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自动闭锁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3885发布日期:2021-11-25 13:2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道岔自动闭锁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


背景技术:

2.当前国内多数矿井开采的运输任务仍以轨道运输为主,而其中道岔的控制是轨道运输环节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道岔的控制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运输任务的安全完成。井下轨道司控道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易出现电机车在经过道岔时,道岔遥控器被司机误碰、误操作或因其他干扰源而推动道岔,导致车辆发生窜道、掉道、翻车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包括稳压电路、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处理器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稳压电路和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均与处理器电路相连,所述处理器电路通过接收的信号驱动控制电路动作,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道岔自动闭锁电路上的接线端子的通断来控制电磁阀电源的通断。
5.进一步,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芯片v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2、极性电容c2、电容c3、极性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和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二极管d1与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相连,所述二极管d2、所述电容c2和所述电容c3并联接在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一侧,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c5和所述电容c6并联接在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所述电阻r2连接在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所述电阻r2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
6.进一步,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包括隔离光耦g1、隔离光耦g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分别连接在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上,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一端分别并联接有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受光器的集电极与处理器u1连接。
7.进一步,所述处理器电路包括处理器u1和连接在处理器u1上的晶振电路。
8.进一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6、电阻r5、三极管q1、继电器k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6与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上,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和继电器k,所述二极管d4并联在所述继电器k的输入回路上,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继电器k的输出回路控制电磁阀接线端子jp2的通断。
9.进一步,所述处理器u1上连接有拨码开关s1。
10.进一步,所述处理器u1上连接极性电容c1,所述极性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处理器u1的电源脚和程序复位脚;所述处理器u1的电源脚与二极管d3和电阻r1串联。
11.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矿井轨道司控道岔的辅助控制,当电机车经过道岔时,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电气自动闭锁该处道岔,以防止道岔遥控器或其它干扰源推动道岔,避免机车行经此道岔过程中发生车辆窜道、掉道、翻车等安全事故,以
保障机车的轨道运输安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包括稳压电路、处理器u1、拨码开关s1、隔离光耦g1、隔离光耦g2和继电器k,其中12v的供电经过稳压电路中的二极管d1后输入至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二极管d2、极性电容c2和电容c3并联接在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一侧,极性电容c4、电容c5和电容c6并联接在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还连接有电阻r2,电阻r2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
15.由于本实用新型通常连接有两个感应距离可调节光电传感器,其分别安装在道岔的前方5米位置(即机车即将驶入道岔的位置)和道岔的后方5米位置(即机车完全驶离道岔的位置)。这种两光电开关的安装方式更能保障道岔闭锁的可靠性。因此两个光电开关传感器分别通过电阻r3和电阻r4连接隔离光耦g1和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上,隔离光耦g1和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一端分别并联接有电容c10和电容c11。隔离光耦g1和隔离光耦g2的受光器的集电极连接处理器u1的引脚2和引脚3上,用于将电平感应信号传输至处理器u1的引脚2和引脚3中。
16.隔离光耦一般由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三极管构成,有闭锁控制信号时,驱动发光二极管使之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光敏三极管接收而产生电流,这就完成了电—光—电的转换,从而起到输入、隔离、输出的作用。由于隔离光耦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并且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17.处理器u1的引脚4和引脚5处连接有晶振电路,包括与处理器u1的引脚4和引脚5分别连接的电容c8和电容c9以及两端分别与处理器u1的引脚4和引脚5连接的晶振y1。
18.极性电容c1连接在处理器u1的引脚1和引脚20之间,处理器u1的引脚20还串联有二极管d3和电阻r1,电阻r1接地。处理器u1的引脚 20是芯片的电源脚,引脚1是程序复位脚,上述电路设置能够对芯片的程序起复位保护的作用,保护芯片程序,防止因频繁突然断电而造成的芯片程序异常和芯片程序丢失。
19.处理器u1的引脚13至引脚16与拨码开关s1相连,用于延时控制。
20.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三极管q1、二极管d4和继电器k,处理器u1的引脚17通过电阻r5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5与电阻r6串联为控制电路供电。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k的输入回路相连,二极管d4并联在继电器k的输入回路上,继电器k的输出回路连接接线端子jp2,接线端子jp2并联有备用的插针jp1。
2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光电开关传感器感应到机车或车皮时,传感器的信号线就会输出电平感应信号,传输给处理器,只要处理器接收到信号1或信号2的任何一个信号时,处理器通过分析后就会立刻驱动继电器,将电磁阀电源断开,使其不能进行气路转换,从而闭锁了司控道岔装置,使道岔不再被推动。当机车或车皮驶离道岔,光电开关传感器不再感应到后,所有传感器信号线就会恢复原电平信号。处理器能够根据拨码开关设置
的延时时间,延时断开继电器,使电磁阀电源恢复供电,从而使司控道岔装置恢复了推动道岔的功能。
22.以上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包括稳压电路、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处理器电路和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和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均与处理器电路相连,所述处理器电路通过接收的信号驱动控制电路动作,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道岔自动闭锁电路上的接线端子的通断来控制电磁阀电源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芯片v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2、极性电容c2、电容c3、极性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和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二极管d1与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相连,所述二极管d2、所述电容c2和所述电容c3并联接在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1一侧,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c5和所述电容c6并联接在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所述电阻r2连接在靠近三端稳压芯片v1的引脚3一侧,所述电阻r2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包括隔离光耦g1、隔离光耦g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分别连接在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上,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发光器一端分别并联接有电容c10和电容c11,所述隔离光耦g1和所述隔离光耦g2的受光器的集电极与处理器u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电路包括处理器u1和连接在处理器u1上的晶振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6、电阻r5、三极管q1、继电器k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6与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上,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和继电器k,所述二极管d4并联在所述继电器k的输入回路上,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继电器k的输出回路控制电磁阀接线端子jp2的通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u1上连接有拨码开关s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u1上连接极性电容c1,所述极性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处理器u1的电源脚和程序复位脚;所述处理器u1的电源脚与二极管d3和电阻r1串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岔自动闭锁电路,包括稳压电路、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处理器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稳压电路和所述控制信号接收电路均与处理器电路相连,所述处理器电路通过接收的信号驱动控制电路动作,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道岔自动闭锁电路上的接线端子的通断来控制电磁阀电源的通断。本实用新型用于矿井轨道运输环节中的司控道岔的辅助控制,当电机车经过道岔时,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电气自动闭锁该处道岔,以防止司机道岔遥控器或其它干扰源推动道岔,避免机车驶经此道岔过程中发生窜道、掉道、翻车等安全事故,保障机车轨道运输的驾驶安全。驾驶安全。驾驶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庆 刘增华 刘亮 倪良志 谢一成 尹贵超 赵明强 黄晓飞 魏大庆 郭红光 刘稳 魏恒 徐海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5
技术公布日:2021/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