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罩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29442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罩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盒产品,特别涉及一种胸罩收纳盒。
背景技术
胸罩为女人重要贴身衣物,由于胸罩具有配合女人胸部形状设计而成的立 体杯状型态,因此收納时必须加以注重讲究,否则容易因受压变形而影响穿着 舒适度,且缩短其使用寿命。
胸罩的收纳方式,对于一般居家环境而言,由于可以透过一些厨拒、抽屉
的空间设计,让胸罩收纳置放时不致受到挤压,故不成问题;但是,当使用者 长时间外出旅游而必须携带多件胸罩出门时,所携带的胸罩往往会因为在行李 箱空间内受到过度挤压而产生变形、损坏等情况,令人十分困扰。
现有的有关胸罩的容置结构, 一种是的针对单件胸罩的包装盒,但在该包 装盒设计上,由于是针对单件胸罩的包装美观性为导向,因此在结构上多采用 塑料薄壳(或称泡壳)构成,其结构性脆弱且仅能容置单件胸罩,且有些设计 是将胸罩的二罩杯加以对折容置的空间型态,因此这样的包装盒仅适合于包装
用途,难以供使用者日后外出携带时容置使用。
现有的另一有关胸罩的容置结构是一种矩型外观态样的胸罩收纳盒,该收 纳盒内部附设有多块模板,通过该模板衬架每一件容置其中的胸罩;但由于该 胸罩收纳盒外部体积庞大,内部又必须设置多块模板才能达到让胸罩定型的目 的,使用面以及制造面大,增加了收纳盒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罩收纳盒,以提供一种兼具构造简单、可同时收纳多件胸罩、能将胸罩展开定型等优点的胸罩收纳盒。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罩收纳盒,该胸罩收纳盒包括 一底盒,内部形成一下容置空间,所述下容置空间包括底壁以及周壁; 二凸形底缘,形成于底盒的下容置空间底壁上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
底缘之间形成第一凹面部,且该二凸形底缘连成一体;
一上盖,盖合于底盒上,所述上盖内部形成一上容置空间,该上容置空间
包括顶壁以及周壁;
二凸形顶缘,形成于上盖的上容置空间顶壁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顶 缘之间形成第二凹面部,该二凸形顶缘连成一体并与二凸形底缘位置相对应, 且所述第 一 、第二凹面部之间设一间隔距离以构成中段连通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构造简单、易于量产制造且成本低。
其二 可同时收纳多件胸罩以符合使用者长时间外出携带的需求。
其三能够将容置的胸罩展开且定型,以保持胸罩的最佳立体型态。 其四缩减胸罩收纳盒产品体积以及迭置空间,且令迭置状态更稳固。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盒与上盖组合定位型态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盒与上盖通过枢轴构件结合的实施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数胸罩收纳盒迭置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胸罩收纳盒增设有透气孔的实施例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胸罩收纳盒增设有透视窗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监控方法及监控设备进行详 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胸罩收纳盒A包括下述结构
一底盒IO,内部形成一下容置空间11,所述下容置空间11包括一底壁12 以及呈环围状的周壁13;
二凸形底缘14,形成于底盒IO的下容置空间11底壁上呈间隔分布状态, 该二凸形底缘14之间形成第一凹面部15,且该二凸形底缘14连成一体;
一上盖20,盖合于底盒10上,所述上盖20内部形成一上容置空间21,该 上容置空间21包括有一顶壁22以及呈环围状的周壁23;
二凸形顶缘24,形成于上盖20的上容置空间21顶壁22呈间隔分布状态, 该二凸形顶缘24之间形成第二凹面部25,该二凸形顶缘24连成一体并与底盒 10的二凸形底缘14位置相对应;以及
在所述第一、第二凹面部之间设一间隔距离以构成一中段连通空间30,如 图3所示,该中断连通空间设于上述第一凹面部15与第二凹面部25之间,所 述第一凹面部15与第二凹面部25之间的间隔距离为W。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罩收纳盒A实际使用状态请配合参照图2 和图3,当收纳胸罩40时,先将所述上盖20与底盒10拆开,接着将所要收纳 放置的胸罩40呈摊开状态依序迭置于底盒10的下容置空间11中,然 将上盖 20盖合于底盒10,从而完成胸罩40收纳动作。通过该上盖20与底盒IO对应设有二凸形顶缘24以及二凸形底缘14型态,以及中段连通空间30的设计,从 而形成"M"形的内部空间型态,使得该胸罩收纳盒A内部能够同时收纳多件 胸罩40,且胸罩40的杯状型态能够通过底盒10的二凸形底缘14加以撑持而获 得定型效果,而上盖20的二凸形顶缘24型态则能减去不必要的外观部位,达 到节省胸罩收纳盒A外部体积的目的。
