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手控旋翼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1932发布日期:2018-10-12 22:10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单人手控旋翼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飞行器中的一种飞行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全手控操作的单人手控旋翼机。



背景技术:

随着地面交通的日益拥挤,不久的将来飞行器会成为实现立体交通的必然发展方向了,而旋翼机由于起落距离非常短,对场地要求不高,而故障出现时候,其自旋迫降功能比直升机更加安全,而且某些带有预旋功能旋翼机更是具备了类似直升机一样的垂直起飞功能,由于结构远比常规直升机甚至固定翼飞机更简单,所以故障率也很低,所以这样的飞行器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从席尔瓦1923发明旋翼机到1925年成功,至今已经90多年了,旋翼机带来了一场飞行器的革命,其很多设计一直被借鉴使用在直升机等旋翼类飞行器上延续至今,最初的旋翼机是在固定翼飞机的基础上做出了革新,加装了一副可以自旋产生辅助升力并可以无动力安全降落的旋翼,发展到后来主要仅依靠旋翼升力来维持飞行,完全取消了固定翼机构,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飞行器家族。

但是旋翼机发明之初,其控制机构根据其驾驶特点,结合沿用了固定翼飞机控制结构的基础,主要控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即右手把持一根控制杆来控制升降,左手控制油门,双脚通过蹬踏来控制方向,这种驾驶方式使得大部分固定翼飞机飞行员以及同样沿用了类似这种操作方式的直升机飞行员可以几乎无障碍的很快接受,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很难适应的过程,另外驾驶者左右手以及双脚的控制是独立的,左右手以及双脚所控制的每一种控制机构里,手脚离实际控制的部位都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之间都是需要相对独立而且复杂的一套控制部件来实现,这样的控制机构而对于旋翼机的驾驶者来说,维护保养检修都是一个较麻烦,而对于制作者来说相对独立而且复杂的几套控制部件会增加更大的制作成本。

由于旋翼机动力来自于发动机推进或者拉进式螺旋桨,其螺旋桨直径通常比同重量级别的固定翼飞机大出很多,在其螺旋桨进入工作状态时候,其桨面在作用于空气产生动力的同时,空气也给予螺旋桨同样产生了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通过推进或者拉进式螺旋桨轴传递到机身后,会使得机身以推进或者拉进式螺旋桨轴为中心,产生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的横向倾转滚动,在起飞滑跑状态时,尽管两侧的支撑轮和立柱都受到这个力的影响,但起飞状态时这个反作用力被集中施加在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一侧的支撑轮上,并且被地面支撑克服,一旦机身侧支撑轮离开地面以后,机身处于无支撑状态,这时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就会使得机身在支撑轮离开地面后马上发生轻度侧倾,有经验的驾驶者可以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提前适度调整旋翼头倾转角度来加以平衡,但是初学者往往因此手忙脚乱,导致起飞时旋翼因侧倾过大触地而毁掉旋翼,甚至使机身和驾驶者受伤,这样的侧倾成了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的难关,这样的侧倾也成了掌握旋翼机驾驶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固定翼飞机而言旋翼机可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其对场地要求不高,起落滑行距离较短,但是为了减小对场地的依赖,很多现代旋翼机都采用了可变距的桨毂以及具备动力分离机构的旋翼机械驱动预旋机构,但是这样的旋翼机对动力的要求要高于常规普通旋翼机,需要较大的发动机,但同时具备这两种机构使得旋翼可以以变距的形式在低阻力0度迎角状态下,通过机械驱动很快进入自旋转速范围内,并且在进入理想转速后,通过恢复飞行迎角是旋翼机瞬间获得较高升力,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了旋翼进入预旋所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滑跑距离,有些动力充足旋翼机甚至可以完全依靠机械预旋装置实现原地跳飞,只是机械预旋装置和传统的可变距旋翼桨毂结构复杂,除了会因为零件过多而导致故障率增加以外,这些部件安装在旋翼机上,会给整机添加很多额外重量。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大部分单人或双人旋翼机的旋翼都是采用迎角固定不可调节,并且直接连接固定在跷跷板式的桨毂上的结构,这样的结构简单实用,但是由于旋翼迎角固定,进入自旋状态过程里有一定的阻力,这个阻力使得旋翼在旋翼机前行滑跑与螺旋桨尾流吹拂的双重作用下进入比较合适自旋转速需要足够的滑行距离,对起飞场地有一定要求,通常很多旋翼机采用的是以拉紧刹车使得机身主支撑轮保持静止状态并使用螺旋桨尾流吹拂后倾的旋翼进入合适的飞行转速,然后松开刹车进入滑跑飞行,虽然这样做可以减小直接以滑跑起飞对场地长度的要求,但是需要通过螺旋桨提供足够的尾流吹拂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单人手控旋翼机,针对现有技术不足,在保留传统旋翼机优点的同时,提出一种结构简单、造价和维护成本低廉,驾驶方式更加简练的单人手控旋翼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单人手控旋翼机,由机身部分,旋翼头机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全手控机构组成。

所述的机身部分借鉴了传统的正三点式起落架机身,采用在正前方安置一个前转向轮,两侧主支撑为两个侧支撑轮,推进式螺旋桨为动力,尾翼后置的常见形式,左右支撑轮采用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整体为较高重心布局设计,机身部分主要由机身主支架和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两部分组成。

所述的机身主支架由立柱、前梁、脚蹬、仪表盘立柱、仪表盘、后梁、发动机支架梁、前支撑梁、发动机、推进式螺旋桨、发动机支撑立柱、等臂长双控小把、转向衔接环、转向换向拨叉、可定速油门、左右支撑轮、前转向轮、前转向轮轴、尾翼、尾翼轴、尾轮、旋翼、倾转推拉杆、散热水箱、驾驶座、立柱下端连接片、平衡翼轴座、平衡翼轴、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发动机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双头螺纹杆、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轴承螺母组成。

立柱位居机身中央竖立并略后倾,其上端用于旋翼头机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以及全手控机构的双手控制杆机构,立柱下端头通过两块前端具有下转向衔接基座螺栓的连接孔的立柱下端连接片以夹板形式连接在后梁前端头靠后一些的位置上,立柱中段靠下位置,向前连接固定一根向前下探的前梁,向后连接固定有一根水平的发动机支架梁,发动机支架梁后端及其下方的机身后梁中段之间通过一根竖立的发动机支撑立柱连接支撑,后梁前端端头连接一根向前斜上方伸出的前支撑梁,前支撑梁上端通过夹板连接片与前梁中部固定连接并辅助支撑前梁,连接着前支撑梁下端头与后梁前端头之间的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下端头以及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下端头与后梁两侧壁连接后向下伸出后梁下端面,形成两个用于安装平衡翼轴座的夹板状空隙,平衡翼轴座外部呈方形块状,平衡翼轴座左右宽度与后梁宽度相同并且前后端面加工有一个平衡翼轴安装通孔,两个平衡翼轴座以外部的方形上端面紧贴后梁底部,平衡翼轴座的两个侧面嵌入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与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下端形成的夹板空隙之间,两个平衡翼轴座前后端面之间贯穿的圆形安装通孔沿后梁下方前后同轴心排列,一根管状的平衡翼轴两个端头分别穿入两个平衡翼轴座中心的安装孔,安装在后梁下方的两个平衡翼轴座之间后,通过两根双头螺纹杆分别从侧面贯穿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以及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下方安装的平衡翼轴座两侧,将平衡翼轴以及平衡翼轴座连接固定在后梁下方,两个双头螺纹杆端头的螺纹部分穿过两个平衡翼轴座的两侧向外伸出后,向两侧各伸出两个螺纹端头,每一侧伸出的两个螺纹端头部分分别与同一侧的两个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轴承螺母连接加以固定,两个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螺母顶端球状关节中心孔成为每一侧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下部的两个水平连接孔。

驾驶座和以向后的大直径推进式螺旋桨作为动力的发动机分别安置在立柱前后方,驾驶座和发动机底部处于同等高度,其中驾驶座为一个靠背为油箱的座椅,驾驶座下部安装在与立柱采用夹板连接片连接的前梁后端上,驾驶座的油箱靠背的顶端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立柱前面中段上方的上转向衔接基座前端面上,散热水箱连接固定在立柱后方位于上转向衔接基座后端上方的位置,前端下探的前梁前端中段向上通过夹板连接片安装一个仪表盘立柱,仪表盘立柱上端安装飞行用仪表盘,仪表盘立柱底部前方横向安装有一根脚蹬,由于本设计机身重心较高,下探的前梁前端脚蹬便于驾驶者上下,前梁前端头向下安装一个下部采用拖曳臂式减震支撑的前转向轮轴,前转向轮安装在前转向轮轴下部的拖曳臂下端上,前转向轮轮轴中部侧方设有一个向机身左侧伸出的悬臂式的前转向轮的转向臂,发动机安置在立柱后方伸出的发动机支架梁上,后梁后端头下方通过连接片固定安装有一个小型支撑尾轮,并通过夹板连接片向上安装一个具有向左侧伸出悬臂式的转向臂而且自身可垂直转动的尾翼轴,尾翼轴上方连接安装一个全动式尾翼,尾翼顶端的水平尾翼与推进式螺旋桨的推力中心线等高。

所述的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部分由传统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与在此基础上设计添加了由一个三角形的平衡翼构成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组成。

所述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机身每一侧都具有的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侧向支撑杆、左右支撑轮轴、液压刹车钳、左右支撑轮固定螺母和左右支撑轮组成,其中左右支撑轮轴为一根横向安装使用的左右支撑轮的轮轴,左右支撑轮轴为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侧向支撑杆朝向外侧端头的共同连接支撑点,左右支撑轴朝向机身内侧和外侧的两个端头各有一段主体为光杆轴面的轴头,朝向外侧的轴头末端加工有外螺纹,左右支撑轮轴中段具备朝前方的前水平支撑杆和朝上方侧向支撑杆的两个U形连接耳,以及一个朝后方的刹车卡钳连接爪,左右支撑轮轴朝向机身内侧一端光杆轴头通过穿入后水平支撑杆朝外的管状端头内加以连接,左右支撑轮轴朝向外侧一端的轴头穿过具备刹车盘轮毂的左右支撑轮后,通过左右支撑轮固定螺母加以固定,左右支撑轮轴的中端具备朝前方和朝上方的两个U形连接耳分别用于连接前水平支撑杆和侧向支撑杆朝向外侧的连接耳,左右支撑轮轴朝后方的连接爪用于固定左右支撑轮的液压刹车钳。

前水平支撑杆与后水平支撑杆的主体都为管状,前水平支撑杆与后水平支撑杆朝向内侧机身方向的连接端头都装有U形连接爪,前水平支撑杆朝向外侧端头装有连接耳,后水平支撑杆朝向外侧端头为管状端头。

侧向支撑杆的主体为管状,侧向支撑杆朝向机身方向的上端头为一个减震杆,侧向支撑杆朝向外侧的下端头底端以及朝向机身的减震杆顶端都带有连接耳。

机身立柱两侧的前水平支撑杆与后水平支撑杆朝向内侧的U形连接爪通过螺栓分别与机身后梁两侧前端头和中段下方的两个杆端关节螺母顶端球状关节中心孔作为三点式构架下部水平连接孔加以连接,侧向支撑杆比常规侧向支撑杆长出许多,侧向支撑点位置较高,侧向支撑杆朝向内侧的上端头减震杆顶端的连接耳连接支撑在机身立柱上与驾驶座油箱靠背上端连接的上转向衔接基座两侧的U形连接爪上,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以及侧向支撑杆朝向外侧的端头都连接固定在左右支撑轮轴上。

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侧向支撑杆的朝向外侧的连接端头分别连接在连接固定在安装左右支撑轮轴上后,构成具有独立减震功能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

所述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由一个平衡翼构成,平衡翼为一块三角形翼面,其主平面与平衡翼轴、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构成的水平三角形框架面积相同,三角形翼面的三个边被加工成中空套筒状,可以根据需要对应套在机身任意一侧的由平衡翼轴、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构成的三角形水平框架上,平衡翼主平面覆盖平衡翼轴、前水平支撑杆、后水平支撑杆构成的三角形水平框架上,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水平翼面。

根据推进式螺旋桨旋转方向的不同,平衡翼安装在与推进式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一侧。

所述的旋翼头机构由具备内部可变距的夹板式桨毂机构以及旋翼轴主体结构、旋翼连接安装部分三部分组成。

所述的可变距的夹板式桨毂机构部分由上桨毂面、下桨毂面、双列球轴承、变距关节轴承、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旋翼变距轴、旋翼变距轴螺母、变距缓冲胶套、变距缓冲胶套轴、旋翼挥舞缓冲轴、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组成。

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为两个外观相同并且对称的长条形夹板,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周边设有彼此间对应的螺栓连接孔,上桨毂面和下桨毂面中心位置加工有一个垂直贯穿的双列球轴承安装孔,上桨毂面和下桨毂面的中心位置的双列球轴承安装孔朝向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的结合面外侧端面方向加工有双列球轴承外套上下端面的限位台阶,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可以通过内侧结合端面对扣结合,使得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外侧端面分别朝向上方和下方,从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中心位置双列球轴承安装孔到两端头的端面上,以双列球轴承安装孔为中心,沿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朝向每一端头的中心线上各对应加工有一个垂直贯穿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内外侧端面的变距关节轴承安装孔和一个靠近外端头安装变距缓冲胶套的矩形长孔,每个变距关节轴承安装孔朝向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外侧端面方向都加工有变距关节轴承外套的限位台阶,每个变距关节轴承安装孔用于以径向作为受力方向安装一个作为变距关节轴承的带有球形关节内套的关节轴承,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上用于安装变距缓冲胶套的矩形长孔的那部分外端面至端头部分被加工成斜面,每个对应的矩形长孔在内侧结合端面上朝向双列轴承安装孔以及外端头方向的两个矩形边上各加工有两个凹进的安装槽,在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的内侧结合端面对扣安装连接成为一个完整桨毂外壳时,这些对应的凹槽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轴端定位安装孔,这个矩形长孔用来以朝向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两端头方向的形式并列水平安装进两个穿入了光杆状的变距缓冲胶套轴并且彼此间保留一定间隙的变距缓冲胶套,以及一根竖立垂直夹装在并列安装的两个变距缓冲胶套间隙之间的变距挥舞缓冲轴。

每个变距关节轴承球形关节内套孔的上下两端口各对置安装一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为衬套在变距关节轴承球形关节内套孔与旋翼变距轴之间并且外部设有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的圆形轴套,轴套外端面被限位台阶分成一段粗一段略细的两部分,略细的一端外径与变距关节轴承内径相同但长度为变距关节轴承的球形关节内套轴向厚度的一半,两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分别从变距关节轴承球形内套内孔的两端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球形关节内套中,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外端面的限位台阶卡在变距关节轴承球形关节内套内孔的两个端口上,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内孔用于穿入旋翼变距轴,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用于支撑旋翼夹板。

旋翼变距轴和旋翼变距轴螺母为一根穿过旋翼夹板和变距关节轴承内孔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的同时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的螺栓杆及其匹配的螺母。

变距缓冲胶套为限制并缓冲旋翼挥舞摆振幅度的圆管状橡胶套,变距缓冲胶套直径大于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外端头结合后的厚度,但变距缓冲胶套直径略小于两个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的球形关节内套中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之间间距,其圆管形的两个端面中心圆孔内由一根略长于变距缓冲胶套的光杆状轴面的变距缓冲胶套轴穿入并向两端外伸出两个轴头。

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结合后每一侧端头上两个穿入变距缓冲胶套轴的变距缓冲胶套并列安装在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结合后每一侧端头上的矩形长孔内,每个变距缓冲胶套两端外伸出的变距缓冲胶套轴的两个轴头,在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结合时嵌入两端矩形长孔两个矩形边对应的凹进安装槽在结合时形成的轴端定位安装孔内。

旋翼挥舞缓冲轴为一根中段呈弧形凹进两端粗且端头面为平面的圆形轴套以及一根穿入轴套的双头螺纹杆组成,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之间与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外端头端面之间等高。

旋翼挥舞缓冲轴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夹装在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之间的间隙里,旋翼挥舞缓冲轴中心穿入轴套的双头螺纹杆两端朝向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的外侧端面,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的圆形轴套两个端头的上下端面为平面,用于支撑旋翼夹板使用,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的圆形轴套中心穿入的双头螺纹杆用于将旋翼挥舞缓冲轴的圆形轴套连接支撑固定在旋翼夹板之间。

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通过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的内侧结合端面对扣安装,并且通过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周边对应的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螺栓孔安装穿入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加以固定,将双列球轴承、变距关节轴承、变距缓冲胶套、变距缓冲胶套轴、旋翼挥舞缓冲轴安装在其中,形成一个可以连接两片旋翼的夹板式桨毂。

所述的旋翼轴主体结构部分由旋翼轴、旋翼轴横向轴套、旋翼轴上端锁紧螺母、变距轴限位螺杆、变距轴、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双头杆端关节轴承、变距悬臂、变距轴轴承、变距轴轴承法兰、变距轴轴承法兰连接螺栓、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变距轴上端固螺母组成。

