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1726发布日期:2022-04-06 19:5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落伞,属于模拟跳伞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模拟跳伞系统所采用的降落伞一般为圆型伞,伞绳联结在伞衣的圆周上。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670672u即采用了此类圆型伞,其其包括伞骨、整体呈半球面状的伞衣以及与伞衣下边沿处连接的多根伞绳,圆型伞可在圆型的风筒/伞塔中上升或下降。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4037912u亦采用了与上述圆型伞相似构造。这种圆型的降落伞在空中降落并无任何问题,但是在圆型风筒或伞塔中使用时,其降落伞的下边沿因拉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在降落伞的使用过程中,降落伞的所呈现的形状将不再是圆型,而是南瓜型,如图1所示,此时的降落伞下边沿与圆型的风筒或伞塔之间形成多处漏气通道,降落伞未能与圆型风筒或伞塔有效配合,导致下降速度过快,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落伞,它可使降落伞外缘与风筒或伞塔有效配合,以解决降落伞下降速度过快,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降落伞,其包括半球面的伞衣和多根与伞衣连接的伞绳;所述伞衣的外周上具有多个长条形的槽,各所述槽的上端位于伞衣的顶点,各所述槽的下端位于伞衣下边沿与伞绳的连接处;所述伞衣的下边沿与伞绳的连接处的外侧设有与伞衣相连的伞耳,所述伞耳覆盖槽的下端部并与伞衣之间形成空腔。
6.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伞衣下边缘处设置伞耳,使得降落伞的下边沿圆周整体上更加接近圆形,使得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更好地配合,减小了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之间的缝隙,减少了漏气量,显著降低了降落伞的下降速度,提高了降落伞的安全性能。
7.进一步,所述伞衣内侧面上设有多块第一垂幅,所述伞衣通过各所述第一垂幅与伞绳连接。设置第一垂幅将大部分力分散在伞衣的半球面上。
8.进一步,所述第一垂幅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第一垂幅包括一条第一连接边以及位于第一连接边对侧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边与伞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与伞绳连接。采用三角形的垂幅会使相应连接结构紧凑,伞绳的拉力更能均匀的传递到伞衣上。
9.进一步,所涉及降落伞还包括控制降落伞转向的操作绳;所述伞衣上开设至少两条缝,所述缝由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在非转向动作时沿缝的长度方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在转向动作时通过拉动操作绳分开。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在降落伞进行非转向动作时沿缝的长度方向部分重叠,当降落伞做转向动作时,通过牵引操作绳,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分开,紊乱的气流经过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形成的缝后,气流沿同一方向从缝中
吹出,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降落伞平稳、有效地转动。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搭接部分与第二搭接部分重叠时的重叠宽度l不小于第一搭接部分与第二搭接部分分开时的间隙d。避免因第一搭接部分与第二搭接部分重叠太少而无法将气流方向整合,以保证转向效果。
11.进一步,所述第二搭接部分的内侧面上设有多排第二垂幅,所述每排第二垂幅包括一块或多块第二垂幅,所述伞衣通过各所述第二垂幅与操作绳连接。设置多排垂幅,使得操作绳牵引的第二搭接部分整体下移,进一步形成方向确定的出风口,更有利于将从缝中吹出的紊乱的气流转化为同向的气流。
12.进一步,所述第二垂幅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第二垂幅包括一条第二连接边以及位于第二连接边对侧的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边与第二搭接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操作绳连接。采用三角形的垂幅会使相应连接结构紧凑,操作绳的拉力更能均匀的作用到伞衣上,保证了转向效果。
13.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边平行于伞衣下边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设置,有利于形成平直的出风口,以达到更优的转向效果。
14.进一步,各所述伞绳远离伞衣的一端分别与伞把的一端连接,所述伞把的另一端与坐袋扣连接。设置伞把为操作者提供抓手,防止操作者的伞绳缠绕,保证降落伞使用的安全性。
15.进一步,所述伞衣的外缘设有毛绒布,在伞衣与风筒或伞塔接触部位设置毛绒布,避免伞衣与风筒或伞塔的直接摩擦,减少了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之间的磨损。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在伞衣下边沿与伞绳连接处的外侧设置伞耳,伞耳使得降落伞的下边沿圆周整体上更加接近圆形,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能够更好地配合,减少漏气,降低降落伞的下降速度,排除安全隐患。此外,通过设置伞把,为操作者提供抓手,可防止操作者被伞绳缠绕。
