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和带盖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687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盖和带盖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用于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弹性体使盖头部能够从盖主体分离的盖,另外涉及一种具备该盖的带盖容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具备盖主体、与盖主体离合的盖头部的盖,公知的是,利用用于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弹性体使盖头部能够从盖主体分离的盖(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盖中,盖主体和盖头部具备向径向突出的突出片,各突出片之间通过铰链机构互相连接。另外,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弹性体弹性变形,另一方面,从盖主体取下盖头部时,弹性体复原,由此,盖头部利用铰链机构(hinge mechanism)转动并从盖主体分离。由此,盖头部被保持在离开盖主体的位置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国实开昭63-175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所述盖中,例如,弹性体复原时,为扩大盖头部与盖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 与此相应,就需要将设置于盖主体和盖头部的突出片的突出量设计得较大。由此,为扩大盖头部与盖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必然会产生如下设计上的限制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突出片突出得较大而使得盖的容积变大。由此,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进行如下灵活设计的盖和带盖容器,即弹性体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与盖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但也能够抑制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盖容积变大。解决向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盖,具备盖主体,其固定于容器且具有用于注出容器的内容物的注出口,盖头部,其为开闭注出口而与盖主体离合,弹性体,其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在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上弹性体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由此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有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连接体,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若采用本发明的盖,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因此,如果连接体利用第一铰链机构转动,则连接体和盖头部成为一体与盖主体接合、 分离。另外,连接体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 因此,如果盖头部利用第二铰链机构转动,则盖头部与盖主体接合、分离。因此,例如也可以设计成,在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连接体变成接近盖主体的状态。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伴随着盖头部被从盖主体取下而分离,弹性体弹性变形,且在弹性变形至规定量以上时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被配置。由此,随着将盖头部从盖主体取下分离,弹性体弹性变形,另外,如果弹性变形至规定量以上,则弹性体利用弹力复原而向盖头部施加作用力,因此能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另外,弹性体和连接体的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上具有间隔,由此在弹性体复原的状态下,能限制盖头部利用第一铰链机构的转动。由此,弹性体和连接体能在均衡的位置保持盖头部。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为抑制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使弹性体通过其轴心平行于各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三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四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弹性体通过其轴心平行于各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三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四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 由此,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能抑制盖头部的弹性变形。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头部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在弹性体复原的状态下,限制盖头部利用第二铰链机构的转动。因此,弹性体和连接体能在均衡的位置保持盖头部。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其也可以具有转动抑制单元,该转动抑制单元为了利用弹性体和连接体将盖头部保持在规定位置而抑制盖头部利用第二铰链机构转动而接近连接体至规定距离以上。此处,在弹性体的两端部和连接体的两端部分别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盖中,弹性体和连接体能在均衡的位置保持盖头部,但该弹性体和连接体均衡的位置有多个。但是,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如果盖头部欲利用第二铰链机构转动而接近连接体于规定以上,则由于转动抑制单元抑制该转动,因此能在弹性体和连接体的多个均衡位置中的规定位置保持盖头部。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弹性体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发生弹性变形,且在盖头部从盖主体被取下时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弹性体弹性变形。另外,将盖头部从盖主体取下时,弹性体复原而向盖头部施加作用力,因此能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在弹性体复原的状态下,弹性体和连接体能在均衡的位置限制盖头部的转动并保持盖头部。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注出口配置于盖主体的一端侧,弹性体在比连接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也可以。
若采用该构成的盖,与注出口配置于一端侧的盖主体相比,弹性体在比连接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由此,例如也可以如下方式设计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 弹性体弹性变形成弯曲状,另一方面,将盖头部从盖主体取下时,弹性体复原成直线状。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注出口配置于盖主体的一端侧,连接体在比弹性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与注出口配置于一端侧的盖主体相比,连接体在比弹性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由此,例如也可以如下方式设计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 弹性体弹性变形成直线状,另一方面,将盖头部从盖主体取下时,弹性体复原为弯曲状。另外,在本发明的盖中,盖主体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在盖头部接近时卡止连接体从而限制连接体利用第一铰链机构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卡止部在卡止连接体的状态下具备支撑第二铰链机构的支撑部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的盖,当盖头部接近盖主体时,卡止部卡止连接体,因此,卡止部限制连接体利用第一铰链机构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另外,在卡止部卡止连接体的状态下,支撑部支撑第二铰链机构,所以盖头部能够利用第二铰链机构容易地转动。另外,本发明的带盖容器,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器和固定于容器的盖,其特征在于,盖具备盖主体,其具有用于注出容器的内容物的注出口,盖头部,为开闭注出口,其与盖主体离合,弹性体,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连接体,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在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上弹性体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 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若采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因此,如果连接体利用第一铰链机构转动,则连接体和盖头部成为一体与盖主体接合、分离。