旋翼轴为一个呈倒置T形外观的旋翼轴,旋翼轴主体由一根中空的立轴和立轴根部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横向轴组成,旋翼轴的立轴上端为朝上竖立延伸的圆柱形立轴,旋翼轴下端主轴根部为较粗的块状四棱形,主轴根部前后两个根部之间下端面加工成斜面,后端面略长并向下延伸,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加工有一个前后贯穿的限位螺栓孔,左右两个侧面主端面为平面,左右主端面中心分别向左右各自水平伸出一个横向轴,两个横向轴由内向外被分段加工成呈台阶状逐渐变细的三部分,靠近横向轴根部一部分以及中段部分为光面轴体,横向轴中段光面轴体部分加工有向前斜下方旋翼轴横向轴花键的花键槽,横向轴向外伸出的末端部分加工有螺纹。

旋翼轴四棱形主轴根部向上延伸的为旋翼轴的立轴部分的外部被由下而上加工成四部分,靠近主轴根部一段为光杆轴面,中部加工有一个外凸的双列球轴承的限位台阶,双列球轴承限位台阶向上加工有一段光面的双列球轴承的轴承安装位,双列球轴承的轴承安装位向上的立轴顶端部分略细并且加工有外螺纹。

从立轴部分顶端向主轴根部底端上下贯穿加工出中空光面圆形的变距轴的安装轴孔,其中位于主轴根部部分的内圆形轴孔略粗,并且与向上内圆形轴孔部分的结合处加工成为一个变距轴下端的U形连接爪的上端面的安装限位台阶,

变距轴为一根中部主轴体为光杆轴,底部加工有朝下的U形连接爪,顶端为带有螺纹杆端头的变距轴轴承安装位并且竖立使用的轴,从其底部至顶部被分为U形连接爪、主轴光杆轴面、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三个部分,U形连接爪、主轴光杆轴面、变距轴轴承安装位之间被加工的两个台阶分成呈逐渐变细的三部分,U形连接爪根部上端与略细的变距轴中部光杆轴底部接壤处之间为台阶状过度,其主轴光杆轴部分的下端靠近其U形连接爪过渡台阶的轴根处,与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的朝向呈90度夹角的位置,加工有一个与旋翼轴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的限位螺栓孔相对应的一个沿变距轴上下方向的长条形状前后贯穿的限位孔,主轴光杆轴两侧轴面上各自加工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储油槽,顶端变距轴轴承安装位与主轴光杆轴面之间的台阶为变距轴轴承内套下端口的安装限位台阶,变距轴轴承内套下端口的安装限位台阶上的光杆轴部分为变距轴轴承内套的安装位置,顶部为略细的螺纹杆。

变距轴上的U形连接爪呈U形的两个连接爪朝下,变距轴底部朝下的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之间,安装进一个杆端关节轴承螺母与一个杆端关节轴承螺栓对接而成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的上端头,通过穿入一根与变距轴U形连接爪上的连接孔外间距等长的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的同时,也穿过位于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之间的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上端头的上端头轴承孔,将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上端头连接悬挂在变距轴下端U形连接爪呈U形的两个连接爪之间。

变距轴上端由下向上穿入呈倒T形的旋翼轴内的变距轴安装孔中,变距轴下部U形连接爪根部朝上端面与变距轴主轴底部之间的过渡台阶被旋翼轴主轴根部内的变距轴U形爪的限位台阶限位,变距轴下端U形连接爪之间的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两端被旋翼轴主轴根部圆形轴孔内壁限位,装入旋翼轴内部的变距轴主轴光杆轴面部分与U形连接爪台阶状根部之间前后贯穿的长条形限位孔的下端口与旋翼轴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前后贯穿的限位螺栓孔相对应,并且由变距轴限位螺杆穿入旋翼轴前后两端面和旋翼轴中的变距轴上的长条状限位孔下端口对变距轴加以防扭及上下移动幅度的限位,变距轴限位螺杆使得穿入旋翼轴中变距轴不会发生扭转,并且使变距轴以其上的长条状限位孔的上下端口之间的间距作为其上下变距移动的限制范围,装入旋翼轴中间的变距轴下端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中心与旋翼轴主轴根部朝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横轴中心为同轴心排列,连接悬挂在变距轴的U形连接爪之间双头杆端关节轴承的另一端下垂伸出旋翼轴下部。

由下向上穿入旋翼轴的变距轴顶端的变距轴轴承安装位那部分轴体从旋翼轴上端伸出用于连接安装变距悬臂。

旋翼轴横向轴套为两个端头外部加工有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圆形轴套,旋翼轴横向轴套的内孔与倒T形的旋翼轴两侧的横向轴靠近主轴根部部分的光面轴直径相同,以旋翼轴横向轴套底部凸起环形限位台阶一端朝向旋翼轴主轴根部内侧的方式套接在倒T形旋翼轴两侧的横向轴上。

旋翼轴主体与夹板式桨毂的结合是通过旋翼轴将其立轴部分带有螺纹的上端头从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内套孔中向上伸出,旋翼轴上的双列球轴承限位台阶将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内套朝下端口限位,旋翼轴立轴伸出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内套向上的螺纹端头,通过旋翼轴上端锁紧螺母固定双列球轴承内套上端口,将旋翼轴与固定双列球轴承的夹板式桨毂连接在一起。

从旋翼轴内向上伸出旋翼轴顶部的变距轴上端变距轴轴承安装位端头,用来与变距悬臂加以连接。

变距悬臂为一个具有向两侧斜下方对称伸出两根悬臂的轴承座,向两侧伸出的悬臂端头加工有向下的螺纹孔,两个悬臂端头的螺栓孔各自从下向上垂直安装一根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其两根悬臂之间的轴承座设有一个变距轴轴承安装孔,变距轴轴承安装孔周边具有变距轴轴承法兰的螺栓连接孔,变距轴轴承安装孔下端口具有变距轴轴承外套下端口的限位台阶,当变距轴轴承安装入变距悬臂中心部位的变距轴轴承安装孔后,通过变距悬臂中心变距轴轴承安装孔的上方安装一个变距轴轴承法兰并由变距轴轴承法兰连接螺栓连接固定,安装在变距悬臂中心部位的变距轴轴承内套从上向下套接在变距轴伸出旋翼轴的上端头的变距轴轴承安装位上,变距轴轴承内套下端口被变距轴顶端的变距轴轴承安装位与变距轴的主轴光杆轴之间的台阶限位,变距轴顶端略细的螺纹杆伸出变距轴轴承内套上端口后,由变距轴上端固定螺母加以锁紧固定,变距悬臂的两根悬臂端头安装的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分别垂悬在夹板式桨毂上变距关节轴承位置的斜前侧方向。

所述的旋翼连接安装部分由旋翼变距杆座、旋翼、旋翼夹板、旋翼固定螺丝、旋翼挥舞缓冲轴螺母组成。

旋翼夹板以两块为一组横置使用并且主体外观呈L形长条形连接夹板,用于对夹板式桨毂每个端头的上下端面与旋翼的上下端面之间的竖向连接,每组长条形夹板由夹板式桨毂连接端头和旋翼连接端头两部分组成,其中旋翼连接端头部分的直条形端面上对应加工有连接旋翼的螺栓安装孔,夹板式桨毂连接端头除了具备与夹板式桨毂相对应的旋翼变距轴和旋翼挥舞缓冲轴双头螺杆的安装轴孔,并且具有朝向外侧面对应延伸出一个较小的用于安装一个旋翼变距杆座的条状连接臂。

旋翼变距杆座为主体为条块状,主体上下端面面积与旋翼夹板侧向伸出的条状连接臂面积相当,其高度与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以及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外端头端面之间的间距等高,并且上下端面加工有与每一组旋翼夹板的条状连接臂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并通过螺栓连接支撑在每组旋翼夹板上对应的条状连接臂之间,在旋翼变距杆座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具有一根向外伸出的用于连接安装在变距悬臂端头的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的螺纹连接杆。

夹板式桨毂每一端头的上下端面对应安装一组旋翼夹板,每组两块呈上下排列的旋翼夹板的夹板式桨毂连接端头之间分别安装在夹板式桨毂端头的上下端面的上下方,每组旋翼夹板前端上的旋翼变距轴的安装孔和旋翼挥舞缓冲轴的安装孔与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的旋翼变距轴的安装孔和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圆形轴套两端的轴孔相对应,每个旋翼挥舞缓冲轴的双头螺纹杆轴的轴头穿过旋翼夹板之间的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安装的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轴套两端并且双头螺纹杆轴头两端头的螺纹杆部分从每组旋翼夹板朝上和朝下的端面伸出,然后通过旋翼挥舞缓冲轴螺母加以连接固定。

每组旋翼夹板之间都受到旋翼变距杆座及其对应的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安装的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以及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外端头端面的共同支撑。

作为旋翼变距轴的螺栓杆从位于夹板式桨毂的上端面旋翼夹板上的旋翼变距轴孔以竖立的方式穿入,穿过夹板式桨毂中变距关节轴承内套孔中对置的两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作为旋翼变距轴的螺栓杆下端头从位于夹板式桨毂的下端面旋翼夹板上的旋翼变距轴孔穿出,并且通过此螺栓杆的螺母加以固定。

安装在变距悬臂两端向夹板式桨毂斜侧前方下垂的两个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与固定在每组旋翼夹板对应的条状连接臂之间的旋翼变距杆座朝向外侧端面螺纹连接杆端头相对应,旋翼变距杆座朝向外侧端面螺纹连接杆端头穿过安装在变距悬臂两端向其前上方下垂的两个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并且伸出后,并通过旋翼变距杆座朝向外侧螺纹连接杆端头所匹配的螺母对伸出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部分的螺纹杆部分加以固定。

旋翼夹板的旋翼连接端头带有旋翼连接螺栓安装孔的端面对应安装在旋翼的上下两侧面,并通过旋翼固定螺丝加以连接固定后,将两组旋翼分别与夹板式桨毂两个端头连接在一起。

夹板式桨毂机构采用的是旋翼变距轴竖立安置,变距关节轴承的径向作为受力方向,利用关节轴承可以承受较大径向载荷的同时,其球形关节内套可以在具有内球面的关节轴承外套里作出较大幅度倾斜调心转动的特性,以竖立姿态插入夹板式桨毂内变距关节轴承的旋翼变距轴以其连接旋翼夹板的两端头横向承受旋翼工作时的离心拉力,使这样安置的变距关节轴承内的球形关节内套倾斜滑动幅度可以同时满足旋翼变距轴上下挥舞和左右倾转变距活动的需求,旋翼挥舞缓冲轴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夹装在夹板式桨毂每一端头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之间的间隙里,旋翼挥舞缓冲轴利用其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在旋翼上下挥舞以及横向摆振过程里始终与其两侧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保持挤压式的接触并且通过挤压式的接触来实现旋翼上下挥舞以及横向摆振的缓冲。

由于作为变距关节轴承的自身外球形内套可以在自身内球型外套内上下左右做出较大幅度的倾斜滑动,在满足旋翼变距需要的同时,因为变距缓冲胶套直径大于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外端头结合后的厚度但是略小于两个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的球形关节内套中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之间间距,也同样小于与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两个外端头端面等高并且共同支撑旋翼夹板的旋翼挥舞缓冲轴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之间间距,使连接旋翼的旋翼夹板可以以旋翼变距轴连接的变距关节轴承的外球形内套为中心点,从而使旋翼具有上下挥舞的余地的同时,还可以使旋翼在上下挥舞过程里,利用变距缓冲胶套的外端面的挤压变形得以柔性缓冲,从而达到满足旋翼工作时上下挥舞以及左右摆振的需要。

所述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由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变距回位机构、前后倾转机构三部分组成。

所述的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由左右倾转轴、左右倾转轴轴套、倾转基座前支架、倾转基座后支架、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倾转夹板支撑螺杆、倾转夹板支撑螺杆固定螺母、倾转基座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变距复位拉簧、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组成。

左右倾转轴主体为方形块状并且前后两端面中心向两端伸出两根同轴心的光杆轴头,左右倾转轴左右侧端面之间的间距比机身立柱前后端面的宽度略宽,左右倾转轴的左右两个侧端面都加工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连接的上下两行螺栓孔和两行螺栓孔之间的一条横向加工的凹榫槽,左右倾转轴的光杆轴头的外表面各自套接有一个一端端头外部加工成凸起环形限位台阶并且中心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的光杆轴头等直径中心孔的左右倾转轴轴套,左右倾转轴轴套以凸起限位台阶的一端朝向左右倾转轴前后两端面的形式套接在左右倾转轴前后两端面中心伸出的左右倾转轴的光杆轴头上,套接在左右倾转光杆轴头上的左右倾转轴轴套凸起限位台阶朝向前后的外端面之间间距与机身立柱前后端面之间的间距相同。

倾转基座前支架和倾转基座后支架是两块上端为半圆形端头并且以半圆形端面的圆心为中心加工有左右倾转轴轴套的安装孔并且下端宽度与机身立柱前后端面的左右间距宽度相同的长条形板块,倾转基座前支架朝前的的长条形板块端面下半部分以及倾转基座后支架朝后的长条形板块端面下半部分上被加工成长凹槽,倾转基座前支架朝前的端面以及倾转基座后支架朝后端面的凹槽侧壁上,对应加工有倾转基座左右夹板的连接螺栓安装孔,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分别以其的上端半圆形端头部分伸出机身立柱顶部上端面的形式一前一后安置在机身立柱顶端的前后端面上,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之间上端半圆形端头中心的安装孔呈同轴心排列,两端头套接有左右倾转轴轴套的左右倾转轴的两个轴头分别安装进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上端半圆形端头中心的安装孔,使左右倾转轴连接支撑在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之间的机身立柱上方。

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为两块具有朝后悬臂的对称的连接夹板,一左一右对置安装在机身立柱顶端的左右端面上,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前端和中部表面加工有与安置在机身立柱顶端的前后端面上的倾转基座前支架、倾转基座后支架侧面相对应的连接螺栓安装孔,每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向后的悬臂中间带有一个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的安装孔并且在悬臂后端头位置加工有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安装孔。

倾转夹板支撑螺杆为两根两端带有限位支撑台阶的双头螺纹杆,倾转夹板支撑螺杆两端限位支撑台阶与机身立柱前后端面的左右间距的宽度相同,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两端头螺纹杆用于穿入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两个悬臂后端头上的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安装孔,倾转夹板支撑螺杆两端带有限位支撑台阶对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向后的两个悬臂端头之间加以支撑,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螺纹杆端头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外侧端面,并且由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固定螺母加以固定。

倾转基座前支架、倾转基座后支架、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之间可以通过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彼此连接固定在机身立柱顶端四个端面上,倾转基座前支架前端面凹槽侧壁底端两侧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上最底部对应的螺栓孔之间由一根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的前端从机身立柱左侧向右插入后加以连接固定,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的后端头较粗大,其后端头由下朝上安装有一个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

倾转基座后支架后端面凹槽侧壁底端两侧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上最底部对应的螺栓孔之间在穿入一根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加以连接时,将一个主体为空心薄壁轴套管的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安置在倾转基座后支架凹槽最下端两个侧壁上的螺栓孔之间,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两端头与倾转基座后支架凹槽两个侧壁之间保持一定间隙,这个间隙用于安装两根两端头带有环形钩的变距复位拉簧的下端头,并且对变距复位拉簧下端的环形钩加以固定限位。

倾转基座左右夹板通过其悬臂端头安装连接变距回位机构。

所述的变距回位机构由变距摇臂、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变距拨叉杆、变距拨叉杆花键、横向变距轴固定螺母、变距摇臂销子轴组成。

变距摇臂为一个横置使用的双头摇臂,摇臂主体上下端面之间加工有一个长方形通孔,使摇臂主体形成一个长条形方框,变距摇臂以长条形方框两侧的长条板面作为摇臂端面,变距摇臂长条板面的后端头和中间位置各有两根向两侧对应水平伸出圆形的横向轴,变距摇臂后端头位置略细的横向轴为横向弹簧复位轴,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贯穿长条形方框两侧的长条板面后端头左右两侧,轴头末端各加工有一圈环形凹槽用来挂接两根两端头带有环形钩的变距复位拉簧的上端头并且对其限位。

从变距摇臂上的长条形方框的两个长条板面外侧中间部位向两侧伸出的为横向变距轴,横向变距轴根部略粗,主体为光杆轴,轴末端较细并加工有螺纹,较细的轴末端与较粗的根部加工有过渡台阶,其中左侧的横向变距轴的光杆轴部分相比另一侧的横向变距轴略长,其相比另一侧横向变距轴略长出来的那部分光杆轴朝向前端的表面上,加工有一个用于连接固定变距拨叉杆的横向变距轴花键的安装凹槽,紧靠横向变距轴前方的位置,对应加工有一个用于同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下端球状关节轴孔相连接的变距摇臂销子轴的安装孔。

