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0757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皮,该车皮一方面包括一由至少两块挡板和一伸展在该两块挡板之间的平台部构成的承载车,另一方面包括其上有与铁轨相配的车轮的前后移车架,平台部的高度等于低于挡板,挡板的两端变成位置高于挡板本身的支架,以便平台部与移车架的车轮座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的情况下此两支架放置到移车架的顶面上,承载车与两移车架可脱离地连接,从而当火车停下装货和卸货时承载车的两端均可相对两移车架之间的纵向轴线横向移动,从而承载车可移动到一离开一移车架或两移车架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车辆可驶上或驶离承载车的平台部上两挡板之间的部位。
本发明背景和现有技术现代后勤日益依靠组合使用铁路和公路运输。因此,集散货物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用载重汽车把货物短途运输到附近的火车站,然后连货带车装到列车组中的一车皮上而长途运输到目的地附近后卸下载重汽车,然后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开到目的地。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这种组合必须使用满足列车组铁路规范的专用车皮。更确切说,车皮必须做成其上载有载重汽车的整个车厢与用来确定列车组是否能通过比方说隧道、地铁交叉口、小半径弯道的所谓的标准横截面一致。
许多专利提出并充分说明了具有上述目的的车皮。迄今为止所公开的车皮结构大致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载重汽车从列车组的一端一辆接一辆地开到列车组上,从而第一辆载重汽车从列车组的一端一直开到另一端;第二类使用制成在车皮的底盘上的平台,所述平台可相对底盘转动。第一类车皮的例子可见DE 41 12 995和EP 293 359。第二类车皮的例子可见GB 2 198 405、EP 207 491和SE 8206181-3。
实用中,第一类车皮的一个麻烦问题是列车组中的某一辆载重汽车无法单独驶离列车组,即给定的一辆载重汽车必须在前方或后方的载重汽车都从列车组驶下后才能从列车组驶下。第二类车皮由于平台可相对与列车组的其他车皮不连接的相应车皮转动而不存在这一问题,但第二类车皮存在其他严重问题。从而长载重汽车必须在平台从车皮一边或两边突出相当长的距离才能驶上或驶下车皮。此外,平台本身的高度增加,这需要使用相对底盘升降平台的昂贵的装置,或者车皮的车轮必须做得很小,以便与上述标准横截面一致。但是小车轮限制了车皮的最高行驶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和特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用于铁路和公路组合运输的现有车皮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车皮。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皮,它无需依靠可转动专用平台、与列车组的相邻车皮不连接即可供长、短载重汽车都能驶上、驶下。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载重汽车以与驶上车皮的同一方向驶下车皮的车皮。换言之,车皮上的载重汽车无需开倒车驶下车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使用其车轮足够大的移车架、可单独驶上、驶下载重汽车的车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使用复杂的外部设备便可单独驶上、驶下载重汽车的车皮。从而可在铁轨旁的任意位置上装载或卸下载重汽车。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运输极长载重汽车组、即由一拉车和一很长的拖车构成的载重汽车组。
按照本发明,至少该主要目的由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限定的特征实现。此外,从属权利要求限定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说明WO 81/02 142公开了一种与序言有关的车皮。但该车皮在承载车的支架与移车架之间没有中间部件,承载车经插入在移车架的凹槽中的锁定螺栓与移车架连接、确切说与其外转角连接。这意味着,卡车只能笔直地驶上该车皮。与此相反,本发明中间部件与移车架之间的连接可使移车架相对承载车自由移动,从而载重汽车根据实际情况地驶上驶下车皮。
附图的简要说明在附图中

图1为其上装载有一载重汽车组的本发明车皮的侧视图,图2为图1车皮的俯视图,图3为示出一列车组中的两移车架的连接的局部侧视图,图4为本发明车皮的承载车的放大剖面图,图5为车皮中的一移车架、车皮的承载车的一端和一工作在该承载车与该移车架之间的一中间部件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6-10为示出本发明车皮的各种使用情况的俯视图。
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在附图中,标号1表示一车皮,该车皮一方面包括一承载车2,另一方面包括两移车架3,3’,每一移车架上包括至少四个可在铁道5的两行铁轨上行驶的车轮4。在移车架3与承载车2之间有一中间部件6,它包括连接一车皮与其他车皮而构成一列车组的连接装置7。图1和2示出停放在车皮1上的整个载重汽车组8。按照该实施例,载重汽车组8包括一拉车9和一拖车10。拉车9和拖车10用一拉动装置连接在一起。这里要指出,车皮上可装载任何东西,例如其他有轮车辆、履带式车辆、片状货物、粒状材料等等。因此,视使用领域承载车也可包括合适的超级结构,尽管附图中未示出。
