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4924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它采用一种带有前支撑板、后支撑板、两侧边梁及尾部横梁组成的车顶支架,使一体化车顶在保持前端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前后翻转功能并在外观造型保持光滑的前提下,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实现超薄、超轻、稳定的技术效果;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一种在前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前侧面或后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后侧面带有金属过渡连接板的结构,从而使一体化车顶、前支撑板或后支撑板与滑套之间的连接,轻便而稳固。
【专利说明】
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具体说涉及一种前挡风玻璃与车顶采用同一种透明材料制造并形成一个整体的且前端通过活动支架与两轮或三轮车中心转向管固定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前后可以翻转的车顶支架及其过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第一个方面的技术缺点: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是发明人在2015年06月15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520408211.9,如说明书附图中图1所示,是该专利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即使前挡风玻璃与无梁车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形成一个整体后的一体化车顶技术方案。针对这一技术方案,该专利中所述的无梁车顶部分由于没有支架,实践证明,当采用PET或PVC等透明塑料制造并在其中心位置的厚度达到0.4毫米、四周的厚度达到0.5毫米的情况下,从重量和车辆重心高度的角度看,是合适的,整个车顶部分的重量只有300克左右,对于车辆重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车顶悬空的后半部分仅仅依靠前端支撑和自身的机械强度,无法抵抗四级以上风力的侧面风,车顶后半部会在四级以上风力的作用下完全垮塌。为了使前挡风玻璃与车顶一体化之后的自身机械强度达到抵抗7-8级风的目的,一体化车顶中心的厚度根据车顶型号、造型和长短的差异至少要达到2-3毫米以上,这样的厚度加上必须要完全覆盖驾驶员上部的面积,致使车顶太重,整个车辆的重心太高,在车辆行驶惯性的作用下,尤其是在弯道行驶时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而如果采用瓦楞板的结构原理来增加一体化车顶的自身机械强度,实践证明,造型会很不好看,更会影响驾、乘人员的视线。
[0003]现有技术第二个方面的技术缺点:在上述专利技术方案中,前挡风玻璃下部后侧面上有一个支撑板,当该支撑板覆盖整个前挡风玻璃的下部时,如果全部采用金属板制造,则重量大,造价高,不透明,也不好看,实践证明,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塑料(比如PET或PVC等透明塑料等)制造,不但好看,更可以扩大视线范围,具有全方位的通透感。而采用塑料板制造,塑料支撑板与一体化车顶可升降金属滑套之间的连接相对于整个一体化车顶而言,连接面积太小,仅仅依靠一般的固定连接(比如螺接、铆接、粘接等)是不牢固的,容易松动;并且,仅有0.4至0.5毫米厚的一体化车顶,仅仅依靠前挡风玻璃下部后侧面上的单侧支撑板,很难实现一体化车顶的整体固定,比如从一体化车顶前部直接用螺栓或铆钉固定,在风力和车辆行驶震动力的作用下,其螺栓孔周围很容易松动;而如果一体化车顶与塑料支撑板之间贴合面采用胶水完全粘贴的办法,造价太高,生产效率低。因此,前挡风玻璃下部的固定连接区域与滑套之间,需要更加轻便、牢固的连接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第一个方面的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带有前支撑板、后支撑板、两侧边梁组成的车顶支架,使前挡风玻璃与车顶形成一个整体后的一体化车顶在保持前端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前后翻转功能并在外观造型保持光滑的前提下实现超薄、超轻、稳定的技术效果。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第二个方面的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在前支撑板的前侧面或后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后侧面带有金属过渡连接板的结构,使一体化车顶、前支撑板或后支撑板与滑套之间的连接,轻便而稳固。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包括包括由前挡风玻璃、车顶和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共同形成一体化车顶,及前挡风玻璃下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后侧面上覆盖的后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0007]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的前侧面上覆盖一层前支撑板,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和后支撑板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固定在一起,在车顶左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左侧边梁,在车顶右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右侧边梁,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与车顶两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之间相互叠加后固定在一起。
[0008]在所述车顶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在所述车顶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该左侧边梁与后支撑板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与后支撑板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
[0009]在所述车顶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在所述车顶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该左侧边梁与前支撑板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与前支撑板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
[0010]在所述车顶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在所述车顶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该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使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分别固定在后支撑板左右两侧的后侧面或后支撑板左右两侧的前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两侧的后侧面之间。
[0011]在所述车顶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在所述车顶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该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使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分别固定在前支撑板左右两侧的前侧面或前支撑板左右两侧的后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两侧的前侧面之间。
[0012]在一体化车顶尾部的内侧面,还可以增加一个尾部横梁,该尾部横梁的左侧与左侧边梁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该尾部横梁的右侧与右侧边梁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或者
[0013]该尾部横梁的左侧横断面与左侧边梁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该尾部横梁的右侧横断面与右侧边梁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0014]还可以沿着后支撑板的上端横断面向后延伸一个可以作为推拉一体化车顶把手的横向支撑梁。
[0015]—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0016]在后支撑板的后侧面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该过渡连接板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该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后支撑板与过渡连接板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7]—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0018]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在前支撑板的前侧面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该过渡连接板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该过渡连接板、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与后支撑板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9]—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0020]在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和后支撑板的中心部位各有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并向前凸起而形成的凹槽,在后支撑板的凹槽内