另外,连接体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因此,如果盖头部利用第二铰链机构转动,则盖头部与盖主体接合、分离。因此,例如也可以设计成,在将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连接体变成接近盖主体的状态。发明效果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能达到进行如下的灵活设计的优异效果,g卩弹性体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与盖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但也能够抑制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盖容积变大。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图,(a)表示整体主视图,(b)表示整体右视图,(c)表示沿A-A线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2是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图,(a)-(d)分别表示主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作用的图,(a)表示主要部分的主视图,(b)表示各铰链机构的轴心位置的相关图。图6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作用的图,(a)表示各铰链机构的轴心位置的相关图,(b)和(c)分别表示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作用的图,(a)表示各铰链机构的轴心位置的相关图,(b)和(c)分别表示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8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立体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b) 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10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 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表示图10(a)的沿B-B线的剖面图。图12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作用的整体图,(a)-(d)分别表示主视图。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立体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 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15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作用的整体图,(a)-(d)分别表示主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右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图,(a)-(d)分别表示主视图。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作用的整体图,(a)表示主视图,(b)表示沿C-C线的剖面图,(C)表示主视图,(d)表示沿D-D线的剖面图。图19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作用的整体图,(a)-(c)分别表示主视图, (d)表示(c)状态的俯视图。图20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沿E-E线的剖面图,(d)表示沿 F-F线的剖面图。图21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立体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22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 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23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M是同一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图23(a)的沿G-G线的剖面图,(b) 表示图23(b)的沿H-H线的剖面图。图25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沈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图,(c)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d)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2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纵剖面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纵剖面图。图观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案的盖的整体图,(a)表示盖头部处于关闭状态的纵剖面图,(b)表示盖头部处于打开状态的纵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
1...至 ΓΤΠ
9...容器
10..盖主体
20..盖头部
30..弹性体
40..连接体
12..注出口
31..第三铰链机构
32..第四铰链机构
41..第一铰链机构
42..第二铰链机构
50..(第一)转动抑制单元
51..(第二)转动抑制单元
103..卡止部
103a..支撑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的第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具备用于容纳内容物(固体或液体等)的容器9和固定于容器9端部所配置的开口部91上的盖1。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容器9和盖 1由树脂(例如塑料)一体成形呈无法从容器9取下盖1的构造。如图1-图3所示,盖1具备与容器9的开口部91连接的盖主体10 ;与盖主体10 相离合的盖头部20 ;连接盖主体10和盖头部20的一对弹性体30、30。进而,盖1除了具有各弹性体30还另行具有连接盖主体10和盖头部20的连接体40。此外,连接体4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1与盖主体10相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42与盖头部20相连接。另外,盖1具备第一和第二转动抑制单元50、51,用于抑制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转动而接近连接体40于规定以上。盖主体10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周壁部11 ;配置于周壁部11的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用于注出容器9的内容物的注出口 12 ;从周壁部11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分别与弹性体30、30和连接体40连接的连接片13、13、13。此外,盖主体10在周壁部11的另一端侧与容器9的开口部91相连接。另外,盖主体10具备在分离盖头部20时用于卡止连接体40的卡止部14。另外, 卡止部14具备从周壁部11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卡止片14a、14a。此外,一对卡止片14a、Ha沿着周壁部11的轴心方向以板状延伸设置且以互相对峙的方式配置。盖头部20具备形成为一端侧堵塞的筒状(半球状)的盖头部主体21,并且通过盖头部20离合于盖主体10,使能够用盖头部主体21开闭注出口 12。另外,盖头部20具备通过抵接于注出口 12来密封注出口 12的密封部22。另外,盖头部20具备从盖头部主体21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分别与弹性体30、30和连接体40连接的连接片23、23、23。进一步,盖头部20具备凸缘部24,当从盖主体10取下盖头部20时例如用手指来操作(钩住)该凸缘部M。密封部22从盖头部主体21的另一端侧以圆筒状突出。另外,在盖头部主体21堵塞注出口 12的状态下,为使盖头部20固定于盖主体10,密封部22从外侧嵌合于注出口 12。 由此,在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密封部22通过与注出口 12密合来密封注出口 12。各弹性体30为带状且形成为板状。另外,各弹性体30以如下方式形成宽度尺寸小于连接体40的宽度尺寸,并且长度尺寸大于连接体40的长度尺寸。另外,一对弹性体 30,30以夹持连接体40的方式配置,且以各自的长尺寸方向相平行的方式配置。进而,各弹性体30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和第二铰链机构41、42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31与盖主体10相连接,并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第三铰链机构41、42、31的各轴心的第四铰链机构32与盖头部20相连接。由此,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能抑制各弹性体30的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案中,各弹性体30设定成在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不产生弹性变形的形状(长度)。另外,通过将弹性体30的各端部的厚度变薄来分别形成各第三和第四铰链机构31、32。此外,一对第三铰链机构31、31的轴心以在与轴心垂直相交的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一对第四铰链机构32、32的轴心也以在与轴心垂直相交的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配置。连接体40具备带板状且形成为直线状的连接体主体部43 ;卡止于盖主体10的卡止部14的被卡止部44。另外,连接体40具有刚性并在盖头部20与盖主体10接合、分离时维持直线状。即,不产生变形。此外,通过将连接体40的各端部的厚度变薄来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铰链机构41、42。被卡止部44具备从连接体主体部43以板状突出的一对被卡止片44a、44a。另外, 一对被卡止片44a、44a以互相对峙的方式配置,并且当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一对被卡止片44a、Ma从外侧与一对卡止片14a、1 嵌合。