其中,所述上盖20可通过周壁23底端组合于底盒10的周壁13顶端,另 一方面,上盖20的周壁23与底盒10的周壁13之间可相对设有嵌卡部位以达 成卡合定位效果,其具体实施型态如图4所示,可以在该上盖20周壁23形成 凸缘部230,底盒10周壁13则对应形成凹缘部130,通过该凸缘部230与凹纟彖 部130的嵌卡配合从而使上盖20与底盒10的组合状态达成定位;其中,所述 凸缘部230与凹缘部130可为局部区域设置型态,也可为环状分布型态。
如图5所示,所述上盖20周壁23与底盒10周壁13之间一侧可通过枢轴 构件50或可挠性连结缘片达成结合,以构成该上盖呈旋摆式掀启使用状态。
如图6所示,所述底盒10设有二凸形底缘14的目的,除了能够对所收纳 的胸罩40产生撑持定型效果之外,由于上盖20具有相对应的二凸形顶缘24部 位,因此当复数组胸罩收纳盒A上下迭置时,也能够产生稳定效果以及相互错 入一定体积而具有节省置放空间的优点。
如图7所示,所述上盖20或底盒10的预定区域范围开设有透气孔60,通 过所述透气孔60的设置,以使胸罩收纳盒A内部可保持透气性,以避免内部潮
湿发審。
如图8所示,所述上盖20的周壁23设有透视窗70,所述透视窗70的具体 型态可由穿透孔或是透明片(如透明压克力板)构成,通过该透视窗70的设计, 当该上盖20为不透明材质制成的上盖20时,使用者可透过该透视窗70检视胸
6罩收纳盒A内部收纳状态(如检视胸罩容置件数、款式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胸罩收纳盒整体仅由一底盒及一上盖所构成,且该底盒、 上盖各部位型态特点均可一体化加工制成,整体构造简单、易于量产制造且成 本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胸罩收纳盒的内部通过所述二凸形底缘、二凸形顶缘以 及中段连通空间共同形成收纳空间型态,可同时收纳多件胸罩,符合使用者长 时间外出时携带多件胸罩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胸罩收纳盒的内部通过所述二凸形底缘、二凸形顶缘及 中段连通空间共同形成收纳空间型态,能够使容置的胸罩呈展开定型状态,以 保持胸罩最佳的立体型态。
所述上盖的二凸形顶缘型态能减去不必要的外观部位,达到节省胸罩收纳
盒外部体积的优点;且底盒设有二凸形底缘的型态设计,除了能够对胸罩产生
撑持定型效果之外,由于上盖具有相对应的二凸形顶缘部位,因此当复数组胸 罩收纳盒上下迭置时,也能够产生稳定效果,并且能够相互错入一定体积而具 有节省置放空间的优点。
通过在上盖或底盒开设有透气孔的设计,使得胸罩收纳盒内部可保持透气 性,以避免内部潮湿发霉。
通过在上盖周壁增设有透视窗的设计,当该上盖为非透明材质制成时,方 便使用者透过该透视窗轻易检视胸罩收纳盒内部收纳状态,例如检视胸罩容置 件数、款式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内。因此,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胸罩收纳盒,包括一底盒,内部形成一下容置空间,所述下容置空间包括底壁以及周壁;二凸形底缘,形成于底盒的下容置空间底壁上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底缘之间形成第一凹面部,且该二凸形底缘连成一体;一上盖,盖合于底盒上,所述上盖内部形成一上容置空间,该上容置空间包括顶壁以及周壁;二凸形顶缘,形成于上盖的上容置空间顶壁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顶缘之间形成第二凹面部,该二凸形顶缘连成一体并与二凸形底缘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第二凹面部之间设一间隔距离以构成中段连通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罩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通过其周壁 底端组合于底盒的周壁顶端,且上盖与底盒周壁之间相对i殳有嵌卡部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罩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周壁与底盒 周壁之间一侧通过枢轴构件或可挠性连结缘片结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罩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或底盒开设 有透气孔。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罩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周壁设有 透视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罩收纳盒,包括一底盒,内部形成一下容置空间,所述下容置空间包括底壁以及周壁;二凸形底缘,形成于底盒的下容置空间底壁上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底缘之间形成第一凹面部,且该二凸形底缘连成一体;一上盖,盖合于底盒上,所述上盖内部形成一上容置空间,该上容置空间包括顶壁以及周壁;二凸形顶缘,形成于上盖的上容置空间顶壁呈间隔分布状态,该二凸形顶缘之间形成第二凹面部,该二凸形顶缘连成一体并与二凸形底缘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第二凹面部之间设一间隔距离以构成中段连通空间。
文档编号B65D85/18GK201427752SQ200920151618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0日
发明者黄振忠 申请人:黄振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