图4示出承载车2由两块挡板12,12’和伸展其间的一底板或平台部13构成,所述平台部构成车辆8放置其上的承载面。从图4清楚可见,平台部13的位置比挡板12,12’低。确切说,该实施例中的平台部13位于挡板下部凸缘14的下方。但是这里应指出,平台部13相对挡板的位置可比附图所示高。因此平台部13可与下部凸缘14同样高或稍稍更高。但是,无论如何,平台部13应更靠近下部凸缘14而非上部凸缘14’。
图5示出挡板12,12’在两端变成向上升起或相对挡板本身位于更高处的专用支架15。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架相对挡板的高度取决于垂直伸展的过渡部16,16’,过渡部16,16’与挡板和支架一样,也包括中间腹板和两端的凸缘。尽管两支架在挡板上方的高度可变,但按照所示实施例,该高度差使得支架的下部凸缘17位于挡板的上部凸缘14’上方的一水平面中。这里应指出,挡板12,12’本身的长度相当长(例如为20-26米)。因此,它们应预加载而承受满载载重汽车组之类重物的应力。应该指出,挡板在其两端之间区域可稍稍减小而在车皮中部形成一稍更细的腰部,即挡板稍稍呈弧形(向外部下凹)。这样,在铁道的小半径弧线处确保可靠地转弯。
移车架3与支架15,15’之间有一与车皮纵向横交的细长形摇架状中间部件6。按照该实施例,中间部件6由一长方形平板19构成,平板19的两长边上连接有两垂直凸缘20,20’。构成框架的钢板19的中部有一其长度比该板短的长槽21。换言之,该槽的两端离开该板的两短边一定距离。板19的顶面用作其上有肩形托架23的两环形链条22,22’的滑动面。确切说,每一链条应包括两个图5所示托肩。链条用一个或若干马达14、例如电动机或液压马达可反向地驱动,即链条的顶部可在滑动面上以正反两个方向向前驱动。
板或中间部件的底面上有一可插入移车架3顶面上的一凹座26中的向下伸展的枢轴或突起25。从而枢轴25构成可使中间部件6相对移车架转动的一接头。凸缘20的外表面上焊接有若干盒形横截面角铁件,这些角铁件上有一横档件27,该横档件上有减振器28和一突耳形连接件7,突耳上有一孔,从而该中间部件可与相邻一车皮的对应中间部件连接。
支架15与15’之间有一横栏29,其两端用一对插铁30,30’与支架连接。这些插铁内置在一凹座中、与磁性阀或液压缸之类的升降机构配合而可在上下位置之间垂直移动。横栏29的两端有可进入两支架底面上的一方块33的一凹座32中的套筒31。当位于下端位置的两插铁30插入在套筒31中时,支架同时用作锁定件和连接件。当两插铁30,30’之一移到其顶端位置时,横栏29的相应端脱离而可围绕另一插铁转动。此外,两方块33还各内置一同样可用合适的升降机构垂直移动的插铁34,34’。在下端位置,插铁34,34’插入槽21中,从而承载车2无法相对中间部件6转动。在顶端位置,插铁34,34’与槽21脱离,从而支架15,15’可从板19向外自由移动。这里要指出,插铁34,34’的直径应稍小于槽21的宽度,以便沿槽移动的一插铁的路径稍呈弧线。
每一方块33的外部有供托架23插入的凹座35。应该看到,方块33的长度大致等于两凸缘20,20’之间的距离。从而两方块成为吸收推力和拉力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承载车2与中间部件6之间。
图5示出用工字横梁36加固由挡板12,12’和底板13构成的承载车。从图6可见,三根横梁36布置在挡板之间,即承载车的两端各一根横梁以及中间一横梁。每一横梁36的两边最好都有一斜面板37以便车辆驶上驶下。平台部的端板有一门,该门用一前部机构39而可翻上翻下,从而不管平台部与周围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为多少,车辆都可方便地驶上驶下。
从上述说明显然可见,在承载车2的两端与移车架的两端可脱离地连接的同时移车架与承载车之间可相对转动。
图6-10示出本发明车皮的各种使用情况。
图6示出载重汽车8从铁路月台40驶上车皮1。车皮的两移车架3,3’放置在铁道5上的同时向外转动承载车2。向外转动承载车2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见图5)。第一步,抬起两插铁34,34’之一,从而相应支架可从板19向外自由移动。然后开始送进链条22,22’,其后部托架23带住相邻方块33,同时承载车的该端相对该移车架横向移动。在此横向移动过程中,横梁29抵住链条22而抵销承载车的该端在接近其外端位置过程中的摆动。这里要指出,承载车的底板13在其横向移动过程中可用比方说放置在铁路月台上的滚轮或滑棒予以合适支撑。在承载车的该端如此横向移动到由仍插入在槽21中的另一插铁34或34’所确定的外端位置时,把横栏29向外转动到不阻挡车辆8驶上的位置。把插铁30,30’之一举起到顶端位置即可转动横栏29。这样,车辆8可驶上承载车的平台或底板13上,其车轮停放在所述平台部的用作承载区的顶面上。由于承载车的长度相当长,因此承载车可装载由拉车和拖车构成的非常长的载重汽车组。在车辆在承载车上停放好后,承载车转回到图2所示原位。为此反向驱动链条22,22’,然后横栏29恢复正常位置而用插铁30,30’锁定。最后把插铁34,34’下降到其底端位置而插入槽21中而相对移车架锁定承载车。从而两下降的插铁34,34’使得承载车无法相对中间部件6、从而移车架3横向移动。
按照图6,在车辆驶上时,承载车2只有一端横向移动,另一端保持在其位置上。此时承载车围绕由移车架3与其上的中间部件6之间的接头25所确定的点转动。图7示出另一种情况,此时承载车的两端都相对其移车架横向移动,确切说以相反方向相对该两移车架横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承载车围绕两移车架之间中部的中心点转动。在图7所示情况下,承载车相对铁道的转动角度为图6的两倍。