但是,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10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 31,41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各弹性体30与连接体40相比,在盖主体10(周壁部11)的轴心方向上更靠近另一端侧(下侧),且在盖主体 10 (周壁部11)的径向上更靠近盖主体10轴心的位置与盖主体10相连接。换言之,各第三铰链机构31的轴心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各第三铰链机构31的轴心与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轴心相比,在周壁部11的轴心方向上与注出口 12离得更远且在周壁部11的径向上更靠近周壁部11的轴心。由此,随着从盖主体10取下分离盖头部20,各弹性体30产生弹性变形,其后当产生规定量以上的弹性变形时通过弹力而复原,由此使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另外,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20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 32,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各弹性体30与连接体 40相比,在盖头部20 (盖头部主体21)的轴心方向上更靠近一端侧,且在盖头部20 (盖头部主体21)的径向上靠近盖头部20轴心与盖头部20相连接。换言之,各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各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与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相比,在盖头部主体21的轴心方向上当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与盖主体10分离且在盖头部主体21的径向上更靠近盖头部主体21的轴心。由此,随着从盖主体10取下分离盖头部20,各弹性体30以伸长的方式弹性变形,其后弹性变形成直线状时通过弹力复原成弯曲状。第一转动抑制单元50具备一对突出部501、502,该一对突出部501、502通过第二铰链机构42从盖头部20和连接体40向外侧突出。另外,其中一个突出部501从盖头部20 的连接片23的端部以板状突出,且另一个突出部502从连接体40的连接体主体部43的端部以板状突出。另外,第二转动抑制单元51具备从盖头部20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511。另外,突出部511从盖头部20的连接片23的端部以突条形式突出。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的构成如上所述,接着,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案的盖 1和带盖容器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a)所示,在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上的状态下,各弹性体30 呈弯曲状。此时,各弹性体30由于第三和第四铰链机构31、32的存在没有产生弹性变形。 另外,连接体40由于第一和第二铰链机构41、42的存在而沿周壁部11配置。另外,如图4(b)所示,如果将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取下,弹性体30以伸长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此时,被卡止部44卡止于卡止部14,因此,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 42转动,另一方面,连接体40不进行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转动而维持沿周壁部11配置的状态。进而,如果盖头部20与盖主体10分离,则第一转动抑制单元50的一对突出部 501,502之间抵接,因此,抑制了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转动而在外侧向连接体40 的接近。另外,与卡止部14卡止被卡止部44的力相抗衡,盖头部20从该状态进一步与盖主体10相分离,则能解除卡止部14卡止被卡止部44的状态。于是,如图4 (c)所示,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转动,与此相伴弹性体30 进一步以伸长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如果弹性体30弹性变形至直线状,则弹性体30 通过弹力而复原。由此,弹性体30对盖头部2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此时,盖头部20、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成为一体,与盖主体10相分离。具体地,盖头部20和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转动,且各弹性体30在复原(变形)的同时利用第三铰链机构31转动。另外,如图4(d)所示,如果各弹性体30复原成弯曲状,则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在与盖主体10分离的均衡位置上保持盖头部20。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连接盖主体10和盖头部20的连接体4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1与盖主体10连接,因此如果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 转动,则连接体40和盖头部20成为一体与盖主体10接合、分离。另外,由于连接体40通过第二铰链机构42与盖头部20相连接,因此如果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转动,则盖头部20与盖主体10接合、分离。因此,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上时,连接体40与盖主体10接近且沿周壁部 11配置。由此,各弹性体30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20与盖主体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 但在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时,也能够抑制盖1容积变大。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的与盖主体 10连接的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31,41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由此,伴随着从盖主体10取下分离盖头部20,弹性体30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当弹性体30弹性变形至直线状,则弹性体30通过弹力复原成弯曲状而向盖头部20施加作用力,从而能使盖头部 20从盖主体10分离。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的连接于盖主体10的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31,41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因此在各弹性体30复原的状态下,能限制盖头部2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转动。由此,各弹性体30 和连接体40能在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盖头部20。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各弹性体30的一侧端部通过第三铰链机构31与盖主体10相连接,且各弹性体30的另一侧端部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三铰链机构31的轴心的第四铰链机构32与盖头部20相连接。由此,当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 10时,抑制各弹性体30的弹性变形。因此,即使长期持续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的状态,也能防止弹性体30的塑性变形。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的连接于盖头部20的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32、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由此,在各弹性体30复原的状态下,能限制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转动。从而,各弹性体 30和连接体40能在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盖头部20。