当变距轴下端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下端球状关节的下端头从旋翼轴下方伸出,插进变距摇臂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内后,由一根两端头长度与变距摇臂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外侧面的间距相同的光杆轴面的变距摇臂销子轴在穿过变距摇臂中空的长条形方框两侧长条板面的同时,也同时穿过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下端的轴孔并且将其连接固定在变距摇臂中空的长条形方框中。

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为两个底部带有凸起外环形台阶并且内轴孔与变距摇臂两侧的横向变距轴光杆轴等直径的圆形轴套,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长度与变距摇臂较短的横向变距轴光杆部分长度相同,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以其凸起外环形台阶向内侧的方式套接在变距摇臂两侧的横向变距轴上,其底部向内侧的环形台阶端头紧贴在变距摇臂长条形方框外壁上,将变距摇臂销子轴两端限制在变距摇臂长条形方框内,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朝向两侧的环形台阶外端面之间间距与机身立柱前后端面的两侧之间宽度相同,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朝向两侧的外端头的端面之间间距与安装在机身立柱端面左右两侧倾转基座左右夹板朝外侧的端面之间宽度间距相同。

当安装在机身立柱顶端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倾转基座前支架、倾转基座后支架连接时,变距摇臂以其具有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一端朝后并且整体横置的形式夹装在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向机身立柱后方延伸的两个悬臂之间,变距摇臂中间两个套接有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的横向变距轴轴头端,分别从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朝后的悬臂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的安装孔向外伸出,变距摇臂两侧套接在横向变距轴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外端面在穿入倾转基座左右夹板悬臂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孔后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外端面齐平,变距摇臂左侧的横向变距轴较长的这一端光杆轴部分在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外端面以后,以插入的方式安装在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的左外侧安装的变距拨叉杆端头上的内轴孔中。

变距拨叉杆为一根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的左外侧安装的悬臂,其前端自由端头带有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后端固定端头侧面带有与变距摇臂左侧较长的横向变距轴的光杆轴外径相同的轴孔并且对应地具有朝前的横向变距轴花键的安装凹槽,变距拨叉杆带有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端头朝向机身立柱前方,作为径向连接限位的横向变距轴花键插入变距拨叉杆后端固定端头内轴孔与变距摇臂左侧横向变距轴之间对应的花键凹槽内。

变距摇臂的横向变距轴两端头螺纹部分在分别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外端面和变距拨叉杆上的内轴孔后,分别通过两个横向变距轴固定螺母加以固定,将变距摇臂及其外侧连接的变距拨叉杆以横置的方式安装在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向机身立柱后方延伸的悬臂上。

变距摇臂上横向弹簧复位轴的轴头与紧靠横向变距轴前端位置的变距摇臂销子轴之间形成了以变距摇臂两侧连接安装在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上的横向变距轴为支点中心的两个不等长杠杆力臂,其中变距摇臂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与横向变距轴的间距相当于横向变距轴与紧靠其下方的变距摇臂销子轴之间间距的数倍,与变距摇臂上的横向变距轴左侧端头连接在一起的变距拨叉杆同样作为一根以变距摇臂的横向变距轴为中心支点的杠杆力臂,其杠杆长度是变距摇臂上的横向变距轴至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的杠杆力臂以及横向变距轴至变距摇臂销子轴之间的杠杆力臂的数倍。

两个变距复位拉簧下端头的环形钩连接在倾转基座后支架后端面凹槽底端,两个变距复位拉簧上端头环形钩连接在变距摇臂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上,两个变距复位拉簧在自身收缩拉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对变距摇臂内连接双头杆端关节轴承下端轴孔的变距摇臂销子轴向上的推力。

安装在变距拨叉杆的同一侧倾转基座前支架的前下端上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根部安装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中心孔与变距拨叉杆上的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相对应,变距拉线的末端穿过这个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中心孔,连接在变距拨叉杆上的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上。

所述的前后倾转机构部分由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旋翼轴倾转臂、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旋翼轴倾转臂固定螺母、左右倾转悬臂固定螺栓、倾转推拉杆组成。

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通过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的连接将左右倾转轴连接支撑在机身立柱上方时,左右倾转轴通过其左右两个侧端面都带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对应连接的螺栓孔和横向的凹榫槽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相连接。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为两块横向侧立使用且对称的长方形条状板,侧表面与左右倾转轴主体的侧表面上下间距等宽,两块条状板前端为左右倾转轴的连接端头,连接端头上除了在侧表面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主体两侧侧面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并且在彼此对应的内侧表面上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主体两侧横向凹榫槽对应且等长的横向凸榫台阶,条状板后端悬臂的侧表面中央位置中心设有旋翼轴横向轴套的安装孔,并且在靠近这一端头的沿端头表面上下位置上加工有两个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的安装孔。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从左右倾转轴和旋翼轴两侧向内以夹板的形式对二者加以连接固定,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利用其前端连接端头内侧表面的横向凸榫台阶嵌入左右倾转轴主体两侧横向凹榫槽中,并且利用左右倾转悬臂固定螺栓将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前端与左右倾转轴主体两侧侧面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加以连接固定,将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前端连接安装在左右倾转轴两侧上,左右倾转轴方形块状主体的左右侧端面间距比倾转基座前支架、倾转基座后支架端面略宽,使与左右倾转轴长方形块状主体两侧连接的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向下的端面部分与倾转基座后支架端侧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左右倾转间隙,这个间隙使得左右倾转轴前后两端轴头可以以倾转基座前支架与倾转基座后支架上端呈同轴心排列的轴孔为中心实现左右8度倾转,并且带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向下的端面与倾转基座后支架两侧的侧端面发生接触,实现对左右倾转轴朝向左右侧倾转幅度的限位。

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利用其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安装孔从旋翼轴两侧套接在旋翼轴向两侧伸出并且套装有旋翼轴横向轴套的横向轴上,安装在旋翼轴两侧的横向轴上旋翼轴横向轴套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的朝外侧端面之间宽度也与左右倾转轴前后端面的宽度相同,旋翼轴横向轴套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外端面支撑着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内侧端面,旋翼轴横向轴套穿入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两个旋翼轴横向轴套朝外侧的端面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外端面齐平。

旋翼轴的两个横向轴中段带有花键槽的光杆轴部分以及末端螺纹杆部分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安装孔向外伸出,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端头的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的安装孔之间,夹装有一块立置使用并且与左右倾转轴前后端面长宽相同的方形板块状的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两侧端面加工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头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利用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将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夹装固定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端头之间。

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位于同样夹装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之间旋翼轴主轴根部后端面的后方,与旋翼轴根部后端面之间保持有旋翼轴前后倾转的限位间隙,旋翼轴前后倾转时旋翼轴主轴根部后端面和底部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朝向旋翼轴方向的端面相接触,使得旋翼轴前后倾转幅度限制在0度~18度之间。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通过与左右倾转轴、旋翼轴、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的连接,将旋翼轴及旋翼轴上端连接的夹板式桨毂以及旋翼连接固定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朝后的悬臂端头上,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前端连接的具有左右横向倾转功能的左右倾转轴前后端面中心的轴头轴心线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连接的具有前后纵向倾转功能的旋翼轴上的横向轴的中心轴线等高且相交于旋翼轴根部向两侧伸出的横向轴之间的中间点上,旋翼轴可借助左右倾转轴横向倾转功能并且自身两侧横向轴具有前后倾转功能的旋翼轴可以以此轴心线交点为中心实现前后左右的倾转。

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安装孔向外伸出的旋翼轴的两个横向轴的外端头部分用于和两根对称安装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后端外侧的旋翼轴倾转臂之间加以连接。

旋翼轴倾转臂为两根横置使用并且两个端头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斜悬臂,旋翼轴倾转臂后端固定端头带有旋翼轴横向轴的安装孔,并且旋翼轴安装孔朝自由端头方向加工有安装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的凹槽,旋翼轴倾转臂前端自由端头带有U形连接爪,位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每一侧的旋翼轴倾转臂带有旋翼轴横向轴安装孔的固定端头与带有U形连接爪的自由端头之间各自通过一根后向前外侧方向斜着伸出的连接臂连接。

旋翼轴倾转臂后端的旋翼轴横向轴安装孔套接在旋翼轴横向轴伸出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外侧的光杆轴以及旋翼轴横向轴末端螺纹杆部分上,并且由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从外向内插入旋翼轴横向轴与旋翼轴倾转臂对应的花键槽限位后,伸出旋翼轴倾转臂后端安装孔的旋翼轴横向轴末端螺纹杆部分通过旋翼轴倾转臂固定螺母加以固定,将旋翼轴根部的两个横向轴外端连接固定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之间。

两个旋翼轴倾转臂前端的U形连接爪分别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的两侧向机身立柱侧前方向伸出,两个旋翼轴倾转臂的U形连接爪通过螺栓分别连接固定在机身立柱两侧的两根倾转推拉杆的上端头杆端关节轴承上,倾转推拉杆为两根主体为管状两端头带有杆端关节轴承的,用于推拉旋翼轴及其连接的夹板式桨毂倾转工作的连杆。

所述的全手控机构由双手控制杆机构和转向衔接机构组成。

所述的双手控制杆机构由组成控制杆基座、U形卡槽固定螺栓、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控制杆前后倾转轴、T形倾转托臂、U形控制杆安装座、控制杆转向轴承、转向衔接环、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左控制杆、右控制杆、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刹车过渡拉线、变距拉线组成。

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由连成一体的环形端头、左右扭转结合面以及防脱端头三部分组成,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前端环形端头为一个较大的两个侧端面加工成扁平面的圆形端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加工有一个用于安装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轴孔,控制杆前后倾转轴为一根横置使用并当作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中心轴的螺栓杆及其螺母。

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是作为左右扭转结合面的部分为一段光杆轴,光杆轴轴心线与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的轴心线垂直相交,环形端头与中段光杆轴之间加工有过渡台阶,防脱端头为两个从中段光杆轴末端呈直角向两侧对称横向凸起伸出的防脱限位块,防脱限位块向两侧伸出方向与环形端头中心的轴孔方向成90度,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中段以及后端用于以插入的形式安装在控制杆基座中。

控制杆基座为一个连接固定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基座,其主体为前端的一个块状控制杆连接座和后端与之连成一体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内侧端面相向的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组成,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后端面平面与控制杆连接座部分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可以卡住机身立柱前端面和左右端面U形卡槽,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比机身立柱左右侧端面宽度略长并且长出来的末端部分之间对应加工有两个U形卡槽固定螺栓的连接孔,控制杆基座从机身立柱前端面向后卡在立柱中段连接固定侧向支撑杆上端头的上转向衔接基座的上方,控制杆基座后端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之间通过两根U形卡槽固定螺栓加以连接固定,控制杆基座前端的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前后端面之间加工有纵向贯穿块状控制杆连接座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这个轴孔前后两段的端面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前段部分的轴孔端面形状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左右两侧具有两个防脱限位块的后端端面相同,并且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前段轴孔的左右两侧加工有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后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截面相对应的长凹槽,控制杆基座前端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的前段长度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的光杆轴等长,而轴孔的后段部分,在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的光杆轴部分等长的位置处,轴孔后段被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端面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外侧端面之间间距为直径,并且以控制杆前后倾转轴末端防脱端头的防脱限位块朝向控制杆前后倾转轴前端头的端面为平面,加工成一个较大的圆形轴孔,这部分圆形轴孔与轴孔前段之间形成一个凹进的圆形台阶面,这个凹进的圆形台阶面用于在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插入并扭转后对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的朝其环形端头的端面加以限位。

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环形端头朝前防脱端头朝后插入到控制杆基座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内,由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前段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的光杆轴等长,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环形端头与其光杆轴之间的过渡台阶端面紧贴控制杆基座前端面,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光杆轴轴面与控制杆基座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前段内孔壁相结合,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防脱限位块朝前的端面可以紧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后段凹进的圆形台阶面加以旋转,当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插入到控制杆基座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内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前端的环形端头需扭转90度达到其设计的正常使用角度,而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在扭转90度以后位于原插入位置的上下方,控制杆左右倾转轴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处于被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后段的凹进的圆形台阶面限位的状态,可以满足常态下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只有左右8度的工作扭转幅度,并使得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不至于从控制杆基座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轴孔内脱出,扭转以后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前端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中央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轴孔朝向控制杆基座的两侧并用于通过横向安装入一根作为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螺栓来连接T形倾转托臂。

T形倾转托臂由一根两端头带有向后U连接爪的横向托臂和横向托臂中间向下垂直伸出并连成一体的控制杆转向轴组成,T形倾转托臂的控制杆轴与横向托臂成T字状外形,T形倾转托臂的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分别朝向机身立柱的两侧,T形倾转托臂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每个U连接爪之间设有倾转推拉杆下端头杆端关节轴承的横向连接螺栓孔,T形倾转托臂的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的间距与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的两侧向机身立柱向前外侧方向伸出的两个旋翼轴倾转臂上的两个U形连接爪之间间距相同并且上下对应,T形倾转托臂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其同一侧对应上方的旋翼轴倾转臂上U形连接爪所连接的倾转推拉杆下端头杆端关节轴承上,T形倾转托臂的控制杆转向轴上端端头与横向托臂中间相连接成一体,控制杆转向轴中段朝向前后方向加工有一个用于以套接的形式安装进扭转到正常使用角度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上扁平环形端头的长槽形通孔,长槽形通孔左右两侧壁中央位置上对应加工有一个用于通过横向穿入一根控制杆前后倾转轴来连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上环形端头端面中心的轴孔,T形倾转托臂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由用于插入控制杆转向轴承的光杆轴部分和下段末梢用于连接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的螺纹杆部分组成。

T形倾转托臂上的长槽形通孔套接在控制杆左右倾转轴前端的环形端头上,T形倾转托臂的控制杆转向轴中段长槽形通孔的两侧壁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上环形端头扁平端面上对应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轴孔之间,通过作为一根当作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螺栓杆穿过以后,与同样作为控制杆前后倾转轴一部分的螺母连接固定,将T形倾转托臂以其控制杆转向轴下段末梢的螺纹端头向下的状态连接在控制杆基座的前方。

由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中段作为左右倾转结合面的光杆轴轴心线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轴心线垂直相交,连接在控制杆基座的前方的T形倾转托臂可以以其中段横向连接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作为T形倾转托臂的横向轴实现前后倾转,并且T形倾转托臂可以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的光杆轴作为T形倾转托臂的纵向轴实现左右倾转,以作为纵向轴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以及作为横向轴而穿入纵向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轴心线交点为共同的倾转中心,使得T形倾转托臂具备了以控制杆基座为支撑而实现前后左右倾转的功能。

作为T形倾转托臂下段的控制杆转向轴部分用于通过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与其下部安装的一个U形控制杆安装座相连接。

U形控制杆安装座正面外观呈U字形,由一个立置使用的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座和轴承座左右两侧上方凸起的两个对应连接耳组成,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座上下端面中心位置加工有贯穿上下的控制杆转向轴承的安装孔,控制杆转向轴承安装孔内壁中段加工有向内环形凸起的控制杆转向轴承的限位台阶,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座两侧上方两个对应的连接耳上各自对应加工有一个安装左控制杆和右控制杆的轴孔,两个连接耳之间的轴孔为同轴心横向排列,每一侧连接耳的轴孔壁前后两侧都对应加工有两个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的安装孔,U形控制杆安装座两个连接耳用于对应安装固定左控制杆和右控制杆的末端,并且使用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穿过U形控制杆安装座两个连接耳对左控制杆和右控制杆的末端加以固定。

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分别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的上下两端安装进控制杆转向轴承的安装孔中,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外套之间相向的端面分别卡在控制杆转向轴承的安装孔中段环形凸起的控制杆转向轴承的限位台阶的上下两端面上,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内套孔由下向上套接在T形倾转托臂上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端头以后,T形倾转托臂上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末梢的螺纹端头从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的轴承内套孔向下伸出并且由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加以固定,将U形控制杆安装座连接在T形倾转托臂的下部,U形控制杆安装座上端两侧两个呈同轴心横向排列的连接耳之间的轴心线,与T形倾转托臂穿过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的轴心线等高,使得U形控制杆安装座上端两侧两个连接耳与T形倾转托臂具有共同的前后左右倾转中心点,并且U形控制杆安装座可以以与之相连的T形倾转托臂向下的控制杆转向轴轴心为左右扭转中心左右转动。

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为安装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两侧上方对应的连接耳中的两个主体形状对称的控制杆,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后端以弧形水平向内弯曲,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后端末梢都具有与U形控制杆安装座连接耳上对应的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安装孔,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前端向前延伸探出,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前端各连接一个分别向侧前下方弯曲的手柄杆,其中右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安装有控制发动机转速的可定速油门,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向上凸起伸出的端头上,以上下排列的形式装有两个端头朝向左控制杆前方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位于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上方位置安装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作为刹车过渡拉线调节螺栓,位于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下方位置安装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作为变距拉线调节螺栓,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中段设有一个前伸出用来连接固定的等臂长双控小把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U形小把安装槽两侧之间设有一个对应连接固定等臂长双控小把的螺栓连接孔。