18.2、本实用新型将缝两侧的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沿缝的长度方向部分重叠,降落伞进行转向动作时,牵动操作绳,第一搭接部分和第二搭接部分分开,形成缝,紊乱的气流流经缝后转化为方向一致的气流从缝中吹出,可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降落伞平稳、有效地转动。同时,在第二搭接部分上设置多排垂幅,操作绳与垂幅连接,通过操作绳的牵引使得第二搭接部分整体下移,进一步形成方向确定的出风口,将紊乱的气流转化为从缝中同向吹出的气流。尤其是当三角形的垂幅的连接边平行于伞衣下边沿圆周的切线方向时,可形成平直的出风口,能够达到更优的转向效果。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伞衣上设置垂幅,将大部分受力分散到了伞衣的球面上,伞衣下边沿圆周上的形变减小,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能够有效配合。在伞衣的边缘设置毛绒布,可避免伞衣与风筒或伞塔的直接摩擦,减少磨损。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的降落伞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伞耳与伞衣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降落伞的仰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垂幅与伞衣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垂幅与伞衣、伞绳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缝打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缝中气流流向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缝闭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垂幅与伞衣、操作绳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伞把与伞绳、坐袋扣连接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标记说明:1、伞衣;11、第一搭接部分;12、第二搭接部分;13、缝;14、顶点;21、第一垂幅;211、第一连接边;212、第一连接点;22、第二垂幅;221、第二连接边;222、第二连接点;3、操作绳;4、伞绳;5、伞耳;6、空腔;7、槽;8、伞把;9、坐袋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降落伞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32.如图2、图3、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降落伞主要包括伞衣1、伞耳5、伞绳4以及伞把8等。伞耳5设置在伞衣1下边沿与伞绳4的连接处的外侧,伞耳5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伞耳5将伞衣1外表面上形成的长条形的槽7的下端覆盖,并与伞衣1之间形成了空腔6。伞耳5使得降落伞的下边沿圆周整体上更加接近圆形,使得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更好地配合,减少了漏气量,降低了下降速度,提高了降落伞的安全性能。
33.伞绳4远离伞衣1的端部连接在伞把8上,为操作者提供抓手,防止操作者被伞绳4缠绕。伞把8的另一端与坐袋扣9连接,坐袋扣9用于牵引操作者。为减少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之间的的磨损,在伞衣1边缘设置毛绒布,毛绒布避免了伞衣1与风筒或伞塔的直接摩擦。
34.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降落伞的伞衣1内侧面上设有多块第一垂幅21。各块第一垂幅21的第一连接边211与伞衣1连接,各块第一垂幅21的第一连接点212与伞绳4连接。伞绳4带动第一垂幅21进而拉动伞衣1,可减少伞衣1圆周上的形变,进一步保证降落伞与风筒或伞塔有效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垂幅21的形状最好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第一垂幅21的尖端与伞绳4的连接简单,方便操作;各所述第一垂幅21的第一连接边211最好与槽7的方向相同,使得伞衣1的形变方向与槽7的方向相同,使伞衣1整体上最大程度上保持半球面形状,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垂幅21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比如等腰梯形等,仍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35.如图6、图7、图8所示,伞衣1上至少开设有两条缝13,缝13的由第一搭接部分11和第二搭接部分12形成,当将降落伞做非转向动作时,第一搭接部分11和第二搭接部分12沿缝13的长度方向部分重叠。当降落伞做转向运动时,拉动操作绳3,第二搭接部分12与第一搭接部分11分开,气流从缝13中吹出,紊乱的气流通过第一搭接部分11和第二搭接部分12形成的缝13后,紊乱的气流被转化为平直气流并从缝13中吹出,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降落伞平稳、有效地转动。第一搭接部分11与第二搭接部分12重叠时的重叠宽度l不小于第一搭接部分11与第二搭接部分12分开时的间隙d。
36.如图6、图8、图9所示,第二搭接部分12的内侧面上设有多排第二垂幅,每排第二垂幅包括一块或多块第二垂幅22,每块第二垂幅22的第二连接边221与第二搭接部分12连接,
每块第二垂幅22的第二连接点222与操作绳3连接。通过使用多排第二垂幅,使得由操作绳3牵引的第二搭接部分12整体下移,进一步形成平直的出风口,更有利于将从缝13中吹出的紊乱的气流转化为沿平直方向流动的气流。选取三角形的第二垂幅22会使相应连接结构紧凑,操作绳3的拉力更能均匀的作用到伞衣1上,保证了转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垂幅22的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比如等腰梯形等,仍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效果。
37.如图8所示,当操作者未拉动操作绳3时,第一搭接部分11和第二搭接部分12重叠的部分相互贴合,缝13闭合,气流无法通过。
38.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