但是,在弹性体30的两端部和连接体40的两端部也就是四个铰链机构31、32、41、 42的轴心分别在与各自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盖中,弹性体30和连接体 40能在均衡的位置保持盖头部20,而且存在多个这样的均衡位置。以下,参照图5进行详细说明。在图5中,3点划线S表示连接体40以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轴心0为中心转动时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P所通过的轨迹。另外,双点划线T表示弹性体30以第三铰链机构 31的轴心Q为中心不产生弹性变形而转动时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R所通过的轨迹。进而,单点划线U表示盖头部20以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P为中心转动时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R所通过的轨迹。另外,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转动,当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P位于规定位置时,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是指如下情况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R位于,在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P位于规定位置时单点划线U与双点划线T相交叉的位置。因此,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的状态(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位置Pl,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位置Rl)、和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被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保持的状态(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位置P2,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位置R2)都属于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的状态。于是,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连接体40的被卡止部44卡止于盖主体10的卡止部14。由此,首先,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转动且一旦第一转动抑制单元50的一对突出部501、502抵接后,连接体40就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开始转动。因此, 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转动并从盖主体10分离时,盖头部20和连接体40在内侧处于充分分离的状态(参照图4(c))。如果弹性体30从该状态利用弹力复原而使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如图6 (b) 所示,在盖头部20与盖主体10具有间隔的位置(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位置P2,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位置似)上,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并保持盖头部20。从而,当从容器9注出内容物时,能防止盖头部20碍事。与此相对,如果不存在该卡止部14和被卡止部44,在盖头部20与连接体40在内侧未充分分离的状态下,连接体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1转动并从盖主体10分离,因此,如图6 (c)所示,在盖头部20接近盖主体10的位置(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位置P2,第四铰链机构32的轴心位置R2’)上,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并保持盖头部20。因此,当从容器9注出内容物时,盖头部20会碍事。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如果盖头部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2 转动而欲以接近连接体40规定以上,则第一和第二转动抑制单元50、51就抑制该转动。由此,即使存在多个使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的位置,也能在规定位置保持盖头部20。具体地,如图7 (a)所示,如果第二铰链机构42的轴心P的位置是轴心位置Pl (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的状态)和轴心位置P2 (盖头部20被保持在规定位置的状态) 之间的例如轴心位置P3时,即使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要均衡,如图7(b)所示,第二转动抑制单元51的突出部511也与连接体40抵接,或如图7(c)所示,第一转动抑制单元50的突出部501、502之间相抵接。因此,在该轴心位置P3,由于各转动抑制单元50、51,弹性体30呈弹性变形状态, 因此,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不能均衡。由此,即使存在多个使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均衡的位置,也能保持盖头部20在规定的位置。接着,参照图8-图12对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的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本实施方案的盖是由树脂(例如塑料)形成的。另外,如图8-图11所示,盖具备 盖主体100,其安装于容器9的开口部91并具有用于注出容器9的内容物的注出口 10 ; 盖头部200,其用于开闭注出口 10 并与盖主体100离合;弹性体300,其连接盖主体100 和盖头部200。另外,盖除了各弹性体300还另行具有连接盖主体100和盖头部200的一对连接体400、400。
进而,盖以如下方式构成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弹性体300产生弹性变形,且将盖头部200从盖主体100取下时弹性体300复原,由此盖头部200从盖主体100 分离。此外,各连接体40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00a与盖主体100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400a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400b与盖头部200连接。盖主体100具备与弹性体300和连接体400、400连接的周壁部101 ;配置于周壁部101的一端侧的具有注出口 10 的注出部102。另外,盖主体100具备卡止部103,该卡止部103在盖头部200接近时用于卡止连接体400、400。周壁部101形成为圆筒状,在外周部与弹性体300和连接体400、400连接。另外, 周壁部101以如下方式构成为使周壁部101安装于容器9的开口部91而在其内周部具备螺纹部101a,使其能与容器9的开口部91螺纹结合。沿周壁部101的轴心方向、从周壁部101的一端侧延伸设置注出部102。另外,注出部102的注出口 10 配置于顶端(一端)侧,并且在基端侧具备与盖头部200卡合的卡合部102b,该卡合部用于在盖头部200堵塞注出口 10 时固定盖头部200。此外,注出部 102整体形成为向顶端侧直径变小的圆锥状,另一方面,在卡合部102b的部位,以向顶端侧直径变大的方式形成。另外,注出部102通过注出口 10 将周壁部101的内部与盖主体100 (周壁部101) 的外部连通。即,将盖主体100安装于容器9时,注出部102使容器9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卡止部103直立设置成从周壁部101的一端侧外缘向轴心方向突出且弯曲了的板状。由此,卡止部103以限制连接体400、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转动规定角度以上的方式构成。另外,卡止部103在其顶端部具备支撑第二铰链机构400b的支撑部103a,以使在卡止连接体400的状态下,盖头部20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0b容易地转动。盖头部200具备容纳部201,其用于容纳注出部102并形成为圆筒状;密封部 202,其通过与注出口 10 抵接来密封注出口 10 的。另外,盖头部200具备连接有弹性体300和连接体400、400的连接片203和从盖主体100取下盖头部时操作(钩住)的凸缘部 204。容纳部201通过内插(外嵌)注出部102来容纳注出部102。另外,容纳部201具备卡合于注出部102的卡合部102b的被卡合部201a,用于在盖头部200(密封部20 堵塞注出口 10 时将盖头部200固定在盖主体100 (注出部10 上。另外,容纳部201的直径小于盖主体100的周壁部101的直径。此外,被卡合部201a在容纳部201的顶端侧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密封部202在容纳部201的基端侧向内侧形成为凸状。另外,在容纳部201被固定于注出部102时,密封部202通过贴紧于注出口 10 的内缘来密封(堵塞)注出口 102a。连接片203从容纳部201向径向突出且形成为板状。另外,连接片203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容纳部201被固定于注出部102时,与弹性体300和连接体400、400连接的端部, 在周壁部101(容纳部201)的轴心方向上与周壁部101的外缘部大致一致。弹性体300通过其轴心平行于各铰链机构400a、400b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300a 与盖主体100相连接。另外,弹性体300形成为带状且长度大于连接体400的长度。另外, 弹性体300和连接体400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100的各一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300a、400a, 400b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
