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集运之木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327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蜀道集运之木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工具,具体是指一种蜀道集运之木牛。
背景技术
历史文献《三国志》巻35 "诸葛亮传"中有以木牛流马运输军粮的记载,南北朝人 裴松之在给诸葛亮传作注时有制作木牛流马的记述。1700多年以来,很多人据此研制复原 "木牛"这种木制运输机械,概括起来主要有轮式转动车辆、四脚无轮步式及四轮四复脚加 中足转向式这几种结构。但这些结构均不能很好地在蜀道崎岖坎坷、陡坡、石台阶、弯道及 木板栈道上运输数万吨粮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这些木牛无法胜任在艰险的蜀道上运输粮草的缺陷,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转向、转动、行走、载重、灵活的蜀道集运之木牛。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蜀道集运之木牛,主要由牛头、方腹、与牛
头固为一体的横领、以及设置在方腹底部的制动装置组成。所述的方腹通过设置在其两侧
的双曲式转向联结器与横领相连接,且在横领和方腹的底部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行走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行走机构均由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两块相互平行的十字形 辐条、以及设置在两根十字形辐条之间并位于其四个顶端且能独立旋转的转轮构成;所述 的两根十字形辐条还通过大转轴固定于两块支撑板之间。 所述的双曲式转向联结器由横轴、以及均垂直于该横轴且分布在该横轴上下两侧 的上曲轴和下曲轴构成;同时,所述的上曲轴、下曲轴分布在横轴的左右两侧使其整体上呈 "h"字形,该上曲轴还能绕下曲轴旋转;所述的上曲轴与方腹固定相连,而下曲轴则与所述 的横领相连能在轴孔中自由转动。 同时,在方腹的内部能放置一个以上的板方囊;为了防止运输时板方囊被雨雪淋 湿,在方腹的上部还牛背。相应的,为了防止在运输途中,板方囊掉落,因此在方腹后部还设 有牛辙轴。 为了便于牵引,在横领上还设有揹带和拉杆。同时,为了便于观察转向的角度,在 牛头上还设有牛角。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整体结构非常简单,95%的用料为木材,制作简便。
(2)本发明的"横领"与"方腹"之间采用"双曲式转向联结器"连成一个整体,由
于该"横领"能自由的转向,因此能确保本发明在弯道多、急的蜀道和栈道上运输。
(3)由于本发明的行走机构不仅能在较平整的道路或栈道上作转动运输,而且还
能在崎岖坎坷的栈道、缝隙或上下台阶时作步进式行走,且这两种运转方式还能自动转换,
因此本发明能满足不同道路的使用要求。
3
(4)本发明在运行时,其八个轮子着地转动运行,只需两个人推拉,全部重力由木
牛承担,人力仅克服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
(5)本发明具有独特的制动机构,无论是在平地、上坡道还是下坡道,均能有效制
动,安全可靠。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行走机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十字形辐条及转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l-牛角,2-牛头,3-牛舌,4-揹带,5-拉杆,6-横领,7-支撑板,8-牛辙轴,9-横木, 10-板方囊,11-方腹,12-牛背,13-十字形辐条,14-转轮,15-小转轴,16-大转轴,17-横 轴,18-上曲轴,19-下曲轴,20-刻齿,21-牛脖,22-舌杆,23-竖杆,24-上竖杆套,25-下竖 杆套,26-传动杆,27-插销,28-前支臂,29-后支臂,30-固定轴,31-销钉,32-十字形制动 杆,33-前制动短杠,34-后制动短杠,35-十字定位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 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牛头2通过牛脖21与该横领6固为一体,且在牛头2的顶 端还设有用于识别运输方向的牛角1。 本发明的方腹11为一个空心的矩形框,在其内部可以放置六只用于盛装粮食的
板方囊10。该方腹11通过双曲式转向联结器与横领6连接在一起,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