等臂长双控小把为一个两端等臂长的杠杆,在传统手柄上小把控制拉线的不等长杠杆结构基础上,将作为动力臂的用手把握控制的小把部分与连接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设计为近乎等长的力臂,等臂长双控小把中间设有与U形的小把安装槽两侧之间对应的螺栓连接孔,等臂长双控小把中间带有螺栓连接孔的部分竖立安装进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内,等臂长双控小把与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两侧对应的螺栓连接孔之间,通过一根作为支点轴的螺栓穿入加以连接固定。

以等臂长双控小把下端小把作为驾驶者以手把握的形式而控制的动力臂,等臂长双控小把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上端头朝向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由于作为阻力臂上端头将同时连接刹车过渡拉线和变距拉线,其中刹车过渡拉线为连接等臂长双控小把上端头与一拖二液压刹车泵上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之间的连接拉线,而变距拉线为连接变距拨叉杆前端头U形的变距拉线的连接爪到等臂长双控小把上端之间的连接拉线,因为旋翼变距时变距拨叉杆达到作用效果所需拨动的幅度范围以及控制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的小把达到作用效果所需搬动的幅度范围不同,等臂长双控小把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上端头连接的刹车过渡拉线端头和变距拉线端头是分别根据其活动幅度的大小的不同,以上下排列的形式分别连接安装在作为阻力臂的等臂长双控小把上端端头的顶部和紧挨顶部下端的位置。

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以弧形水平向内弯曲的后端末梢,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两侧上方连接耳轴孔中分别对应插入,并且由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分别穿过U形控制杆安装座每一侧连接耳的轴孔壁的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的安装孔加以固定,将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分别固定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左右两侧上方,安装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左右两侧上方的左控制杆与右控制杆向前伸出的手柄端头,分别位于驾驶座的左右两侧前方,以方便驾驶者翼驾驭摩托车的方式双手把握,左控制杆、右控制杆前端两个手柄下端头之间横向连接一根辅助控制杆。

其中左控制杆后端末梢安装进U形控制杆安装座左侧的连接耳内前,需先将左控制杆后端末梢插入位于U形控制杆安装座下方的一个转向衔接环的悬臂端头上的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内后,左控制杆后端末梢再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左侧连接耳的外侧向内装入并加以安装固定。

为实现左控制杆和右控制杆操作时与前转向轮轴上的前转向轮轴的转向臂以及尾翼轴上的尾翼轴转向臂同步转向控制,作为双手控制杆机构在控制旋翼头部分倾转的同时具备转向衔接功能的转向衔接环安装在控制杆基座下方的上转向衔接基座上。

转向衔接环为一根其固定端头带有上下贯穿的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自由端头带有一个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的横向悬臂,其整体侧面呈L形,转向衔接环自由端头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朝向侧面,转向衔接环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内宽度与左控制杆直径相同,转向衔接环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内上下长度是左控制杆直径的数倍,转向衔接环固定端头上带有上下贯穿的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转向衔接环悬臂自由端头上的长槽形衔接环的长槽通孔开孔方向朝向侧面并与固定端头上的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的孔轴心方向垂直,转向衔接环带有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的固定端头朝向U形控制杆安装座的控制杆转向轴承安装孔的下方,转向衔接环的自由端头向上的衔接环长槽通孔摆放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左上方连接耳的外侧并且经由左控制杆末端穿入后与左控制杆连接,与左控制杆连接的转向衔接环带有朝下的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的固定端头,通过与转向轴上轴头上端头的固定而连接在上转向衔接基座上方。

所述的转向衔接机构由上转向衔接基座、转向轴上轴头、转向轴上轴头轴承、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中央转向轴、转向轴下轴头、转向轴下轴头轴承、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下转向衔接基座、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立柱下端连接片、转向换向拨叉、转向换向拨叉固定螺母、前轮转向推拉杆、尾翼转向推拉杆组成。

上转向衔接基座主体由一个前端为块状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轴承座以及与之连成一体向后水平伸出两个内侧端面相向的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组成,上转向衔接基座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可以卡住机身立柱前端面和左右端面U形卡槽,上转向衔接基座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比机身立柱左右侧端面略长并且长出来的末端部分之间对应加工有两个U形卡槽固定螺栓的连接孔,上转向衔接基座向后卡在机身立柱前端面和左右端面,上转向衔接基座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之间,通过U形卡槽固定螺栓连接后将上转向衔接基座固定在机身立柱上控制杆基座的下方,上转向衔接基座的前端面紧贴着驾驶座油箱式靠背顶端的后边,上转向衔接基座前端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座的前端端面设有与驾驶座油箱式靠背顶端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并通过螺栓与驾驶座连接在一起。

上转向衔接基座前端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轴承座的前端头上下贯穿加工有一个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安装孔,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安装孔上端口加工有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的卡槽并且下端口设有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外轴套下端面的限位台阶,上转向衔接基座前端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用来通过穿入螺栓连接固定机身立柱左右两侧的侧向支撑杆上端头的U形连接耳。

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由上向下安装在上转向衔接基座前端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轴承座上安装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安装孔内,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外轴承套的外端面上端面由一个安装进转向轴上轴头轴承的安装孔上端口卡槽里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加以限位。

转向轴上轴头为一根竖立使用的中空管状且中间加工有环形凸起限位台阶的双头光杆轴,其上端头管状轴向上插入到转向衔接环带有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的端头内并由螺栓横向连接固定,转向轴上轴头的下端向下插入并伸出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内轴套,由转向轴上轴头中间的环形限位台阶对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内轴套上端面加以限位,转向轴上轴头向下伸出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内轴套的下端部分插入到下方一根竖立的中空管状的中央转向轴上端口内并且通过螺栓横向穿过二者固定连接,中央转向轴作为一根将其上端头连接的转向衔接环内穿入的左控制杆左右扭转力量由机身立柱上方传递到机身立柱下方的过渡轴,中央转向轴下端口通过与一个转向轴下轴头连接而固定在下转向衔接基座上方。

转向轴下轴头整体呈横向侧置的T形,由一根竖立使用的中段加工成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双头光杆立轴以及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中间位置向侧面横向平伸出一根光杆的换向拨叉杆组成,转向轴下轴头竖立的上轴头端向上插入中央转向轴下端口后通过螺栓横向固定连接在一起,转向轴下轴头竖立的下轴头端用于向下安装插入在下转向衔接基座上安装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内套中。

下转向衔接基座由一个加工有垂直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安装孔的轴承座以及一根穿过轴承座下方左右对应的两个连接耳并向两侧伸出的横轴组成,下转向衔接基座后方左右两侧设有与两片机身立柱下端连接片固定和连接使用的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机身立柱下端连接片之间。

下转向衔接基座上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的安装孔的下端口设有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外轴套下端面限位台阶并且上端口加工有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的卡槽,当转向轴下轴头轴承的安装孔在安装入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后,通过一个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安装进转向轴下轴头轴承的安装孔内的卡槽,对转向轴下轴头轴承的外轴套上端面加以限位,连接在中央转向轴下端口的转向轴下轴头以其横向伸出的换向拨叉杆朝向左侧摆放,并且将转向轴下轴头的下部端头向下安装在转向轴下轴头轴承的内轴套孔中。

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向两侧伸出的横轴分别用来安装刹车过渡拉线、一拖二液压刹车泵以及转向换向拨叉,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右侧伸出的轴头末端装有一个朝前安置的用于安装调节刹车过渡拉线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向左侧伸出的为一根转向换向拨叉轴,转向换向拨叉轴的根部设有朝前的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的安装接口,转向换向拨叉轴中段为光杆轴面,转向换向拨叉轴朝外的末端加工成螺纹杆。

转向换向拨叉和一拖二液压刹车泵都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的轴承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上。

其中一拖二液压刹车泵为一个常规沙滩摩托车右手手柄上使用的刹车小把油泵以及可以通过分路油管同时控制两个液压刹车钳的液压刹车总泵,其安装接口向后连接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的轴承座下方左侧转向换向拨叉轴的根部朝前的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的安装接口上,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的刹车小把末端朝向右侧机身立柱底部的前方,作为油泵杠杆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与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的轴承座下方右侧伸出的轴头上安装的刹车过渡拉线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相对应,刹车小把末端头上加工有一个刹车过渡拉线的连接端头并通过刹车过渡拉线与等臂长双控小把上端对应的端头相连接。

转向换向拨叉为一个竖立使用的并且从侧面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上的长条形双头连杆,转向换向拨叉侧面正中间具有转向换向拨叉轴安装孔并且两端头加工有朝向前后方向的U形连接爪,转向换向拨叉上端头靠近U形连接爪的位置设有一个宽度足以插入转向轴下轴头中部横向平伸出的换向拨叉杆端头的长槽形衔接孔,这个长槽形衔接孔由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形成一定锥度,转向换向拨叉上的转向换向拨叉轴孔以及长槽形衔接孔开孔方向相同。

转向换向拨叉通过其正中间具有转向换向拨叉轴孔由外向内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中段光杆轴上的同时,转向换向拨叉上的长槽形衔接孔也由外向内安装套接在下转向衔接基座上方安装的转向轴下轴头的向左侧横向伸出的换向拨叉杆上,下转向衔接基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末端螺纹端头从转向换向拨叉中间的转向换向拨叉轴孔向左侧外伸出并且由转向换向拨叉固定螺母加以固定。

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两端头上侧向的U形连接爪的U形槽豁口朝向机身的前后端,转向换向拨叉的上端头U形连接爪与前转向轮轴向左侧伸出的前转向轮轴转向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一根自身两端头安装有杆状关节轴承的前轮转向推拉杆,转向换向拨叉的下端头U形连接爪与尾翼轴向左侧伸出的尾翼轴转向臂之间通过通过螺栓连接一根自身两端头安装有杆状关节轴承的尾翼转向推拉杆。

本发明的有益积极效果:

1 本发明的单人手控旋翼机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两轮动力车驾驶习惯,针对旋翼机的驾驶要求,采用全手动控制,大大降低了掌握旋翼机的驾驶难度。

2 本发明的单人手控旋翼机采用可变距桨毂控制机构,利用关节轴承可以承受较大径向载荷并且其球形关节内套可以在具有内球面的关节轴承外套里作出较大幅度倾斜调心转动的特性,减化了传统可变距桨毂以及控制机构的结构和重量。

3 本发明的单人手控旋翼机采用刹车与变距的同步控制,使得操作中可以在保持刹车状态同时减小迎角的旋翼,在推进式螺旋桨尾流吹拂作用下,旋翼可以更快地以低阻力和低升力迎角进入自旋转速,缩短滑跑距离的起飞,并在旋翼机在降落过程里,使得旋翼可以瞬间减小升力的同时,快速获得更大的轮胎与地表之间的接触面并因此产生更大的抓地摩擦力,同时在刹车作用下尽快进入停止状态,达到缩短旋翼机降落滑跑的时间与距离的目的。

4 本发明的单人手控旋翼机为克服和减小螺旋桨前行状态时产生的空气反作用力,而设计了一套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来平衡和消减螺旋桨工作时候对机身产生的以螺旋桨轴为中心的反作用力,大大增强了整机自身起落的平稳性同时,更便于驾驶者轻松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驾驶状态下的整机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机身部分的主要部件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机身部分的机身主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机身部分的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机身部分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结构运用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夹板式桨毂机构以及旋翼轴主体结构部分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夹板式桨毂机构与旋翼轴主体结构连接后,与旋翼连接安装部分的各个部件组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部分的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结构和变距回位机构的组成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部分的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结构和变距回位机构结合后,与前后倾转机构的各个部件组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旋翼头机构与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组合后的倾转工作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全手控机构的双手控制杆机构部分和转向衔接机构部分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全手控机构的双手控制杆机构部分的等臂长双控小把对旋翼变距控制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全手控机构的双手控制杆机构部分的等臂长双控小把对一拖二液压刹车泵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全手控机构的双手控制杆机构部分和转向衔接机构部分的衔接控制示意图

图中各个部件的序号为:

1立柱 2前梁 3脚蹬 4仪表盘立柱 5仪表盘 6后梁 7发动机支架梁 8前支撑梁 9发动机 10推进式螺旋桨 11发动机支撑立柱 12等臂长双控小把 13转向衔接环 14转向换向拨叉 15可定速油门 16左右支撑轮 17前转向轮 18前转向轮轴(前转向轮的转向臂) 19尾翼 20尾翼轴(尾翼轴转向臂) 21尾轮 22旋翼 23倾转推拉杆 24散热水箱 25驾驶座 26平衡翼 27平衡翼轴 28平衡翼轴座 29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 30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 31双头螺纹杆 32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轴承螺母 33前水平支撑杆 34后水平支撑杆 35侧向支撑杆 36左右支撑轮 37左右支撑轮轴 38液压刹车钳 39左右支撑轮固定螺母 40旋翼轴 41旋翼轴横向轴套 42旋翼轴上端锁紧螺母 43变距轴限位螺杆 44变距轴 45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 46双头杆端关节轴承 47变距悬臂 48变距轴轴承 49变距轴轴承法兰 50变距轴轴承法兰连接螺栓 51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 52变距轴上端固定螺母 53上桨毂面 54下桨毂面 55双列球轴承 56变距关节轴承 57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 58变距缓冲胶套 59变距缓冲胶套轴 60旋翼挥舞缓冲轴 61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 62旋翼变距杆座 63旋翼变距轴 64旋翼变距轴螺母 65旋翼夹板 66旋翼固定螺丝 67旋翼挥舞缓冲轴螺母 68倾转基座前支架 69倾转基座后支架 70倾转基座左右夹板 71倾转夹板支撑螺杆 72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固定螺母 73倾转基座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 74左右倾转轴 75左右倾转轴轴套 76变距摇臂 77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 78变距拨叉杆 79横向变距轴花键 80横向变距轴固定螺母 81变距复位拉簧 82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 83变距摇臂销子轴 84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 85旋翼轴倾转臂 86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 87旋翼轴倾转臂固定螺母 88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 89左右倾转悬臂固定螺栓 90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 91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 92控制杆基座 93U形卡槽固定螺栓 94控制杆左右倾转轴 95控制杆前后倾转轴 96T形倾转托臂 97U形控制杆安装座 98控制杆转向轴承 99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 100左控制杆 101右控制杆 102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 103一拖二液压刹车泵 104刹车过渡拉线 105变距拉线 106转向衔接环 107中央转向轴 108上转向衔接基座 109转向轴上轴头 110转向轴上轴头轴承 111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 112转向轴下轴头 113转向轴下轴头轴承 114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 115下转向衔接基座 116立柱下端连接片 117转向换向拨叉 118转向换向拨叉固定螺母 119前轮转向推拉杆 120尾翼转向推拉杆 121辅助控制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单人手控旋翼机由机身部分、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全手控机构以及具备内部可变距旋翼头机构组成,采用高重心正三点起落架机身,采用转向轮在正前方,尾翼后置,驾驶座和发动机分别安置在立柱前后方,以推进式螺旋桨作为动力,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来平衡螺旋桨工作时空气对机身产生的反作用力,加大整机自身的起落平稳度,通过具备转向衔接功能的全手控机构使驾驶者能够像驾驭摩托车一般完成对旋翼机的旋翼变距、旋翼轴倾转、飞行转向、刹车的全手控操作。

如图2所示,位于机身中央的立柱1上端用于安装旋翼头机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全手控机构,连接两根倾转推拉杆23下端头的T形倾转托臂96下端连接安装有一个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安装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右两侧上方的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向前伸出的手柄端头,分别位于驾驶座25的左右两侧前方,以方便驾驶者翼驾驭摩托车的方式双手把握,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向前伸出的手柄下端头之间横向连接一根辅助控制杆121,其中右控制杆101前端的手柄杆的可定速油门15用来控制发动机9驱动的推进式螺旋桨10的转速,左控制杆100前端的等臂长双控小把12用于对旋翼22变距和左右支撑轮16刹车的控制,左控制杆100、右控制杆101前端两个手柄下端头之间横向连接的辅助控制杆121,可以使得驾驶者正常飞行中出现临时需要时,仅凭任意一只手抓握在辅助控制杆121中间以保持飞行姿态,驾驶座25和以向后的大直径推进式螺旋桨10作为动力的发动机9分别安置在立柱1前后方,侧向支撑杆35的侧向支撑点位置较高,侧向支撑杆35朝向内侧的上端头减震杆顶端的连接耳连接支撑在机身立柱1上与驾驶座25油箱靠背上端连接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两侧的U形连接爪上,驾驶座25和发动机9底部处于同等高度并分别位于立柱1的前后方,散热水箱24连接固定在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后端的上方,发动机9安置在立柱1后方伸出的发动机支架梁7上,前端下探的前梁2前端中段仪表盘立柱4上端安装飞行用仪表盘5,后梁6后端头安装的尾翼轴20上方连接安装全动式尾翼22,尾翼22顶端的水平尾翼与推进式螺旋桨10的推力中心线等高,套接在左控制杆100后端的转向衔接环106下端连接的中央转向轴107作为一根竖立的长转向轴从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延伸到机身下方,侧向安装的转向换向拨叉117的上下端头分别连接前轮转向推拉杆119和尾翼转向推拉杆120。