具体地,弹性体300与连接体400相比更靠近一端(注出部10 侧而与盖主体 100(周壁部101)相连接。由此,弹性体300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弹性变形成弯曲状,且在将盖头部200从盖主体100取下时,复原成直线状。此外, 第三铰链机构300a通过将弹性体300的端部厚度变薄来形成。各连接体400具有刚性且形成带状、直线状。另外,一对连接体400、400以夹持弹性体300的方式并列设置。另外,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沿周壁部101配置各连接体400。此外,各铰链机构400a、400b通过将连接体400的各端部的厚度变薄来形成。另外,各连接体400以如下方式构成其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00a与盖主体100相连接,由此与盖头部200成为一体,并能与盖主体100接合、分离。进而,各连接体400以如下方式构成其通过第二铰链机构400b与盖头部200连接,由此使盖头部200能与盖主体 100接合、分离。此外,各连接体400通过各铰链机构400a、400b转动时维持直线状,即不产
生变形。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的构成如上所述,接着,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将盖头部200从盖主体100取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2(a)所示,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弹性体300弹性变形成弯曲状。另外,沿周壁部101配置有各连接体400。另外,如果从盖主体100取下盖头部200,由于弹性体300不通过铰链机构而与盖头部200连接,因此,如图12 (b)所示,弹性体300以盖头部200的连接片203和弹性体300 的端部呈直线状的方式复原。此时,盖头部20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0b转动。其后,如图12(c)所示,弹性体300欲以整体呈直线状的方式复原,因此,盖头部 200、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成为一体从盖主体100分离。此时,盖头部200和各连接体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转动,且弹性体300在复原(变形)的同时利用第三铰链机构300a转动。另外,图12 (d)所示,如果弹性体300复原成直线状,则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 在均衡位置保持盖头部200。S卩,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在从盖主体100分离的位置保持盖头部200。接着,对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2(d)所示,如果从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保持盖头部200的状态向盖头部200施加作用力,则如图 12 (c)所示,盖头部200、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成为一体接近盖主体100。此时,弹性体300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利用第三铰链机构300a转动,且盖头部200 和各连接体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转动。于是,如图12(b)所示,由于卡止部103卡止各连接体400,因此限制各连接体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的转动。与此相伴,还限制盖头部200和弹性体300分别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第三铰链机构300a的转动。另外,如果盖头部200进一步被施加作用力,在卡止部103的支撑部103a支撑第二铰链机构400b的状态下,盖头部20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0b转动。于是,如图12 (a)所示,在弹性体300进一步弹性变形成弯曲状,且各连接体400沿周壁部101配置的状态下, 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各连接体40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 400a与盖主体100连接,因此,如果各连接体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转动,则盖头部 200、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400成为一体与盖主体100接合、分离。另外,由于各连接体400 通过第二铰链机构400b与盖头部200连接,因此,如果盖头部20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0b 转动,则盖头部200与盖主体100接合、分离。由此,盖头部200通过利用两个不同的轴心转动,能够与盖主体100接合、分离。进而,设计成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各连接体400呈与盖主体100 接近的状态。因此,弹性体300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200与盖主体100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但也能够抑制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盖容积变大。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弹性体300与连接体400的各端部沿周壁部101的轴心方向具有间隔。由此,在弹性体300复原的状态下,弹性体300和各连接体 400在均衡的位置限制盖头部200的转动并能稳定地保持盖头部200。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弹性体300与各连接体400相比,在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与盖主体100的周壁部101连接。由此,弹性体300在将盖头部200安装于盖主体100时弹性变形成弯曲状,另一方面,在将盖头部200盖主体100取下时,能复原成直线状。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盖头部200接近盖主体100时,卡止部 103卡止连接体400,因此,卡止部103限制连接体40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0a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另外,在卡止部103卡止连接体400的状态下,由于设置于卡止部103的顶端部的支撑部103a支撑第二铰链机构400b,能使盖头部20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0b容易地转动。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弹性体300通过第三铰链机构300a与盖主体100的周壁部101连接。由此,能防止弹性体300的端部局部变形,因而能防止弹性体300塑性变形。接着,参照图13-图15对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的第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外, 在图13-图15中,采用与图8-图12的符号相同符号的部分表示与第二实施方案相同的构成或要素。本实施方案的盖是由树脂(例如塑料)形成的。另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盖具备具有注出口 11 的盖主体110 ;用于开闭注出口 11 并与盖主体110离合的盖头部 120 ;连接盖主体110和盖头部120的弹性体130 ;连接盖主体110和盖头部120的一对连接体 140、140。此外,各连接体14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141与盖主体110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141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142与盖头部120连接。另外,弹性体130通过其轴心平行于各铰链机构141、142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131与盖主体110连接。盖主体110具备与弹性体130和连接体140、140连接的周壁部111 ;配置于周壁部111的一端侧且具有注出口 11 的注出部112。另外,盖主体110具备卡止部113,该卡止部用于在盖头部120接近时卡止连接体140、140 ;凸状的卡合部114、114、114,该卡合部配置于注出部112周围且与盖头部120卡合,以盖头部120堵塞注出口 11 时固定盖头部 120。卡止部113以如下方式构成被直立设置成弯曲的板状,且限制连接体140、1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141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另外,卡止部113具备支撑第二铰链机构142的支撑部113a,以使在该卡止部113卡止连接体140的状态下,盖头部1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 142容易地转动。盖头部120具备容纳部121,该容纳部用于容纳注出部112并形成为圆筒状;密封部122,其用于密封注出口 112a。另外,盖头部120具备连接片123,其从容纳部121向径向突出且与弹性体3和连接体4、4连接;凸缘部124,在从盖主体110取下该盖头部120 时操作该凸缘部。此外,容纳部121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被卡合部121a,用于在内插注出部112和卡合部114时与卡合部114卡合。