在改变运输方向时通过该双曲式转向联结器能带动方腹11改变运输方向。 根据实际的需要,该双曲式转向联结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
以上,在实际运用中,优先采用两个双曲式转向联结器,即这两个双曲式转向联结器分别设
置在方腹11的左右两侧,以确保方腹11受力均匀。 如图1所示,每个双曲式转向联结器均由横轴17、上曲轴18及下曲轴19构成。其 中,上曲轴18和下曲轴19不仅分别设置在横轴17的上下两侧,而且还分布在横轴17的左 右两侧。同时,该上曲轴18和下曲轴19均同时垂直于横轴17,从而使得该双曲式转向联结
器在整体上呈"Ln"字形。由于转向的需要,上曲轴18和下曲轴19还需要与横轴17活动 连接,即上曲轴18经横轴17能绕下曲轴19自由转动,相应的,下曲轴19经横轴17也能绕 上曲轴18自由转动。具体连接时,上曲轴18与方腹11固定相连,下曲轴19与横轴17固 定相连即可。 为了便于行走和攀爬,在横领6和方腹11的底部左右两侧还均设有一个行走机 构,即本发明一共有四个行走机构。 该行走机构的结构如图2、3所示,即每个行走机构均由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支撑板
47、两块形状大小均相同的十字形辐条13及四个相同的转轮14构成。所述的两块十字形辐 条13完全对齐并平行设置,四个转轮14分别通过小转轴15固定在两块十字形辐条13之 间,并分别位于十字形辐条13的四个顶端。因此,这些转轮14均能独自绕其小转轴15自
由旋转。 由于这两块十字形辐条13被四个转轮14连接在一起,因此使得两个十字形辐条 13和四个转轮14均构成一个整体。同时,这两块十字形辐条13的中部还通过大转轴16固 定在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7之间,以确保整个十字形辐条13能绕该大转轴16旋转。
设置在横领6底部的每个行走机构中的两个支撑板7与横领6固定在一起,设置 在方腹11底部的每个行走机构中的两个支撑板7与方腹11的边框固定在一起。
为了便于牵引或控制转向,在横领6上还设有揹带4和拉杆5。同时,为了防止在 运输途中板方囊10从方腹11上掉落下来,因此在方腹11上还设有牛辙轴8。在运输时,将 板方囊10放置在方腹11上后,再将牛辙轴8卡在方腹11的卡口上,就可以将板方囊10紧 紧的固定在方腹11内部,即便遇到陡峭的山坡,板方囊10也不会从方腹11中滑落下来。
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紧急制动,因此在方腹11的底部还设有如图4所示的 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的两根横木9分别设置在方腹11底部的两个行走机构的前后两侧, 且这两根横木9均与所述两个行走机构之间的连线相互平行。 设置在牛头2内部的刻齿20与牛脖21固定相连接,舌杆22的中间部位通过固定 轴30固定在牛脖21上,且该舌杆22还能绕该固定轴30在垂直平面内自由转动。连接时, 该舌杆22位于刻齿20的下方,所述的牛舌3通过销钉31设置在该舌杆22的前端上。
在牛脖21的垂直方向上还设有上竖杆套24和下竖杆套25,所述的上竖杆套24位 于下竖杆套25的上方。在上竖杆套24和下竖杆套25上均设有一个通槽,且这两个通槽的 中心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水平面。舌杆22的后端通过销钉31连接有垂直于 水平面的竖杆23,且该竖杆23穿过上竖杆套24和下竖杆套25的通槽,并能随着舌杆22的 转动而沿着该通槽的内壁上下移动。 在方腹11的底部设有十字定位槽35和放置在该十字定位槽35内部的十字形制 动杆32。该十字形制动杆32由水平设置的长横杆和垂直设置的短横杆固定而成,在长横杆 的两端分别通过销钉31连接有前制动短杠33和后制动短杠34,且前制动短杠33通过销钉 31与位于行走机构前方的横木9活动连接,后制动短杠34也通过销钉31与位于行走机构 后方的横木9活动连接。同时,在方腹11的下方还设有一根水平设置的传动杆26,该传动 杆26的一端与竖杆23的下端通过销钉31活动相连接,其另一端通过销钉31与十字形制 动杆32的短横杆的上端活动相连接。 位于行走机构前方的横木9的两端分别通过销钉31活动连接有前支臂28,位于行 走机构后方的横木9的两端分别通过销钉31活动连接有后支臂29。其中,位于行走机构 前、后方同一侧的前支臂28和后支臂29均通过固定轴30固定在支撑板7上,从而使得所 有的前支臂28和后支臂29均能在十字形制动杆32的带动下分别绕其固定轴30转动。