实施例二:如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单人手控旋翼机的机身部分主要由机身主支架和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两部分组成,

如图3所示,机身主支架采用高重心正三点起落架机身,采用在正前方安置一个前转向轮17,通过中部两侧由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杆34、侧向支撑杆35以及左右支撑轮16组成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作为侧向支撑,其两侧的侧向支撑杆35支撑连接在立柱1中段上方位置上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两侧,立柱1位居机身中央竖立并略后倾,其上端用于安装旋翼头机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全手控机构,立柱1下端头通过两块前端具有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螺栓连接孔的立柱下端连接片116以夹板形式连接在后梁6前端头靠后一些的位置上,立柱1中段靠下位置,向前连接固定一根向前下探的前梁2,向后连接固定有一根水平的发动机支架梁7,发动机支架梁7后端及其下方的机身后梁6中段之间通过一根竖立的发动机支撑立柱11连接支撑,后梁6前端端头连接一根向前斜上方伸出的前支撑梁8,前支撑梁8上端通过夹板连接片与前梁2中部固定连接并辅助支撑前梁2,前端下探的前梁2前端中段向上通过夹板连接片安装一个仪表盘立柱4,仪表盘立柱4上端用于安装飞行用仪表盘5,仪表盘立柱4底部前方横向安装有一根脚蹬3,由于本设计机身重心较高,下探的前梁2前端脚蹬3便于驾驶者上下,前梁2前端头向下安装一个下部采用拖曳臂式减震支撑的前转向轮轴18,前转向轮17安装在前转向轮轴18下部的拖曳臂下端上,前转向轮轮轴18中部侧方设有一个向机身左侧伸出的悬臂式的前转向轮17的转向臂,后梁6后端头下方通过连接片固定安装有一个小型支撑尾轮21,并通过夹板连接片向上安装一个具有向左侧伸出悬臂式的转向臂而且自身可垂直转动的尾翼轴20。

如图4所示,具有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由具有独立减震功能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和在此基础上根据螺旋桨旋转方向不同而单独安装在机身一侧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组成,当前支撑梁8下端头与后梁6前端头的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29下端头以及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30下端头与后梁6两侧壁连接后向下伸出形成两个用于安装平衡翼轴座28的夹板状空隙,两个平衡翼轴座28分别以各自的两个侧面嵌入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29与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30下端伸出而形成的夹板空隙之间,一根平衡翼轴27两个端头分别穿入两个平衡翼轴座28中心的安装孔,安装在后梁6下方的两个平衡翼轴座28之间后,通过两根双头螺纹杆31分别从侧面贯穿前支撑梁下端连接夹板29以及发动机支撑立柱下端连接夹板30下方安装的平衡翼轴座28两侧,两个双头螺纹杆31端头的螺纹部分穿过两个平衡翼轴座28的两侧向外伸出后,分别与同一侧的两个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轴承螺母32连接加以固定,两个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螺母32顶端球状关节中心孔成为每一侧的三点式构架下部的两个水平连接孔,左右支撑轮轴37为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杆34、侧向支撑杆35朝向外侧端头的共同连接支撑点,左右支撑轮轴37朝向机身内侧一端光杆轴头通过穿入后水平支撑杆34朝外的管状端头内加以连接,左右支撑轮轴37朝向外侧一端的轴头穿过具备刹车盘轮毂的左右支撑轮36后,通过左右支撑轮固定螺母39加以固定,左右支撑轮轴37的中段具备朝前方和朝上方的两个U形连接耳分别用于连接前水平支撑杆33和侧向支撑杆35朝向外侧的连接耳,左右支撑轮轴37朝后方的连接爪用于固定左右支撑轮36的液压刹车钳38,机身立柱1两侧的两侧的前水平支撑杆33与后水平支撑杆34朝向内侧的U形连接爪通过螺栓分别与机身后梁6两侧前端头和中段下方的两个水平支撑杆的杆端关节螺母32顶端球状关节中心孔作为三点式构架下部水平连接孔加以连接,侧向支撑杆35朝向内侧的上端头减震杆顶端的连接耳连接支撑在机身立柱1上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两侧的U形连接爪上,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杆34以及侧向支撑杆35朝向外侧的端头都连接固定在左右支撑轮轴37上,构成具有独立减震功能的三点构架式独立减震支撑机构。

为平衡和消减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时候产生的以推进式螺旋桨10的桨轴为中心的反向作用力,设计添加了由一个三角形的平衡翼26构成的螺旋桨反作用力平衡装置,平衡翼26为一块三角形翼面,其主平面与平衡翼轴27、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杆34构成的水平三角形框架面积相同,三角形翼面的三个边被加工成中空套筒状,可以根据需要对应套在机身任意一侧的由平衡翼轴27、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34杆构成的三角形水平框架上,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水平翼面。

如图5所示,根据推进式螺旋桨10旋转方向的不同,平衡翼26安装在与推进式螺旋桨10旋转方向相反一侧,以单人手控旋翼机机头前转向轮17为整机的正前方,当发动机9配备的为左旋式的推进式螺旋桨10,也就是从机身左侧向右逆时针旋转的推进式螺旋桨10,则平衡翼26安置在机身左侧,因为推进式螺旋桨10从左向右逆时针旋转工作时候,推进式螺旋桨10桨面在旋转做功时会给空气一个挤压力N,空气会给予推进式螺旋桨10一个反作用力F,这个力反作用力F会通过推进式螺旋桨10的桨轴传递到单人手控旋翼机的机身上,会使得机身以推进式螺旋桨10的桨轴为中心由右侧向左发生顺时针倾转,而覆盖在机身左侧由平衡翼轴27、前水平支撑杆33、后水平支撑杆34构成的三角形框内覆盖的平衡翼26位于推进式螺旋桨10的左侧前下方,当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时候,大量空气从平衡翼26的上翼面急速流过,产生较强的附壁效应,会使得平衡翼26的上翼面形成一个负高压区域,不受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气流影响的平衡翼26下翼面则形成一个正压区域,由此可以产生一定升力托举整个三角形的翼面上扬,这个上扬的升力通过侧向支撑杆35顶端传递到接近立柱1上端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左侧的U形连接爪上,并通过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传递到立柱1上,由于侧向支撑杆35上端的支撑点靠近机身立柱1上端,远高于发动机9以及推进式螺旋桨10的桨轴心高度,平衡翼26在附壁效应下产生的上扬升力通过左侧侧向支撑杆35上端传递到立柱1上端部分,并形成一个对立柱1上方由左向右侧向的推力,用于平衡和消减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时候对机身产生的以推进式螺旋桨10的桨轴为中心由右向左的反作用力,同时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时候对平衡翼26上表面产生附壁效应同时产生的辅助升力,因为平衡翼26安置在机身重心附近,这个辅助升力不会对这个单人手控旋翼机的机身飞行状态时的重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即使单人手控旋翼机在发动机9空中故障后处于自转滑翔降落过程状态下,由于平衡翼26为水平安置,面积不大,只是在推进式螺旋桨10工作时可以产生较强的附壁效应,当推进式螺旋桨10因发动机9故障停止以后,平衡翼26在自然滑降过程里对整机造成的不利风阻也较小。

实施例三: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单人手控旋翼机的旋翼头机构由具备内部可变距的夹板式桨毂机构以及旋翼轴主体结构、旋翼连接安装部分三部分组成。

如图6所示,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为两个对称的长条形夹板,二者周边设有彼此间对应的螺栓连接孔,二者中心位置加工有一个垂直贯穿的双列球轴承55的安装孔,以双列球轴承55的安装孔的为中心,沿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朝向每一端头的中心线上,各对应加工有一个垂直贯穿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内外侧端面的变距关节轴承56的安装孔和一个靠近端头安装变距缓冲胶套58的矩形长孔,每个变距关节轴承56的安装孔用于安装一个作为变距关节轴承56的关节轴承,在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靠近两端头位置上用于安装变距缓冲胶套58的矩形长孔的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的外端面至端头部分被加工成斜面,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靠近两端头位置每个对应的矩形长孔在内侧结合端面上朝向双列轴承55安装孔以及外端头方向的两个矩形边上各加工有两个凹进的安装槽,在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的内侧结合端面对扣安装连接成为一个完整桨毂外壳时候,这些对应的凹槽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轴端定位安装孔,这个矩形长孔用来以朝向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两端头方向的形式并列安装进两个穿入了光杆状的变距缓冲胶套轴59并且彼此间保留一定间隙的变距缓冲胶套58以及一根竖立垂直夹装在并列水平安装的两个变距缓冲胶套58间隙之间的变距挥舞缓冲轴60。

变距关节轴承56以径向作为受力方向安装在双列球轴承55两侧,每个变距关节轴承56球形关节内套孔的上下两端口各对置安装一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为外部设有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的圆形轴套,两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略细的一端与变距关节轴承56内套内孔等直径,两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分别从变距关节轴承56球形内套内孔的两端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56的球形关节内套中,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6外端面的限位台阶卡在变距关节轴承56球形关节内套内孔的两个端口上,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内孔用于穿入旋翼变距轴63,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用于支撑旋翼夹板65。

旋翼变距轴63和旋翼变距轴螺母64为一根穿过旋翼夹板65和变距关节轴承56内孔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的同时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的螺栓杆及其匹配的螺母。

变距缓冲胶套58为限制并缓冲旋翼22挥舞摆振幅度的圆管状橡胶套,变距缓冲胶套58直径大于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外端头结合后的厚度,但变距缓冲胶套58直径略小于两个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56的球形关节内套中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之间间距,其圆管形的两个端面中心圆孔内由一根略长于变距缓冲胶套58的光杆状轴面的变距缓冲胶套轴59穿入并向两端外伸出两个轴头。

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结合后每一侧端头上两个穿入变距缓冲胶套轴59的变距缓冲胶套58并列安装在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结合后每一侧端头上的矩形长孔内,每个变距缓冲胶套58两端外伸出的变距缓冲胶套轴59的两个轴头,在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结合时嵌入两端矩形长孔两个矩形边对应的凹进安装槽在结合时形成的轴端定位安装孔内。

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为一根中段呈弧形凹进两端粗且端头面为平面的圆形轴套以及一根穿入轴套的双头螺纹杆组成,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之间与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外端头端面之间等高。

旋翼挥舞缓冲轴60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夹装在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58之间的间隙里,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心穿入轴套的双头螺纹杆两端朝向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的外侧端面,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的圆形轴套两个端头的上下端面为平面,用于支撑旋翼夹板65使用,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的圆形轴套中心穿入的双头螺纹杆用于将旋翼挥舞缓冲轴60的圆形轴套连接支撑固定在旋翼夹板65之间。

上桨毂面与下桨毂面通过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的内侧结合端面对扣安装,并且通过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周边对应的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孔安装穿入上下桨毂面连接螺栓61加以固定,将双列球轴承55、变距关节轴承56、变距缓冲胶套58、变距缓冲胶套轴59、旋翼挥舞缓冲轴60安装在其中,形成一个可以连接两片旋翼22的夹板式桨毂。

旋翼轴40为一个呈倒置T形外观的旋翼轴,旋翼轴40主体由一根中空的立轴和立轴根部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横向轴组成,旋翼轴40的立轴上端为朝上竖立延伸的圆柱形立轴,旋翼轴40下端主轴根部为较粗的块状四棱形,主轴根部前后两个根部之间下端面加工成斜面,后端面略长并向下延伸,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加工有一个前后贯穿的限位螺栓孔,左右两个侧面主端面为平面,左右主端面中心分别向左右各自水平伸出一个横向轴,两个横向轴由内向外被分段加工成呈台阶状逐渐变细的三部分,靠近横向轴根部一部分以及中段部分为光面轴体,横向轴中段光面轴体部分加工有向前斜下方旋翼轴横向轴花键86的花键槽,横向轴向外伸出的末端部分加工有螺纹。

旋翼轴40四棱形主轴根部向上延伸的为旋翼轴40的立轴部分的外部被由下而上加工成四部分,靠近主轴根部一段为光杆轴面,中部加工有一个外凸的双列球轴承55的限位台阶,双列球轴承55限位台阶向上加工有一段光面的双列球轴承55的轴承安装位,双列球轴承55的轴承安装位向上的立轴顶端部分略细并且加工有外螺纹,从立轴部分顶端向主轴根部底端上下贯穿加工出中空光面圆形的变距轴44的安装轴孔,其中位于主轴根部部分的内圆形轴孔略粗,并且与向上内圆形轴孔部分的结合处加工成为一个变距轴44下端的U形连接爪的上端面的安装限位台阶。

变距轴44为一根中部主轴体为光杆轴,底部加工有朝下的U形连接爪,顶端为带有螺纹杆端头的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并且竖立使用的轴,从其底部至顶部被分为U形连接爪、主轴光杆轴面、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三个部分,U形连接爪、主轴光杆轴面、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之间被加工的两个台阶分成呈逐渐变细的三部分,U形连接爪根部上端与略细的变距轴44中部光杆轴底部接壤处之间为台阶状过渡,其主轴光杆轴部分的下端靠近其U形连接爪过渡台阶的轴根处,与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的朝向呈90度夹角的位置,加工有一个与旋翼轴40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的限位螺栓孔相对应的一个沿变距轴上下方向的长条形状前后贯穿的限位孔,主轴光杆轴两侧轴面上各自加工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储油槽,顶端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与主轴光杆轴面之间的台阶为变距轴轴承48内套下端口的安装限位台阶,变距轴轴承48安装限位台阶上方的光杆轴部分为变距轴轴承48内套的安装位置,顶部为略细的螺纹杆。

变距轴44上的U形连接爪呈U形的两个连接爪朝下,变距轴44底部朝下的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之间,安装进一个杆端关节轴承螺母与一个杆端关节轴承螺栓对接而成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的上端头,通过穿入一根与变距轴44的U形连接爪上的连接孔外间距等长的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45的同时,也穿过位于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之间的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上端头的上端头轴承孔,将变距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上端头连接悬挂在变距轴44下端U形连接爪呈U形的两个连接爪之间。

变距轴44上端由下向上穿入呈倒T形的旋翼轴40内的变距轴44安装孔中,变距轴44下部U形连接爪根部朝上端面与变距轴44主轴底部之间的过渡台阶被旋翼轴40主轴根部内的变距轴44的U形爪的限位台阶限位,变距轴40下端U形连接爪之间的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45两端被旋翼轴40主轴根部圆形轴孔内壁限位,装入旋翼轴40内部的变距轴44主轴光杆轴面部分与U形连接爪台阶状根部之间前后贯穿的长条形限位孔的下端口与旋翼轴40主轴根部前后端面上端靠近圆形立轴根部处前后贯穿的限位螺栓孔相对应,并且由变距轴限位螺杆43穿入旋翼轴40前后两端面和旋翼轴40中的变距轴44上的长条状限位孔下端口对变距轴44加以防扭及上下移动幅度的限位,变距轴限位螺杆43使得穿入旋翼轴40中变距轴44不会发生扭转,并且使变距轴44以其上的长条状限位孔的上下端口之间的间距作为其上下变距移动的限制范围,装入旋翼轴40中间的变距轴44下端U形连接爪上对应的两个连接孔中心与旋翼轴40主轴根部朝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横轴中心为同轴心排列,连接悬挂在变距轴44的U形连接爪之间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的另一端下垂伸出旋翼轴40下部。

由下向上穿入旋翼轴40的变距轴44顶端的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那部分轴体从旋翼轴40上端伸出用于连接安装变距悬臂47。

旋翼轴横向轴套41为两个端头外部加工有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圆形轴套,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内孔与倒T形的旋翼轴40两侧的横向轴靠近主轴根部部分的光面轴直径相同,以旋翼轴横向轴套41底部凸起环形限位台阶一端朝向旋翼轴40主轴根部内侧的方式套接在倒T形旋翼轴40两侧的横向轴上。

旋翼轴40主体与夹板式桨毂的结合是通过旋翼轴40将其立轴部分带有螺纹的上端头从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55内套孔中向上伸出,旋翼轴40上的双列球轴承55的限位台阶将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55内套朝下端口限位,旋翼轴40立轴伸出夹板式桨毂中心的双列球轴承55内套向上的螺纹端头,通过旋翼轴上端锁紧螺母42固定双列球轴承55内套上端口,将旋翼轴40与固定双列球轴承55的夹板式桨毂连接在一起。

从旋翼轴40内向上伸出旋翼轴40顶部的变距轴44上端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位端头,用来与变距悬臂47加以连接。