弹性体130形成为带状且长度比连接体140长。另外,弹性体130和连接体140 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110的周壁部111的各一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131、141、1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另外,弹性体130与各连接体140相比,在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与盖主体 110(周壁部111)连接。即,各连接体140与弹性体130相比,在更靠近一端(注出部112) 侧的位置与盖主体110连接。由此,弹性体130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弹性变形成直线状,且在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时,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复原为弯曲状。各连接体140具有刚性且形成为带状。另外,一对连接体140、140以夹持弹性体 130的方式并列设置。另外,在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各连接体140通过直线状弹性变形而沿周壁部111配置。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的构成如上所述,接着,参照图15对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5(a)所示,在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弹性体130弹性变形成直线状。另外,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沿周壁部111配置。另外,如果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弹性体130以向内侧即盖主体110 (周壁部111)侧突出的方式复原成弯曲状。由此,如图15(b)所示,盖头部1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142转动,且由于弹性体130压紧周壁部111,因此盖头部120、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 140也成为一体而转动。其后,如图15(c)所示,弹性体130欲以复原成整体呈弯曲状,因此,盖头部120、 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成为一体进一步转动,并进一步从盖主体110分离。另外,如图 15(d)所示,如果弹性体130复原成弯曲状,则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在均衡位置保持盖头部120。S卩,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在从盖主体110分离的位置保持盖头部120。接着,对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5(d)所示,如果从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保持盖头部120的状态向盖头部120施加作用力,则如图 15(c)所示,盖头部120、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成为一体接近盖主体110。于是,如图15(b)所示,由于卡止部113卡止各连接体140,因此限制各连接体140 利用第一铰链机构141的转动。另外,如果盖头部120进一步被施加作用力,在卡止部113 的支撑部113a支撑第二铰链机构142的状态下,盖头部1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142转动。于是,如图15(a)所示,在弹性变形为直线状的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沿周壁部111配置的状态下,盖头部120被安装于盖主体110。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各连接体14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 141与盖主体110连接,因此,盖头部120、弹性体130和各连接体140成为一体与盖主体 110接合、分离。另外,由于各连接体140通过第二铰链机构142与盖头部120连接,因此, 盖头部120与盖主体110接合、分离。由此,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设计成各连接体140呈与盖主体110接近的状态。因此,弹性体130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120与盖主体1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但也能够抑制在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盖容积变大。另外,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各连接体140与弹性体130相比在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与盖主体110的周壁部111连接。由此,弹性体130在将盖头部120安装于盖主体110时弹性变形成直线状,另一方面,在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时,能复原成弯曲状。此外,当然,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另外,也可以任意采用所述的多个实施方案的构成或方法等 (也可以将一个实施方案的构成或方法等适用于其他实施方案的构成或方法等中),进而, 当然,也可以任意选择下述各种变形例的构成或方法等适用于上述实施方案的构成或方法
绝由寸T。例如,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随着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而以伸长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 16和图17所示,弹性体301随着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而以收缩的方式弹性变形也可以。图16和图17所示的盖具备弹性体301,该弹性体通过第三铰链机构301a与盖主体10连接且通过第四铰链机构301b与盖头部20连接;一对连接体401、401,该一对连接体401、401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01a与盖主体10连接且通过第二铰链机构401b与盖头部20连接。进而,盖具备转动抑制单元501,其具有一对突出部501a、501b,以抑制盖头部 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401b转动而接近连接体401规定以上。弹性体301和各连接体401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10的各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 301a、401a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各连接体401与弹性体301相比,在盖主体10的轴心方向上更靠近另一端侧(下侧),且在盖主体10的径向上更靠近盖主体10的轴心的位置与盖主体10连接。另外,弹性体301和各连接体401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20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 301b、401b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各连接体401与弹性体301相比,在盖头部20的轴心方向上更靠近一端侧,且在盖头部20的径向上更靠近盖头部20的轴心的位置与盖头部20连接。以下,参照图17,对该盖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7(a)所示,在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的状态下,弹性体301呈弯曲状。此时,弹性体301由于第三和第四铰链机构301a、301b的存在而没有产生弹性变形。接着,如图17(b)所示,如果将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取下,弹性体301以收缩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各连接体401利用第一铰链机构401a转动,从而,盖头部20从盖主体 10分离。
于是,随着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如图17(c)所示,弹性体301进一步以收缩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之后,如果弹性体301弹性变形规定量以上,则弹性体301通过弹力而复原(以伸长的方式变形),由此向盖头部20施加作用力,因此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 分离。另外,如图17(d)所示,如果弹性体301复原,则弹性体301和各连接体401在从盖主体10分离的均衡位置上保持盖头部20。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20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32、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18和图19所示,弹性体730 和连接体740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720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732、7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配置也可以。图18和图19所示的盖具备一对弹性体730、730,该一对弹性体通过第三铰链机构731与盖主体710连接且通过第四铰链机构732与盖头部720连接;连接体740,其通过第一铰链机构741与盖主体710连接且通过第二铰链机构742与盖头部720连接。