运行时,插销27插入舌杆22与牛脖21相应的插销孔内,此时,舌杆22不能转动, 牛舌3不能向上翻转,整套制动装置处于停顿静止状态。十字形制动杆32停止在十字定位 槽35上方,拉动前制动短杠33和后制动短杠34三杠连成近直线状态,将横木9向前后两 方撑开,此时两根前支臂28与两根后支臂29同时绕销钉31张开,位于转轮14前、后的横木9与转轮14脱离分开,转轮14能自由转动,木牛呈运行状态。 当制动时,拨去插销27,将牛舌3向上翻转卡在刻齿20中,舌杆22尾部抬高,提高 竖杆23,再带动传动杆26的头部上抬尾部下压,从而将十字形制动杆32压向十字定位槽 35的下方。十字形制动杆32在压力作用下将前制动短杠33及后制动短杠34同时从原水 平状态拉成垂直状态,此时制动臂总长度最短,将前后横木9拉向转轮14并相互紧抱。转 轮14受阻力不能转动而制动刹车,与此同时,前后横木9在前支臂28和后支臂29的同时 作用下保持制动状态。 若要解除制动恢复运行状态,则先将牛舌3向下翻转,舌杆22恢复水平并将插销 孔对淮,再把插销27插入孔内,舌杆22及牛舌3不能转动,锁定制动装置,系统恢复木牛运 行状态。 由于运输的需要及防止板方囊10中的粮食被雨淋或暴晒,因此在方腹11上还设 有一个"人"字形的牛背12。 由于每个行走机构的结构和运行状态均相同,现针对其中一个行走机构的运行过 程进行阐述,为了阐述方便,故将图3中所示的四个转轮14分别称为左上轮、左下轮、右上 轮和右下轮。 开始时,左下轮和右下轮着地,由于每个转轮14均能够独自转动,因此整个木牛 便可以在平整的地面上行进。当左下轮或右下轮中任意一个转轮受阻,或者左下轮和右下 轮同时受阻时,整个十字形辐条13便会绕大转轴16旋转,从而将左上轮转到左下轮的位 置,而右下轮则转到右上轮的位置,相应的,右上轮便转到左上轮的位置,从而完成转轮的 替换,以克服由于任意一个转轮14受阻时整个木牛不能前进的缺陷。
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权利要求
蜀道集运之木牛,主要由牛头(2)、方腹(11)、与牛头(2)固为一体的横领(6)、以及设置在方腹(11)底部的制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方腹(11)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双曲式转向联结器与横领(6)相连接,且在横领(6)和方腹(11)的底部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行走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机构均由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7,7)、两块相互平行的十字形辐条(13,13)、以及设置在两根十字形辐条(13,13)之间并位于其四个顶端且能独立旋转的转轮(14)构成;所述的两根十字形辐条(13,13)还通过大转轴(16)固定于两块支撑板(7, 7)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曲式转向联结器由横轴(17)、以及均垂直于该横轴(17)且分布在该横轴(17)上下两侧的上曲轴(18)和下曲轴(19)构成;同时,所述的上曲轴(18)、下曲轴(19)分布在横轴(17)的左右两侧使其整体上呈"h "字形,且该上曲轴(18)还能绕下曲轴(19)旋转;所述的上曲轴(18)与方腹(11)固定相连,而下曲轴(19)则与横领(6)相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在方腹(11)上还设有牛背(1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在横领(6)上还设有揹带(4)和拉杆(5)。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在牛头(2)上还设有牛角(1)。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腹(11)的内部还设有一个以上的板方囊(10)。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蜀道集运之木牛,其特征在于在方腹(11)上还设有防止板方囊(10)掉落的牛鞦轴(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蜀道集运之木牛,主要由牛头(2)、方腹(11)、与牛头(2)固为一体的横领(6)、以及设置在方腹(11)底部的制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方腹(11)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双曲式转向联结器与横领(6)相连接,且在横领(6)和方腹(11)的底部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行走机构。本发明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制作非常方便。
文档编号B62B11/00GK101786463SQ201010134309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9日
发明者朱俊华 申请人:朱俊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