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0260发布日期:2020-05-12 17:0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前副车架是当前主流轿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副车架的结构形式、刚度及强度对整车耐久性、舒适性、操控性有很大的影响,是衡量轿车底盘设计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轿车的前副车架结构设计和优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但是,现有的前副车架总成结构后横梁上板r角高度较低,零件成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开裂的风险,导致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率低,浪费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所述后横梁上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上板和右纵梁上板,后横梁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下板和右纵梁下板,左纵梁上板上设有左塔台臂座,右纵梁上板上设有右塔台臂座;

所述后横梁上板两侧斜面的r角高度为44.18mm,由原来的43.55mm抬高到44.18mm,使得总成零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效预防单品零件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开裂的风险,使品质稳定,同时也防止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塔台臂座上连接有左下横梁搭接板,右塔台臂座上连接有右下横梁搭接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纵梁上板和左纵梁下板上设有左纵梁前板,右纵梁上板和右纵梁下板上设有右纵梁前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纵梁上板和左纵梁下板上设有左纵梁加强板,右纵梁上板和右纵梁下板上设有右纵梁加强板;通过左纵梁加强板和右纵梁加强板加强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塔台臂座与后横梁上板之间设有左下横梁加强板,右塔台臂座与后横梁上板之间设有右下横梁加强板;通过左下横梁加强板和右下横梁加强板加强左下横梁和右下横梁的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结构设计合理,将后横梁上板两侧斜面的r角高度由原来的43.55mm抬高到44.18mm,使得总成零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效预防单品零件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开裂的风险,使品质稳定,同时也防止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r角抬高截面示意图。

图中:1-后横梁上板,2-左纵梁上板,3-右纵梁上板,4-左纵梁加强板,5-右纵梁加强板,6-后横梁下板,7-左下横梁加强板,8-右下横梁加强板,9-左塔台臂座,10-右塔台臂座,11-左下横梁搭接板,12-右下横梁搭接板,13-左纵梁下板,14-右纵梁下板,15-左纵梁前板,16-右纵梁前板,17-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包括后横梁上板1和后横梁下板6,所述后横梁上板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上板2和右纵梁上板3,后横梁下板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下板13和右纵梁下板14,左纵梁上板2上设有左塔台臂座9,右纵梁上板3上设有右塔台臂座10;

所述后横梁上板1两侧斜面17的r角高度为44.18mm,由原来的43.55mm抬高到44.18mm,使得总成零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效预防单品零件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开裂的风险,使品质稳定,同时也防止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左塔台臂座9上连接有左下横梁搭接板11,右塔台臂座10上连接有右下横梁搭接板12。

进一步的,所述左纵梁上板2和左纵梁下板13上设有左纵梁前板15,右纵梁上板3和右纵梁下板14上设有右纵梁前板16。

该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由以下分件构成:后横梁上板1、左纵梁上板2、右纵梁上板3、左纵梁加强板4、右纵梁加强板5、后横梁下板6、左下横梁加强板7、右下横梁加强板8、左塔台臂座9、右塔台臂座10、左下横梁搭接板11、右下横梁搭接板12、左纵梁下板13、右纵梁下板14、左纵梁前板15和右纵梁前板16;将这些分件进行组合焊接之后形成一个总成部件;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在现有后横梁上板1零件结构的基础上,将后横梁上板1两侧斜面17的r角高度由原来的43.55mm抬高到44.18mm,使得总成零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效预防单品零件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开裂的风险,使品质稳定,同时也防止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左纵梁上板2和左纵梁下板13上设有左纵梁加强板4,右纵梁上板3和右纵梁下板14上设有右纵梁加强板5。

所述左塔台臂座9与后横梁上板1之间设有左下横梁加强板7,右塔台臂座10与后横梁上板1之间设有右下横梁加强板8;通过左纵梁加强板4和右纵梁加强板5加强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强度;通过左下横梁加强板7和右下横梁加强板8加强左下横梁和右下横梁的强度,使得该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的强度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包括后横梁上板(1)和后横梁下板(6),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横梁上板(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上板(2)和右纵梁上板(3),后横梁下板(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下板(13)和右纵梁下板(14),左纵梁上板(2)上设有左塔台臂座(9),右纵梁上板(3)上设有右塔台臂座(10);

所述后横梁上板(1)两侧斜面(17)的r角高度为44.1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塔台臂座(9)上连接有左下横梁搭接板(11),右塔台臂座(10)上连接有右下横梁搭接板(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纵梁上板(2)和左纵梁下板(13)上设有左纵梁前板(15),右纵梁上板(3)和右纵梁下板(14)上设有右纵梁前板(16)。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纵梁上板(2)和左纵梁下板(13)上设有左纵梁加强板(4),右纵梁上板(3)和右纵梁下板(14)上设有右纵梁加强板(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塔台臂座(9)与后横梁上板(1)之间设有左下横梁加强板(7),右塔台臂座(10)与后横梁上板(1)之间设有右下横梁加强板(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副车架总成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所述后横梁上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上板和右纵梁上板,后横梁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纵梁下板和右纵梁下板,左纵梁上板上设有左塔台臂座,右纵梁上板上设有右塔台臂座;所述后横梁上板两侧斜面的R角高度为44.18mm。该汽车前副车架总成零部件结构设计合理,将后横梁上板两侧斜面的R角高度由原来的43.55mm抬高到44.18mm,使得总成零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效预防单品零件在成型过程中发生开裂的风险,使品质稳定,同时也防止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邓海华;张建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庆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