进而, 盖具备转动抑制单元750,该转动抑制单元具有一对突出部751、752,以抑制盖头部7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742转动而接近连接体740规定以上。各弹性体730和连接体740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710的各端部在与各铰链机构 731,741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各弹性体730与连接体740相比,在盖主体710的轴心方向上更靠近另一端侧(下侧),且在盖主体710的径向上更靠近盖主体710的轴心的位置与盖主体710连接。以下,参照图18和图19对该盖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8(a)和(b)所示,在将盖头部720安装于盖主体710的状态下,弹性体730呈弯曲状。此时,各弹性体730由于第三和第四铰链机构731、732的存在而不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如图18(c)和(d)所示,如果将盖头部720从盖主体710取下,盖头部720 利用第二和第四铰链机构742、732转动,从盖主体710分离。此时,如图19(a)所示,盖头部720利用第二和第四铰链机构742、732转动,但直至转动抑制单元750的一对突起部751、752之间抵接各弹性体730不产生弹性变形。另外, 如果一对突起部751、752之间抵接,盖头部720和连接体740利用第一铰链机构741转动。 于是,随着盖头部720从盖主体710分离,各弹性体730以伸长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进而,如图19(b)所示,如果各弹性体730以伸长的方式弹性变形至直线状,各弹性体730利用弹力复原(以收缩的方式变形),由此向盖头部720施加作用力,因此,盖头部720从盖主体710分离。另外,如图19(c)和(d)所示,如果各弹性体730复原,则各弹性体730和连接体740在从盖主体710分离的均衡位置上保持盖头部720。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一对弹性体30以在它们之间具有一个连接体40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弹性体也可以,另外,设置两个以上的连接体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的宽度尺寸小于连接体40的宽度尺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弹性体的宽度尺寸大于连接体的宽度尺寸也可以,另外,弹性体的宽度尺寸与连接体的宽度尺寸相同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注出口 12为圆筒状周壁部11的其中一侧开口端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18-图19和图20 所示,注出口 712181 配置于从周壁部711、811的一端部突出的注出部712、812的顶端部也可以。此外,在图18-图19和图20所示的盖中,通过将盖头部720、820安装于盖主体 710、810,使注出部712,812容纳于盖头部主体721、821,且使注出口 712a、8Ua被密封部 722,822 密封。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将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取下时,操作盖头部20的凸缘部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18和图19所示,以如下方式构成也可为将盖头部720固定于盖主体 710,从盖主体710的卡合部715卡合于盖头部720的被卡合部725的状态,通过压紧盖主体710的操作部716、716,使盖主体710和盖头部720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可以切换到解除卡合部715与被卡合部725卡合的状态。参照图18对该盖的作用进行说明。具体地,如图18(a)和(b)所示,如果在卡合部715卡合被卡合部725的状态下, 将连接于盖主体710的周壁部711的一对操作部716、716向径向内侧压紧,则各操作部716 产生弹性变形。由此,设置于各操作部716的凸状且锥状的引导部717、717分别引导设置于盖头部720的凸状且锥状的被引导部726、726。于是,如图18(c)和(d)所示,盖头部720与盖主体710相比相对向上位移。由此, 被卡合部725相对于卡合部715产生相对位移,因此,可以切换到解除卡合部715与被卡合部725卡合的状态。此外,当然,不限于设置两个操作部716、716的情况,设置一个操作部 716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弹性变形为直线状, 且利用弹力复原成弯曲状(具有一个凹状或凸状的曲线状,即圆弧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弹性体弹性变形为具有多个凹凸的波状曲线状且利用弹力复原成直线状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如图20所示,弹性体830弹性变形成直线状,且利用弹力复原为具有多个凹凸的波状曲线状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第一转动抑制单元50具备从盖头部20突出的突出部501和从连接体40突出的突出部502、另外第二转动抑制单元51 具有从盖头部20突出的突出部5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20所示,转动抑制单元850具有从弹性体830突出的突出部851的情况也可以。若采用该构成,通过将突出部851抵接于盖头部820,能抑制盖头部820利用第二铰链机构842转动而接近连接体840规定以上。进而,通过使树脂制的弹性体30和连接体40的各端部的厚度变薄来形成铰链机构,由此,例如各铰链机构具有弹力且各铰链机构自身通过弹力具有转动抑制单元的功能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将盖头部20安装于盖主体10 时各弹性体30不产生弹性变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20(a) 和(c)所示,将盖头部820安装于盖主体810时,弹性体830通过与转动抑制单元850的突出部851抵接,在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下稍微产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时,弹性体130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复原成湾曲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具体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弹性体130’通过铰链机构131’与盖主体110连接,将盖头部120从盖主体110取下时,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复原成弯曲状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0、130和连接体400、140以它们连接于盖主体100、110的各一端部在与铰链机构300a、400a、400b、131、 141,1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且以它们连接于盖头部200, 120的各另一端部在与铰链机构300a、400a、400b、131、141、142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弹性体和连接体的各一端部和各另一端部可以以一致的方式配置,另外,弹性体和连接体的各一端部可以以一致的方式配置而各另一端部以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此外,当各一端部和各另一端部以一致的方式配置时,优选地,弹性体不通过铰链机构而与盖主体和盖头部连接。进而,如图23和图M所示,弹性体230和各连接体MO以不仅是连接于盖主体 210的一端部,而且连接于盖头部220的另一端部也在与铰链机构231、M1、242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也可以。此外,在该盖中,盖主体210的周壁部211作为卡止部213发挥作用,且周壁部211(卡止部213)的上端部作为支撑部213a发挥作用。另外,如图25所示,具备以在中间具有弹性体330的方式并列设置的一对第一连接体340、340和以进一步在中间具有两个第一连接体340、340的方式并列设置的一对第二连接体350、350,且不仅是第一连接体340和第二连接体350的连接于盖主体310的一端部,而且连接于盖头部320的另一端部也以在与铰链机构331、341、342、351、352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0、130和连接体400、140以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弹性体以其宽度大于连接体的宽度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如图26所示,连接盖主体 410和盖头部420的连接体440以其宽度大于弹性体430、430宽度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也可以。此外,弹性体430和连接体440分别在其两端部具有铰链机构431、432、441、442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一对连接体400、140以夹持弹性体300、130的方式并列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沈所示,一对弹性体430、430以夹持连接体440的方式并列设置的情况也可以。总之,对于弹性体和连接体的数量,并无限定,另外,对其配置也没有限定。另外,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注出部102、112从侧壁部101、111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如图27所示,在盖主体510的周壁部511的一端部配置注出口 51 的情况也可以。即,注出口 51 不配置于突出的注出部的情况也可以。此外,如图27(a)所示,注出口 51 被通过弹性体530和连接体540与盖主体510 连接的盖头部520密封,另外,在该盖中,盖主体510的周壁部511作为卡止部513发挥作用。