然后垂直降落至安全位置,然而在回正的过程中,由于集电杆惯性较大,容易对回正精度和速度产生影响,造成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进行垂直降落,会对周围环境构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通过利用所述驱动系统能够对所述集电杆实现快速回正。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包括集电杆,在所述集电杆的一端垂直连接有连接臂,还包括由若干并联相接的气缸组组成的驱动系统,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系统相接,通过利用连接臂能够将集电杆的运动方向传导至所述驱动系统,利用所述驱动系统能够对集电杆的方向进行控制,即集电杆在左右摆动时气缸组处于断气状态,所述驱动系统不起作用,集电杆摆动能够拉动气缸组上的活塞杆进行伸缩,当需要集电杆回正时,通过利用电磁阀对气缸通气,能够使活塞杆快速回归到指定的位置,使集电杆迅速摆正,通过利用气缸组进行驱动,能够提升回正效率,而且精度高,同时通过利用连接臂,使驱动系统无需与集电杆处于同一控制平面上,有利于进行垂直布局。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每个所述气缸组设计为由两个背向相接的气缸组成,其中,与所述连接臂相接近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相接,远离所述连接臂的活塞杆固定于车体上,将每个气缸组并联相接,能够对所述集电杆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能够实现快速且精准回正。
[0007]作为进一步地技术方案,在每个所述气缸组上与所述连接臂相接近的活塞杆共同连接于一连接杆上,通过所述连接杆能够将活塞杆连为一体,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相接,能保证驱动的一致性。
[0008]作为更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回正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支架,所述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空间内,通过所述支架能够对所述驱动系统形成防护,至少所述连接臂的下半部位于所述空间内,其余部分位于所述支架上方,即所述连接臂穿过所述支架与所述驱动系统相接。
[0009]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集电杆回正时受到的惯性冲击,提升回正的精度,而且通过气缸组快速运动能大幅度提升回正效率。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的处于回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车辆左转弯时集电杆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0013]图3为车辆右转弯时集电杆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公开的回正结构的结构图;
[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公开的回正结构的结构图。
[0016]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0017]1、集电杆;2、连接臂;3、气缸组;31、第一气缸;32、第二气缸;4、连接杆;5、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9]实施例1
[0020]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请参照图1和图4,包括集电杆I,在所述集电杆I的一端垂直连接有连接臂2,所述连接臂2的另一端与驱动系统相接,在所述驱动系统包含有一个气缸组3,所述气缸组3由两个背向相接的气缸组成,分别为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所述第一气缸31通过第一活塞杆形成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二气缸32通过第二活塞杆形成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气缸32上的有杆腔通过气管连接有电磁阀5。
[0021]车辆在静止状态下,请结合图1,所述第一气缸31和所述第二气缸32处于通气状态,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活塞杆向外延伸至极端,即所述第一气缸31内的有杆腔面积足够小,无杆腔面积足够大;所述第二气缸32上的活塞杆完全收缩至极端,即所述第二气缸32内的有杆腔面积足够大,无杆腔面积足够小,此时集电杆I的方向与车辆前进方向保持一致。
[002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述第一气缸31和所述第二气缸32处于断气状态,此时集电杆I与线网相接触,当车辆由初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参照图2,所述集电杆I拉动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活塞杆向外移动,当所述第一气缸31内的有杆腔面积缩小到足够小时,由于所述第一气缸31和所述第二气缸32背向相接,所述第二气缸32上的活塞杆与车体相固定,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活塞杆能够拉动所述第二气缸32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气缸32的无杆腔面积增大,有杆腔面积缩小。
[0023]同样地道理,当车辆由初始位置进行右转弯时,参照图3,所述集电杆I推动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活塞杆向内移动,即增大所述第一气缸31内的有杆腔面积,缩小无杆腔面积,所述第二气缸32内的活塞杆位置保持不变。
[0024]当集电杆I断网后需要降杆时,通过利用所述第一气缸31和所述第二气缸32将所述集电杆I快速回正,以保证所述集电杆I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降杆作业,其具体回正过程如下:将所述第一气缸31的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气缸32的有杆腔通过气管与电磁阀5相接,通过电磁阀5控制,向所述第一气缸31的无杆腔和所述第二气缸32的有杆腔同时通气,使所述第一气缸31中的无杆腔空间变成足够小,同时所述第二气缸32中的有杆腔空间变成足够小,此时所述集电杆I处于回正位置,即与车辆的前进方向相一致。
[0025]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集电杆I能够快速实现回正,即通过所述第一气缸31和所述第二气缸32中的活塞杆同时运动,能够提升回正效率,同时利用两个气缸能够提升回正精度,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回正机构,其可靠性高。
[0026]实施例2
[0027]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有三个气缸组3,每个所述气缸组3中的第一气缸31上的活塞杆端部通过连接杆4相接,所述连接杆4与所述连接臂2相接,通过所述连接杆4能够保证三个气缸组3上的活塞杆移动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所述连接臂2能够使所述驱动系统布局于所述集电杆I的下方,有助于减少占地面积,提升空间利用率。
[0028]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回正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车顶上方的支架,所述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连接臂穿过所述支架,与所述连接杆相接,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驱动系统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车顶形成的空间内,通过所述支架能够对所述驱动系统和所述连接杆进行防护,同时方便所述驱动系统进行固定。
[002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包括集电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电杆的一端垂直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驱动系统相接,所述驱动系统由若干并联相接的气缸组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缸组由两个背向相接的气缸组成,其中,与所述连接臂相接近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接臂的一端相接,远离所述连接臂的活塞杆固定于车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气缸组上与所述连接臂相接近的活塞杆共同连接于一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臂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支架,所述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空间内,至少所述连接臂的下半部位于所述空间内,其余部分位于所述支架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集电杆的快速回正机构,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包括集电杆,在所述集电杆的一端垂直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驱动系统相接,所述驱动系统由若干并联相接的气缸组组成,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回正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回正精度。
【IPC分类】B60L5/32
【公开号】CN205326818
【申请号】CN201620010488
【发明人】郝庆军
【申请人】苏州凯博易控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6年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