图8示出车辆8以与驶上车皮的同一方向驶下车皮。承载车不管是两端都横向移动(按照图7)还是只是一端横向移动(按照图6),车辆都可以与驶上车皮的同一方向驶下车皮。换言之,车辆在驶下车皮时无需开倒车,这对连接有拖车的车辆特别有利。
图9示出承载车2的两端以同一方向横向移动。这样承载车横向移动到与铁道平行的位置上。然后车辆可与铁道平行地驶上驶下。
图10示出可用横向、平行移动把承载车2从其位于一铁道上的两移车架上移到位于旁边一铁道上的另外两移车架上。这特别适用于国际运输,此时希望在铁道标准不同的不同国家之间运输货物。
本发明的可行修正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所示的上述实施例。因此可使用链条之外的其他装置实现承载车端部所需的横向移动。本发明也不是非得使用所示横栏不可。重要的是承载车的挡板具有升起的支架,以确保承载车的底板位置较低同时移车架的车轮保持正常大小即正常直径。当然,承载车的两端以合适方式与相应移车架脱离从而可相对移车架横向移动也是很重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皮,该车皮一方面包括一由至少两块挡板(12,12’)和一伸展在该两块挡板之间的承载平台部(13)构成的承载车(2),另一方面包括其上有与铁轨相配的车轮(4)的前后移车架(3,3’),其特征在于,平台部(13)的高度等于或者低于挡板(12,12’),挡板的两端变成位置高于挡板(12,12’)本身的支架(15,15’),以便在平台部(13)与移车架的车轮座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的情况下此两支架放置到移车架(3,3’)的顶面上;承载车(2)一方面用一接头(25,26)与移车架(3,3’)连接,从而在火车开动状态下移车架与承载车可相对转动,另一方面与移车架可脱离地连接,从而当火车停下装货和卸货时承载车的两端均可相对两移车架之间的纵向轴线横向移动,从而承载车(2)可移动到一离开移车架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车辆可驶上或驶离承载车的平台部(13)上两挡板之间的部位。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皮,其特征在于,支架(15,15’)-在承载车承载时-支撑在一横向中间部件(6)上,该中间部件的底面经所述接头(25,26)与移车架连接,其顶面上一方面包括以沿所述中间部件的两相反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支架(15,15’)的装置(22,23),另一方面包括供支架上的止档件(34,34’)插入的向上开口的槽(21),这些止档件可在向下插入槽(21)的一端部中、从而防止支架从中间部件(6)向外移动的一个位置与移离该槽(21)、从而不阻止这一向外移动的一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该中间部件(6)上有连接装置(7)与列车组中相邻一车皮的同样的中间部件上的相应连接装置连接。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皮,其特征在于,该中间部件(6)包括一细长形平板(19),其长边上有垂直凸缘(20,20’),两垂直凸缘之间有止档件(34,34’)的槽(21)和所述移动装置(22,23)。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以相反两方向驱动的环形部件,即一具有一托架(23)的链条(22,22’),从而用来移动抵住在所述环形部件上的支架的一端部。
5,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皮,其特征在于,两支架(15,15’)之间有一横栏(29),该横栏的两端用一对插铁(30,30’)与两支架连接,每一插铁可在一工作位置(在此位置上该插铁用作横栏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锁定件)与一非工作位置(在此位置上插铁与横栏脱离,从而横栏可围绕另一插铁向外转动)之间移动。
6,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皮,其特征在于,两支架(15,15’)的位置设置成其底面比挡板(12,12’)的顶面高。
全文摘要
一种车皮,该车皮一方面包括一由两块挡板(12,12’)和一中间承载平台部(13)构成的承载车(2),另一方面包括其上有与铁轨相配的车轮(4)的移车架(3)。该平台部(13)的高度等于、低于挡板(12,12’),挡板的两端变成位置高于挡板的支架(15,15’),从而在平台部(13)与移车架的车轮座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的情况下此两支架可放置到移车架(3)的顶面上。承载车(2)一方面与用一接头(25,26)与移车架连接,从而移车架与承载车可相对转动,另一方面与两移车架可脱离地连接,从而当火车停下装货和卸货时承载车的两端均可横向移动。这样,承载车可横向转动到一位置上,在该位置上车辆可驶上或驶离承载车的平台部(13)上两挡板(12,12’)之间部位。
文档编号B61D3/00GK1185771SQ9619418
公开日1998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2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26日
发明者扬·埃里克森 申请人:扬·埃里克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