变距悬臂47为一个横置使用的具有向两侧斜下方对称伸出两根旋翼变距悬臂,向两侧伸出的悬臂端头加工有向下的螺纹孔,两个悬臂端头的螺栓孔各自从下向上垂直安装一根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其两根悬臂之间的中心部位为设有一个变距轴轴承48安装孔的轴承座,变距轴轴承48安装孔周边具有变距轴轴承法兰49的螺栓连接孔,变距轴轴承48安装孔下端口具有变距轴轴承48外套下端口的限位台阶,当一个变距轴轴承48安装入变距悬臂47中心部位的变距轴轴承48的安装孔后,从变距悬臂47中心变距轴轴承48安装孔的上方安装一个变距轴轴承法兰49,变距轴轴承法兰49通过变距轴轴承法兰连接螺栓50连接固定,将变距轴轴承48外套的上端口固定在变距悬臂47中心的变距轴轴承48的轴承座内,安装在变距悬臂47中心部位的变距轴轴承48内套从上向下套接在变距轴44伸出旋翼轴40的上端头的变距轴轴承48安装位上,变距轴轴承48内套下端口被变距轴44顶端的变距轴轴承48安装位与变距轴44的主轴光杆轴之间的台阶限位,变距轴44顶端略细的螺纹杆伸出变距轴轴承48内套上端口后,被变距轴上端固定螺母52加以锁紧固定后,变距悬臂47的两根安装有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的悬臂端头分别朝向夹板式桨毂上变距关节轴承56位置的斜侧前方向伸出。

如图7所示,旋翼夹板65以两块为一组横置使用并且主体外观呈L形长条形连接夹板,用于对夹板式桨毂每个端头的上下端面与旋翼22的上下端面之间的横向连接,每组长条形夹板用于连接旋翼22的后端直条形端面上对应加工有连接旋翼22的螺栓安装孔,每组旋翼夹板65长条形端面用于夹板式桨毂的前端除了具备与夹板式桨毂相对应的旋翼变距轴63和旋翼挥舞缓冲轴67双头螺杆的安装轴孔,并且具有朝向外侧面对应延伸出一个较小的用于安装一个旋翼变距杆座62的条状连接臂。

旋翼变距杆座62为主体为条块状,主体上下端面面积与旋翼夹板65侧向伸出的条状连接臂面积相当,其高度与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以及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外端头端面之间的间距等高,并且上下端面加工有与每一组旋翼夹板65的条状连接臂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并通过螺栓连接支撑在每组旋翼夹板65上对应的条状连接臂之间,在旋翼变距杆座62朝向外侧的端面中心部位,具有一根向外伸出的用于连接安装在变距悬臂47端头的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的螺纹连接杆。

夹板式桨毂与旋翼22连接安装部分的组合通过在夹板式桨毂每一端头的上下端面对应安装一组旋翼夹板65加以连接,每组两块呈上下排列的旋翼夹板65前端之间分别安装在夹板式桨毂端头的上下端面的上下方,每组旋翼夹板65前端上的旋翼变距轴63的安装孔和旋翼挥舞缓冲轴60的安装孔与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的旋翼变距轴63的安装孔和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圆形轴套两端的轴孔相对应,每个旋翼挥舞缓冲轴60的双头螺纹杆轴的轴头穿过旋翼夹板65之间的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安装的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轴套两端并且双头螺纹杆轴头两端头的螺纹杆部分从每组旋翼夹板65朝上和朝下的端面伸出,然后通过旋翼挥舞缓冲轴螺母67加以连接固定。

每组旋翼夹板65之间都受到旋翼变距杆座62及其对应的夹板式桨毂每一端上安装的旋翼挥舞缓冲轴60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以及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外端头端面的共同支撑。

作为旋翼变距轴63的螺栓杆从位于夹板式桨毂的上端面旋翼夹板65上的旋翼变距轴63的安装孔穿入,穿过夹板式桨毂中变距关节轴承56内套孔中对置的两个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作为旋翼变距轴63的螺栓杆下端头从位于夹板式桨毂的下端面旋翼夹板65上的旋翼变距轴孔穿出,并且通过旋翼变距轴螺母64加以固定。

安装在变距悬臂47两端向夹板式桨毂斜侧前方下垂的两个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与固定在两片旋翼夹板65对应的条状连接臂之间的旋翼变距杆座62朝向外侧端面螺纹连接杆端头相对应,旋翼变距杆座62朝向外侧端面螺纹连接杆端头穿过安装在变距悬臂47两端向其侧前上方下垂的两个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并且伸出后,并通过旋翼变距杆座62朝向外侧螺纹连接杆端头所匹配的螺母对伸出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下端的球状关节内孔部分的螺纹杆部分加以固定。

旋翼夹板65后端带有旋翼连接螺栓安装孔的端面对应安装在旋翼22的上下两侧面,并通过旋翼固定螺丝66加以连接固定后,将两片旋翼22分别与夹板式桨毂两个端头连接在一起。

夹板式桨毂机构采用的是旋翼变距轴63竖立纵置,以上桨毂面53和下桨毂面54之间的变距关节轴承56的径向作为受力方向,利用关节轴承可以承受较大径向载荷的同时,其球形关节内套可以在具有内球面的关节轴承外套里作出较大幅度倾斜调心转动的特性,以竖立姿态插入桨毂内变距关节轴承56的旋翼变距轴63以其连接旋翼夹板65的两端头横向承受旋翼工作时的离心拉力,使这样安置的变距关节轴承56内的球形关节内套倾斜滑动幅度可以同时满足旋翼变距轴63上下挥舞和左右倾转变距活动的需求,旋翼挥舞缓冲轴60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夹装在夹板式桨毂每一端头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58之间的间隙里,旋翼挥舞缓冲轴60利用其圆形轴套中段呈弧形凹进的部分在旋翼22上下挥舞以及横向摆振过程里始终与其两侧两个并列的变距缓冲胶套58保持挤压式的接触并且通过挤压式的接触来实现旋翼22上下挥舞以及横向摆振的缓冲。

实施例四:如图8、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单人手控旋翼机的旋翼轴悬臂倾转机构由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变距回位机构、前后倾转机构三部分组成。

如图8所示,左右倾转基座支架部分的左右倾转轴74主体为横置的长方形块状并且前后两端面中心向两端伸出两根同轴心的光杆轴头,左右倾转轴74左右侧端面之间的间距比机身立柱1前后端面的宽度略宽,左右倾转轴74的左右两个侧端面都加工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连接的螺栓孔和一条横向加工的凹榫槽,左右倾转轴74的光杆轴头的外表面各自套接有一个一端端头外部加工成凸起环形限位台阶并且中心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74的光杆轴头等直径中心孔的左右倾转轴轴套75,左右倾转轴轴套75以凸起限位台阶的一端朝向左右倾转轴74前后两端面的形式套接在左右倾转轴74前后两端面中心伸出的左右倾转光杆轴头上,套接在左右倾转轴74的光杆轴头上的左右倾转轴轴套75凸起限位台阶朝向前后的外端面之间间距与机身立柱1前后端面之间的间距相同。

倾转基座前支架68和倾转基座后支架69是两块上端为半圆形端头并且以半圆形端面的圆心为中心加工有左右倾转轴轴套75的安装孔,倾转基座前支架68和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下端宽度与机身立柱1前后端面的左右间距宽度相同的长条形板块,倾转基座前支架68朝前的半圆形端面一下的条形板块端面以及倾转基座后支架69朝后的半圆形端面一下的条形板块端面上被加工成长凹槽,倾转基座前支架68朝前的端面以及倾转基座后支架69朝后端面的凹槽侧壁上,对应加工有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的连接螺栓安装孔,

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一前一后安置在机身立柱1顶端的前后端面上,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的上端半圆形端头部分伸出机身立柱1顶部上端面,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之间上端半圆形端头部分的左右倾转轴轴套75的安装孔呈同轴心排列并且将两端头套接有左右倾转轴轴套75的左右倾转轴74的两个轴头安装进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上端半圆形端头上的左右倾转轴轴套75的安装孔内,使左右倾转轴74连接支撑在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之间的机身立柱1上方。

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为两块具有朝后悬臂的对称的连接夹板,一左一右对置安装在机身立柱1顶端的左右端面上,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前端和中部表面加工有与安置在机身立柱1顶端的前后端面上的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侧面相对应的连接螺栓安装孔,并且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向后延伸一个带有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的安装孔的悬臂,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的悬臂后端头位置加工有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的安装孔。

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为两根两端带有限位支撑台阶的双头螺纹杆,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两端限位支撑台阶与机身立柱1前后端面的左右间距的宽度相同,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的两端头螺纹杆用于穿入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向后伸出的的两个悬臂端头上的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的安装孔,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两端带有限位支撑台阶对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向后的两个悬臂端头之间加以支撑,倾转夹板支撑螺杆71的螺纹杆端头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外侧端面,并且由倾转夹板支撑螺杆的固定螺母72加以固定。

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之间可以通过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73彼此连接成方框状固定在机身立柱1顶端前后左右四个端面上,倾转基座前支架68前端面凹槽侧壁底端两侧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上最底部对应的螺栓孔之间由一根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84的前端从机身立柱1左侧向右插入后加以连接固定,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84的后端头较粗大,其后端头由下朝上安装有一个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

倾转基座后支架69后端面凹槽侧壁底端两侧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上最底部对应的螺栓孔之间在穿入一根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73加以连接时,将一个主体为空心薄壁轴套管的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82,安置在倾转基座后支架69凹槽最下端两个侧壁上的螺栓孔之间,变距复位拉簧间距限位轴套82两端头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凹槽两个侧壁之间保持一定间隙,这个间隙用于安装两根两端头带有环形钩的变距复位拉簧81的下端头,并且对变距复位拉簧81下端的环形钩加以固定限位。

在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之间通过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与倾转基座支架的连接螺栓73彼此连接的同时,也将变距回位机构安装连接在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及其向后伸出的的两个悬臂端头上。

变距回位机构的变距摇臂76为一个横置使用的双头摇臂,摇臂主体上下端面之间加工有一个长方形通孔,使摇臂主体形成一个长条形方框,这个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内用于以插入的方式连接安装在变距轴44下端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头,变距摇臂76以长条形方框两侧的长条板面作为摇臂端面,变距摇臂76长条板面的后端头和中间位置各有两根向两侧对应水平伸出圆形的横向轴,变距摇臂76后端头位置略细的横向轴为横向弹簧复位轴,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贯穿长条形方框两侧的长条板面后端头左右两侧,轴头末端各加工有一圈环形凹槽。

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弹簧复位轴两端头上的环形凹槽用来挂接两根两端头带有环形钩的变距复位拉簧81的上端头,并且对两根变距复位拉簧81上端头的环形钩固定限位。

从变距摇臂76上的长条形方框的两个长条板面外侧中间部位向两侧伸出的为横向变距轴,横向变距轴根部略粗,主体为光杆轴,轴末端较细并加工有螺纹,较细的轴末端与较粗的根部加工有过渡台阶,其中变距摇臂76上的长条形方框左侧的横向变距轴的光杆轴部分相比另一侧的横向变距轴略长,其相比另一侧横向变距轴略长出来的那部分光杆轴朝向前端的表面上,加工有一个用于连接固定变距拨叉杆78的横向变距轴花键79的安装凹槽,在变距摇臂76长条形方框的两个长条板面上紧靠横向变距轴位置的前方,对应加工有一个用于同变距轴下端连接销子轴45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球状关节轴孔相连接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的安装孔。

当变距轴44下端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球状关节的下端头从旋翼轴40下方伸出,插进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内后,由一根两端头长度与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外侧面的间距相同的光杆轴面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在穿过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两侧长条板面的同时,也同时穿过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的轴孔并且将其连接固定在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中。

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为两个底部带有凸起外环形台阶并且内轴孔与变距摇臂76两侧的横向变距轴光杆轴等直径的圆形轴套,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长度与变距摇臂76较短的横向变距轴光杆部分长度相同,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以其凸起外环形台阶向内侧的方式套接在变距摇臂76中间向两侧伸出的横向变距轴上,其底部向内侧的环形台阶端头紧贴在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外壁上,将穿过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球状孔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两端限制在变距摇臂76中空的长条形方框内,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朝向两侧的环形台阶外端面之间间距与机身立柱1前后端面的两侧之间宽度相同,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朝向两侧的外端头的端面之间间距与安装在机身立柱1端面左右两侧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朝外侧的端面之间宽度间距相同。

当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对应安装在机身立柱1顶端的左右端面上,与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连接成一体时,变距摇臂76以其具有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一端朝后并且整体横置的形式夹装在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向机身立柱1后方延伸的两个悬臂之间,变距摇臂76中间两个套接有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的横向变距轴轴头端,分别从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朝后的悬臂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的安装孔向外伸出。

变距摇臂76上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与紧靠横向变距轴前端位置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之间形成了以变距摇臂76两侧连接安装在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上70的横向变距轴为支点中心的两个不等长杠杆力臂。

变距摇臂76两侧套接在横向变距轴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77外端面在穿入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悬臂上的变距摇臂横向轴衬套孔后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外端面齐平,变距摇臂76左侧的横向变距轴较长的这一端光杆轴部分在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外端面以后,以插入的方式安装在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的左外侧安装的变距拨叉杆78端头上的内轴孔中。

两个变距复位拉簧81下端头的环形钩连接在倾转基座后支架69后端面凹槽底端,两个变距复位拉簧81上端头环形钩连接在变距摇臂76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上,两个变距复位拉簧81在自身收缩拉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对变距摇臂76内连接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轴孔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向上的推力。

变距拨叉杆78为一根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的左外侧安装的悬臂,其前端自由端头带有U形的变距拉线105的连接爪,后端固定端头侧面带有与变距摇臂76左侧较长的横向变距轴的光杆轴外径相同的轴孔并且对应地具有朝前的横向变距轴花键79的安装凹槽,变距拨叉杆78带有U形的变距拉线105的连接爪自由端头朝向机身立柱1前方,作为径向连接限位的横向变距轴花键79插入变距拨叉杆78后端固定端头内轴孔与变距摇臂76左侧横向变距轴之间对应的花键凹槽内。

变距摇臂76的横向变距轴两端头螺纹部分在分别伸出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外端面和变距拨叉杆78上的内轴孔后,分别通过两个横向变距轴固定螺母80加以固定,将变距摇臂76及其外侧连接的变距拨叉杆78以横置的方式安装在两块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向机身立柱1后方延伸的悬臂上。

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84根部装有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的一端,安装在变距拨叉杆78的同一侧倾转基座前支架68的前下端上,兼具拉线调节基座的倾转基座左右夹板连接螺栓84根部安装一个用于调节变距拉线105上端头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其螺栓根部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中心孔朝向变距拨叉杆78上的U形的变距拉线105的连接爪安装,变距拉线105的末端穿过这个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中心孔,连接在变距拨叉杆78上的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上;

如图9所示,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通过与倾转基座左右夹板70的连接将左右倾转轴74连接支撑在机身立柱1上方时,左右倾转轴74通过其左右两个侧端面都带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对应连接的螺栓孔和横向的凹榫槽与前后倾转机构部分的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相连接。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为两块横向侧立使用且对称的长方形条状板,侧表面与左右倾转轴主体的侧表面上下间距等宽,两块条状板前端为左右倾转轴74的连接端头,连接端头上除了在侧表面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74主体两侧侧面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并且在彼此对应的内侧表面上加工有与左右倾转轴74主体两侧横向凹榫槽对应且等长的横向凸榫台阶,条状板后端悬臂的侧表面中央位置中心设有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安装孔,并且在靠近这一端头的沿端头表面上下位置上加工有两个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91的安装孔。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从左右倾转轴74和旋翼轴40两侧向内以夹板的形式对二者加以连接固定,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利用其前端连接端头内侧表面的横向凸榫台阶嵌入左右倾转轴74主体两侧横向凹榫槽中,并且利用左右倾转悬臂固定螺栓89将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前端与左右倾转轴74主体两侧侧面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加以连接固定,将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前端连接安装在左右倾转轴74两侧上,左右倾转轴74方形块状主体的左右侧端面间距比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端面略宽,使与左右倾转轴74长方形块状主体两侧连接的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向下的端面部分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端侧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左右倾转间隙,这个间隙使得左右倾转轴74前后两端轴头可以以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上端呈同轴心排列的轴孔为中心实现左右距负8度倾转,并且带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向下的端面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两侧的侧端面发生接触,实现对左右倾转轴74朝向左右侧倾转幅度的限位。

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利用其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安装孔从旋翼轴40两侧套接在旋翼轴40向两侧伸出并且套装有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横向轴上,安装在旋翼轴40两侧的横向轴上旋翼轴横向轴套41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的朝外侧端面之间宽度也与左右倾转轴74前后端面的宽度相同,旋翼轴横向轴套41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外端面支撑着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内侧端面,旋翼轴横向轴套41穿入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两个旋翼轴横向轴套41朝外侧的端面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外端面齐平,

旋翼轴40的两个横向轴中段带有向前斜下方的旋翼轴横向轴花键86的花键槽的光杆轴部分以及末端螺纹杆部分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安装孔向外伸出,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端头的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91的安装孔之间,夹装有一块立置使用并且与左右倾转轴74前后端面长宽相同的方形板块状的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两侧端面加工有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头两个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91的安装孔相对应的螺栓连接孔,利用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连接螺栓91将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夹装固定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端头之间。