另外,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和带盖容器中,对将盖头部200、120从盖主体 100、110取下时操作盖头部200、120的凸缘部204、1M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图23和图M说明的盖那样,能从盖主体210的卡合部212b与盖头部220 的被卡合部221a卡合的状态,通过压紧盖主体210的周壁部211,使盖主体210与盖头部 220产生相对位移,而切换到解除卡合部212b与被卡合部221a卡合的状态的构成也可。具体地,如图M所示,如果在卡合部212b与被卡合部221a卡合的状态下,将盖主体210的周壁部211向径向内侧(图中的箭头J方向)压紧,则盖主体210的周壁部211变形。由此,设置于盖主体210的凸状且锥状的引导部214引导设置于盖头部220 的凸状且锥状的被引导部224,因此,盖头部220与盖主体210相比相对向上位移。于是,卡合部212b相对于被卡合部221a产生位移,因此,能切换到解除卡合部 212b与被卡合部221a卡合的状态。因此,如图M(b)所示,弹性变形的弹性体230复原,且盖头部220从通过连接体240连接的盖主体210分离。进而,例如图28所示,能够切换卡合状态和解除卡合状态的构成也可,该卡合状态是指盖主体610的卡合部614与盖头部620的被卡合部621a卡合的状态;该解除卡合状态是指通过卡合部614相对被卡合部621a产生位移来解除卡合部614与被卡合部621a卡合的状态。具体地,如图观(a)所示,如果在卡合部614与被卡合部621a卡合的状态下,将盖主体610的周壁部611向径向内侧(图^(a)中的箭头K方向)压紧,则盖主体610的周壁部611变形。由此,卡合部614相对于被卡合部621a产生位移,因而能切换到解除卡合部614与被卡合部621a卡合的状态。因此,如图^(b)所示,弹性变形的弹性体630复原, 且盖头部620从通过连接体640连接的盖主体610分离。另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300弹性变形成弯曲状 (具有一个凸状或凹状的曲线状)且复原成直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方案的盖和带盖容器中,对弹性体130弹性变形成直线状且复原到弯曲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弹性体弹性变形成具有多个凹凸的波状曲线状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复原的情况也可以,进而,弹性变形且复原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连接体40、400、140以直线状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连接体以曲线状形成的情况和以弯曲状形成的情况也可以。总之,连接体以具有如下刚性而形成就可以即使利用各铰链机构转动或盖头部与盖主体离合也不产生变形。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的盖1和带盖容器中,对各铰链机构31、32、41、 42、300a、400a、400b、131、141、142 通过使弹性体 30,300,130 和连接体 40,400,140 的端部厚度变薄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各铰链机构采用铰链部件 (合页)的情况也可以。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中,对盖1由树脂(塑料)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盖整体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也可以,组合多种材质而形成的情况也可以。特别是,优选地,弹性体由弹性变形时具有较大弹力(复原力)且弹性变形时不易塑性变形的材质(例如液晶塑料等)形成。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中,对容器9由树脂(塑料)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容器由玻璃或金属(铝或钢)形成的情况也可以。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中,对盖1与容器9 一体成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的带盖容器中,对利用螺纹机构使盖与容器能够相离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利用其他的固定方法使盖与容器能离合的情况也可以,另外,使盖一旦固定于容器上之后就不能取下的情况也可以。
权利要求
1.一种盖,具备盖主体,其固定于容器且具有用于注出容器的内容物的注出口,盖头部,其为开闭注出口而与盖主体离合,弹性体,其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在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上弹性体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由此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有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的连接体,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 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伴随着盖头部被从盖主体取下而分离,弹性体弹性变形,且在弹性变形至规定量以上时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为抑制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使弹性体通过其轴心平行于各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三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三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四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
4.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头部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
5.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其具有转动抑制单元,该转动抑制单元为了利用弹性体和连接体将盖头部保持在规定位置而抑制盖头部利用第二铰链机构转动而接近连接体至规定距离以上。
6.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弹性体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发生弹性变形,且在盖头部从盖主体被取下时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
7.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弹性体和连接体以其连接于盖主体的各端部在与铰链机构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配置。
8.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注出口配置于盖主体的一端侧,弹性体在比连接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
9.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注出口配置于盖主体的一端侧,连接体在比弹性体更靠近一端侧处与盖主体连接。
10.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盖,盖主体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在盖头部接近时卡止连接体从而限制连接体利用第一铰链机构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卡止部在卡止连接体的状态下具备支撑第二铰链机构的支撑部。
11.一种带盖容器,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器和固定于容器的盖,其特征在于,盖具备盖主体,其具有用于注出容器的内容物的注出口,盖头部,为开闭注出口,其与盖主体离合,弹性体,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连接体,连接盖主体和盖头部在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上弹性体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从而使盖头部从盖主体分离,连接体通过第一铰链机构与盖主体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与盖头部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进行如下灵活设计的盖和带盖容器,即弹性体复原时,尽管能使盖头部与盖主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但也能够抑制在盖头部安装于盖主体时盖容积变大。本发明的盖和带盖容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连接盖主体(10)和盖头部(20)的弹性体(30);连接盖主体(10)和盖头部(20)的连接体(40),在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上,弹性体(30)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由此使盖头部(20)从盖主体(10)分离,连接体(40)通过第一铰链机构(41)与盖主体(10)连接,且通过其轴心平行于第一铰链机构(41)的轴心的第二铰链机构(42)与盖头部(20)连接。
文档编号B65D47/08GK102325701SQ201080008428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7日
发明者滨本启二, 西仓英生 申请人:大成化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