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该过渡连接板前部中心部位的前侧面固定连接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该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和后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凹槽中心分别向前方再次凸起各形成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的凹槽,滑套卡在后支撑板的凹槽内;该前支撑板、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后支撑板与过渡连接板之间由前向后依次叠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实用新型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专利号201520408211.9)的侧面立体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轮和三轮车车顶包括活动支架和一体化车顶及车顶支架组装在一起之后的侧面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由后支撑板、左侧边梁、右侧边梁和尾部横梁组成的车顶支架的部分侧面立体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由后支撑板、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以及左侧边梁和右侧边梁固定安装区域的侧面立体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车顶的侧面图。
[0026]图6是图2的左视图。
[0027]图7是图2中活动支架部分的放大图。
[0028]在图1至图7中:
[0029]I是无梁车顶。18b是横向支撑梁。
[0030]2是前挡风玻璃。18c、18d是凹槽。
[0031]3是滑杆。19是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
[0032]4是滑套。20a、20b是凹槽。
[0033]5是活动支架。21是过渡连接板。
[0034]6是支撑板。22是滑套。
[0035]7a是车顶。23是U型支架。
[0036]7b是前挡风玻璃。24是销轴。
[0037]8a、8b是凹槽。25是U型支架。
[0038]9是锁定螺栓。26是横梁。
[0039]10是滑杆。27是斜梁。
[0040]11是连杆。28是U型支架。
[0041 ] 12是前支撑板。29是定位板。
[0042]13a、13b、13c是螺栓孔。30是气弹簧。
[0043]14是电动车中心转向管。31是销轴。
[0044]15是固定基座。32是U型支架。
[0045]16是尾部横梁。33是立柱。
[0046]17a是右侧边梁。34是螺栓孔。
[0047]17b是左侧边梁。35是销轴。
[0048]17c、17d是边梁固定安装区域。
[0049]18a是后支撑板。
[0050]在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的文字说明中,所述的与各零部件相关的前、后、左、右方向或位置,是以车辆的前、后、左、右为坐标方向而确定的。
[0051 ]具体实施例之一
[0052]如附图2、3、4、5、6、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由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后支撑板18a、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组成。其中:
[0053]由前挡风玻璃、车顶和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共同形成一体化车顶,前挡风玻璃下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后侧面上覆盖一个后支撑板,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的前侧面上覆盖一层前支撑板12,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和后支撑板18a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在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与车顶7a两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之间相互叠加后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钉、或螺接在一起。
[0054]由滑套22、滑杆10、连杆11、过渡连接板21和U型支架23、25、28、32及横梁26、斜梁27、立柱33、定位板29、气弹簧30、销轴24、31、35组成活动支架,该活动支架均采用金属材料制造。
[0055]具体实施例之二
[0056]如附图2、3、4、5、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当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实现的,其中:
[0057]该左侧边梁17b与后支撑板18a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17b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18a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17a与后支撑板18a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17a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18a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
[0058]具体实施例之三
[0059]如附图2、3、4、5、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当车顶7a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车顶7a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而实现的,其中:
[0060]该左侧边梁17b与前支撑板12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17b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12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17a与前支撑板12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17a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12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
[0061]具体实施例之四
[0062]如附图2、3、4、5、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当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而实现的,其中:
[0063]该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使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分别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后支撑板18a左右两侧的后侧面或后支撑板18a左右两侧的前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两侧的后侧面之间。
[0064]具体实施例之五
[0065]如附图2、3、4、5、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当车顶7a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车顶7a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而实现的,其中:
[0066]该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使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分别固定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前支撑板12左右两侧的前侧面或前支撑板12左右两侧的后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两侧的前侧面之间。
[0067]具体实施例之六
[0068]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尾部横梁16而实现的,其中:
[0069]在一体化车顶7a尾部的内侧面,还可以增加一个尾部横梁16,该尾部横梁16的左侧与左侧边梁17b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接、或螺接,该尾部横梁16的右侧与右侧边梁17a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粘接、或焊接(指塑料焊接)、或铆接、或螺接;或者
[0070]该尾部横梁16的左侧横断面与左侧边梁17b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该尾部横梁16的右侧横断面与右侧边梁17a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0071]具体实施例之七
[0072]如附图3、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横向支撑梁18b而实现的,其中:
[0073]还可以沿着后支撑板18a的上端横断面向后延伸一个可以作为推拉一体化车顶把手的板状、或圆柱状、或带有防滑槽的横向支撑梁18b。
[0074]具体实施例之八
[0075]如附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中:
[0076]—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在后支撑板18a的后侧面有一个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12,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后支撑板18a与过渡连接板21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粘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
[0077]具体实施例之九
[0078]如附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中:
[0079]—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12,在前支撑板12的前侧面有一个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该过渡连接板21、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与后支撑板18a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固定连接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
[0080]具体实施例之十
[0081]如附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中:
[0082]—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在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和后支撑板18a的中心部位各有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并向前凸起而形成的凹槽8a、18c、20a,在后支撑板18a的凹槽18c内有一个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前部中心部位的前侧面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螺接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和后支撑板18a中心部位的凹槽8a、18c、20a中心分别向前方再次凸起各形成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的凹槽8b、18d、20b,滑套22卡在后支撑板18a的凹槽18d内。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后支撑板18a与过渡连接板21之间由前向后依次叠加并粘接、或铆接、或螺接在一起。
[0083]从上述第一至第十个具体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一系列缺陷,实现了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技术目的,其具体技术优点如下:
[0084]1、由于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一种带有前支撑板、后支撑板、两侧边梁及尾部横梁组成的车顶支架,使一体化车顶在保持前端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前后翻转功能并在外观造型保持光滑的前提下,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实现超薄、超轻、稳定的技术效果。
[0085]2、由于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一种在前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前侧面或后支撑板中心部位的后侧面带有金属过渡连接板的结构,从而使一体化车顶、前支撑板或后支撑板与滑套之间的连接,轻便而稳固。
【主权项】
1.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包括由前挡风玻璃、车顶和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共同形成一体化车顶,及前挡风玻璃下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后侧面上覆盖的后支撑板,其特征在于: 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的前侧面上覆盖一层前支撑板(12),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和后支撑板(18a)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固定在一起,在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上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与车顶(7a)两侧的下侧面或上侧面之间相互叠加后固定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所述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该左侧边梁(17b)与后支撑板(18a)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17b)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18a)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17a)与后支撑板(18a)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17a)前端的横断面与后支撑板(18a)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7a)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所述车顶(7a)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该左侧边梁(17b)与前支撑板(12)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左侧边梁(17b)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12)的左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该右侧边梁(17a)与前支撑板(12)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并使右侧边梁(17a)前端的横断面与前支撑板(12)的右侧上部横断面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7a)左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所述车顶(7a)右侧的下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该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使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分别固定在后支撑板(18a)左右两侧的后侧面或后支撑板(18a)左右两侧的前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两侧的后侧面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7a)左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左侧边梁(17b),在所述车顶(7a)右侧的上侧面覆盖一个右侧边梁(17a),该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前端分别各向前下方延伸一个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使左侧边梁(17b)和右侧边梁(17a)的边梁固定安装区域(17c、17d)分别固定在前支撑板(12)左右两侧的前侧面或前支撑板(12)左右两侧的后侧面与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两侧的前侧面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一体化车顶(7a)尾部的内侧面,还可以增加一个尾部横梁(16),该尾部横梁(16)的左侧与左侧边梁(17b)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该尾部横梁(16)的右侧与右侧边梁(17a)的后端相互叠加后固定连接;或者 该尾部横梁(16)的左侧横断面与左侧边梁(17b)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该尾部横梁(16)的右侧横断面与右侧边梁(17a)的后端横断面连接并采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从而形成一个整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其特征在于: 还可以沿着后支撑板(18a)的上端横断面向后延伸一个可以作为推拉一体化车顶把手的横向支撑梁(18b)。8.—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在后支撑板(18a)的后侧面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12),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后支撑板(18a)与过渡连接板(21)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固定连接在一起。9.一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在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前侧面有一个前支撑板(12),在前支撑板(12)的前侧面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中心部位的后侧面与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固定连接在一起;该过渡连接板(21)、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与后支撑板(18a)之间由前到后相互叠加贴合在一起的表面造型相同并依次叠加后固定连接在一起。10.—种两轮和三轮车车顶支架的过渡连接结构,包括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及其后侧面覆盖的后支撑板,滑套套在使一体化车顶可以前后翻转的活动支架的滑杆上,其特征在于: 在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I 9)和后支撑板(I 8a)的中心部位各有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并向前凸起而形成的凹槽(8a、18c、20a),在后支撑板(18a)的凹槽(18c)内有一个金属材料制造的过渡连接板(21);该过渡连接板(21)前部中心部位的前侧面固定连接一个沿着前挡风玻璃(7b)中心线方向可向后上方上下滑动的滑套(22);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和后支撑板(18a)中心部位的凹槽(8a、18c、20a)中心分别向前方再次凸起各形成一个形状相同、相互叠加的凹槽(8b、18d、20b),滑套(22)卡在后支撑板(18a)的凹槽(18d)内;该前支撑板(12)、一体化车顶安装固定区域(19)、后支撑板(18a)与过渡连接板(21)之间由前向后依次叠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B62J17/08GK205601992SQ201620370682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房嘉和
【申请人】房嘉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