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39640发布日期:2021-12-29 16:2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机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2.机身是指飞机上用来装载人员、货物、武器和机载设备的部件,它将机翼、尾翼、起落架等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在轻型飞机和歼击机上,还常将发动机装在机身内,良好的机身流线型对于减小飞机阻力,改善飞行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驾驶员、旅客、货物和机载设备等都集中在机身上,与之有关的飞机使用方面的大部分要求都对机身的外形和结构有直接的影响,目前航空制造企业机身测量大多需要借用立柱对机身进行支撑。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4.1、现有的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支撑的稳固性有限,传统直筒状的柱体对机身支撑面积较小,容易出现柱体支撑倾斜的情况;
5.2、现有的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连接的稳固性直接影响到该立柱的负载效果,结果连接的紧密性有限,对机身内进行支撑时,容易出现变形,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管,所述第一矩管一侧设置有第二矩管,所述第一矩管、第二矩管靠近底板的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上端均设置有上矩管,所述上矩管顶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上矩管之间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矩管,所述第一支撑矩管后侧设置有侧板,所述第一支撑矩管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上端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矩管,所述第二支撑矩管上表面设置有上加强筋,所述第二支撑矩管下表面设置有下加强筋,所述第二支撑矩管后侧设置有挡板,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安装板。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矩管数量为两组,分布于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上端,所述上矩管与第一矩管、第二矩管通过焊接固定,所述上矩管向内侧倾斜10
°
,所述上矩管与第一矩管、第二矩管之间形成170
°
的夹角。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底端均与底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加强筋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直角边分别与底板及第一矩管或第二矩管焊接固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矩管两端削切呈100
°
倾斜,所述第一支撑矩管两端分别与两组上矩管固定连接,所述侧板处于第一支撑矩管的后侧,所述侧板两端通过螺栓与上矩管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加强筋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加强
筋处于第一支撑矩管上表面中部,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加强筋直角边分别与侧板、第一支撑矩管焊接固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矩管处于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上端之间,所述第二支撑矩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侧边固定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加强筋与下加强筋分别处于第二支撑矩管两端的上下表面,所述上加强筋侧壁紧贴上矩管与第一矩管或第二矩管内壁,所述下加强筋侧壁与第一矩管或第二矩管固定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挡板与上加强筋、下加强筋相平行,所述挡板两端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矩管、上加强筋固定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通过设置上矩管、第一支撑矩管与第二支撑矩管,通过在第一矩管与第二矩管上端焊接上矩管,上矩管向内侧倾斜与第一矩管、第二矩管形成170
°
的夹角,改变了原有直线型的立柱结构,使上矩管上端连接连接板后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状,增强上矩管的负载能力,且该结构对机身支撑面积大,在稳定支撑的基础上矩管用料少,另外借用第一支撑矩管与第二支撑矩管分别与对两组上矩管与第一矩管、第二矩管之间进行连接,进一步增强结构连接的稳固性,可有效避免第一矩管、第二矩管与上矩管焊接处断开;
17.2、该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侧板、第二加强筋、挡板、上加强筋与下加强筋,利用第一加强筋增强第一矩管、第二矩管与底板连接的稳固性,通过第二加强筋连接第一支撑矩管与侧板,再将侧板连接上矩管,形成稳固三维连接结构,同时借用上加强筋与下加强筋分别固定上矩管、第一矩管、第二矩管与第二支撑矩管相互连接,大大增强立柱内部结构的稳固性,使立柱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面中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底板;2、第一矩管;3、第二矩管;4、第一加强筋;5、上矩管;6、连接板;7、第一支撑矩管;8、侧板;9、第二加强筋;10、第二支撑矩管;11、上加强筋;12、下加强筋;13、挡板;14、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5,本实施方案中:一种用于测量机身的立柱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管2,第一矩管2一侧设置有第二矩管3,作为立柱下端的主要支撑结构,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靠近底板1的一端侧壁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用于增强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底板1连接的稳固性,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均设置有上矩管5,上矩管5顶端设置有连接板6,用于对机身进行支撑,上矩管5之间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矩管7,用于增强上矩管5之间的稳定性,第一支撑矩管7后侧设置有侧板8,第一支撑矩管7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筋9,使第一支撑矩管7与上矩管5侧壁连接稳固,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矩管10,用于增强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之间的稳固性,第二支撑矩管10上表面设置有上加强筋11,第二支撑矩管10下表面设置有下加强筋12,第二支撑矩管10后侧设置有挡板13,使第二支撑矩管10与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侧壁连接稳固,底板1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4,用于安装底板1。
26.本实施例中,上矩管5数量为两组,分布于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上矩管5与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通过焊接固定,上矩管5向内侧倾斜10
°
,上矩管5与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之间形成170
°
的夹角,改变了原有直线型的立柱结构,使上矩管5上端连接连接板6后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状,增强上矩管5的负载能力;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底端均与底板1焊接固定,第一加强筋4呈直角三角形,第一加强筋4的直角边分别与底板1及第一矩管2或第二矩管3焊接固定,利用第一加强筋4对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底板1之间焊接处进行加固;第一支撑矩管7两端削切呈100
°
倾斜,第一支撑矩管7两端分别与两组上矩管5固定连接,侧板8处于第一支撑矩管7的后侧,侧板8两端通过螺栓与上矩管5固定连接,利用第一支撑矩管7对两组上矩管5之间进行支撑;第二加强筋9呈直角三角形,第二加强筋9处于第一支撑矩管7上表面中部,第二加强筋9与侧板8相互垂直,第二加强筋9直角边分别与侧板8、第一支撑矩管7焊接固定,使第一支撑矩管7、侧板8与第二加强筋9三者之间形成稳固的三维连接结构;第二支撑矩管10处于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之间,第二支撑矩管10两端分别与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侧边固定连接,利用第二支撑矩管10对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上矩管5的焊接处进行连接,可有效避免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上矩管5焊接处断开;上加强筋11与下加强筋12分别处于第二支撑矩管10两端的上下表面,上加强筋11侧壁紧贴上矩管5与第一矩管2或第二矩管3内壁,下加强筋12侧壁与第一矩管2或第二矩管3固定连接,利用上加强筋11对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上矩管5的焊接处进行加固;挡板13与上加强筋11、下加强筋12相平行,挡板13两端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撑矩管10、上加强筋11固定连接,大大增强立柱内部结构的稳固性,使立柱使用寿命更长。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者首先将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焊接在底板1上,然后在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底端侧壁焊接第一加强筋4,增强第一矩管2、第二矩管3与底板1连接的稳固性,然后在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焊接上矩管5,上矩管5上端连接连接板6后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状,然后在上矩管5之间中部焊接第一支撑矩管7,然后将侧板8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上矩管5后侧,然后将第二加强筋9的直角边连接第一支撑矩管7与侧板8,在第一矩管2与第二矩管3上端之间焊接第二支撑矩管10,将上加强筋11与下加强筋12分别焊接在第二支撑矩管10上下表面,且上加强筋11与下加强筋12侧边分别与上矩管5、第一矩管2或第二矩管3焊接固定,再将挡板13通过螺栓与上加强筋11、第二支撑矩管10连接固定,组装形成稳固的立柱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将底板1通过螺栓与安装板14连
接,利用连接板6对机身进行稳固支撑。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