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36402发布日期:2020-08-21 15:09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上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援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水上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水,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与人类息息相关。当我们享受水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时,不能忘记水给我们带来的还有灾难。观研中外,面向江海湖泊的水上救援设备繁多,而针对洪水灾害的救援设备设计尚且处在一个空白阶段。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想要高效快速的完成救生工作异常艰巨。当洪水灾害突然来袭时,人们往往防不胜防。紧急情况下救援人员无法同时救助多位受灾者,不少受灾者由于被困时间过长或是由于水位的升高无处躲避导致死亡。这就更为凸显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紧急救援工作更高效。在受灾初期,大多数被困者在有足够的体力和清醒的意识时可以实现借助救援设备实现自主救援,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提高救援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受灾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一种水上救援设备。从工业设计的角度,结合当今科技水平设计出便于操作,安全,功能齐备,稳定耐用的水上救援设备。洪灾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灾情预报系统对突发灾害的预报很有限。大多数的老百姓不懂得防洪知识,没有设备可以用来自救,在逃生时由于准备物资不充分、时间紧迫等,往往出现被困、被淹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表明,全球有37.2万人死于洪水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水灾,人们来不及找到高处躲避,而现有的救援设备基本上都是大型的偏集体式船艇救援。这种救援方式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运输装卸困难,摇摆幅度大,而且体积过大,对于个人而言操作难度系数大。救援人员在搜救时,由于人们位置四处分散,这不利于搜救工作的高效进行,导致救援时间过慢,增加死亡人数。

救生艇是现有的洪灾救援产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但是救生的体积重量比较大,不仅在救援时使用的地点受限,而且存放和运输都不方便。在地理位置复杂的地方,升降施救比较麻烦。需要较长的时间启动,不能连续启动。降落的装置容易发生腐蚀,变薄,容易损坏。需要日常的维护和保养,难度系数比较大。如果在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还需要采用暖机措施,否则开机困难。

救生筏也存在和救生艇相似问题,比如说体积重量大,存放运输不方便。启动充气时需要很长的时间。现有的救生筏是一体式,如果在洪灾中遇到尖锐障碍物就有可能划破救生筏。日常维护和保养的难度比较大。救生艇上没有登乘梯,或登乘梯长度不够,或登乘装置未固定在船体上等。

现有的气垫船体积庞大而且较重,使用时需要较多的人员。大型的运输设备,摇曳的速度很慢这样会导致短时间内到达灾区的数量有限。使用寿命较短,成本比较高,经济性比较差。

橡皮艇的抗风浪能力不足,受风浪影响容易发生倾斜,颠覆,使用不安全。不能逆行,救援的距离比较短。在洪灾救援中使用不方便。冷机时不易启动,在现有的橡皮艇中,没有齐全的导航设备,容易失联。

冲锋艇的尺寸比较大,重量较重。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麻烦。装卸的时间比较长,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使用效率比较低。而且没有电力保障,不能长时间参加救援活动。

在个体救援设备中主要有救生衣、救生圈等。在洪灾救援中比较常见的会出现救生衣,救生圈的配备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救生衣,救生圈上没有自亮灯,不利于夜间救援。不排除救生衣,救生圈上出现裂痕。在救援过程中被救援者由于没有穿过没穿救生服、救生衣会出现穿着不正确,或动作过慢,降低救援效率。

虽然当下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治水措施,但因为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仍在持续上升,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洪水灾害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因此,针对性的救援设备不可或缺。个体救援设备中主要有救生衣、救生圈等。在洪灾救援中比较常见的会出现救生衣,救生圈的配备数量不足的问题。不排除救生衣,救生圈上出现裂痕。在救援过程中被救援者由于没有穿过没穿救生服、救生衣会出现穿着不正确,或动作过慢,降低救援效率,开发一款能够快速打开提高救援效率的救生设备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打开提高救援效率的水上救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包括密封盒本体和上盖形成的密封腔,置于密封腔内的气囊,与密封盒本体外侧固定连接的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端穿过密封盒本体与气囊的充气口连接,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上设置有启动开关,按压启动开关使气体发生装置向气囊内部充气,气囊弹开上盖展开;所述气囊至少有三个扇形气囊,每个扇形气囊由至少两个圆弧状气囊条由端部连通构成,气囊在平面内构成圆盘,扇形气囊之间软绳连接。

所述每个扇形气囊的气囊条端部有搭扣连接。

所述气囊展开后直径为0.6m~1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分区的扇形气囊,每个气囊上均有独立的气囊条,单个气囊条破损后不影响整体使用;气囊充气简单易行,按压下密封体上的按钮即可,极大提高本设备的使用可靠性;在初始状态下,本设备的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水上救援装置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2为水上救援装置气囊打开时示意图。

其中1为盒体,2为盒盖,3为气体发生装置,31为开关,4为气囊,41为气管,42为气囊条,43为软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包括密封盒本体1和上盖2形成的密封腔,置于密封腔内的气囊4,与密封盒本体1外侧固定连接的气体发生装置3,所述气体发生装置3的出气端穿过密封盒本体1与气囊4的充气口连接,所述气体发生装置3上设置有启动开关31,按压启动开关31使气体发生装置3向气囊4内部充气,气囊4弹出上盖并展开5,在未使用的状态下,收至盒内,在使用时将盒盖弹开;所述气囊4至少有三个扇形气囊,每个扇形气囊由至少两个圆弧状气囊条42由端部连通构成,气囊4在平面内构成圆盘,扇形气囊之间软绳连接43。

所述每个扇形气囊的气囊条42端部有搭扣连接。

所述气囊展开后直径为0.6m~1m。

气体发生装置3的出气口连通气囊4的进气口,进气口分为与扇形气囊数量相同气管41,气管41连通每个扇形气囊的气囊条42,每个气囊条口设置有单向阀,保证每个气囊条42的独立性,气囊条42的端部通过搭扣连接在一起组成扇形气囊,扇形气囊间通过软绳连接形成圆盘形的气囊4。

在使用的过程中,按下开关便可对气囊进行充气,每个气囊条充满气之后,便可使用。扇形气囊之间相互独立,气囊条之间相互独立,即使一个气囊条或者一个扇形气囊受到破坏,其他部分均不受影响,有效的保证了使用者在水中安全性。由于气囊为软质材质,气囊条是相互独立的,使用者的手臂还可穿过气囊条、气囊之间的空隙,并用用手抓住。还可以在气囊上图上荧光漆,在夜里能够发出荧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者那是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单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包括密封盒本体和上盖形成的密封腔,置于密封腔内的气囊,与密封盒本体外侧固定连接的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端穿过密封盒本体与气囊的充气口连接,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上设置有启动开关,按压启动开关使气体发生装置向气囊内部充气,气囊弹出上盖并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至少有三个扇形气囊,每个扇形气囊由至少两个圆弧状气囊条由端部连通构成,气囊在平面内构成圆盘,扇形气囊之间软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扇形气囊的气囊条端部有搭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展开后直径为0.6m~1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上救援设备,包括密封盒本体和上盖形成的密封腔,置于密封腔内的气囊,与密封盒本体外侧固定连接的气体发生装置;气囊至少有三个扇形气囊,每个扇形气囊由至少两个圆弧状气囊条由端部连通构成,气囊在平面内构成圆盘,扇形气囊之间软绳连接;设置分区的扇形气囊,每个气囊上均有独立的气囊条,单个气囊条破损后不影响整体使用,极大提高本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山;郭苏;蒋俊佩;孙建华;刘芳;张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9.30
技术公布日:2020.08.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