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位于同样夹装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之间旋翼轴40主轴根部后端面,与旋翼轴40根部后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作为旋翼轴40前后倾转幅度的限位间隙,旋翼轴40前后倾转时旋翼轴40主轴根部后端面和底部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支撑架朝向旋翼轴40方向的端面相接触,使得旋翼轴40前后倾转幅度限制在0度~18度之间。

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中央的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安装孔向外伸出的旋翼轴40的两个横向轴的外端头部分用于和两根对称安装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外侧的旋翼轴倾转臂85之间加以连接。

旋翼轴倾转臂85为两根横置使用并且两个端头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斜悬臂,旋翼轴倾转臂85后端固定端头带有旋翼轴40上的横向轴的安装孔,并且旋翼轴40安装孔朝自由端头方向加工有安装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86的凹槽,旋翼轴倾转臂85前端自由端头带有U形连接爪,位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每一侧的旋翼轴倾转臂85带有旋翼轴40横轴安装孔的固定端头与带有U形连接爪的自由端头之间各自通过一根后向前外侧方向斜着伸出的连接臂连接。

旋翼轴倾转臂85具有旋翼轴40横轴的安装孔的固定端头朝后,将旋翼轴倾转臂85上的旋翼轴40横向轴的安装孔套接在旋翼轴40横向轴伸出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上旋翼轴横向轴套41的安装孔外侧的中段带有向前斜下方花键槽的光杆轴以及旋翼轴40横轴末端螺纹杆部分上,并且由旋翼轴横向轴中段花键86从外向内插入旋翼轴40横向轴安装孔与旋翼轴40横向轴对应的花键槽限位后,伸出旋翼轴倾转臂85上的旋翼轴40横向轴安装孔的旋翼轴40横向轴末端螺纹杆部分通过旋翼轴倾转臂固定螺母87加以固定,将旋翼轴40根部的两个横向轴外端连接固定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之间。

如图10所示,左右倾转轴74方形块状主体的左右侧端面间距比倾转基座前支架68、倾转基座后支架69端面略宽,使与左右倾转轴74长方形块状主体两侧连接的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向下的端面部分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端侧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左右倾转间隙,这个间隙使得左右倾转轴74前后两端轴头可以以倾转基座前支架68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上端呈同轴心排列的轴孔为中心实现左右正负8度倾转,并且带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向下的端面与倾转基座后支架69两侧的侧端面发生接触,实现对左右倾转轴74朝向左右侧倾转幅度的限位。

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位于同样夹装在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之间旋翼轴40主轴根部后端面,与旋翼轴40根部后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作为旋翼轴40前后倾转幅度的限位间隙,旋翼轴40前后倾转时旋翼轴40主轴根部后端面和底部与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朝向旋翼轴40方向的端面相接触,使得旋翼轴40前后倾转幅度限制在0度~18度之间。

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通过与左右倾转轴74、旋翼轴40、左右倾转悬臂后端支撑架90的连接,将旋翼轴40及旋翼轴40上端连接的夹板式桨毂以及旋翼22连接固定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朝后的悬臂端头上,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前端连接的具有左右横向倾转功能的左右倾转轴74前后端面中心的轴头轴心线与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后端连接的具有前后纵向倾转功能的旋翼轴40上的横向轴的中心轴线等高且相交于旋翼轴40根部向两侧伸出的横向轴之间的中间点M上,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连接状态下,借助左右倾转轴74横向倾转功能并且自身两侧横向轴具有前后倾转功能的旋翼轴40可以以此轴心线交点M为中心实现前后左右的倾转。

安装在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两侧的旋翼轴倾转臂85前端自由端头上的U形连接爪,分别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的两侧向机身立柱1侧前方向伸出,两个旋翼轴倾转臂85自由端头上的两个U形连接爪在机身立柱1两侧前方通过螺栓分别连接固定在机身立柱1两侧的两根倾转推拉杆23的上端头杆端关节轴承上,倾转推拉杆23为两根主体为管状两端头带有杆端关节轴承的连杆,倾转推拉杆23下端头连接全手控机构用于上下推拉旋翼轴倾转臂85并且带动旋翼轴40及其连接的夹板式桨毂完成倾转动作。

实施例五:如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单人手控旋翼机的全手控机构由双手控制杆机构和转向衔接机构组成。

如图11所示,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由连成一体的环形端头、左右扭转结合面以及防脱端头三部分组成,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前端环形端头为一个较大的两个侧端面加工成扁平面的圆形端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加工有一个用于安装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孔,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为一根横置使用并当作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中心轴的螺栓杆及其螺母。

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是作为左右扭转结合面的部分为一段光杆轴,光杆轴轴心线与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的轴心线垂直相交,环形端头与中段光杆轴之间加工有过渡台阶,防脱端头为两个从中段光杆轴末端呈直角向两侧对称横向凸起伸出的防脱限位块,防脱限位块向两侧伸出方向与环形端头上的轴孔方向成90度,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中段以及后端用于以插入的形式安装在控制杆基座92中。

控制杆基座92为一个连接固定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基座,其主体为前端的一个块状控制杆连接座和后端与之连成一体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内侧端面相向的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组成,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后端面平面与控制杆连接座部分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可以卡住机身立柱1前端面和左右端面U形卡槽,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比机身立柱1左右侧端面宽度略长,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比机身立柱左右侧端面宽度长出来的末端部分之间对应加工有两个U形卡槽固定螺栓93的连接孔,控制杆基座92后端连接固定安装在机身立柱1前端靠近驾驶座25的靠背式油箱后上方的位置上,其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后端面平面与控制杆连接座部分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的U形卡槽,从机身立柱1前端面向后卡在立柱1中段连接固定侧向支撑杆35上端头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的上方,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后端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上对应的U形卡槽固定螺栓93的连接孔之间,通过两根U形卡槽固定螺栓93加以连接固定。

控制杆基座92前端的控制杆连接座部分的前后端面之间加工有纵向贯穿块状控制杆连接座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这个轴孔前后两段的端面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前段部分的端面形状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左右两侧具有两个防脱限位块的后端端面相同,并且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的左右两侧加工有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后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截面相对应的长凹槽,控制杆基座92前端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的前段长度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的光杆轴等长,而轴孔的后段部分,在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的光杆轴部分等长的位置处,轴孔后段被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端面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外侧端面之间间距为直径,并且以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4末端防脱端头的防脱限位块朝向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4前端头的端面为平面,加工成一个较大的圆形轴孔,这部分圆形轴孔与轴孔前段之间形成一个凹进的圆形台阶面,这个凹进的圆形台阶面用于在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插入并扭转后对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的朝其环形端头的端面加以限位。

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环形端头朝前防脱端头朝后插入到控制杆基座92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内,由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前段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的光杆轴等长,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环形端头与其光杆轴之间的过渡台阶端面紧贴控制杆基座92前端面,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光杆轴轴面与控制杆基座92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前段内孔壁相结合,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防脱限位块朝前的端面可以紧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后段凹进的圆形台阶面加以旋转,当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插入到控制杆基座92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内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前端的环形端头需扭转90度达到其设计的距常使用角度,而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在扭转90度以后位于原插入位置的上下方,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末端两个凸起的防脱限位块处于被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后段的凹进的圆形台阶面限位的状态,可以满足常态下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只有左右8度的工作扭转幅度,并使得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不至于从控制杆基座92前端面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轴孔内脱出,扭转以后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前端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中央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孔朝向控制杆基座92的两侧并用于通过横向安装入一根作为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螺栓来连接T形倾转托臂96。

T形倾转托臂96由一根两端头带有向后U连接爪的横向托臂和横向托臂中间向下垂直伸出并连成一体的控制杆转向轴组成,T形倾转托臂96的控制杆轴与横向托臂成T字状外形,T形倾转托臂96的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分别朝向机身立柱的两侧,T形倾转托臂96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每个U连接爪之间设有倾转推拉杆23下端头杆端关节轴承的横向连接螺栓孔,T形倾转托臂96的横向托臂两端头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的间距与从两块夹板式左右倾转悬臂88的两侧向机身立柱1向前外侧方向伸出的两个旋翼轴倾转臂85上的两个U形连接爪之间间距相同并且上下对应,T形倾转托臂96向后的两个U连接爪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其同一侧对应上方的旋翼轴倾转臂85上U形连接爪所连接的倾转推拉杆23下端头杆端关节轴承上。

T形倾转托臂96的控制杆转向轴上端端头与横向托臂中间相连接成一体,控制杆转向轴中段朝向前后方向加工有一个用于以套接的形式安装进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上扁平环形端头的长槽形通孔,长槽形通孔左右两侧壁中央位置上对应加工有一个用于通过横向穿入一根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来连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上环形端头端面中心的轴孔,T形倾转托臂96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由用于插入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光杆轴部分和下段末梢用于连接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99的螺纹杆部分组成。

T形倾转托臂96上向下伸出的控制杆转向轴中段长槽形通孔套接在插入到控制杆基座92前端并且扭转到正常使用角度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前端的环形端头上,T形倾转托臂96的控制杆转向轴中段长槽形通孔的两侧壁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上环形端头扁平端面上对应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孔之间,通过作为一根当作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螺栓杆穿过以后,与同样作为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一部分的螺母连接固定,将T形倾转托臂96以其控制杆转向轴下段末梢的螺纹端头向下的状态连接在控制杆基座92的前方。

由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作为左右倾转结合面的光杆轴轴心线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垂直相交,连接在控制杆基座92的前方的T形倾转托臂96可以以其中段横向连接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作为T形倾转托臂96的横向轴实现前后倾转,并且T形倾转托臂96可以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光杆轴作为T形倾转托臂96的纵向轴实现左右倾转,以作为纵向轴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以及作为横向轴而穿入纵向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交点为共同的倾转中心,使得T形倾转托臂96具备了以控制杆基座为支撑而实现前后左右倾转的功能。

作为T形倾转托臂96下段的控制杆转向轴部分用于通过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98与其下部安装的一个U形控制杆安装座97相连接。

U形控制杆安装座97正面外观呈U字形,由一个立置使用的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座和轴承座左右两侧上方凸起的两个对应连接耳组成,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座上下端面中心位置加工有贯穿上下的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安装孔,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安装孔内壁中段加工有向内环形凸起的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限位台阶,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座两侧上方两个对应的连接耳上各自对应加工有一个安装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的轴孔,两个连接耳之间的轴孔为同轴心横向排列,每一侧连接耳的轴孔壁前后两侧都对应加工有两个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102的安装孔,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两个连接耳用于对应安装固定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的末端,并且使用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102穿过U形控制杆安装97座两个连接耳对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的末端加以固定。

当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98分别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97的上下两端安装进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安装孔中时,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外套之间相向的端面分别卡在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安装孔中段环形凸起的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限位台阶的上下两端面上,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内套孔由下向上套接在T形倾转托臂96上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端头以后,T形倾转托臂96上的控制杆转向轴下段末梢的螺纹端头从两个控制杆转向轴承98的轴承内套孔向下伸出并且由控制杆转向轴承固定螺母99加以固定,将U形控制杆安装座97连接在T形倾转托臂96的下部,安装在T形倾转托臂96的下部的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上端两侧两个呈同轴心横向排列的连接耳之间的轴心线,与T形倾转托臂96穿过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等高,使得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上端两侧两个连接耳与T形倾转托臂96具有共同的前后左右倾转中心点,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不但可以向前后左右的倾转,并且在此基础上,U形控制杆安装座97还可以以与之相连的T形倾转托臂96向下的控制杆转向轴轴心为中心实现左右扭转,在扭转的过程里,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上端两侧两个连接耳之间的轴心线在扭转过程里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及其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穿过的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交点始终保持一致。

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为安装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两侧上方对应的连接耳中的两个主体形状对称的控制杆,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后端以弧形水平向内弯曲,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后端末梢都具有与U形控制杆安装座97连接耳上对应的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102安装孔,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前端向前延伸探出,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前端各连接一个分别向侧前下方弯曲的手柄杆,其中右控制杆101前端的手柄杆用于安装控制发动机转速的可定速油门15,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用来连接固定的等臂长双控小把12。

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以弧形水平向内弯曲的后端末梢,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两侧上方连接耳轴孔中分别对应插入,并且由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102分别穿过U形控制杆安装座97每一侧连接耳的轴孔壁的左右控制杆固定螺栓102的安装孔加以固定,将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分别固定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右两侧上方,安装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右两侧上方的左控制杆100与右控制杆101向前伸出的手柄端头,分别位于驾驶座25的左右两侧前方,以方便驾驶者翼驾驭摩托车的方式双手把握(见图2)。

其中左控制杆100后端末梢安装进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侧的连接耳内前,需先将左控制杆100后端末梢插入位于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下方的一个转向衔接环106的悬臂端头上的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内后,左控制杆100后端末梢再从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侧连接耳的外侧向内装入并加以安装固定。

为实现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操作时与前转向轮轴18上的前转向轮轴18的转向臂以及尾翼轴20上的尾翼轴转向臂同步转向控制,作为双手控制杆机构在控制旋翼头部分倾转的同时具备转向衔接功能的转向衔接环106安装在控制杆基座92下方的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上。

转向衔接环106为一根其固定端头带有上下贯穿的转向轴上轴头安装孔,自由端头带有一个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的横向悬臂,其整体侧面呈L形,转向衔接环106自由端头向上竖立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朝向侧面,转向衔接环106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内宽度与左控制杆100直径相同,转向衔接环106的长槽形衔接环的环形通孔内上下长度是左控制杆100直径的数倍,转向衔接环106的固定端头上带有上下贯穿的转向轴上轴头109安装孔,转向衔接环106悬臂自由端头上的长槽形衔接环的长槽通孔开孔方向朝向侧面并与固定端头上的转向轴上轴头109安装孔的孔轴心方向垂直,转向衔接环106带有转向轴上轴头109安装孔的固定端头朝向U形控制杆安装座97的控制杆转向轴承安装孔的下方,转向衔接环106的自由端头向上的衔接环长槽通孔摆放在U形控制杆安装座97左上方连接耳的外侧并且经由左控制杆100末端穿入后与左控制杆100连接,与左控制杆100连接的转向衔接环106带有朝下的转向轴上轴头109安装孔的固定端头,通过与转向轴上轴头109上端头的固定而连接在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上方。

上转向衔接基座108主体由一个前部为块状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轴承座以及与之连成一体向后水平伸出两个内侧端面相向的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组成,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向后水平伸出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可以卡住机身立柱1前端面和左右端面U形卡槽,上转向衔接基座108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比机身立柱1左右侧端面略长,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比机身立柱1左右侧端面宽度长出来的末端部分之间对应加工有两个U形卡槽固定螺栓93的连接孔,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向后两个长条板状的立柱连接臂之间形成的U形卡槽向后卡在机身立柱1前端面和左右端面,上转向衔接基座108比机身立柱1左右侧端面略长的两个长条板状立柱连接臂末端上的U形卡槽固定螺栓93的连接孔之间,通过U形卡槽固定螺栓93连接后将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固定在机身立柱1上,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安装在控制杆基座92的下方,上转向衔接基座108的前端面紧贴着驾驶座25油箱式靠背顶端的后边,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前部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轴承座的前端端面设有与驾驶座25油箱式靠背顶端对应的连接孔,用于上转向衔接基座108的前端端面与驾驶座25由箱式靠背顶端对应的连接孔通过螺栓与驾驶座25连接在一起。

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前部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轴承座的前端头上下贯穿加工有一个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安装孔,并且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安装孔上端口加工有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111的卡槽,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安装孔下端口设有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外轴套下端面的限位台阶,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前部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轴承座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用来连接固定机身立柱1左右两侧的侧向支撑杆35上端头的U形连接耳,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前端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轴承座左右两侧的U形连接耳分别与机身立柱1左右两侧的侧向支撑杆35上端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由上向下安装在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前端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安装孔内,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外轴承套的外端面上端面由一个安装进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安装孔上端口卡槽里的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弹簧卡111加以限位。

转向轴上轴头109为一根竖立使用的中空管状且中间加工有环形凸起限位台阶的双头光杆轴,其上端头管状轴向上插入到转向衔接环106带有转向轴上轴头109安装孔的端头内并由螺栓横向连接固定,转向轴上轴头109的下端向下插入并伸出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内轴套,由转向轴上轴头109中间的环形限位台阶对转向轴上轴头轴承内轴套上端面加以限位,转向轴上轴头109下端头管状轴伸出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内轴套的末端部分,向下插入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下方一根竖立的中空管状的中央转向轴107上端口内并且通过螺栓横向穿过二者固定连接,中央转向轴107作为一根将其上端头连接的转向衔接环106内穿入的左控制杆101左右扭转力量由机身立柱1上方传递到机身立柱1下方的过渡轴,中央转向轴107下端口通过与一个转向轴下轴头112连接而固定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上方。

转向轴下轴头112整体呈横向侧置的T形,由一根竖立使用的中段加工成凸起环形限位台阶的双头光杆立轴以及凸起的环形限位台阶中间位置横向平伸出一根光杆的换向拨叉杆组成,转向轴下轴头112竖立的上轴头端向上插入中央转向轴107下端口后通过螺栓横向固定连接在一起,转向轴下轴头112竖立的下轴头端用于向下安装插入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上安装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内套中。

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为一个安装在机身立柱1底部前端面的轴承座,主体由一个加工有上下贯穿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安装孔的轴承座以及一根穿过轴承座下方左右对应的两个连接耳并向两侧伸出的横轴组成,下转向衔接基座115后方左右两侧设有与两片机身立柱下端连接片116固定和连接使用的螺栓孔,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机身立柱下端连接片116之间。

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上的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安装孔的下端口设有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外轴套下端面限位台阶,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安装孔上端口加工有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114的卡槽,当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安装孔在安装一个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后,通过一个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114安装进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安装孔内转向轴下轴头轴承弹簧卡114的卡槽,对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外轴套上端面加以限位,连接在中央转向轴107下端口的转向轴下轴头112以其横向伸出的换向拨叉杆朝向左侧的形式,通过转向轴下轴头112的下部端头从上向下以插入的方式安装在转向轴下轴头轴承113的内轴套孔中。

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右两侧向下对应伸出的两个连接耳上连接的一根朝两侧伸出的横轴,其中向右侧伸出的轴头末端装有一个朝前安置的用于安装调节刹车过渡拉线104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的中心孔朝向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前方,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向左侧伸出的为一根转向换向拨叉轴,转向换向拨叉轴的根部设有朝前的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安装接口,转向换向拨叉轴中段为光杆轴面,转向换向拨叉轴朝外的末端加工成螺纹杆。

转向换向拨叉117和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都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上。

其中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为一个常规沙滩摩托车右手手柄上使用的刹车小把油泵以及可以通过分路油管同时控制两个液压刹车钳38的液压刹车总泵,其安装接口向后连接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侧转向换向拨叉轴的根部朝前的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安装接口上,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末端朝向机身立柱1底部的右侧前方,作为油泵杠杆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与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右侧伸出的轴头上安装的刹车过渡拉线104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相对应,油泵杠杆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上加工有一个刹车过渡拉线104的连接端头并通过刹车过渡拉线104与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对应的端头相连接。

转向换向拨叉117为一个竖直使用的并且从侧面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上的长条形双头连杆,转向换向拨叉117侧面正中间具有转向换向拨叉轴安装孔并且两端头加工有朝向前后方向的U形连接爪,转向换向拨叉117上端头靠近U形连接爪的位置设有一个宽度足以插入转向轴下轴头112中部横向平伸出的换向拨叉杆端头的长槽形衔接孔,这个长槽形衔接孔由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形成一定锥度,转向换向拨叉117上的转向换向拨叉轴孔以及长槽形衔接孔开孔方向相同,转向换向拨叉117通过其正中间具有转向换向拨叉轴孔由外向内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中段光杆轴上的同时,转向换向拨叉117上的长槽形衔接孔也由外向内安装套接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上方安装的转向轴下轴头112的向左侧横向伸出的换向拨叉杆上,下转向衔接基座115的轴承座下方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轴末端螺纹端头从转向换向拨叉117正中间的转向换向拨叉轴孔向左侧外伸出并且由转向换向拨叉固定螺母118加以固定。

安装在下转向衔接基座115左侧的转向换向拨叉117两端头上侧向的U形连接爪的U形槽豁口朝向机身的前后端,转向换向拨叉117的上端头U形连接爪与前转向轮轴18向左侧伸出的前转向轮轴18转向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一根自身两端头安装有杆状关节轴承的前轮转向推拉杆119,转向换向拨叉117的下端头U形连接爪与尾翼轴20向左侧伸出的尾翼轴20转向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一根自身两端头安装有杆状关节轴承的尾翼转向推拉杆120。

如图12所示,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向上凸起伸出的端头上,以上下排列的形式装有两个端头朝向左控制杆前方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位于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上方位置安装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作为刹车过渡拉线104调节螺栓,位于左控制杆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下方位置安装的空心的拉线调节螺杆作为变距拉线105调节螺栓,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中段设有一个前伸出用来连接固定的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U形小把安装槽两侧之间设有一个对应连接固定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螺栓连接孔。

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为一个两端等臂长的杠杆,在传统手柄上小把控制拉线的不等长杠杆结构基础上,将作为动力臂的用手把握控制的小把部分与连接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设计为近乎等长的力臂,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中间设有与U形的小把安装槽两侧之间对应的螺栓连接孔,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中间带有螺栓连接孔的部分竖立安装进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内,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与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的U形的小把安装槽两侧对应的螺栓连接孔之间,通过一根作为支点轴的螺栓穿入加以连接固定,

以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小把作为驾驶者以手把握的形式而控制的动力臂,等臂长双控小把12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上端头朝向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端头,由于作为阻力臂上端头将同时连接刹车过渡拉线104和变距拉线105,其中刹车过渡拉线104为连接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与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上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之间的连接拉线,而变距拉线105为连接变距拨叉杆78前端头U形的变距拉线105的连接爪到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之间的连接拉线,因为旋翼22变距时变距拨叉杆78达到作用效果所需拨动的幅度范围以及控制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小把达到作用效果所需搬动的幅度范围不同,等臂长双控小把12固定拉线端头的阻力臂上端头连接的刹车过渡拉线104端头和变距拉线105端头是分别根据其活动幅度的大小的不同,以上下排列的形式分别连接安装在作为阻力臂的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端头的顶部和紧挨顶部下端的位置。

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的小把端头受到驾驶者的握力扳动时,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两端会以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穿入U形的小把安装槽的两侧的螺栓作为杠杆支点,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下端头会划过等长距离,变距拉线105和刹车过渡104拉线同样为简化操纵机构的两根跨距离连接变距拨叉杆78拉线连接端头和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的过渡拉线,在简化省略传统跨距离硬性连接操作连接部件的数量和重量的同时,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端连接固定拉线的端头会同时牵引刹车过渡拉线104和变距拉线105的前端头同时运动,刹车过渡拉线104和变距拉线105将手的握力通过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下端头近乎等长的杠杆划过近乎等长距离后,将驾驶者的施加在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头的握力通过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转换成对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连接的变距拉线105和刹车过渡104拉线前端头的拉力,并且以近乎等量地将拉力过渡传递到变距拨叉杆78朝向前端的U形连接爪端头变距拉线105末端上和和刹车过渡104拉线末端上。

当驾驶者握紧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进行变距动作时,牵动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的变距拉线105前端头,并且带动变距拉线105末端下拉变距拨叉杆78的U形的变距拉线连接爪端头以变距摇臂76的横向变距轴为中心下行,

由于在变距摇臂76上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D的轴心B与紧靠横向变距轴轴心O前端位置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的轴心C之间形成的以变距摇臂76两侧连接安装在倾转基座左右夹板上70的横向变距轴轴心O为支点中心的两个不等长杠杆力臂,因为变距摇臂76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轴心B与横向变距轴轴心O的间距BO相当于横向变距轴轴心O与紧靠其下方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轴心C之间间距OC的数倍,由于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变距轴O至横向弹簧复位轴B一端的力臂OB较长,在杠杆作用下,OB可以以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变距轴O为中心,两端头上装有两个较小的变距复位拉簧81横向弹簧复位轴轴心B作为杠杆OB的一个杠杆端头,可以向横向变距轴轴心O至变距摇臂销子轴83C之间较短的力臂OC上施加数倍于两个变距复位拉簧81拉力的向下变距复位拉力,使得变距摇臂76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只需安装在变距摇臂76上横向弹簧复位轴上两个较小的变距复位拉簧81在自身收缩拉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对变距摇臂76内连接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端轴孔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向上的推力。

当与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变距轴左侧端头连接在一起的变距拨叉杆78同样作为一根一端以变距摇臂76的横向变距轴轴心O为中心支点,另一端至变距拨叉杆78前端的U形拨叉端头A点为臂长的杠杆力臂OA,其OA杠杆长度远远大于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变距轴至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的杠杆力臂OB以及横向变距轴至变距摇臂销子轴83之间的杠杆力臂OC的数倍,在变距拨叉杆78的U形拨叉端头A点施加的力量,可以在杠杆效应下传递到变距摇臂76上的横向变距轴至横向弹簧复位轴的两个轴头的杠杆力臂OB以及横向变距轴至变距摇臂销子轴83之间的杠杆力臂OC端头上而产生数倍的力量。

相对于变距拨叉杆78朝向前端的U形连接爪端头,只需对U形连接爪端头的变距拉线105施加很小的拉力,就可以通过杠杆效应,拉动安装在变距摇臂76内靠近前端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及其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行,并且带动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上端头连接的变距轴44沿着旋翼轴40内壁滑动下行,并且可以通过贯穿固定在旋翼轴40主轴根部的变距轴限位螺杆43作为下滑的下止点对变距轴44下滑幅度加以限位,下行的变距轴44会同时牵动变距轴44上端安装的变距悬臂47下行,变距悬臂47两端头向下安装的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下压与之相连的旋翼夹板65之间的旋翼变距杆座62,使旋翼夹板65以旋翼变距轴63上下连接贯穿旋翼夹板65和夹板式桨毂为主连接点,并且使旋翼夹板65之间加装的旋翼22通过旋翼变距轴63以安装在夹板式桨毂上的变距关节轴承56的外球形内套中心点为中心发生扭转,旋翼变距轴63在扭转过程里带动变距关节轴承56外球形内套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球型外套里发生扭转,使旋翼夹板65另一端连接的旋翼22也因此发生迎角减小的变化,本设计是将旋翼22的工作迎角从2度减小到0度,从而实现旋翼22的变距,这样的变距便于旋翼22在推进式螺旋桨10尾流吹拂作用下尽快进入所需的自旋转速范围。

在变距过程里当变距拨叉杆78拉动安装在变距摇臂76内靠近前端的变距摇臂销子轴83及其连接的双头杆端关节轴承46下行时,变距摇臂76后端横向弹簧复位轴两端头上挂接的两根变距复位拉簧81的上端头被拉伸,出于拉伸状态变距复位拉簧81使得驾驶者松开对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把握控制后,通过变距复位拉簧81恢复性收缩拉力作用,将旋翼22迎角恢复到正常迎角。

由于作为变距关节轴承56的自身外球形内套可以在自身内球型外套内上下左右做出较大幅度的倾斜滑动,在满足旋翼22变距需要的同时,因为夹板式桨毂两端安装的变距缓冲胶套58直径大于上桨毂面53与下桨毂面54外端头结合后的厚度但是略小于两个对置插入变距关节轴承56的球形关节内套中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较粗的外端头端面之间以及间距,也同样小于与安装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的变距关节轴承内衬套57两个外端头端面等高并且共同支撑旋翼夹板65的旋翼挥舞缓冲轴60的中段轴套两端端头平面之间间距,使连接旋翼22的旋翼夹板65可以以旋翼变距轴63连接的变距关节轴承56的外球形内套为中心点上下挥舞,并且在使旋翼22具有上下挥舞的余地的同时,还可以使旋翼22在上下挥舞过程里,利用旋翼夹板65对变距缓冲胶套58的外端面的挤压变形得以柔性缓冲,甚至在旋翼22以旋翼轴40为中心横向挥动工作时,可以通过竖立加装在两个变距缓冲胶套58之间的旋翼挥舞缓冲轴60的中段轴套与两个变距缓冲胶套58之间横向的冲撞使得旋翼22的横向摆振得到缓冲,从而达到满足旋翼22工作时上下挥舞以及左右摆振的需要。

当左手握紧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小把时,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端头的变距拉线105会同时牵引变距拨叉杆78朝向前端的U形连接爪端头下行,并且通过杠杆效应拉动变距摇臂76连接的变距轴44下行,同时牵动变距轴44上端安装的变距悬臂47下行,变距悬臂47两端头向下安装的变距用杆端关节轴承螺杆51下压与之相连的旋翼夹板65之间的旋翼变距杆座62,使旋翼夹板65以旋翼变距轴63上下连接贯穿旋翼夹板65和夹板式桨毂并且安装在夹板式桨毂上的变距关节轴承56的外球形内套中心点为中心,旋翼变距轴63带动变距关节轴承56外球形内套在变距关节轴承56内球型外套里发生扭转,旋翼夹板65另一端连接的旋翼22也因此发生迎角减小的变化,实现旋翼22的变距动作。

如图13所示,当握住左控制杆100前端左手手柄的等臂长双控小把12,实现同时牵动变距拉线105和刹车过渡拉线104,可以在完成对旋翼22变距机构以及控制左右支撑轮37刹车系统的控制。

由于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上下两端近乎等长,当驾驶者左手握紧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小把时,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两端会以左控制杆100前端的手柄杆上穿入U形的小把安装槽的两侧的螺栓作为杠杆支点,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下端头会划过等长距离,变距拉线105和刹车过渡104拉线同样为为简化操纵机构的两根跨距离连接变距拨叉杆78拉线连接端头和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的过渡拉线,在简化省略传统跨距离硬性连接操作连接部件的数量和重量的同时,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端连接固定拉线端头会同时牵引刹车过渡拉线104和变距拉线105同时运动,刹车过渡拉线104和变距拉线105将手的握力通过等臂长双控小把12的上下端头近乎等长的杠杆划过近乎等长距离后,将握力近乎等量过渡传递到变距拨叉杆78朝向前端的U形连接爪端头和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末端头上,牵动刹车过渡拉线104并拉紧刹车过渡拉线104下端头连接的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划过与等臂长双控小把12下端小把等弧度和距离的范围,并且同时使一拖二液压刹车泵103的刹车小把挤压刹车泵得以实现同步完成刹车动作。

如图14所示,由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中段作为左右倾转结合面的光杆轴轴心线与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垂直相交,连接在控制杆基座92的前方的T形倾转托臂96以其中段横向连接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作为T形倾转托臂96的横向轴,并且T形倾转托臂96以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的光杆轴作为T形倾转托臂96的纵向轴,以作为纵向轴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以及作为横向轴而穿入纵向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交点为共同的倾转中心,使得T形倾转托臂96具备了以控制杆基座为支撑而实现前后左右倾转的功能。

当驾驶者以前后左右不同角度扳动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时,由于T形倾转托臂96下部连接的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上端两侧两个呈同轴心横向排列的连接耳的轴心线,与穿过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环形端头侧端面中心轴孔安装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等高且平行,使得U形控制杆安装座97上端两侧两个连接耳同样可以以具有T形倾转托臂96的纵向轴功能的控制杆左右倾转轴94以及具有T形倾转托臂的横向轴功能而穿入纵向轴控制杆左右倾转轴环形端头的扁平端面正中心的控制杆前后倾转轴95的轴心线交点为共同的倾转中心,向前后左右的倾转,并且通过T形倾转托臂96上端两侧的U形连接爪连接的推拉两个倾转推拉杆23,带动两个倾转推拉杆23上端连接的两个与旋翼轴40横向轴连接的旋翼轴倾转臂85,借助左右倾转轴74左右横向倾转功能和自身两侧横向轴具有前后倾转功能的旋翼轴40以彼此轴心线交点为中心实现旋翼轴40及夹板式桨毂前后左右的倾转。

当左控制杆100在作出前后倾转动作过程里,可以在其后端穿过的转向衔接环106朝向侧面的长槽环里前后转动,但不会使连接安装在中央转向轴107上端头的转向衔接环106发生位移。

而当左控制杆100在作出左右倾转作过程里,左控制杆100后端是在转向衔接环106朝向侧面的长槽环里上下移动,但也不会使连接安装在中央转向轴107上端头的转向衔接环106以中央转向轴107的轴心为中心发生位移。

由于在此基础上,U形控制杆安装座97还可以在保持左控制杆100和右控制杆101原有的倾转姿态下,以与之安装并且相连的T形倾转托臂96向下的控制杆转向轴轴心为中心实现左右方向扭转,当左控制杆100在作出左右扭转作过程里,可以推动或者拉动与之相连的转向衔接环106朝向侧面的长槽环,使得转向衔接环106以其另一端与中央转向轴106上端头连接的转向轴上轴头105的轴心为中心左右扭转,中央转向轴107为一个连接安装在上转向衔接基座108和下转向衔接基座115之间过渡轴,中央转向轴107将其上端头连接的转向衔接环106内穿入的左控制杆101左右扭转力量由机身立柱1上方传递到机身立柱1下方,当位于立柱1上端较高位置上的转向衔接环106的自由端上的长槽形衔接环被左控制杆100左右推动时,转向衔接环106以下端连接并且固定在转向轴上轴头轴承110的转向轴上轴头109为中心水平径向转动时,带动转向轴上轴头109下端连接的中央转向轴107径向旋转,并且带动中央转向轴107下端连接的转向轴下轴头112同步转动,转向轴下轴头112以其横向伸出并且插入到的转向换向拨叉117上长槽形衔接孔的换向拨叉杆来拨动转向换向拨叉117以下转向衔接基座115向左侧伸出的转向换向拨叉轴为中心前后摆动,推动或者拉动转向换向拨叉117的上端头U形连接爪与前转向轮轴18连接的前轮转向推拉杆119以及转向换向拨叉117的下端头U形连接爪与尾翼轴20连接的尾翼转向推拉杆120同步完成相应的转向动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